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复合桩基的承载力安全度与可靠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承载特点和设计方法,针对目前工程界普遍关心的设计条件下的整体安全度与承载能力可靠度的计算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提出沉降控制复合桩基安全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可靠度理论建立了相应的可靠性指标计算方法。结合工程实例,对现行沉降控制复合桩基设计方法的安全度进行了校核,对各随机变量在复合桩基可靠度计算中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各随机变量变异性对可靠性指标的影响程度。同时,对设计容许沉降量、安全系数和可靠性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规律性的结果。为进一步建立基于概率极限状态的可靠性设计方法打下了基础,对实际工程中的复合桩基设计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复合桩基地基土中附加应力分布特征及沉降计算简化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有限单元法模拟分析了复合桩基在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工作状态,经与常规桩基的计算结果分析对比,并结合有关试验结果以及经典的Boussinesq解答,得出了复合桩基地基土中附加应力的分布特征和变形规律。复合桩基桩间土存在较大的附加应力,并且沿桩身分布较为均匀,桩间土存在压缩变形,复合桩基沉降计算应同时考虑桩间土和桩端以下土体的压缩,最后提出了复合桩基沉降计算的简化方法并应用到工程实例计算中。  相似文献   

3.
刘宝怡 《中外建筑》2005,(4):108-110
文章结合实践,针对复合桩基的整体安全度与承载力可靠度的计算问题,分析了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承载特点和设计方法,同时对设计容许沉降量、安全系数和可靠性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刘峰 《中外建筑》2010,(6):191-193
由于桩-土系统本身及其相互关系的复杂性,桩基沉降稳定可靠度计算中的极限状态方程通常表现为隐函数形式。考虑到这一特点,并针对现有基于桩基沉降的稳定可靠性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与不足,引进了Rosenblueth方法。该方法不需拟合隐式极限状态方程的近似表达式,而是选择真实极限状态曲面上的特殊点,通过其统计矩求解可靠度指标,由此建立出一种新的基于Rosenblueth方法的桩基沉降稳定可靠性分析方法,并给出了详细计算步骤。最后,采用该方法分析了某一桩基工程实例的沉降稳定可靠性,同时结合已有的响应面方法,分别与蒙特卡洛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响应面方法计算结果与准精确解的相对误差达到19.44%,而本文方法计算结果与准精确解的相对误差仅为6.17%,且计算过程大为简化。该方法不仅为桩基沉降稳定的可靠性评价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而且对工程领域其它同类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复合桩基目前设计理论中分别按强度设计与按变形设计相互脱节的问题,提出了复合桩基承载力状态下的最大沉降计算方法,为复合地基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一种较合理的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6.
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基础形式。在设计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时,根据单桩的截面尺寸和要控制的目标沉降确定单桩桩极限承载力,有效计算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沉降。  相似文献   

7.
差异沉降是导致基础内力和上部结构次应力增大、板厚与配筋增加的根源所在。本文分别对摩擦桩复合桩基和端承桩复合桩基的变刚度调平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显示:摩擦桩复合桩基可以通过不同桩长、桩径、桩距的设置方式来对桩基的支承刚度进行合理的分布,以达到减小差异沉降的目的。端承桩复合桩基通过设置变形调节器,不仅解决了端承桩基无法利用地基土承载力的难题,而且可对调节器支承刚度的进一步优化和调整,还能显著减小基础的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8.
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基础形式。在设计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时,根据单桩的截面尺寸和要控制的目标沉降确定单桩桩极限承载力,有效计算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沉降。本文通过多组原位试验研究,探讨了沉降控制复合桩基在特殊地质条件下桩土共同作用的工作机理,结合工程实例分析验证了在这种地质条件下应用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控制差异沉降的复合桩基优化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以变形为控制条件的复合桩基设计理论是桩筏基础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而人为合理的调整地基土刚度和桩基支承刚度的方法是控制复合桩基差异沉降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以复合桩基非线性设计理论为基础,从优化设计的角度出发,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讨论了设置变刚度垫层、改变桩长、桩径、桩距及布桩方式对基础差异沉降和内力的影响,并提出了复合桩基优化设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软土区域工程建设需要对地基进行科学处理,防止基础产生过大的变形。目前,桩基在许多重要软土地区工程建设中得到大量应用,特别是钻孔灌注桩。文章以天津某高速公路某路段桩基路堤工程为背景,利用FLAC3D软件对桩基路堤沉降及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计算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单桩承载力和其应力状态、普通路堤加载过程分析,桩-板结构路堤的加载过程稳定性分析。通过分析钻孔灌注桩极限承载能力与应力-位移关系曲线,普通路堤加载过程和板-桩结构应力、应变云图、变形云图、塑性区分布云图和预压沉降-时间曲线,对该区域桩基路堤施工沉降与稳定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保利花园一期高层建筑的地基出现软硬交替情况,通过对地基场地的分析,采用CFG桩复合地基与天然地基联合处理方式,并同时按强度和变形双重控制理论进行设计。为了有效地减小两种地基之间的差异沉降及其影响,采用增强基础刚度和设置褥垫层的方法。加固后对CFG复合地基的检测和沉降观测结果表明,此处理方法大大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减小了沉降,且差异沉降控制在规范限值内。该方案合理,并具有良好的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碎石桩复合软土路基现场沉降监测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碎石桩复合软土路基进行现场沉降监测试验,得到其竖向沉降规律。基于D-P模型,应用FLAC3D岩土工程数值分析软件对加固后的碎石桩复合软土路基竖向沉降进行数值模拟,并对数值模拟沉降值和现场监测沉降值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二者较为吻合,此数值模拟方法可应用到碎石桩复合软土路基沉降计算及预测中。  相似文献   

