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 研究青蒿琥酯治疗狼疮性小鼠后血清白介素 - 6 (IL - 6 )和转化生长因子 - β(TGF - β)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 将亲代BALB c鼠淋巴细胞经静脉途径输入到 (C5 7BL 6×BALB c)F1小鼠体内 ,诱导成狼疮鼠模型。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IL - 6和TGF- β的水平。结果 : 青蒿琥酯治疗后 ,狼疮样小鼠血清IL - 6下降而TGF - β增加。 结论 : IL - 6和TGF - β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青蒿琥酯外用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外用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鼠尾鳞片表皮鼠阴道上皮实验模型,观察青蒿琥酯溶液外用对鼠尾鳞片及阴道上皮细胞分裂的影响。结果1.5%青蒿琥酯溶液与乐肤液一样,具有显著抑制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促进表皮颗粒层生成的作用。结论提示1.5%青蒿琥酯溶液外用可能可以治疗银屑病。  相似文献   

3.
青蒿琥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样小鼠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将亲代B/c鼠淋巴细胞经静脉途径输入到非照射性(C57BL/6×BALB/c)F1鼠体内,结果诱导出了抗dsDNA抗体和抗组蛋白抗体的持续升高,尿蛋白异常,并发生了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肾炎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病变.输入淋巴细胞28天后,每天腹腔注射青蒿琥酯于F1鼠体内,显示了青蒿琥酯可明显抑制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青蒿琥酯对中性粒细胞趋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青蒿琥酯是否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探讨青蒿琥酯的部分抗炎机理。方法 青蒿琥酯组及对照组小鼠皮下注射白三烯B4,比较两组小鼠真皮组织病理的多形核细胞数量差异;比较青蒿琥酯组与对照组对白介素-8所致的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起化数量的差异;观察外用青蒿琥酯治疗实验刺激型接触性皮炎的疗效。结果 青蒿琥酯明显抑制由三烯B4所致的小鼠皮肤多形核细胞浸润数量(P<0.01);青蒿琥酯也明显抑制白介素-8所致的人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P<0.01);青蒿琥酯治疗实验刺激型接触性皮炎有效。结论 青蒿琥酯的抗炎机制可能与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来氟米特对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狼疮样小鼠肾组织中骨形成蛋白-7(BMP-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干预作用,探讨来氟米特对狼疮肾炎(LN)的保护机制。方法 B6D2F1杂交鼠随机分为4组(各组均n=6):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泼尼松组和来氟米特组。建立cGVHD LN小鼠模型后,泼尼松组、来氟米特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观察、比较各组小鼠的尿蛋白排泄率(UPE)、肾功能、肾脏病理改变以及肾组织中BMP-7、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UPE、尿素(BUN)、肌酐(Scr)显著升高,肾脏病理改变明显加重,BMP-7表达显著减少、TGF-β1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泼尼松组、来氟米特组UPE、BUN、Scr显著降低,肾脏病理明显改善,BMP-7表达增加、TGF-β1表达减少(P<0.05或0.01)。狼疮样模型小鼠肾组织中BMP-7表达水平与UPE、BUN、Scr均呈显著负相关(P均<0.01),TGF-β1表达水平与UPE、BUN、Scr均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上调BMP-7、下调TGF-β1在肾脏的表达,可能是来氟米特对对LN的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前胶原基因表达和胶原沉积与狼疮肾炎进展的关系。