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消渴之初,乃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内热,煎灼津液阴血,血液黏滞,血脉瘀阻而为血瘀,正如《医林改错》中所说“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如毛细血管畸形、血流缓慢、红细胞聚集、血管周围渗出等变化;血管内皮损伤、增生,炎性物质增多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微小血栓形成,自由基增多等。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T2DM)以肥胖伴随血糖、血脂升高为主要表现,中医学中"消渴"只是强调"三多一少"临床表现,由此二者不能完全等同,所以能认识到T2DM的发生发展,针对不同患者及疾病不同发展阶段,做出干预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出现或者阻断并发症的进一步发展才最为重要。临床中认识、防治T2DM及其并发症,刘德山教授善用"血浊理论"、"援药理论"、"肾气理论",本文就相关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展开叙述,以为临床防治T2DM提供一定的理论、证据支持及方向指导。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消渴之初,乃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内热,煎灼津液阴血,血液黏滞,血脉瘀阻而为血瘀,正如《医林改错》中所说"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现  相似文献   

4.
血浊作为全新的中医学理念,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危险因素广泛,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威胁极大,故从血浊理论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初步阐释血浊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血浊理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从这一角度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血浊理论作为现代中医学理论,是指血液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失去清纯状态,转变为混乱、浊化、失序的病理现象。血浊作为病理产物的同时,又可以作为诸多疾病的继发性致病因素。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包括肾脏病变及视网膜病变。内皮细胞是血浆与血管壁之间的一层特殊扁平上皮细胞,具有完成血浆与组织液代谢交换、合成和分泌生物活性物质、维持血管张力等功能。糖尿病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与功能障碍是导致微血管病变的关键病理因素,这与血浊的特性高度契合。血浊既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的致病因素,内皮细胞持续损伤亦是血浊继而为病的病理基础。本文首先阐释了血浊理论的源流,强调了血浊的中医学属性特点;然后,介绍了血浊与内皮细胞损伤的密切联系,并认为血浊与内皮细胞损伤是导致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核心病机。最后,基于血浊理论,结合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疾病特点,归纳出该病阴虚燥热、血浊内生、络脉瘀痹的病机演变特点,并提出以养阴护脉、清化血浊、通瘀畅络为治法,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进程,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炎症因子是发生冠心病并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重要因素。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因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因子是其中重要的两种炎症因子。CRP、PAl-1水平增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其在粥样斑块和血栓形成、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CRP、PAl-l水平与冠心病合并DM患者心血管事件存在明显相关性,其参与了AS及T 2DM的发生、进展过程,可作为T 2DM发病和心血管事件的预示指标。可见,检测CRP、PAI-1等炎症因子可对T 2DM的发生和未来心血管事件进行早期预测,并在T 2DM或心血管事件发生之前进行干预,降低PAI-1、CRP水平,纠正炎症状态,减轻机体组织损伤,进而降低T 2DM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周围动脉疾病(PAD)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而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是多种因素参与的一个长期的病理过程,其病因和危险因素与其他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同;年老、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为主要病因。因此,周围动脉硬化的患者常常是有吸烟嗜好和惠有以上疾病的老年人。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疾病阶段会出现不同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目前发现人体中有数百种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关,血液中的标志物就有几十种,但直至目前,本病尚缺乏敏感而又特异的实验室血清学诊断方法,即诊断PAD并没有一种“金指标”。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遗传及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目前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病隶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糖尿病的主要危害为其慢性并发症,除已知的心脑血管、肾脏、神经等病变外,非酒精性脂肪肝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高危因素之一,脂肪组织功能失调可能参与了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其中,脂肪组织内分泌功能异常和慢性低级别炎症反应在介导糖尿病相关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新型脂质分子软脂酸羟基硬脂酸具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及抗炎症作用,有可能成为干预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韩兵  王新民 《医学综述》2007,13(15):1162-1164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加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早期指标,糖尿病(DM)患者易发生动脉IMT增加。现就DM患者动脉IMT的检测、诊断价值及其与DM各种慢性并发症和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王暴魁教授在糖尿病肾病患者"阳、热"的临床表现和病理表现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应用"清热凉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提出消渴热病机理论,认为消渴热存在于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全部病程,主张将清消渴热贯穿糖尿病肾病治疗始终。