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索影响甲状腺髓样癌的预后因素。方法:通过SEER*Stat软件收集SEER数据库中于2004—2015年行全甲状腺切除+淋巴结清扫,病理诊断明确提示为甲状腺髓样癌的867例患者,运用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并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的KM生存曲线。结果:纳入的867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60(29~94)个月,3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96.1%,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95.1%,单因素Cox结果提示性别(HR=0.573,95%CI:0.337~0.973,P=0.039)、年龄(HR=3.12, 95%CI:2.06~4.71,P<0.001)、肿瘤直径(HR=3.02,95%CI:2.10~4.34,P<0.001)、M分期(HR=12.9,95% CI:7.38~22.4,P<0.001)、阳性淋巴结数量(HR=2.07,95% CI:1.62~2.65,P<0.001)以及淋巴结阳性率(HR=3.00,95%CI:2.17~4.14,P<0.001)与患者生存时间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年龄(HR=3.43,95% CI:2.23~5.27,P<0.001)、肿瘤直径(HR=1.96,95%CI:1.36~2.83,P<0.001)、M分期(HR=7.03,95% CI:3.82~12.9,P<0.001)和淋巴结阳性率(HR=2.24,95% CI:1.59~3.15,P<0.00)是行甲状腺全切+淋巴结清扫的MTC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诊断年龄、肿瘤直径、远处转移和淋巴结阳性率是影响甲状腺全切+淋巴结清扫术后的甲状腺髓样癌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影响T3N0M0期肾细胞癌患者肿瘤学预后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2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T3N0M0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随访数据。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显著相关的变量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共182例T3N0M0肾细胞癌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患者126例(69.23%),女性患者56例(30.77%)。患者平均年龄为(56.75±12.45)岁,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3~99个月),末次随访时共有50例(27.47%)患者死亡,59例患者(32.42%)复发。患者的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为68.30% (95% CI: 60.16%~75.84%),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60.70%(95% CI: 53.16%~68.84%)。多因素分析发现,糖尿病(HR=2.434, 95% CI:1.243~4.769, P=0.010)、术前低白蛋白血症(HR=2.188, 95% CI:1.074~1.074, P=0.031)及贫血(HR=3.320, 95% CI:1.839~5.991, P<0.001)是T3N0M0肾细胞癌患者术后肿瘤特异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更高的Fuhrman分级(HR=2.552, 95% CI:1.433~4.545, P=0.001)、术前贫血(HR=2.535, 95% CI:1.497~4.293, P=0.001)是T3N0M0肾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术前低白蛋白血症、贫血是T3N0M0肾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高Fuhrman分级、贫血是T3N0M0肾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肝细胞癌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改善疗效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究细胞分裂周期相关基因8(cell division cycle associated 8,CDCA8)对肝细胞癌预后的影响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432例肝细胞癌样本的转录组数据及对应患者的临床信息下载自肿瘤基因表达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分析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CDCA8 mRNA差异;根据CDCA8 mRNA中位数将肝细胞癌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绘制生存曲线。采用Kruskal检验分析CDCA8与肿瘤分期、分级和T分期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究CDCA8能否作为肝细胞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子。采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探究CDCA8在肝细胞癌中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CDCA8在肿瘤组织中的mRN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织(P<0.001),CDCA8高表达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01)。随着肿瘤分期(P<0.001)、分级(P<0...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HOTAIR表达水平与肿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PubMed等数据库中关于lncRNA HOTAIR表达与 肿瘤预后相关性的英文文献,检索文献发表时间从建库到2015年9月,提取相关数据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 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7篇文献,共1 63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lncRNA HOTAIR高表达与肿瘤患者的低总生 存期相关 (HR: 2.39,95% CI:2.01~2.86,P<0.001);消化道肿瘤与非消化道肿瘤亚组分析均显示HOTAIR高表达患者 总生存期缩短 (消化道肿瘤HR:2.51,95% CI:2.02~3.11,P<0.001。