13.
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与沉降计算方法很多,本文结合某冷却塔碎石桩复合地基为实例,介绍了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与沉降计算方法,通过本文的介绍得出该方法与实际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高压旋喷桩的试验研究,解决处理由动力机器基础振动引起排架柱基础不均匀沉降的事故,为加固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桩基础沉降控制方法后压浆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要求、工艺要点及施工技术措施,指出桩底后压浆技术施工既简便又经济实用,是目前有效控制桩基础沉降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周峰  林树枝 《建筑结构》2012,(3):140-143
通常情况下,桩、土支承刚度差异显著,相同荷载水平下两者存在变形差,因此要实现桩土共同作用,必须要消除桩土的变形差,保证桩土的变形协调。在分析桩土共同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对现有桩土共同作用的实现方法和发展趋势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将其分为三大类:补偿位移法、刚度调整法以及预加位移法。其中,补偿位移法又包括摩擦桩复合桩基与刚性桩复合地基,刚度调整法主要为笔者提出的设置调节装置的端承桩复合桩基,预加位移法主要指桩顶设置柔性材料以及桩顶预留净空复合桩基。对上述每类所包含的具体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各自的适用条件、优缺点进行了对比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基于Biot固结理论,研究了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固结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规律。将复合地基视为复合土层和天然土层的综合体,使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数值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具有随时间发展逐渐增大,渗透系数对沉降发展速率有重要影响,提高置换率、增加状体模量和增加桩长等措施均可以减小固结沉降,但是增加桩长的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某水厂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分析及沉降实测资料,得出当水池平面尺寸较大时,池体沉降及倾斜均不满足"规范"要求。并探讨了采用CFG桩复合地基解决软土地基承载力及池体沉降变形过大等问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带帽桩复合地基复合桩土应力比的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分析带帽刚性桩复合地基试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复合桩土应力比的概念,以合理反映带帽桩复合地基的力学性状。以土力学和弹性理论为基础,基于合理假定,采用等沉面的思想,考虑复合桩体发生上、下刺入变形现象,推导出能够反映层状不均质地基和带帽桩复合地基空间三维沉降变形特征的复合桩土应力比隐式计算公式。通过工程算例,分析了桩体中心间距、桩长、桩帽尺寸、垫层变形模量、下卧层土体变形模量、桩帽间土体变形模量和静止侧压力系数等因素的影响,提出了利用复合桩土应力比进行带帽桩复合地基按桩帽间土体沉降量控制优化设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曹岩 《山西建筑》2011,37(22):82-83
结合北京特色经济之窗工程实践,对CFG桩复合地基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作了详细的介绍,并应用有限差分ABAQUS程序,对上部荷载、褥垫层厚度及模量、桩长和桩间土模量对地层沉降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到这些因素与沉降的内在联系,提出减小复合地基沉降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