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栀子苷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栀子苷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的特征.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UV法和HPLC法分别测定酚红和栀子苷的含量.考察药物质量浓度、不同肠段对栀子苷吸收的影响.结果 栀子苷20~120 μg·ml<'-1>对小肠吸收速率常数Ka无影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Ka值分别为0.0240、0.0251、0.0234、0.0239 h<'-1>,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栀子苷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为被动扩散.栀子苷具广泛的吸收窗,可制成缓释制剂.  相似文献   

2.
栀子大黄汤配伍变化对栀子中京尼平苷药动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全  冯芳  孙艳清 《药学进展》2010,34(8):371-376
目的:通过测定栀子、栀子-大黄、栀子-大黄-枳实和栀子大黄汤4种汤剂中京尼平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考察栀子大黄汤配伍的变化对栀子中京尼平苷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灌胃给予栀子、栀子-大黄、栀子-大黄-枳实、栀子大黄汤汤剂7.7、6.9、7.3、8.2mL·kg^-1,采用HPLC法测定各汤剂给药后5、10、20、30、60、90、120、240、360和480分钟时的血药浓度,并用BAPP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栀子、栀子-大黄、栀子-大黄-枳实和栀子大黄汤组中京尼平苷的Gmax分别为(2.47±0.47)、(2.15±0.49)、(3.95±0.18)、(3.31±0.86)mg·L^-1;t1/2分别为(163±24)、(176±14)、(282±16)、(227±41)min;AUC0-t分别为(369±38)、(348±61)、(814±74)、(549±58)mg·L^-1·min^-1。与栀子组相比,栀子-大黄组中京尼平苷的Cmax和AUC0-t略有下降,栀子-大黄-枳实组和栀子大黄汤组中京尼平苷的Cmax和AUC0-t均显著升高,但栀子大黄汤组中京尼平苷的AUC0-t显著低于栀子-大黄-枳实组(P〈0.05)。结论:栀子大黄汤药材不同配伍对京尼平苷的药动学存在不同的影响,大黄可使京尼平苷的生物利用度略微下降,枳实可显著增加京尼平苷的生物利用度,淡豆豉则可显著降低京尼平苷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栀子大黄汤中栀子苷、柚皮苷、橙皮苷和新橙皮苷4种有效成分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方法:运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重量法进行肠吸收实验,考察不同吸收部位和药物浓度下的肠吸收动力学,采用HPLC法测定有效成分的浓度。结果:栀子苷、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显著大于结肠(P〈0.05);橙皮苷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参数显著大于回肠和结肠(P〈0.05);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对栀子苷、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Ka和Peff无显著影响(P〉0.05),橙皮苷的Ka和Peff随浓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结论:栀子大黄汤中4种有效成分在全肠道均有吸收;栀子苷、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橙皮苷在吸收过程中存在高浓度饱和现象,推测吸收机制为主动转运或易化扩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栀子柏皮汤不同配伍对栀子苷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灌胃含等量栀子苷的栀子苷单体溶液及栀子、栀子-炙甘草、栀子-黄柏、栀子-黄柏-炙甘草汤剂,采用HPLC方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血药浓度,比较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汤剂组AUT及T1/2显著高于栀子苷单体组,栀子-炙甘草、栀子-黄柏及栀子黄柏-炙甘草组T1/2、AUT0-t及AUT0-∞均显著高于栀子组,栀子-黄柏-炙甘草组AUT0-t、AUT0-∞、T1/2、Tmax及Cmax均高于其他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栀子柏皮汤药材间相互作用有助于促进栀子苷吸收,从而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传统药黄连-栀子配伍后黄连对栀子在家兔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栀子组和黄连-栀子组(1:1)分别灌胃给药,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栀子苷的血药浓度,DAS 2.