非消化道肿瘤HR:2.17,95% CI:1.59~2.98, P<0.001)。HOTAIR高表达与肿瘤患者的低无瘤复发生存期明显相关(HR:4.25,95% CI:2.25~8.03,P<0.001)。 结论:LncRNA HOTAIR高表达与肿瘤的不良预后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癌组织中P2X7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收治的NSCLC患者118例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SCLC组织标本中P2X7R的表达,根据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将患者分为P2X7R高、低表达组。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 χ2检验比较P2X7R高、低表达组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NSCLC患者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72例(61.0%)患者癌组织中P2X7R高表达。不同TNM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P2X7R蛋白高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2X7R高表达组5年无瘤生存率低于P2X7R低表达组(18.1% VS 25.1%)(P?<0.05);P2X7R高表达组5年总生存率低于P2X7R低表达组(23.3% VS 30.1%)(P?<0.05)。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P2X7R表达、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NSCLC患者无瘤生存率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表明,P2X7R表达[OlR=2.082(95% CI:1.079,3.747),P?=0.001]及TNM分期[OlR=3.210(95% CI:0.587,6.448),P?=0.028]是影响NSCLC患者无瘤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显示,P2X7R表达、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NSCLC患者总生存率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表明,P2X7R表达[OlR=2.893(95%CI:1.582,4.562),P?=0.002]及TNM分期[OlR=1.910(95%CI:0.587,2.449),P?=0.038]是影响NSCLC患者总生存率的危险因素。结论?P2X7R表达可作为影响NSCLC预后的新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针对中下段输尿管癌患者的保肾治疗策略中采用Boari膀胱肌瓣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 分析湘雅二医院泌尿外科从2002年7月至2007年6月采用Boari膀胱肌瓣术和输尿管癌根治术治疗中下段输尿管癌患者 的临床资料及其随访情况,收集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分期、肾功能水平、住院时间等数据并结合患者生存情况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39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包括Boari膀胱肌瓣术16例,输尿管癌根治术23例。中位随 访时间为53个月(10~84个月),18名患者死亡,其中Boari膀胱肌瓣术组死亡6例,输尿管癌根治术组死亡12例。2组 的5年无膀胱癌复发存活率分别为63%和59%(P>0.05),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73.8%和73.5%(P>0.05),5年生存 率分别为61%和57%(P>0.05),总体存活率分别为64.8%和58.1%(P>0.05)。2组间术前肾功能无明显差异[肌酐清除率 57(32~104) mL/min vs 55(30~102) mL/min,P>0.05],术后Boari膀胱肌瓣术组肾功能优于输尿管癌根治术组[肌酐清 除率55(35~102) mL/min vs 43(30~89) mL/min,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肾功能水平、肿瘤大 小、病理分级和病理分期是影响肿瘤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因素(P<0.05),肿瘤越大、病理分级和分期越高,患者死 亡风险越大,而术后高水平的肌酐清除率可以降低疾病的死亡风险。结论:Boari膀胱肌瓣术治疗中下段输尿管癌是 可行的方式。相比输尿管癌根治术,Boari膀胱肌瓣术治疗后的生存率并无明显差别,而且能保护患者肾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范科尼贫血D2蛋白(FANCD2)、乳腺癌易感基因2定位协作蛋白(PALB2)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0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94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手术过程中取得癌组织标本作为NSCLC组,将对应的癌旁组织标本作为癌旁组,每组19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ANCD2、PALB2在NSCLC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FANCD2、PALB2表达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探讨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NSCLC组FANCD2、PALB2阳性率高于癌旁组(P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NSCLC患者癌组织中FANCD2蛋白与PALB2蛋白呈正相关(rs =0.486,P <0.05)。不同年龄、性别、吸烟、组织学分型、肿瘤直径患者FANCD2、PALB2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TNM分期为Ⅲ、Ⅳ期,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患者高于TNM分期为I、Ⅱ期,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 <0.05)。