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连翘具有以下量效特点:1)临床用量多为6~30 g。2)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发挥其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功效,治疗表证、痈肿疮毒、呼吸系统疾病等,用量一般为6~30 g;祛风散邪、利湿退黄,治疗肝病、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系统疾病,用量一般为6~10 g;清肝散结、化痰消肿,治疗外科疾病、瘰疬痰核,用量一般为6~15 g。3)为发挥其最佳功效,常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常配伍生甘草、桔梗、牛蒡子;祛风散邪、利湿退黄常配伍栀子、车前子、白茅根;清肝散结、化痰消肿常配伍夏枯草、浙贝母、玄参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丹参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10~37.3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丹参最佳剂量,如丹参发挥祛瘀止痛功效时,常治疗血瘀心痛、瘀血头痛、脘腹疼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风湿痹病、肝硬化、肾病,为10~37.3 g;发挥活血调经功效时,常治疗月经不调、不孕、痛经、产后瘀滞疼痛,为12~30 g;发挥凉血消痈功效时,常治疗乳痈、痤疮、痈疮,为15~30 g;发挥除烦安神功效时,常治疗失眠,为10~15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祛瘀止痛常配伍三七、乳香、没药;活血调经常配伍黄芪、当归;凉血消痈常配伍金银花、桑白皮;除烦安神常配伍郁金、酸枣仁、远志等。  相似文献   

3.
整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苦参具有以下量效特点。1)临床用量多在6~125 g。2)应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苦参最佳剂量。如苦参发挥清热燥湿功效时,治疗妇科疾病(带下病、痛经等)、心系疾病(心悸、胸痹等)、泌尿系统疾病(梦遗、淋证等),为6~60 g;祛风止痒,治疗皮肤疾病(湿疹、风疹、荨麻疹等),为8~30 g。3)为发挥苦参最佳功效,临床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燥湿常配伍龙胆草、栀子等,燥湿杀虫常配伍皂角、荆芥等。  相似文献   

4.
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桔梗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3~50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桔梗最佳剂量。如桔梗发挥宣肺、祛痰、止咳功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等),为3~30 g;散结时,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肺纤维化、梅核气等)、妇科疾病(乳腺囊肿等),为3~1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宣肺、祛痰、止咳常配伍陈皮、大腹皮、贝母等,载药上行常配伍当归、桃仁、郁金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紫苏叶具有以下量效特点:临床汤剂用量多为1.24~27.6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发挥其解表散寒功效时,治疗咳嗽、感冒等表证,为1.24~15 g;行气宽中,治疗喘证、肺痨、嗳气等,为5~27.6 g;和胃功效,治疗呕吐、慢性胃炎、胃脘胀痛等,为6~15 g。为发挥其最佳功效,常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解表散寒常配伍枳壳、荆芥、桔梗等;行气宽中常配伍陈皮、杏仁、枳实等;和胃常配伍半夏、生姜、厚朴等。  相似文献   

6.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木瓜具有以下量效特点:临床用量范围多为0.8~20 g,汤剂常用剂量为1.6~20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发挥其舒筋活络时,治疗骨关节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用量为0.8~15 g;和胃化湿时,治疗手足湿疹、消化系统疾病等,用量为15~20 g。为发挥其最佳功效,常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舒筋活络常配伍丹参、黄芪、牛膝、当归等;和胃化湿常配伍厚朴、葛根、薏苡仁、茯苓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古代经典用方、名老中医及现代医者临床经验的总结,结果显示胆南星的量效特点为:临床汤剂用量为3~30 g,常用剂量为6~15 g,丸散剂用量为0.060~6.875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胆南星最佳剂量及配伍,如发挥清热化痰开窍功效,治疗心系病(冠心病)、五官科疾病(耳鸣)、精神类疾病(被迫害妄想症)等,临床用量6~15 g(丸散0.060~6.875 g);化痰散结治疗肿瘤、皮痹等,常用汤剂用量3~30 g;化痰通络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重症肌无力)、风湿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等,汤剂用量6~15 g;化痰定惊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等,常用量6~12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化痰开窍,常配伍陈皮、半夏、石菖蒲等;化痰散结常配伍薏苡仁、茯苓等;化痰通络常配伍白芥子、柴胡等;化痰定惊常配伍枳壳、大黄、天麻等.  相似文献   