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栀子单独给药、药对黄连-栀子配伍给药,栀子苷在家兔体内代谢模型均呈二室开放模型;配伍组栀子苷的t1/2α、t1/2Ka缩短,tmax和V1/F减小,K21和CL/F增加。结论黄连中的化学成分可对栀子苷的吸收、分布和消除过程产生影响。该研究可为传统药对体内协同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栀子环烯醚萜苷鼻腔给药的吸收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栀子环烯醚萜苷类成分鼻腔给药的吸收特性,为其鼻腔给药制剂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选用新鲜猪鼻黏膜为渗透屏障,以栀子苷为测定指标,HPLC测定含量,进行渗透试验;采用大鼠鼻腔循环灌流实验,以PBS溶液(pH7.4)作为鼻腔循环液,HPLC测定栀子苷,进行在体鼻黏膜吸收试验。结果栀子苷表观渗透系数Papp为(2.01±0.23)×10 5cm 2.s 1;药物稳态流量Jss为(1.61±0.18)×10 4μg.cm 2.s 1,透黏膜扩散属于以膜两侧浓度差为动力的被动扩散。栀子苷大鼠在体鼻黏膜吸收动力学方程lnC=1.165 7 0.001 6t,r=0.991 4,k=(1.6±0.021)×10 3min 1。结论栀子环烯醚萜苷可经鼻吸收,可制成经鼻给药的新制剂用于脑部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晏艳  冯芳  王丹 《药学进展》2010,34(6):275-280
目的:研究经典方剂栀子厚朴汤中具有抗抑郁作用的活性成分。方法:在栀子厚朴汤原方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获得药味数及各味药的用量不同的16个组方,分别给随机分组的16组小鼠灌胃使用,测定小鼠在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并据此计算正交表中栀子、厚朴和枳实的极差,确定栀子厚朴汤中具有抗抑郁作用的主要药材;对各组方进行HPLC分析,选出20个特征色谱峰,通过相关分析,得出各特征峰峰面积与不动时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寻找与药效相关性较大的色谱峰,探讨栀子厚朴汤抗抑郁活性成分。结果:确定厚朴为栀子厚朴汤发挥抗抑郁作用的关键药材;发现6个来自厚朴的色谱峰(即4、5、7、18、19、20号峰)的峰面积与药效相关性较强,其对应的成分为栀子厚朴汤抗抑郁活性成分。结论:采用将HPLC分析、药理学实验及化学计量学方法,如极差分析、相关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发现栀子厚朴汤的活性成分,并对其他中药复方活性成分的确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采用HPLC色谱分析方法,测定不同煎煮时间条件下,栀子、黄芩配伍(配伍比例3︰1、2︰1、1︰1、1︰2、1︰3)前后栀子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与黄芩配伍后,栀子中的栀子苷含量略有增加,西红花苷-1的含量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栀子苷与栀子柏皮汤中栀子苷在MDCK细胞跨膜转运模型上的转运特性。方法利用MTT实验筛选出栀子苷和栀子柏皮汤在MDCK细胞上的安全浓度,以MDCK细胞跨膜转运模型研究药物的双向转运,考察时间、药物浓度、P-糖蛋白(P-gp)抑制剂及EDTA对栀子苷转运的影响,然后比较相同浓度的栀子苷和栀子柏皮汤中栀子苷吸收转运的差异,采用HPLC法检测栀子苷的浓度,计算其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栀子苷在MDCK细胞模型上的转运量具有一定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P-gp抑制剂对其转运没有明显影响,EDTA能够增加其跨膜转运量,各浓度栀子柏皮汤中栀子苷的吸收Papp分别为(8.96±0.35)×10-7cm·s-1,(8.95±0.38)×10-7cm·s-1和(9.16±0.30)×10-7cm·s-1、明显高于栀子苷单体的吸收Papp(5.85±0.44)×10-7cm·s-1、(6.88±0.38)×10-7cm·s-1和(6.31±0.19)×10-7cm·s-1(P<0.05)。结论栀子苷在MDCK细胞模型上表现为被动扩散,且不受P-gp的影响,可能有细胞旁路转运,栀子柏皮汤能促进栀子苷的吸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三叶青地上部分抗炎提取物(THAA)固体纳米晶肠吸收动力学特性。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CORTECSTM UPLC-C18色谱柱(100 mm×2.1 mm, 1.6μm),乙腈(A)-水(含0.1%甲酸,5%甲醇)(B)梯度洗脱,建立同时测定大鼠在体肠灌流液中THAA固体纳米晶9个特征效应组分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比较THAA固体纳米晶、原料、普通颗粒剂中特征效应组分群在大鼠不同肠段的累积吸收量、最佳吸收部位及可能的转运机制。结果:大鼠在体肠灌流液中效应组分群的定量分析方法精密度及准确度良好,可用于肠吸收动力学研究;固体纳米晶保留了THAA效应组分群的肠吸收特性,十二指肠、回肠为最佳吸收部位;新绿原酸、绿原酸的肠吸收机制可能是促进扩散过程;异荭草苷-2’-O-鼠李糖苷、牡荆苷-2’-O-鼠李糖苷、异牡荆苷-2’-O-鼠李糖苷可能是被动吸收过程;荭草苷、异荭草苷、牡荆苷、异牡荆苷在高浓度时吸收可能存在饱和性抑制现象,存在被动吸收过程及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固体纳米晶组效应组分群在各肠段的表观吸...  相似文献   

11.
