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指数(pluse pressure index,PPI)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0年4月~2013年4月实施冠状动脉造影(CAG)的高血压患者355例。根据CAG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n=237)及非冠心病组(n=118)。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脉压(PP),计算脉压指数(PPI,PPI=PP/SBP)。分析上述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PP及PPI水平更高,分别为(77.8±8.7)mmHg vs.(64.7±7.6)mmHg,(0.52±0.08) vs.(0.45±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心病患者中,PPI值越高,患者冠脉病变数值越高(P<0.01)。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 PPI(OR=1.39)、PP(OR=1.23)、SBP(OR=1.27)均为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 PPI值有助于预测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脉压指数(PP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拟诊为脑血管疾病的97例患者按高血压病程分为5年、5~15年及15年三组,行颈动脉超声和动态血压测定,PPI和脉压(PP)分别与颈动脉病变程度及高血压年限间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PPI和PP与高血压年限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②PPI与高血压年限的相关性优于PP(t=4.99,P0.0001),PPI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优于PP(t=23.007,P0.0001)。结论 PPI增高是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独立预测指标,其评价效果优于PP。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态脉压指数(PPI)与老年高血压(EH)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325例老年EH拟诊冠心病(CHD)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进行动态血压测定.结果 随着PPI逐渐增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明显增加(P<0.01);老年EH患者CHD的发生与年龄、EH病程、血脂异常、糖尿病、PP及PPI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D的发生与其PPI的相关性最为显著.结论 老年EH患者PPI、PP和SBP与冠状动脉病变呈正相关,PPI是老年EH患者CHD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该文探讨老年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指数PPI(动态PPI为24h平均脉压即平均PP,平均收缩期血压即平均收缩压)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对拟诊为冠心病(CHD)的286例老年EH患者按冠脉造影的结果分为CHD组187例,非CHD组99例,以Leaman法进行冠脉狭窄程度评分;监测患者24h动态血压,计算其动态PPI。结果:随着动态PPI逐渐增大,冠脉狭窄程度评分明显增加(P〈0.01);CHD组年龄、吸烟、高血压病程、糖尿病、血脂异常、脉压及动态PPI明显高于非CHD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H患者CHD的发生与其动态PPI显著相关。动态PPI每增加0.10,CHD发生率增加38%,在对年龄和其他危险因素进行校正后,动态PPI每增加0.10,仍显示CHD发生率增加28%。CHD的发生同样与PP和收缩压(SBP)密切相关(P〈0.01),而与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无相关。结论:老年EH患者动态PPI、PP和SBP与冠脉狭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冠脉狭窄严重程度与其动态PPI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动态PPI是老年人EH患者并发OH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侯静波 《山东医药》2014,(14):89-9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指数(PPI)与冠状动脉病变(CAD)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对2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脉血压监测,计算脉压差( PP)和PPI;同时行冠脉造影检查进行CAD评分。根据PPI值将全部患者分为四组,其中A组(PPI<0.4)60例、B组(PPI 0.4~0.5)105例、C组(PPI 0.5~0.6)88例、D组(PPI>0.6)37例。比较各组患者CAD评分。结果 A、B、C、D组CAD评分分别为(4.49±1.70)、(5.32±2.10)、(5.78±2.20)、(7.01±2.50)分,组间比较P均<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PI与CAD评分有关(P<0.05)。结论 PPI可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心病的预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与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相关性,探讨PP及PPI在老年高血压患者肾功能受损中的作用.方法 218例行24 h动态血压检查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PP(≤55 mmHg 或>55 mmHg)和PPI(≤0.45或>0.45)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eGFR的差异,以及与PP、PPI的相关性.结果 与PP≤55 mmHg组或PPI≤0.45组比较,在PP>55 mmHg或PPI>0.45组中eGFR值明显降低(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GFR与PP及PPI呈显著负相关;控制年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血肌酐水平等因素后,偏相关分析显示,eGFR仍与PP(r=-0.230,P<0.01)及PPI(r= -0.250,P<0.01)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eGFR与肌酐水平、PPI及PP独立相关,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827、-0.177和-0.170,P<0.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PP及PPI水平的升高,eGFR值明显降低,PP和PPI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肾功能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直接法测得的主动脉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与女性冠心病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讨主动脉PP及PPI在预测女性冠心病中的价值.方法 对疑诊冠心病并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717例女性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冠状动脉造影阳性(主要血管直径狭窄≥50%)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标准,以冠状动脉病变受累的支数评估冠脉病变程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观察主动脉PP及PPI与女性冠心病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主动脉PP[(62.55±22.65)mm Hg比(54.96±21.51)mm Hg,P<0.001]和PPI[(0.44±0.10)比(0.40±0.11),P<0.001]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患者.