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俞洁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1):87-88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支原体肺炎(MPP)患儿95例的临床特点。结果:发热伴咳嗽67例(70.5%),单纯性咳嗽28例。半数肺部可闻及湿啰音,两肺呈大片状阴影45例(47.4%)。多数患儿(86.3%)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M抗体(MP—IgM)均阳性。用阿奇霉素治疗2~3周均治愈。结论:MPP好发于儿童,血清学MP—IgM检测是早期诊断的必要手段,阿奇霉素是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 MPP)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20例MPP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以长期高热伴刺激性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82.3%),常伴有肺外系统的损害。血清MP-IgM和咽拭子MP阳性可作为早期的诊断依据。90%的病例使用阿奇霉素、红霉素治疗效果良好。10%的难治病例对利福平有效。结论:支原体肺炎在儿童肺炎中占有重要的比例,MP-IgM的血清检测和MP的咽拭子检测可作为本病的早期诊断指标。红霉素和阿奇霉素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基本且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临床表现、肺外并发症和诊治。方法对80例确诊为MPP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多集中在学龄前及学龄儿童,3~10岁42例(52.5%),发热56例(70%),持续性咳嗽72例(90%),多数肺部可闻及干啰音,胸片呈斑点状阴影36例,呈阶段性肺炎22例,呈间质性损害13例,表现肺门影增浓8例,大多患者(84%)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22例,全部病例均有肺外并发症,64例静脉使用红霉素,后改阿奇霉素口服治疗,40例痊愈。结论MPP好发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其肺外并发症常见,红霉素、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安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pneumoniaepneumonia,MP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20例确诊为MPP患儿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儿主要集中于学龄儿童.发热74例(61.67%),持续性咳嗽63例(52.5%).多数肺部可闻及湿啰音,胸片呈斑片状阴影61例(50.83%),呈间质性损害22例(18.33%),肺门影增浓11例(9.17%).大多数患儿92例(76.67%)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肺外并发症主要有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皮肤、黏膜的的损害.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M抗体(MP-IgM)均为阳性.所有病例用阿奇霉素治疗2~3周均治愈.结论 儿童MPP好发于学龄儿童,肺外并发症也较常见,可累及多个系统.血清学MP-IgM检测是早期诊断的必要手段,阿奇霉素是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69例确诊为MPP患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以学龄期儿童为主。发热65例(94.20%),不发热4例(5.80%)。持续性咳嗽69例(100%)。双侧斑片状阴影34例(49.28%),单侧斑片状阴影25例(36.23%),表现为间质性肺炎10例(14.49%)。多数患儿(69.56%)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M抗体(MP—IgM)均阳性。所有病例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2~3周均痊愈或明显好转。结论儿童MPP好发于学龄期儿童,临床症状多于肺部体征,血清学MP—IgM检测是早期诊断的必要手段,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6.
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2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姚舜丽  张燕妮 《当代医学》2010,16(22):65-66
目的探讨婴幼儿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8年6月~2009年5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254例MP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P肺炎患儿占同期肺炎患儿的35.5%,全部病例均有咳嗽,以持续性咳嗽为主,52.8%患儿伴有喘息,72.8%患儿有发热,85%患儿两肺可闻及湿性音。X线胸片63.8%患儿两肺呈斑片状阴影。化验血常规,71.7%患儿白细胞计数正常。除呼吸道症状外26.8%患儿出现肺外表现。全部病例取鼻咽分泌物,采用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基培养肺炎支原体呈阳性反应。给予阿奇霉素序贯治疗3~4周,全部病例达到临床治愈。结论 MP肺炎婴幼儿发病率高,肺外并发症可累及多个系统,临床有多样性表现,早期进行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及胸部X线检查可减少误诊,漏诊。采用阿奇霉素序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马淑华  王静 《中外医疗》2009,28(18):50-50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诊疗。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收入院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70例(男40侧,女30例年龄6个月~13岁之间)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胸片检查,肺外并发症,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多集中在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其中发热50例,持续性咳嗽20例、其中喘息9例干咳30例,早期流涕7例,右倜肺炎25例,左佣肺炎15例,同时累及双肺6例。并发症并胸膜炎9例,胸腔积液12例,肺外并发症占61.48%。60例先予静脉滴注红霉素,后改用阿奇霉素口服治疗,10例仅口服阿奇霉素治疗。46倒痊愈,24例好转。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好发于学龄儿童,肺外并发症较严重,红霉素,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合并细菌感染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坦,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徐洁 《中原医刊》2009,(19):48-49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08年9月我院收治的儿童MP肺炎10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儿童MP肺炎临床表现多样化,可有神经、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及肺外表现,采用红霉素、阿奇霉素序贯治疗,显效82例,有效2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1%。结论红霉素、阿奇霉素联用可迅速控制支原体血症,患儿依从性好,改善肺炎症状同时避免并发症发生,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临床表现、肺外并发症和诊治.方法 对80例确诊为MPP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病多集中在学龄前及学龄儿童,3-10岁42例(52.5%),发热56例(70%),持续性咳嗽72例(90%),多数肺部可闻及干啰音,胸片呈斑点状阴影36例,呈阶段性肺炎22例,呈间质性损害13例,表现肺门影增浓8例,大多患者(84%)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22例,全部病例均有肺外并发症,64例静脉使用红霉素,后改阿奇霉素口服治疗,40例痊愈.结论 MPP好发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其肺外并发症常见,红霉素、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安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12例儿童肺炎支原体肺1炎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有咳嗽,发热70例(62.5%).血沉增快52例(46.4%),Mp-IgM全部阳性。肺外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皮肤黏膜损害等受累。所有病例确诊后给予阿奇霉素治疗,全部病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大部分有肺部体征,血MP—IgM可作为早期快速诊断的实验室检测指标,治疗应选用干扰蛋白质合成的大环内酯类药物。  相似文献   

11.
