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题:“毛遂自荐”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历史典故,但“毛遂自刎”的故事却不被大多数人所知。据史料载:由于毛遂促成了楚国与赵国“合纵抗秦”的大计,挫败了秦军的侵犯,从而赢得了赵相平原君的赏识。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公元前256年),燕国派大将栗腹大举进犯赵国,由于平原君没有认识到毛遂只是个外交人才,并非带兵打仗的“将才”,力荐毛遂统率大军前往御敌。结果昌都一战,被栗腹杀得片甲不留,毛遂满腔羞愤,“自刎”身亡。请根据这段历史典故,结合领导工作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参考答案:本题的主旨是从反面案…  相似文献   

2.
创业教育不应“忘记”失败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毛遂自荐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他作为赵国平原君的食客,自荐随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救,巧舌如簧,舌灿莲花,以雄辩的口才说服楚王联赵抗秦,很是露了一手。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他此后一顺百顺。其实,毛遂在他自荐之后没满一年,就死了。  相似文献   

3.
善任与善免     
正毛遂自荐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然而,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中对此写下"眼瞎"两字的眉批,也许鲜为人知。毛遂投奔平原君门庭三年,平原君竟然对他无甚了解。当平原君要组织20人的赴楚使团尚缺一人时,毛遂自荐,平原君则以未闻左右对毛遂的称颂,而断定其无贤,不让同往。  相似文献   

4.
根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赵孝成王九年,秦国军队围攻赵国都城,赵国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其门下食客毛遂自荐同往,为赵国请来救兵立下汗马功劳。此后,“毛遂自荐”一直被引用为自告奋勇,自我推荐的典范。与之相悖的是“自挑位置”,就是当事人带着个人的主观意愿,“盯”着某个有实惠、有实权的位置,围绕“自我”跑官、要官。如此挑三拣四,与组织分配原则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5.
老六月雪 《党课》2011,(14):95-99
毛遂(公元前285-前228年),战国时期薛国人(今山东省枣庄市人),年轻时出游赵国,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露锋芒。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  相似文献   

6.
千百年来,毛遂自荐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作为一个昙花一现的历史人物,知道毛遂兵败自刎悲剧的人却不多。毛遂自荐跟随平原君出使楚国,通过个人杰出的谈判能力和非凡的外交智慧,促成了  相似文献   

7.
自荐,自古以来就是人才展示和发挥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战国时,赵国平原君使楚,毛遂自荐,助平原君完成使命。平原君盛赞曰:“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遂以为上客。三国时,诸葛亮选将守街亭。马谡请令,诸葛亮本欲不允,马谡曰:“若有差失,乞斩全家。”诸葛亮曰:“军中无戏言。”马谡曰:“愿立军令状。”结果却失掉汉中要道,诸葛亮挥泪将其斩首。可以看出,两人均是自荐,结果大相径庭,这不能不令人深思。毛遂为平原君门客,三年不被赏识,似乎并无才能。及至楚国时,见楚王拖延不决,则按剑而前,说以利害,鞭辟入里,以死相逼,促成协议,表现…  相似文献   

8.
毛遂与马谡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名声和遭遇是很不相同的。毛遂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自荐,凭三寸之舌,说服楚王与赵国联盟,促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合纵抗秦”大计,挫败了秦军的侵犯。于是,“毛遂自荐”成为妇幼皆知的成语,他的大名也流芳千古。而马谡则因丢了街亭,不仅小命玩儿完,还留下千古骂名。于是,有人盖棺定论:毛遂是“人才”,马谡是“庸才”。然而,这一定论却有失公允,因为后人忽略了他们相同的悲剧命运。就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公元前  相似文献   

9.
王淦生 《奋斗》2011,(3):61-62
能凭成语而名垂千古的人在历史上为数不多.毛遂先生便是拥有这种殊荣的人物之一。当初,在秦军大兵压境赵国国难当头之际,身份低贱(赵相平原君的门客)的毛遂挺身自荐担任说客,以其过人的胆识、精辟的分析和高超的语言技巧.向楚王直陈利害,  相似文献   

10.
宛诗平 《奋斗》2010,(9):62-63
<正>近闻某地一位机关干部,三年前毛遂自荐要求到该地一所发展无力的职业学校当校长,由于他的勤奋敬业和聪明才干,很快使学校走出了困境。不久,县里就提拔他为主抓全县教育工作的教育局局长。但担任局长后,虽然他也尽了很大努力,却始终无法适应工作,于是就主动"让贤",要求调回原来单位。此事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毛遂自荐"早为人们熟知,毛遂之所以敢于"自荐",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之所长,并勇于进取,在这里勇气和才干缺一不可。但笔者以为,相对于"毛遂自荐"来说,"毛遂自退"更值得赞赏。  相似文献   