方法:狭线印迹杂交方法检测BXSB小鼠肾脏组织I、Ⅲ型前胶原基因mRNA转录水平。斑点印迹法测定肾组织I、Ⅲ型及原沉积情况。结果:狼疮肾炎发病较重的6月龄雄性BXSB小鼠肾脏组织表达I、Ⅲ型前胶原mRNA的量显著增加(P均<0.05),分别为3月龄雄鼠肾脏表达量的3.2倍和1.5倍,肾内I、Ⅲ型胶原沉积较对照鼠显著增多(P分别<0.01)。结论:I、Ⅲ型前胶原mRNA的异位大量表达及I、Ⅲ型胶原在肾脏沉积增加,是狼疮肾炎肾小球细胞外基质病理性积聚的重要原因,可能会引起肾小球结构和功能多方面的改变,在狼疮肾炎的进展和肾小球硬化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青蒿琥酯对小鼠玫瑰痤疮样炎症的影响.方法 在25只7周龄BALB/c雄鼠背部皮下注射40μl抗菌肽LL-37,每12小时1次,共4次,制备玫瑰痤疮样小鼠模型,并将其随机等分为5组,每次注射LL-37后模型组给予生理氯化钠溶液灌胃,治疗组分别给予25、50、100 mg/kg青蒿琥酯溶液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30 mg/kg盐酸多西环素溶液灌胃;另取5只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仅背部皮下注射4次纯水.首次注射LL-37后48 h观察各组皮损和红斑评分,取背部注射部位皮肤行HE染色,观察组织结构并计数炎症细胞数量,ELISA法检测皮损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 模型组皮损炎症反应明显,红斑评分(3.20±0.84)、炎症细胞计数(517.27±99.43)和MPO活性(0.57±0.08)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均P<0.01),阳性对照组红斑评分(1.60±0.89)、炎症细胞计数(270.93±124.63)和MPO活性(0.40±0.05)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0.01).50和100 mg/kg青蒿琥酯组红斑评分分别是1.80±0.84和1.40±0.55,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0.01),炎症细胞计数分别为286.00±33.72和258.00±36.44,显著低于模型组(均P<0.01),MPO活性分别是0.43±0.05和0.40±0.06,亦明显低于模型组(P< 0.05、0.01).50 mg/kg和100 mg/kg青蒿琥酯组红斑评分、炎症细胞计数和MPO活性与阳性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青蒿琥酯能抑制小鼠玫瑰痤疮样炎症反应,以中、高剂量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青蒿提取物、青蒿琥酯及蒿甲醚对糠秕马拉色菌是否有体外抑菌作用。方法 用琼脂平板扩散法(打孔法)、微量液基稀释法分别测定青蒿提取物、青蒿琥酯及蒿甲醚对体外糠秕马拉色菌的抑制作用。结果 青蒿提取物、青蒿琥酯及蒿甲醚对糠秕马拉色菌均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抑制作用,其抑菌效果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青蒿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10.00 mg/mL,青蒿琥酯的MIC值为0.63 mg/mL,蒿甲醚的MIC值为0.63 mg/mL。结论 青蒿提取物、青蒿琥酯及蒿甲醚均对糠秕马拉色菌有良好抑菌作用,该研究为青蒿类药物治疗糠秕马拉色菌感染性皮肤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青蒿琥酯对Ⅰ~Ⅳ型变态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青蒿琥酯对过敏反应的作用 方法 分别建立Ⅰ、Ⅲ、Ⅳ型过敏反应的动物模型.腹腔注射青蒿琥酯100~125mg·kg-1·d-1, 连续6天, 观察实验动物的反应, 设立体外溶血反应体系, 加入一定浓度的青蒿琥酯, 测定其抑制作用 结果 青蒿琥酯15mg·kg-1·d-1腹腔注射、抑制Wistar大鼠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0.01)及Arthus反应(P<0.05), 100mg·kg-1·d-1腹腔注射, 减轻小鼠迟发型过敏反应中足肿胀及炎性细胞浸润, 试管内浓度3.10×10-5mol/L时抑制体外溶血(P<0.05) 结论 青蒿琥酯明显抑制Ⅰ~Ⅳ型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0.