孙艳清  马冯飞  朱杰  冯芳 《药学进展》2011,35(8):373-378
目的:建立栀子厚朴汤及相关药对和单味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和多指标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Lichrospher C18柱(250 mm×4.6 mm,5μm),柱温为25℃;流动相为甲醇-0.1%乙酸水溶液,流速为1.0 mL.min-1,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8 nm。结果:在上述分析条件下,各样品中共存成分实现了基线分离;栀子苷、橙皮苷、和厚朴酚以及厚朴酚质量浓度分别在9~1 500、15.6~650、4.5~750和6~1 000 mg.L-1的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测限分别为1.6、3.1、0.9和0.6 mg.L-1。多指标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全方及药对和单味药材中相应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存在差异。结论:所建立的方法重复性好,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较高,可用于栀子厚朴汤及药对和单味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及多指标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研究芍药甘草汤中自组装纳米粒(SGD-SAN)形成对甘草主要成分体外释放和肠吸收的影响.方法 制备甘草单煎液(GSD)、芍药单煎液(SSD)、芍药-甘草单煎混合液(MSSGD)和SGD(即芍药、甘草合煎液),并对其中的SAN进行表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中7种主要成分(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异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北京市医疗机构中药饮片处方质量指标监测平台收集的处方数据,探讨五味子在临床的使用剂量及应用规律。方法:通过2018年北京市医疗机构中药饮片处方质量指标监测平台,收集北京市6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门诊含五味子的内服处方,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 2010软件统计五味子使用剂量频次、频率、主治分布、配伍药物分类和比例等数据,对其基本用药剂量及配伍结构规律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五味子总使用频次为12417次,目前临床上五味子的常用剂量范围为6~12 g,常用剂量为10 g(5967次,占48.06%)、6 g(3248次,占26.16%);其中儿童常用剂量为6 g。五味子主治疾病主要为肺系疾病,其次为心系疾病。处方中共涉及到745味中药,其中与五味子配伍频次较高的药物有183味,可分为16类,配伍使用频次排序居前3位的为补虚类、清热类和解表类。五味子与其常配伍中药的剂量比例以1∶1为多,数据分析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北京地区6家中医医疗机构中五味子的临床应用规律,可为五味子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门诊中药饮片处方点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不同栀子金花汤煎液中3种成分的变化及抑茵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分煎与合煎制备的栀子金花汤中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和栀子苷的含量变化及其抑菌作用。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及栀子苷;HPLC-MS法比较分煎与合煎中指标成分峰的变化;采用体外抑菌测试不同栀子金花汤煎液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结果分煎液中盐酸小檗碱和黄芩苷的含量显著高于合煎液,合煎液中栀子苷的含量显著高于分煎液。两者的色谱图和质谱图中,峰个数与出峰时间无差异。合煎液对大肠杆菌和青霉菌有抑菌作用。结论分煎与合煎栀子金花汤引起指标成分含量的显著变化,但无新成分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Zhang Y  Zhu HX  Guo LW 《药学学报》2012,47(2):233-238
本实验主要考察药物浓度、肠段、pH、P-糖蛋白 (P-glycoprotein, P-gp) 及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 (Na+-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 SGLT1) 对小檗碱肠吸收的影响, 并探索复方配伍环境中小檗碱的肠吸收情况。实验以酚红为标示物,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小檗碱单体 (36.70、46.17和92.33 μg·mL−1)、黄连解毒汤模拟体系 (主要指标成分单体混合物: 小檗碱 + 黄芩苷 + 栀子苷, 其中小檗碱浓度为92.33 μg·mL−1) 及黄连解毒汤全方 (小檗碱浓度为92.33 μg·mL−1) 中小檗碱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小檗碱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20~100 μg·mL−1), 部分大鼠小肠吸收速率参数 (Ka) 无显著性差异, 提示药物的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扩散, 其转运过程可能受SGLT1和P-gp的影响; 单体混合物和全方中小檗碱在各肠段的Ka和有效渗透系数 (Peff) 值均有显著性增加 (P < 0.05)。说明小檗碱在整个肠段均有吸收, 具有广泛的吸收窗, 其中结肠段吸收较好; 配伍对小檗碱的大鼠肠吸收特性有一定影响, 较单体而言, 单体混合物和全方灌流时小檗碱在小肠中吸收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用合煎液(传统汤剂)、分煎液(配方颗粒汤剂)方法制备的连朴饮汤剂中栀子苷含量的变化。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采用Diamonisl C18柱(20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睛∶水(20∶80);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38 nm。结果:连朴饮分煎液中栀子苷平均含量比合煎液中栀子苷平均含量高。结论:与传统汤剂比较,连朴饮配方颗粒汤剂中栀子苷的含量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海洋中药经方牡蛎散的含氮类化学成分及其药材来源。方法 运用色谱和光谱法分离鉴定化合物,利用UPLC-QE-Focus-MS技术分析化合物的药材来源。结果 分离鉴定5个含氮类化合物:鸟嘌呤核苷(1),腺嘌呤核苷(2),2? -脱氧腺嘌呤核苷(3),zarzissine(4)和色氨酸(5);化合物1-3和5来源于黄芪、麻黄根和浮小麦,化合物4来源于煅牡蛎、麻黄根和浮小麦。结论 首次从牡蛎散中分离鉴定化合物1-5;源自不同药材的共同成分在药材配伍组成复方后含量加合,集合力而发挥药效,这可能是牡蛎散配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