8.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白鲜皮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多为5~30 g,常用量为5~10 g,丸、散剂用量为0.508~7.080 g,外用剂量为15~100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清热燥湿止痒治疗皮肤科疾病(湿疹、荨麻疹等),汤剂为10~30 g,散剂为0.508~7.080 g,外用为15~100 g;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治疗免疫相关疾病(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用量为5~15 g;祛风燥湿治疗带下病,为15 g;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治疗肝炎,为10 g。为发挥其最佳功效,常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燥湿止痒常配伍徐长卿、地肤子、苦参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常配伍徐长卿、玄参、连翘等;祛风燥湿常配伍白芷、蛇床子;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常配伍茵陈蒿。  相似文献   

9.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黄柏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用量范围3~45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黄柏最佳剂量,如黄柏发挥清热泻火解毒功效时,治疗高血压病、病毒性肝炎、急性肾炎、尿路感染等代谢性、传染性、泌尿系统疾病,为6~30 g;发挥滋肾降火功效时,治疗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内分泌疾病,少精、阳痿、月经不调等生殖系统疾病,为3~45 g;发挥清热燥湿功效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泄泻等消化系统疾病,银屑病、疱疹、尖锐湿疣等皮肤黏膜疾病,口服剂量为3~20 g,外用剂量为9~3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泻火解毒常配伍大黄、黄连、栀子;滋肾降火常配伍芍药、仙灵脾、知母、五味子;清热燥湿常配伍枳壳、苍术、萆薢等。  相似文献   

10.
通过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应用,总结出紫菀具有以下特点:临床应用范围为2~69 g。临床根据疾病、证型、症状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紫菀剂量,如温肺润燥、止咳平喘、止血治疗咳嗽、哮喘、肺痨、肺痿、肺痈,其用量为2~69 g;宣通肺气、润肠通便治疗便秘、肠痈,用量为10~20 g;宣肺通利水道治疗癃闭,用量为10~30 g;止痛治疗头痛、胸胁脘腹疼痛,用量为20~3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润肺止咳常配伍百部、款冬花、麻黄;宣肺通利水道配伍桔梗、茯苓、麦冬;宣通肺气、润肠通便,配伍薏苡仁、桔梗、杏仁等。  相似文献   

11.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出甘草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3~60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甘草最佳剂量,如甘草发挥益气补中功效时,常治疗干燥综合征、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胃脘痛、胃下垂),早泄、痛经、哮喘等疾病,为5~60 g;清热解毒时,常治疗血尿、低热、痈疮、痤疮、外感咳嗽,为5~30 g;缓急止痛时,常治疗胃痛、颈椎病、痛经、不安腿综合征、热痉挛、强中症,为6~6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补中益气常配伍党参、黄芪、白术等;清热解毒常配伍桔梗、黄芩、生地黄;缓急止痛常配伍白芍。  相似文献   

12.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瓜蒌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常用剂量多为6~40 g,最大剂量可至120 g。其次,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宽胸散结,治疗心血管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妇科病(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乳腺炎)等,为9~100 g;清热化痰,治疗消化疾病(胃炎、食管炎)、呼吸疾病(支气管炎)、内分泌疾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带状疱疹等,为6~120 g;润肠通便,治疗便秘,为20~40 g。再次,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宽胸散结,常配伍薤白、桂枝、枳实;清热化痰,常配伍黄连、半夏、贝母等;润肠通便,常配伍玄明粉、枳壳、厚朴等。  相似文献   

13.
苗润宇  卫若楠  李青伟 《吉林中医药》2021,41(11):1510-1513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芦根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10~150 g,常用剂量为10~30 g,散剂常用量为4.14~1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芦根发挥其透热解毒治疗外感疾病(温病初起、伤风感冒、咽喉疾病、急性扁桃体腺炎)为15~50 g;发挥其生津止渴,清热除烦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咯血、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痈、肺间质纤维化)为30~60 g;发挥其清热和胃止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呕吐、消渴)为10~60 g,4.14g~15 g(散剂);发挥其清肃肺气,利尿除烦治疗泌尿系统疾病(肾结石、尿毒症)为60 g;发挥其清热利湿退黄治疗肝胆系统疾病(急慢性肝炎)为60~15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透热解毒常配伍麦冬、桑叶、菊花、薄荷等;生津止渴,清热除烦常配白茅根、冬瓜子、竹茹、葛根等;清热和胃止呕常配伍竹茹、沙参、天花粉、太子参等;清肃肺气,利尿除烦常配伍苍术、厚朴、生地黄等.  相似文献   