青蒿琥酯对实验性免疫性肌炎动物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类似于人类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的豚鼠模型,观察青蒿琥酯对此模型的影响.方法 用兔肌匀浆加完全佛氏佐剂免疫注射豚鼠,造成实验性免疫性肌炎(EIM)动物模型,将EIM豚鼠随机分为青蒿琥酯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组血清中肌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较对照组显着降低.肌电图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波幅明显增高,时限显着延长,但多相波阳性率无明显改变.肌肉病理可见治疗组较对照组在炎性细胞浸润,肌纤维断裂,坏死程度方面明显减轻.结论 本实验所建立的EIM豚鼠模型与人类PM相似,青蒿琥酯对EIM豚鼠有治疗作用,为今后临床上使用青蒿琥酯治疗PM/DM及其它免疫性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mTORC1信号通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鼠体内的表达,探讨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研究对象为6只B6.MRL/lpr狼疮小鼠和6只C57正常小鼠。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肾脏组织Akt、mTOR、p70S6K、IL-17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细胞内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h17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结果: 狼疮鼠组Akt、mTOR、p70S6K、IL-17 mRNA、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狼疮鼠组的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mTORC1(Akt-mTOR-p70S6K)信号通路在SLE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青蒿琥酯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及白细胞介素1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青蒿琥酯对实验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致敏前,激发时,激发后12小时三个不同阶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蒿琥酯用于致敏前,激发后12小时对皮炎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此外用青蒿琥酯对小鼠体内、外巨噬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I(IL1)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青蒿琥酯对体内外IL1活性均有抑制,提示青蒿琥酯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免疫调节剂,临床可推广用于治疗湿疹皮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ICAM 1(CD5 4)含量和外周血CD4+ ,CD8+ 细胞及淋巴细胞表面CD5 4表达变化及其在NZB/NZWF1小鼠狼疮样改变中的发病学意义。方法 对雌、雄NZB /NZWF1小鼠进行了 3月龄至 4.5月龄血清ICAM 1(CD5 4)含量和外周血CD4+ ,CD8+ 细胞、淋巴细胞表面CD5 4表达变化及肾小球病理改变的动态观察。结果 雌雄性小鼠间存在着免疫学异常的差异 ,随月龄增加而明显。雌性小鼠外周血CD4+ ,CD8+ 细胞随着月龄增加分别呈减少和略增趋势 ,血清中ICAM 1含量升高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D5 4呈高表达 ,肾小球萎缩、面积减少等病理改变明显 ;而雄性小鼠无明显变化。结论 NZB/NZWF1小鼠外周血CD4+ ,CD8+ 细胞的变化和血清ICAM 1含量增高及淋巴细胞表面CD5 4的高表达与狼疮样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祛毒胶囊对LPS诱导的狼疮样模型小鼠几项免疫指标和病理改变的影响,探讨祛毒胶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可能机制。方法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自细胞介素-6(IL-6)、1-干扰素(IFN-1)、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对肝。肾组织常规HE染色。结果(1)血清中IL-6、IFN-γ及TNF-α水平各治疔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病理结果显示模型鼠肝。肾炎性改变,治疗组炎性改变减轻。结论祛毒胶囊对狼疮样小鼠血清中IL-6、IFN-γ及TNF-α的分泌有抑制作用,能明显改善其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15.