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PP及PPI逐渐增加.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主动脉PP及PPI与冠心病发病(r=0.166,0.190,P<0.001)及冠状动脉受累支数(r=0.177,0.196,P<0.001)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动脉PPI对冠心病发病有独立预测价值(OR=8.065,95% CI 1.628~39.951,P=0.003).结论 主动脉PP及PPI水平与女性冠心病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PPI是女性患者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与动态脉压指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病变与动态脉压指数(PPI)的相关性。方法 对103例老年EH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和动态血压测定,PPI=24h脉压(PP)均值/24h收缩压(SBP)均值,按PPI值分为A组(PPI〈0.40,n=15)、B组(PPI:0.40~0.49,n=48)、C组(PPI≥0.50,n=40)3组,观察各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水平。结果 B组IMT[(0.15&#177;0.07)mm]水平高于A组[(0.12&#177;0.04)mm,P〈0.05],C组IMT[(0.16&#177;0.05)mm]水平高于B组(P〈0.05),并显著高于A组(P〈0.01),随着PPI逐渐增大,IMT明显增加(P〈0.05);老年EH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发生与PP及PPI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矫正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SBP、DBP与PP后,PPI仍然是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主要决定因素(P=0.009)。结论 老年EH患者PPI和PP与颈动脉病变呈正相关,PPI是老年EH患者颈动脉病变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与脉压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对拟诊冠心病(CHD)的164例高血压病患者以标准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计算机定量分析系统(QCA)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计算其冠状动脉病变积分(CSS)。标准台式水银血压计测定外周肱动脉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并计算脉压指数(PPI)。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CHD的发生与其PPI及PP的相关性显著。结论PPI及PP是高血压病患者CHD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独立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脉压和脉压指数的相关性。方法 对拟诊冠心病(CHD)的 4 32例高血压病患者 (观察组 )及 2 92例血压正常者 (对照组 )以标准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计算机定量分析系统 (QCA)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计算其冠状动脉病变积分 (CAS)。标准台式水银血压计测定外周肱动脉收缩压 (SBP)和舒张压 (DBP)并计算脉压 (PP)及脉压指数 (PPI)。结果 高血压病患者的CAS、PP、PPI及升主动脉内径 (Ao)等指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病患者 ;两组患者的CAS均与性别、SBP、PP、PPI及Ao等因素相关 ,而高血压病患者的HDL_C、非高血压病患者的年龄和体重指数也分别与其CAS相关 ;多因素Lo 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病患者CHD的发生与其PPI( β =0 0 31,P =0 0 0 1,EXP(β) =1 0 32 )和Ao( β =0 183,P =0 0 0 0 ,EXP(β) =1 2 0 1)的相关性最为显著 ,而非高血压病患者CHD的发生只与其PPI( β=0 10 3,P =0 0 0 0 ,EXP(β) =1 10 9)的相关性最为显著。结论 PPI和Ao是高血压病患者CHD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独立的预测指标 ,同时PPI对于血压正常者是否发生CHD也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指数(24h 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 index,24hAPPI)对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hypertension,EH)患者颈动脉亚临床病变的影响。方法对255例EH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分为3组:A组(PPI≤0.40)、B组(PPI:0.40~0.49)和C组(PPI≥0.50)。结果颈动脉斑块积分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随着PPI的增加而增加,24hAPP、24hAPPI以及斑块的严重程度(颈动脉斑块积分)与IMT间呈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24hAPP、24hAPPI、吸烟、高血压病程是颈动脉亚临床病变独立的预测指标。结论颈动脉斑块积分及颈动脉IMT随着PPI的增加而增加,24hPPI与动态PPI、斑块的严重程度与IMT间有相关性。24hAPP、24hAPPI、吸烟、高血压病程是颈动脉亚临床病变独立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指数(PPI)与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对拟诊为冠心病(CHD)的286例老年EH患者按冠脉造影的结果分为CHD组187例,非CHD组99例,以Leaman法进行冠脉狭窄程度评分;监测患者24 h动态血压,计算其动态PPI。结果随着动态PPI逐渐增大,冠脉狭窄程度评分明显增加(P<0.01);CHD组年龄、吸烟、高血压病程、降压达标、糖尿病、血脂异常、脉压(PP)及动态PPI明显高于非CHD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H患者CHD的发生与其动态PPI显著相关。动态PPI每增加0.10,CHD发生率增加38%,在对年龄和其他危险因素进行校正后,动态PPI每增加0.10,仍显示CHD发生率增加28%。CHD的发生同样与PP和收缩压(SBP)密切相关(P<0.01),而与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无相关。结论老年EH患者动态PPI、PP和SBP与冠脉狭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PP)及脉压指数( PPI)与肾脏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 测定621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体重、血肌酐等指标,同时根据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计算PP和PPI,根据Cockcroft-Gault公式计算肌酐清除率(Ccr).分别按着PP(≤60 mmHg与>60 mmHg)和PPI(≤0.4与>0.4)进行分组,观察不同PP组和PPI组Ccr的变化,以及Ccr与PP和PPI的相关性.分析不同PP和PPI分组时肾功能不全的患病率以及PP >60 mmHg和PPI> 0.4在肾功能不全中的相对危险度.