14.
陈科宇  邸莎  韦宇 《吉林中医药》2021,41(6):797-800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玄参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玄参用量范围为0.828~111.9 g,临床常用9~37.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滋阴清肺润肺治疗喘咳、糖尿病等疾病,为10~30 g;清营凉血治疗温病热入营分,肌肤红疹等,为7.5~15 g.滋阴降火解毒治疗咳嗽咯血、脱疽,产后外感实热等病,为3~111.9 g;解毒利咽治疗喉部疾病如喉痹、急性喉炎、乳蛾等,为0.828~30 g;软坚散结治疗瘰疬、痰核、疝气等病,为10~3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滋阴养肺润肺常配伍生地黄、麦冬、北沙参;清营凉血常配伍犀角、生地黄、麦冬;滋阴降火解毒常配伍百合、金银花、石膏;解毒利咽常配伍升麻、金银花、马勃、板蓝根;软坚散结常配伍浙贝母、牡蛎、海藻等.  相似文献   

15.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芡实具有以下应用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10~37.3 g,常用范围为10~30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益肾健脾、除湿止带治疗妇科疾病、痰饮病、鼻渊等,为10~37.3 g;益肾固精缩尿治疗泌尿系统疾病,为10~30 g;健脾止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为10~30 g.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益肾健脾、除湿止带常配伍山药、菟丝子、黄柏等;益肾固精缩尿常配伍山药、金樱子、莲子等;健脾止泻常配伍山药、莲子等.  相似文献   

16.
通过搜集中医古籍及检索现代名家临证经验,总结出牡丹皮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1.5~60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牡丹皮的最佳剂量,用于活血化瘀时,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妇科疾病常用6~15 g;用于清热凉血时,如治疗急性胰腺炎、胆囊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及高热昏迷、斑疹、吐血、过敏性紫癜等循环系统疾病常用9~60 g;用于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治疗儿科疾病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时,常用1.5~10 g。3)根据疾病、证型、症状的需要,配伍相应中药,如活血化瘀常配伍赤芍、当归,清热凉血配伍生地黄、栀子等。  相似文献   

17.
通过搜集古医籍和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薄荷具有以下特点:汤剂用量为2~2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疏散风热治疗风热咳嗽、咽痛、鼻衄、过敏性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为2~12 g;疏肝行气治疗失眠、眩晕等神经内科疾病,为3~1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疏风利咽常配伍生地黄、麦冬、蒲公英、连翘;清热透疹常配伍牡丹皮、栀子、柴胡。  相似文献   

18.
整理古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临床应用苍术具有以下特点。1)苍术用量多为3~50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的不同寻求最佳用量:如苍术发挥燥湿健脾、滋阴助阳功效,治疗妇科疾病(如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原发性痛经等),多为5~25 g;发挥蠲痹通络、清热利湿功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多为12~15 g。3)根据所治疗的疾病不同,苍术有不同的配伍药物,如清热燥湿常配伍黄柏、黄连、半夏等,健脾祛湿常配伍厚朴、陈皮等。  相似文献   

19.
整理历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黄芩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用量范围为3~45 g。2)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如发挥清热燥湿解毒的功效,治疗高热、痤疮、2型糖尿病、急性胃肠炎、病毒性肝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为3~45 g;发挥清热安胎的功效,治疗滑胎、胎动不安为10~12 g。3)根据其治疗疾病的不同,黄芩配伍不同中药,并发挥不同功效:如清肺止咳常配伍桑白皮、荆芥、浙贝母、射干等,清热泻火解毒常配伍柴胡、大黄、黄连、黄柏、栀子等,清热安胎常配伍白术、当归。  相似文献   

20.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款冬花具有以下特点:用量多为6~41.4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润肺化痰、下气止咳治疗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干燥综合征等免疫系统疾病,为6~41.4 g;化痰下气治疗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为2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润肺化痰常配伍炙百合、炙紫菀、黄芪;下气止咳常配伍贝母、白果、射干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