大黄素对BXSB狼疮样小鼠肾脏病变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大黄素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已发生狼疮性肾炎的BXSB雌性小鼠35只,分别予以胃饲不同浓度的大黄素混悬液和生理盐水。30天后,检测每只小鼠的24h尿蛋白含量,同时取出肾脏制成切片,SP(streptavidin/peroxidase)法检测肾小球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水平,并用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HPIAS)得到定量结果。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胃饲大黄素的各组小鼠24h尿蛋白含量和肾小球ICAM-1表达水平均有所下降(P<0.05),尿蛋白含量与大黄素剂量(0-6.25mg/kg范围内)呈直线负相关(P<0.01);肾小球ICAM-1表达水平与大黄素剂量呈相关(P<0.001);尿蛋白含量与ICAM-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01)。结论:大黄素能降低BXSB狼疮样小鼠尿蛋白水平;其免疫药理学机制可能与下调肾小球ICAM-1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青蒿琥酯治疗多形性日光疹5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前的动物实验证明青蒿琥酯具有免疫调节、抗光敏等作用[1,2].我们在临床上采用青蒿琥酯治疗50例多形性日光疹,并与氯喹的疗效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对MRL/lpr狼疮鼠B淋巴细胞活化及AKT/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从C57/BL6小鼠骨髓细胞中分离培养BM-MSC,用不同剂量的BM-MSC移植治疗MRL/lpr狼疮鼠,4周后免疫磁珠分选出B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AKT/GSK3β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结果:狼疮鼠B淋巴细胞体外刺激后S期比例明显增多,中、高剂量BM-MSC移植治疗能降低刺激后的狼疮鼠B淋巴细胞S期比例,并增加细胞周期蛋白p27Kip1的表达。BM-MSC移植治疗能抑制B淋巴细胞phospho-AKTThr308及phospho-GSK3βSer9的表达。结论:中、高剂量BM-MSC移植治疗能抑制狼疮鼠B淋巴细胞的异常活化,并抑制AKT/GSK3β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青蒿素和青蒿琥酯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瘢痕防治的效果.方法 用青蒿素和青蒿琥酯配制外用膏剂治疗兔耳腹侧增生性瘢痕模型,用药28 d后切取瘢痕HE染色、VG染色,检测瘢痕组织的增生指数、成纤维细胞数密度及胶原纤维面积密度.结果 青蒿素、青蒿琥酯配制的膏剂组均较对照组瘢痕平坦、柔软且成纤维细胞胞体变小,胶原纤维排列较稀疏、整齐.青蒿素组增生指数、成纤维细胞数密度、胶原纤维面积密度分别为(1.452±0.27)、(3638.245±463.0)细胞/mm2、(32.29±6.9)%;青蒿琥酯组增生指数、成纤维细胞数密度、胶原纤维面积密度分别为(1.445±0.24)、(3585.016±638.9)细胞/mm2、(34.74±8.27)%.两实验组检测指标均小于基质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青蒿素组与青蒿琥酯组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青蒿素、青篙琥酯膏可有效地抑制动物实验性皮肤瘢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口服青蒿琥酯治疗轻、中度酒渣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5例酒渣鼻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n=33)口服青蒿琥酯片100mg,对照组(n=32)口服盐酸多西环素肠溶胶囊200mg,均2次/d,连用4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临床评估,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后,共有60例坚持完成治疗,其中治疗组31例,有效率58.06%。对照组29例,有效率65.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红斑、丘疹和脓疱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治疗前、后毛细血管扩张积分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蒿琥酯片与盐酸多西环素肠溶胶囊治疗酒渣鼻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抑制树突细胞MMP-13基因对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炎症模型的影响。方法:构建树突细胞MMP-13基因特异性敲除的小鼠模型(MMP-13LOX/LOX),应用咪喹莫特诱导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的发生。将小鼠分为野生型对照组、MMP-13LOX/LOX对照组、咪喹莫特诱导的野生型实验组和咪喹莫特诱导的MMP-13LOX/LOX实验组,分析不同组别小鼠皮损临床表现并记录PASI评分,检测各组小鼠皮损中IL-1β、IL-6、IL-23和IL-17A表达。结果:与咪喹莫特诱导的野生型实验组小鼠比较,咪喹莫特诱导的MMP-13LOX/LOX实验组银屑病皮损表现相比更加温和,仅有轻度的棘层肥厚和真皮细胞浸润,皮损中IL-1β、IL-6表达下调,而IL-23和IL-17A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抑制树突细胞MMP-13基因可降低炎症因子IL-6、IL-1β的表达及减弱小鼠皮肤银屑病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