多因素逐步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Ⅲ、Ⅳ期[H^R=4.125,(95% CI:2.187,10.035)]、低分化[H^R=3.146,(95% CI:3.115,9.264)]、淋巴结转移[H^R=4.124,(95% CI:3.005,13.145)]、FANCD2阳性[H^R=5.146,(95% CI:3.784,12.689)]、PALB2阳性[H^R=4.563,(95% CI:2.845,7.398)]是NSCLC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P <0.05)。多因素逐步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Ⅲ/Ⅳ期[H^R=3.689,(95% CI:2.963,11.254)]、低分化[H^R=2.167,(95% CI:1.998,5.996)]、淋巴结转移[H^R=5.648,(95% CI:3.552,12.953)]、FANCD2阳性[H^R=3.886,(95% CI:2.958,12.775)]、PALB2阳性[H^R=4.633,(95% CI:1.968,11.547)]是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 <0.05)。FANCD2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ALB2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FANCD2、PALB2在NSCLC患者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辅助评估患者预后和复发的潜在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探讨原发性胃肠道套细胞淋巴瘤(PGIMCL)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 利用SEER数据库,收集1983-2015年间诊断为PGIMC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和生存信息并加以整理.采用Kaplan-Meier函数绘制总生存率(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各个临床要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420名患者,其中老年男性多见,原发部位多集中在肠道.高龄(OS:HR=2.210,95%CI为 1.646~2.968,P<0.001;CSS:HR = 2.024,95%CI 为 1.437~2.852,P<0.001)、Ⅲ/Ⅳ(OS:HR = 1.397,95%CI为 1.065~1.833,P= 0.016;CSS:HR= 1.935,95%CI 为 1.391~2.692,P<0.001)、原发于胃(OS:HR = 1.599,95%CI 为 1.205~2.121,PP = 0.001;CSS:HR = 1.516,95%CI为 1.079~2.130,P= 0.017)的PGIMCL患者OS和CSS不佳.女性OS略长于男性(HR = 1.390,95%CI为 1.013~1.908,P =0.041).结论 年龄、原发部位、临床分期是影响PGIM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接受肝动脉栓塞化疗和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放疗对肝细胞癌(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总结167例肝癌伴门静癌栓患者,其中联合治疗组51例,介入治疗组116例,采用mRECIST标准评估治疗效果,比较联合治疗组与介入治疗组患者生存时间.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平衡协变量,比较PSM匹配后两组患者生存时间的差异,分析放疗是否增加这部分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 51例接受联合治疗的患者中,6例(5.9%)患者癌栓完全缓解,14例(27.4%)部分缓解,27例(52.9%)稳定,4例(7.8%)进展;1年生存率37.8%,中位生存期9.6个月.116例介入治疗的患者中,无一例患者完全缓解,18例(15.5%)部分缓解,48例(41.4%)稳定,50例(43.1%)进展;1年生存率11.0%,中位生存期6.8个月,该组患者病灶缓解率和生存率均低于联合治疗组(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联合治疗是预后独立预测保护因素(HR=0.425,P<0.001).通过1:1 PSM匹配后,51例联合治疗组和51例介入治疗病例纳入研究,匹配后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分别更均衡(P>0.05).匹配后,两组患者生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放疗可以改善肝癌合并门脉癌栓患者预后,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相对罕见,但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可发生局部淋巴结、肝、肺和骨转移,以肝转移最为常见,约有50%患者容易发生肝转移,治疗方式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对患者的生命质量有一定的影响。目的 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手术治疗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04—2013年SEER数据库中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数据,纳入476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切除原发性肿瘤,将其分为手术治疗组和非手术治疗组。提取患者基线资料和临床特征,研究的终点是总体生存时间。结果 476例患者中,手术治疗组125例(26.3%),非手术治疗组351例(73.7%)。手术治疗组生存时间长于非手术治疗组(χ2=57.649,P=0.001)。将患者分别按照T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化程度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T1、T2、T3期患者中,手术治疗组生存时间均长于非手术治疗组(χ2=5.543,P=0.019;χ2=11.494,P=0.001;χ2=34.240,P<0.001)。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手术治疗组生存时间均长于非手术治疗组(χ2=29.392,P<0.001;χ2=30.722,P<0.001)。