11.
“毛遂自荐”的故事千百年来在人们中传为佳话,近年来,自荐这种方式又重新活跃于干部制度改革的实践中。我国一批有志之士在改革中挺身自荐,或如温元凯自荐担任科技攻关的带头人,为科技体制的改革闯出一条新路;或如马胜利自荐担任厂长,挽救了濒于倒闭的工厂。这些新时代的“毛遂”,勇于开拓,善于创新,他们站在改革的前列,成为一支生气勃  相似文献   

12.
庄辛喻谏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7,(11):45-45
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庄辛见楚襄王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十分担忧国家危亡,于是对楚襄王说:“大王过着毫无节制的生活,荒废政事,这样下去会使楚国变得很危险的。”楚襄王说:“先生是老糊涂了,还是预感到楚国将遭不测?”庄辛说:“臣是从您的行为预感到不祥的后果,假使您一意弧行,楚国必亡!请大王准许臣到赵国避难,在那里来静观楚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在春秋末年,有一个聪明绝顶的人物叫范蠡。他有三个儿子,二儿子犯了死罪被关在楚国,他让三儿子去找好友庄生求救。可是家人坚决反对,认为大儿子谨小慎微,深知人情世故。而老三游手好闲,什么都不懂,重担该归大儿子挑。范蠡无奈,只好反复叮嘱大儿子:“找到庄生后千万别管他怎样办事。”见到庄生后,大儿子送上黄金和书信,庄生说:“你可以回去了。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为什么。”可大儿子却用自己私带的黄金在楚国的达官贵人中间四下活动。庄生以廉直闻名于世,威望很高,轻财重情。他告诉楚王说,某个星宿的出现对楚国有害…  相似文献   

14.
饶文波 《先锋队》2011,(12):44-44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春秋时期楚国杰出的政治家孙叔敖说,爵位越高心气越要卑下,权力越大处事越要谨慎小心,俸禄越厚对民众的施予越要广博:今天,对于我们的领导干部来说,能否正确认识自己的“位”与“为”。能否给自己定好位。对提高自身素质,对做好各项工作,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荣东 《求贤》2009,(3):51-51
毛遂自荐的故事可谓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我们需要众多的人才脱颖而出.理应加倍鼓励和发扬毛遂自荐精神。但如今的自荐常存假象。有的人为官一任不是把精力和时间用在工作上。而是整日算计走捷径升迁.有的人千方百计找靠山.吹嘘自己后台如何过硬,拉大旗作虎皮,抬高自己的身价。  相似文献   

16.
楚使论宝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8,(8):45-45
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王孙圉出使晋国.晋定公设宴款待他。 酒宴上担任礼仪的大臣赵简子身着华丽.腰间的佩玉也十分精致,他见王孙圉衣着土气,身上毫无装饰品,便问王孙圉道:“楚国有白玉吗?”王孙圉说:“有。”赵简子又问:“那它作为宝贝,价值有多少呢?”王孙圉答道:  相似文献   

17.
陈良 《学习月刊》2014,(13):54-55
战国时期,秦国日益强盛,怀有吞并六国的野心。有鉴于此,魏国信陵君、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四大公子广泛网罗人才,不断扩充自身势力,以便应对秦国入侵。据史料记载,四公子所养之"士"多达数千人。这些"士",主要包括学士、策士、方士和术士,当然也包括吃白食的食客。礼贤下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在这方面,四大公子做得非常到位,不得不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18.
太宗雅量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6,(4):43-43
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李斯自幼志存高远,四处拜访名师。潜心钻研权术。他凭借自己的聪明和不懈努力,果然从无名小吏一路飞黄腾达,登上了秦朝百官之首的宝座。但他把功名利禄看得过重,在利害得失的取舍上私心太重,善于玩弄小聪明,从而上演了一场“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19.
说到北宋的奸臣,最著名的当属蔡京、童贯,加上王黼、朱面力、李彦和梁师成,史称“六贼”。其实,早在宋真宗赵恒统治时期,奸臣势力已开始抬头,比较有名的是王钦若与丁谓,其次是林特、陈彭年、刘承皀,时人称之为“五鬼”。可谓无独有偶。丁谓字谓之,苏州人。他聪颖过人,文才甚高,少年时与孙何友善,二人曾带着自己的文章去拜望文坛名宿王禹称,王读后大为惊叹,以为可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相颉颃,二人因而名声大噪,世人谈起文坛新秀必称“孙、丁”。可惜的是,丁谓虽有才华,却无远志。他习文读经,毛遂自荐,不是想要“致君尧舜…  相似文献   

20.
论才救贤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8,(6):47-47
春秋时,楚国的大臣伍举与蔡国的大臣子声都是有治国之才的贤人。但楚王昏愦,致使楚国小人当政,贤臣被贬,纷纷外逃。伍举的岳父王子牟也因受人诬陷,逃亡在外。有人乘机在楚王面前进谗,说伍举与王子牟共同谋反,是伍举放跑了王子牟。楚王大怒,下令缉拿伍举,为保命,伍举仓惶逃往郑国。在郑国伍举遇到了为晋国当使臣要去楚国的子声,便向子声倾诉了自己的冤情及仍想回到楚国的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