在治疗上,以清消渴热为核心,兼顾化痰行瘀,权衡因与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后期扶正与袪邪并举,从扶助脾肾气血、养血化瘀等着眼,形成以清消渴热为中心,兼顾消除病理产物与扶助正气的用药心得和学术思考,对其治疗、转归和预后等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疏血通对2型糖尿病肾病(DN)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其作用。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其中无蛋白尿组(DM)40例,早期DN组40例,DN组又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同时,给予缬沙坦80mg,每日一次;治疗组基础治疗同对照组,另加疏血通注射液8ml静滴,每日一次,疗程均为2周。健康对照组(NC)40例。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测定肾功能、血尿β2-MG、尿白蛋白及尿肌酐、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HbA1c、血PAI-1、尿CTGF。结果(1)DM组、DN组的血PAI-1、尿CTGF水平较NC组显著升高(P〈0.01),DN组较DM组升高更显著(P〈0.01)。血PAI-1、尿CTGF与HbA1c、糖尿病病程、UALB/CR之间成正相关,且上述各炎症因子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UALB/CR、血PAI-1、尿CTGF等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下降更显著。结论(1)炎症因子PAI-1、CTGF参与了DN的发生、发展过程,且上述炎症因子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2)疏血通具有抗炎和肾脏保护作用,它不仅可改善DN患者的血脂及高凝状态,还可从分子水平抑制炎症的放大,减少细胞外基质(ECM)的积聚,延缓DN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之"浊毒"与胰岛素抵抗及其导致的糖脂代谢紊乱有一定的相关性。认为"浊毒"不仅是诱发糖尿病的启动因素,同时,"浊毒伤络"更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核心病机,并贯穿糖尿病病程之始终;在"浊毒致消"的病变过程中,患者体内的血糖、甘油三脂、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物质明显升高;"浊毒致消"的机理实质上是"浊毒"导致胰岛β细胞发生炎症、变性、凋亡和坏死等病理变化。辨证选用化浊解毒方药对改善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实验室客观指标和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丽萍 《医学研究杂志》2009,38(12):118-120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在我国患病率It益增高。其血管并发症是影响DM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DM所致的大血管病变的基本病理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基本相同,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血管病变与血瘀证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属于“血瘀症”范畴,瘀血阻滞,血脉不通,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患者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一科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甲状腺功能结果分为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DM+SCH)组44例和单纯糖尿病(DM)组40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生化指标,并且以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因变量,将患者基本资料及临床生化指标作为自变量,Log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因素。结果 DM+SCH组患者44例中发生颅内动脉粥样硬化34例(77.3%),高于DM组的23例(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21,P=0.002)。DM+SCH组收缩压、TPOAb、TSH、HDL-C、SCr、FIB、hs-CRP、Hcy与D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76、2.467、13.690、1.957、4.103、2.018、5.919、8.394,P<0.05)。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SCr、hs-CRP、Hcy、FIB、TSH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HUL-C为保护因子。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患者发生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增大,其血脂、炎性反应、凝血纤溶系统、同型半胱氨酸、促甲状腺激素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diabetes,DM)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截肢率为11%~17.5%。截肢后仅有约一半的患者可存活3年。一半的患者在18~36个月内对侧肢体也发生坏疽性病变。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除了与胆固醇集聚、血管壁损伤和管壁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相关外,慢性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进展的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1]。目前2型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与痰湿关系的临床观察古人对糖尿病(消渴)从痰湿论治早有认识,张志聪在《消渴论》中有载。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糖尿病痰湿证易与气阴两虚证相兼,其形成多与饮食不节及肥胖等因素有关,并表现为血脂、血液流变等指标的异常,痰湿证可见于Ⅱ型糖尿病整个病程中,随...  相似文献   

18.
血液流变学检查异常是影响机体组织,特别是微循环器官的正常灌注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主要的病理改变指标之一.这些疾病大多与血液循环系统疾病有关,如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可以引起某一种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边卫 《实用新医学》2006,7(8):759-763
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壁的慢性炎症,是对血管壁损害的反应和修复过程。炎症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始动因子,炎性因子的表达受多种因素调节,本文就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调节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在大、中动脉,这些解剖学结构与中医学中的"脉"具有交叉性;而动脉壁内皮损伤及脂质的沉积则与中医学的浊、痰、瘀、毒密切相关。从中医理论角度而言,动脉粥样硬化是在浊、痰、瘀、毒病理因素作用下导致的血液、脉道及相互之间相互关系失调而发生的一种病理变化。其中,浊邪蕴积是上述病理变化过程的始动因素。文章中论述浊阴浊气的生理学含义、浊邪浊病的病理学意义,进而探讨浊邪与痰、瘀、毒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病机学演化规律,最后诠释浊痰瘀毒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中医学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