组织学分化程度Ⅰ~Ⅱ级和Ⅲ~Ⅳ级患者中,手术治疗组生存时间均长于非手术治疗组(χ2=18.513,P<0.001;χ2=11.219,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60岁〔HR=1.973,95%CI(1.476,2.637)〕、组织学分化程度为Ⅲ级或Ⅳ级〔HR=3.864,95%CI(2.279,6.551);HR=2.801,95%CI(1.278,6.141)〕、非手术治疗〔HR=4.845,95%CI(2.853,8.226)〕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的手术切除提高了生存率。淋巴结转移和不同T分期与生存率无关,而年龄和组织学分化程度对生存率有显著影响。对于年龄<60岁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原发性肿瘤切除术应被视为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钙化(HVC)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血管预后的影响。方法入组2009~2011年302例MHD 患者(其中99例伴HVC),所有患者随访2年,采用生存曲线分析心血管终点事件,Cox回归分析心脏瓣膜钙化对心血管预后的 影响。结果患者初始透析的平均年龄为58.2岁,男性占53.6%。随访2年,HVC与非HVC组患者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新 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0.3% vs 16.3%、22.2% vs 6.9%和48.5% vs 25.6%(P<0.05)。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两组在全因死亡率 (Log Rank P=0.006)、心血管死亡(P<0.001)和新发心血管事件(P<0.001)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后 HVC 仍然显著增加患者全因死亡[HR 1,88,95%CI:(1.11-3.19)]、心血管死亡[3.47(1.76-6.84)]和新发心血事件风险[1.64 (1.09-2.47)]。结论HVC是MHD患者心血管死亡及新发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找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的lncRNAs分子标签,为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有效指导。方法:下载TCGA数据库中的52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样本,随机分为训练集(n =262)和测试集(n =261)。在训练集中,采用单因素Cox回归结合LASSO回归分析筛选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的lncRNAs分子标签,构建lncRNAs风险评分模型,预测子宫内膜癌预后,并在测试集中验证其预测的有效性。最后,采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研究lncRNAs风险评分模型预测的高、低风险组之间生物学通路富集的差异。结果:基于LASSO Cox回归分析,一共筛选出13个与子宫内膜癌预后显著相关的差异lncRNAs(P <0.001),并以它们作为分子标签构建lncRNAs风险评分模型,将子宫内膜癌患者划分为高风险组和低分险组;生存曲线分析表明,低风险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在训练集(P <0.001)和测试集(P <0.001)中均显著优于高风险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这13个lncRNAs在训练集(HR =1.08,95%CI:1.06~1.10,P <0.001)和测试集(HR =1.54,95%CI:1.34~1.78,P <0.001)中均为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构建lncRNAs分子标签联合临床指标模型并绘制ROC曲线发现,lncRNAs分子标签联合临床指标的模型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GSEA富集分析表明,细胞周期调控相关的基因集在高风险组中有显著富集,免疫和代谢相关通路则更多地在低风险组富集。结论:本研究确定了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的lncRNAs,基于13 个lncRNAs构建的风险评估模型可作为预测子宫内膜癌预后标志物的分子标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处于M1期的危险和预后因素。方法:从 Surveillance,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筛选1975—2016年NSCLC患者的诊治和生存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来估计总生存期的预测因素。结果:共纳入26 497例NSCLC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级(Ⅲ~Ⅳ){均P<0.001,OR[95%置信区间(CI)]分别为2.479(2.199~2.795)和3.029(2.498~3.674)}、T分期(2~4) [均P <0.001,OR(95%CI)分别为1.772(1.553~2.021)、3.768(3.294~4.310)和7.253(6.295~8.356)]、N分期(1~3)[均P<0.001,OR(95%CI)分别为1.563 (1.387~1.760)、3.795 (3.490~4.127)和9.324 (8.108~10.723)]、双侧分布[P<0.001,OR(95%CI)为15.458(3.954~60.438)]、肿瘤直径(≥4 cm)[P=0.019和P=0.009,OR(95%CI)分别为1.433(1.061~1.936)和1.471(1.100~1.968)]是NSCLC患者处于M1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分级(Ⅱ~Ⅳ)[均P<0.001,HR(95%CI)分别为1.536(1.342~1.758)、2.250(1.983~2.552)和2.444(2.073~2.883)]、N分期(1~3)[ 均P<0.001,HR(95%CI)分别为1.229(1.104~1.370)、1.312(1.220~1.411)和1.403(1.280~1.538)]和肿瘤直径(≥5 cm)[P=0.009,HR(95%CI)为1.526(1.109~2.099)]是此类患者总生存期缩短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更高的分级、T分期、N分期,双侧分布、更大的肿瘤直径是NSCLC患者处于M1期的独立危险因素。更高的分级、N期和更大的肿瘤直径是此类患者预后较差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的关系.方法:酚/氯仿法提取80例术后接受顺铂辅助化疗NSCLC患者的肺癌组织标本DNA,巢氏甲基化特异性PCR(nMSP)检测RUNX3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并回顾性分析甲基化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术后无病生存、总生存的关系.