结果 PP> 60 mmHg组和PPI> 0.4组Ccr值均明显低于PP≤60 mmHg组和PPI≤0.4组(P<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cr与PP(r=-0.175,P<0.01)和PPI(r=-0.260,P<0.01)均呈负相关.PP>60 mmHg组和PPI>0.4组肾功能不全的患病率分别为78.4%,80.4%,均较其相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OR值分别为1.65(95%CI1.15~2.37),2.15(95% CI 1.50 ~ 3.09).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着PP和PPI的增加肌酐清除率Ccr呈显著下降趋势,而肾功能不全患病率则明显上升.提示PP> 60 mmHg和PPI> 0.4可能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罹患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压变异性、脉压(PP)相关指标与血清脂蛋白α(Lp-α)水平变化,探讨其对ISH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ISH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有无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9 mm)将其分为硬化组52例和非硬化组48例。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两组动态血压情况,记录血压变异性相关指标,包括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天的平均收缩压(dSBP)和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的平均收缩压(nSBP)和平均舒张压(nDBP)、24 h SBP的变异系数(CVS)以及24 h DBP的变异系数(CVD);计算得到PP相关指标,包括24 h PP、24 h脉压指数(24 h PPI)、日脉压(dPP)、日脉压指数(dPPI)、夜脉压(nPP)和夜脉压指数(dPPI)。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Lp-α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压变异性、PP相关指标及血清Lp-α水平与ISH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SH患者合并...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较大作用,且血压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率有密切关系.另外,有研究<'[1-3]>表明动脉脉压(主动脉脉压、肱动脉脉压)能够反映动脉弹性情况,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相比能够更好地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脉压(PP)本身具有一定的可变性,脉压指数(PPI)能够同时反映血管的固有和动态的顺应性,并且变化幅度小于PP<'[4]>.本研究通过24 h监测行冠脉造影的老年住院患者血压取其平均值,探讨肱动脉PP、PPI与冠状动脉关系.  相似文献   

16.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及脉压指数与尿白蛋白关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与尿白蛋白(ALB)的关系,评价PP和PPI在反映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伤方面的价值。方法 用动态血压监测仪测量2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PP和PPI,按PPI≤40mmHg(51例)、41~60mmHg(71例)、61~80mmHg(66例)和〉80mmHg(32例)分为4组;按PPI≤0.40(54例)、0.41~0.50(75例)、0.51~0.60(62例)和〉0.60(29例)分为4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研究对象的尿ALB和血脂,比较各组尿ALB的水平。结果 各组间性别比、年龄、血脂异常均无显著性差异,随着PP、PPI的增加,尿ALB水平明显增高(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PP和PPI与尿ALB水平的相关系数(r)值(0.416,0.483)大于SBP和DBP与尿ALB的r值(0.325,0.302)。结论 PP和PPI与尿ALB水平密切相关,其在反映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伤的价值优于SBP和DBP。  相似文献   

17.
脉压指数评价高血压患者血管硬化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脉压指数(PPI)评价高血压患者血管硬化的价值。方法用便携式动态血压检系统采集受检者日间收缩压、舒张压、夜间收缩压、舒张压数据,再分别计算日、夜间平均脉压,并做日、夜间两组脉压的成组t检验。筛选出日间平均脉压与夜间平均脉压有显著差别的21例患者,分别计算每例患者的日、夜间平均脉压指数,并做日、夜间两组平均脉压指数的成组t检验。结果日间平均脉压与夜间平均脉压有显著差别的21例患者,其日、夜间平均脉压指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PP相比,PPI能更直接地反映血管顺应性,是评估血管硬化程度的更好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PPI)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4例老年(年龄≥60岁)高血压患者,多普勒超声仪测定IMT,据其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三组,收集一般临床资料,计算PPI.结果:IMT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收缩压(SBP)、脉压(PP)、PPI、TC、LD...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包括脉压的变化,以及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 测量10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计算昼夜之PP的水平及PP的变化幅度,根据PP的水平分为两组:PP≤60mmHg组和PP≥60mmHg组;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两组血压参数与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分析内膜中层厚度和脉压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高脉压组与低脉压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患者脉压和脉压指数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互关系,探讨EH患者PP增大和PPI增高导致靶器官损害的机制。方法对108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按动态脉压(APP)<40mmHg、40~60mmHg和>60mmHg三组;按PPI<0.35、0.35~0.45和>0.45三组进行分析。结果(1)各亚组年龄、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ET-1/NO和假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差异有显著性,随着24hAPP和PPI的增加,年龄、ET-1、ET-1/NO和VWF也增加(P<0.01或P<0.05),而NO减少(P<0.05)。(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在排除众多因素后,24h APP或PPI与ET-1和VWF呈正相关(P均<0.01),与NO呈负相关(P<0.01)。(3)在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面,PPI与PP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PPI相关性更好(r值更接近于1)。结论PP升高和PPI增大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