小儿支原体肺炎236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36例确诊为MPP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患儿以1~3岁的婴幼儿为主.发热148例(62.7%),持续性咳嗽113例(47.9%).多数肺部可闻及湿哕音,两肺呈斑片状阴影114例(48.3%),呈间质性损害31例(27.2%),大片状阴影21例(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关系及其临床重要性。方法对166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用PCR方法检测咽拭子MP DNA,然后对阳性患儿以PA法检测血清中的MP IgM。对确诊为MP感染的72例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66例患儿MP DNA阳性率57.2%(95/166),MP IgM阳性率43.4%(72/166),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6例、支气管炎33例、肺炎23例,发病年龄以儿童为主,3-12岁占66.7%(48/72),54.2%(39/72)的阳性患儿发热。结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应考虑MP感染的可能,应尽早检测MP DNA、MP IgM。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拟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动态检测血清抗肺炎支原体抗体IgM(MP—IgM)的临床意义,分析不同时间段MP—IgM阳性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取患儿静脉血,应用MP—IgM试剂盒对218例拟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几进行MP—IgM检测。结果218例拟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MP—IgM阳性172例(78.8%),病后第2周阳性89例,第3周阳性52例,第4周阳性31例。MP—IgM阳性出现较晚的患儿有以下特点:①发热时间长,年龄偏小。②肺部体征出现晚,肺部哆音、X线表现消散迟。③常有皮疹、肝脏损害等肺外表现。④联合应用抗生素比例高。⑤对抗生素疗程的依从性好。结论对拟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动态检测血清中MP—IgM,能够提高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确诊率,指导正确选择抗生素,减少不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发病的关系。方法CVA患儿97例为研究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02例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Igm(MP—IgM)抗体,同时采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法测定CVA患儿血清总IgE。结果CVA组MP—IgM阳性率46.39%,对照组MP—IgM阳性率10.78%,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O.01)。MP—IgM阳性的CVA患儿血清总tgE水平明显高于MP—IgM阴性的CVA患儿(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儿童支原体肺炎一氧化氮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东良  刘倩如  莫宝妹  杨少锋 《海南医学》2010,21(23):109-110,90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不同时期的水平变化。方法分别检测儿童正常组、肺炎支原体(MP)感染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组血清中NO、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的含量,并对各组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MP感染组和MPP患儿组的NO、hs-CRP结果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其中MPP组又明显高于MP感染组(P〈0.01)。CK-MB和cTnI测定MPP组分别有6例和4例结果升高,MP感染组和正常组CK-MB、cTnI结果全部正常。结论 MPP患儿和MP感染者hcCRP阳性率高,是MP感染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hs-CRP可引起心功能异常。NO介导的免疫损伤在MPP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病理条件下,当NO代谢失衡时,可导致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6.
