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清对脐静脉内皮细胞血栓调节蛋白(TM)表达影响,探讨TM蛋白在冠状动脉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集KD患儿急性期外周血制备血清,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置于不同条件下培养。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M水平,用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M mRNA表达情况。结果KD患儿血清组TM mRNA表达明显下降,丙种球蛋白干预后内皮细胞TM mRNA表达明显上升。而KD患儿血清组细胞培养上清TM蛋白水平升高,丙种球蛋白干预后TM水平下降。结论KD急性期血管内皮细胞可能在受到循环多种炎性介质刺激后损伤,TM表达减少。丙种球蛋白能显著抑制KD血清炎性介质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2.
白三烯受体途径在川崎病血管免疫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急性期血清和同时加入丙种球蛋白的上述血清对单核细胞产生白三烯B4(LTB4)的影响及不同条件单核细胞培养基(MCM)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白三烯受体2(BLT2)的影响,了解LTB4-BLT2途径在KD血管免疫损伤中的作用及Ig减轻血管免疫损伤的机制。方法分别用健康、KD急性期和KD急性期儿童血清加Ig作用于人单核细胞,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MCM中LTB4质量浓度改变,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MCM作用下内皮细胞表达BLT2状况。结果1.与健康儿童血清组比较,急性期KD血清组MCM上清中LTB4质量浓度明显增高(P〈0.01)。加入Ig的急性期KD血清MCM上清中LTB4质量浓度和急性期KD血清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2.与健康儿童血清刺激MCM比较,KD急性期血清刺激的MCM,能显著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高表达BLT2(P〈0.01);而加入Ig则能显著抑制KD急性期血清MCM上述作用(P〈0.01)。结论LTB4-BLT2途径参与KD血管炎免疫损伤过程,丙种球蛋白能阻断LTB4-BLT2途径激活是其减轻KD血管免疫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期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者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中CD69、CD25及HLA-DR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多色流式细胞仪对31例KD急性期、8例KD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及其活化标志进行了分析,并以17名正常儿童外周血作为对照.KD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4~60个月,平均(26±18)个月.确诊后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丙种球蛋白剂量1g/(kg·d),连续2 d,阿司匹林剂量30~50 mg/(kg·d).丙种球蛋白不反应者(1)重复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加用甲泼尼龙20mg/(kg·d),连续3 d.对照组男9名,女8名;年龄3~84个月,平均(25±18)个月.川崎病自身对照组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1~42个月,平均(30±7)个月.结果KD急性期CD3+T淋巴细胞百分数明显低于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早期(CD69+)、中期(CD25+)活化率明显高于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丙种球蛋白治疗后,这些活化标志的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KD组中冠状动脉改变与冠状动脉正常两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及其活化标志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3+T淋巴细胞早、中期活化是KD时心血管组织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剂量维生素C(VitC)对川崎病(KD)急性期肱动脉血流介导的扩张反应(FMD)的影响,探讨VitC对KD急性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否有改善作用。方法采用高分辨率多普勒超声仪测定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住院的36例KD急性期患儿(KD组)及15名健康儿童(正常对照组)肱动脉FMD,并比较KD组静脉滴注大剂量VitC(200mg/kg,最大量为4g)和安慰剂(10%葡萄糖)前后肱动脉FMD的变化。结果KD组肱动脉FM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KD组静滴大剂量VitC后肱动脉FMD明显增加(P<0.01),静滴安慰剂后肱动脉FMD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大剂量VitC能明显改善KD急性期肱动脉FMD,其对KD急性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能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期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以及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对上述各炎性因子表达过程的调节作用.方法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培养分为单独培养组、正常血清组、HSP血清组、HSP血清加IVIG组.分别应用RT-PCR法测定各组TNF-α、iNOS mRNA表达量,免疫印迹法测定各组TNF-α、iNOS 蛋白的表达量,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各组细胞培养上清中NO水平.结果 HSP血清组TNF-α、iNOS mRNA 和蛋白表达量,以及细胞上清中NO 表达量均较单独培养组和正常血清组明显升高(Pa<0.01);而HSP血清加IVIG组TNF-α、iNOS mRNA 表达量及TNF-α、iNOS蛋白表达量,细胞上清中NO 表达量均较HSP血清组明显降低(Pa<0.01).结论 急性期HSP患儿血清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TNF-α、iNOS mRNA和蛋白表达量,以及细胞上清中NO表达增加,可能参与HSP患儿急性期血管损伤发生;IVIG可下调急性期HSP患儿血清诱导血管内皮细胞TNF-α、iNOS和NO的表达,提示IVIG防治血管损伤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表达TNF-α、iNOS、NO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管相关蛋白LC3-II与川崎病(KD)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选入39例急性期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前的KD患儿,根据心脏彩超结果,20例KD伴冠状动脉损伤(CAL)组,19例不伴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同时以12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采集血清标本,加入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体外培养体系干预12 h。