结果:80例NSCLC肿瘤样本...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二线治疗中多西他赛单药与多西他赛联合铂类方案的疗效及毒副反应,为NSCLC的二线规范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接受二线化疗的152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40例接受多西他赛单药治疗(单药组),其中Ⅲb期16例,Ⅳ期24例;治疗前体力状况(PS)评分0~1分32例,2分8例.112例接受多西他赛联合铂类治疗(联合组),其中Ⅲb期29例,Ⅳ期83例;治疗前PS评分0~1分98例,2分14例.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OS),次要研究终点为疾病控制率(DCR)、无疾病进展时间(PFS)、1年生存率及药物毒副反应.应用Kaplan-Meire方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进行各影响因素与预后关系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药组中位PFS(3.0个月)短于联合组(4.2个月,P=0.048),中位OS(17.0个月)、DCR(61.1%)和1年生存率(84.6%)与联合组(18.8个月、69.1%、86.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药组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和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2.5%和0,均明显低于联合组(56.2%,4.5%,均P=0.000).预后因素分析显示既往接受手术[危险比(HR)=0.428,95%可信区间(CI)为0.261~0.701]、治疗前PS评分(HR=1.919,95% CI为0.999~3.685)、肿瘤分期(HR=2.297,95% CI为1.427~3.696)以及二线治疗获益(HR=0.318,95% CI为0.177~0.571)是NSCLC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多西他赛联合铂类方案二线治疗与多西他赛单药方案相比有助于延长一般情况较好的晚期NSCLC患者的无疾病进展时间,但未显著增加患者的总生存期,并可给患者带来更大的血液学及胃肠道毒性.  相似文献   

16.
他汀类药物对癌症患者预后的 Meta 分析(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癌症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对疾病预后的作用。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 PubMed和EMbase数据库,收集这些数据库中从建库至2015年3月公开发表的有关他汀类药物和癌症预后的文章,采 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5篇文献,523 19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 癌症患者相比,服用他汀类药物的癌症患者的总体死亡危险比(hazard ratio,HR)为0.82(95% CI:0.76~0.89)。亚组分析 结果显示前列腺癌症患者死亡的HR为0.66(95% CI:0.52~0.83)。敏感性分析显示在排除随访时间<5年的文献后,服用 他汀类药物的癌症患者的死亡HR为0.91(95% CI:0.75~1.10)。结论:他汀类药物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癌症患者的病死 率,但其远期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确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人群中贫血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和死亡风险的关系,并评价其关联是否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影响。方法: 基于开滦研究的前瞻性队列数据,收集2010-2011年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8 563例糖尿病患者的体检资料。末次随访时间为2015年12月31日,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和发生心脑血管疾病。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构建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调整混杂因素后贫血及CKD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和全因死亡的关联强度。结果: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57.3 ± 10.3)岁,其中贫血患者占5.2%。贫血患者合并CKD的比例高于非贫血患者(27.2% vs. 20.8%,P=0.001)。研究对象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9年(四分位数间距4.6~5.2年), 随访期间死亡559人,发生心脑血管事件434人。贫血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高于非贫血患者(3 220.3/10万人年 vs. 1 257.9/10万人年,P<0.001),而贫血与非贫血两组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99.8/10万人年 vs. 1081.2/10万人年,P>0.05)。CKD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都要高于非CKD患者(2 558.3/10万人年 vs. 1 044.0/10万人年,P<0.001;1 605.9/10万人年 vs. 941.6/10万人年,P<0.001)。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贫血使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95%(HR=1.95,95% CI:1.50~2.54),贫血合并CKD则会显著增加死亡风险(HR=3.61,95% CI:2.48~5.26),非贫血但合并CKD会使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HR=1.41,95% CI:1.13~1.74)。结论:中国糖尿病人群中,贫血会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CKD会增加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风险,贫血合并CKD则会使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应重点加强对贫血合并CKD的糖尿病患者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