小儿支原体肺炎肺外器官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小儿支原体肺炎肺外器官损害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26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肺外器官损害的临床特征,并将肺外器官感染的患儿作为研究组,无肺外器官感染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分析小儿支原体肺炎肺外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①262例患儿中肺外器官受损的113例,占43.1%。其中消化系统受累57例,占50.4%;泌尿系统受累38例,占33.6%;心血管系统受累25例,占22.1%;血液系统受累22例,占19.5%;神经系统受累7例,占6.2%,皮肤黏膜肌肉关节受累5例,占4.4%。2个脏器受累患儿22例,占19.5%;3个以上脏器受累8例,占7.1%;②研究组热程≥10 d、中等至大量胸腔积液、右上叶病变、肺部大片状阴影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发病7 d内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发病10 d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研究组热程≥10 d、中至大量胸腔积液、肺部大片状阴影是支原体肺炎肺外器官受损的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易发生肺外器官损害,其中热程≥10 d、中至大量胸腔积液、肺部大片状阴影患儿易发生肺外器官损害,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胡小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4):38-39,41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特点及感染规律,为小儿MP肺炎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本院75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检测,调查肺炎支原体肺炎流行情况,并对入院的118例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进行实验室检查及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结果呼吸道疾病患儿抗-Mp-IgM阳性率为60.0%(450/750),女性患儿阳性率(68.0%),高于男性患儿(54.7%,χ2=48.1,P0.01)。婴幼儿MP肺炎以气促、喘息为主要临床表现,肺部啰音多见,发热并不明显,肺外并发症少;年长儿患儿的MP肺炎以发热、咳嗽为主,肺部体征不明显,肺外并发症多。51.7%的患儿有肺外合并症。结论小儿MP肺炎在不同年龄组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早期无明显的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呈现多样性改变,肺外合并症多,因此对疑似患儿应常规检测MP-IgM抗体,有利于早期诊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脑炎的临床表现、诊断、疗效及预后。方法分析40例肺炎支原体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按起病原因不同分为两组,第1组18例,以发热、头痛、呕吐为首发症状,病程中始终无咳嗽;第2组22例,以发热、咳嗽等为首发症状,病程第7~12天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两组患儿均应用PCR法检测脑脊液(CSF)MP-DNA,采用颗粒凝聚试验检测其血清MP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并行脑电图及头颅影像学检查。总结小儿肺炎支原体脑炎的临床特点。结果①肺炎支原体(MP)导致的脑炎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以发热(40/40例)、头痛(29/40例)、嗜睡(28/40例)及呕吐(25/40例)等为主要表现,惊厥(5/40例)少有发生;有呼吸道症状者在病程的7~12d出现神经系统症状。②第1组患儿CSF-MP-DNA阳性,同期血MP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均为阴性;第2组患儿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后,CSF-MP-DNA阴性,MP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均阳性。③脑电图异常(慢波)25例,6例患儿MRI呈脑灰质多灶异常信号,脑室旁斑片状高信号,经阿奇霉素抗感染、甘露醇降颅压及解痉等治疗,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 MP是引起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体之一,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在肺炎病程中或无肺部症状时出现,其临床症状与病毒性脑炎鉴别困难。脑脊液MP-DNA检测阳性及血清MP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增高,对确诊MP感染,指导治疗预后评估有主要意义。肺炎支原体脑炎通常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化,以期能为临床免疫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急性期MPP患儿196例(MPP组),其中轻型152例,重型44例,选取同期外科择期手术7岁以下儿童50例为对照组,检测IgA、IgG、IgM水平及CD3^+、CD4^+。结果:MPP组IgG、IgM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PP组轻型患儿XgG、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重型患儿IgM水平高于轻型患儿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PP组CD3^+、CD4^+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PP组轻型患儿CD4^+低于对照组,重型患儿CD4^+低于对照组,CD3^+低于对照组及轻型患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P感染患儿存在B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及T淋巴细胞低下,重型肺炎患儿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过敏性紫癜(HSP)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外周血CD3+、CD4+、CD8+、CD4+/CD8+、CD19+及NK(CD16+ +CD56+)细胞水平的变化,了解HSP合并MP感染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探讨MP感染与HSP免疫学发病机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3例HSP患儿为研究对象,检测MP—IgM抗体,又分为MP—IgM阳性组和阴性组,并选择20名健康查体儿童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仪(FCM)检测所有儿童外周血CD3+、CD4+、CD8+、CD19+、CD4+/CD8+和NK(CD16+ +CD56+)细胞水平。结果53例HSP患儿中MP—IgM阳性21例,其阳性率高达39.6%;HSP患儿外周血CD4+细胞和NK(CD16+ +CD56+)细胞百分率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CD8+比值下降(P〈0.05);CD8+细胞百分率升高(P〈0.05),CD19+B细胞显著升高(P〈0.01);HSP患儿MP感染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发现,MP感染阳性组CD8+细胞百分率较阴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比值和NK(CD16+ +CD56+)细胞活性下降更显著,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SP儿童中有较高的MP感染率;HSP患儿存在T细胞功能紊乱,NK细胞活性降低,B细胞多克隆活化;说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参与HSP的发病;伴MP感染的HSP患儿细胞免疫功能更加紊乱,表现在CD8+细胞百分率升高更明显,NK(CD16+ +CD56+)细胞百分率和CD4+/CD8+比值下降更显著;提示MP感染可能在HSP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