采用Westernblotting、Q-PCR分别测定HCAEC中LC3-II蛋白及m RNA的表达。结果干预12 h后,CAL组、NCAL组的LC3-II蛋白及m 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CAL组更高于NCA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噬参与了急性期KD的炎症反应,可能与KD患儿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多关节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活动期血管内皮功能变化,氧化应激水平及血脂代谢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住院的多关节型JIA活动期患儿42例分为类风湿因子(RF)阳性及RF阴性组,同期23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扩张反应(FMD)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血脂、氧化应激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组肱动脉FMD均明显下降,RF阳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 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阳性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三酰甘油(TG)水平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8-异前列腺素F2a(8-iso-PGF2α)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F阴性组与对照组比较,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8-iso-PGF2α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F阳性组与RF阴性组比较,血清8-iso-PGF2α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关节型JIA肱动脉FMD与血清8-iso-PGF2α呈负相关(r=-0.54,P0.01)。结论多关节型JIA活动期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RF阳性者更明显,其可能与氧化应激水平升高有关,尚不能确定与血脂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川崎病(KD)患儿血浆抗β2糖蛋白1(β2GP1)抗体水平及其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与膜联蛋白Ⅴ结合率的影响,探讨抗β2GP1抗体在KD血管损害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择37例KD患儿作为观察组,均在用激素、阿司匹林和(或)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前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儿血浆抗β2GP1抗体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KD患儿血浆对annexinⅤ与HUVEC结合水平的影响;20例同期住院年龄相仿的感染性疾病患儿为对照组,均除外心、肝、肾、血液及风湿性疾病。组间比较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结果37例KD患儿中并冠状动脉病变者17例。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浆抗β2GP1抗体水平分别为(8059.5±1917.7)U/L和(5210.0±1125.9)U/L,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5.41P<0.05);冠状动脉损伤患儿与冠状动脉正常患儿血浆抗β2GP1抗体水平分别为(9311.8±2148.2)U/L和(6995.0±697.0)U/L,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0.49P<0.05)。未加血浆时annexinⅤ与HUVEC结合率为(26.1±5.76)%,加对照组患儿血浆后annexinⅤ与HUVEC结合率为(21.22±5.54)%,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708P>0.05);加KD患儿血浆后annexinⅤ与HUVEC结合率为(10.55±3.18)%,与不加血浆时比较显著降低(t=8.06P<0.001);也显著低于加对照组血浆后结合率(t=4.72P<0.001)。结论抗β2GP1抗体阻止annexinⅤ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是KD冠状血管炎的机制之一,抗β2GP1抗体是KD冠状动脉损伤的一种重要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的影响及人血丙种球蛋白对上述过程的调节作用。方法 血管内皮细胞 (ECV- 30 4 )培养分为单独培养组、正常血清组、川崎病血清组、川崎病血清 人血丙种球蛋白组。应用明胶酶谱法、ELISA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MMP 9活性和蛋白水平 ,RT- PCR法测定MMP 9mRNA表达。结果 川崎病血清组MMP- 9活性、蛋白浓度及mRNA表达水平均较单独培养组和正常血清组明显升高 (P <0 .0 1 ) ;而人血丙种球蛋白能显著抑制川崎病血清的上述诱导作用 (P <0 .0 1 )。结论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MMP -9增加 ,可能参与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 ;人血丙种球蛋白防治冠状动脉损伤机制 ,可能与抑制内皮细胞表达MMP- 9有关。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 (KD) ,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1] 。其潜在危险是冠状动脉病变致狭窄、栓塞。致死主要病因是巨大冠状动脉瘤和心肌梗死。KD目前已成为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2 ] 。为有效地治疗KD ,我们在急性期给予单次大剂量静脉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 (IVIG)、阿司匹林(ASA) ,用以缩短急性期病程 ,从而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我科 1996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收治 86例KD ,现分析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86例中男 5 2例 ,女 34例 ;年龄 5个月~7岁。均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