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利用体表高频超声检查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83例冠状动脉造影受检者行颈总动脉超声检查,测量其内中膜厚度、斑块厚度、计算斑块积分。并将其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的t、χ^2检验。结果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IMT对冠心病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4.67%、81.39%及87.78%,三者对冠心病的特异性分别为71.60%、90.12%及95.06%;②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且随病变支数的增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积分均增加(P〈0.05);⑧冠心病组年龄、男性、高密度脂蛋白、血糖、血压水平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可作为冠心病预测因子,两者联合应用,对冠心病的预测可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主动脉瓣钙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利用体表超声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主动脉瓣钙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 对196例冠状动脉造影(CAG)受检者行颈总动脉(CCA)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计算斑块积分.同时检查主动脉瓣,观察其有无钙化,并将上述结果 与CAG结果 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的t、χ2检验.结果 CAG阳性组CCA的IMT和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组,且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加CCA的IMT和斑块积分均增加;同时,CAG阳性组的主动脉瓣钙化(AVC)发生率高于阴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AVC及颈动脉粥样硬化+AVC 对冠心病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3.00%、84.62%及86.67%,三者对冠心病的特异度分别为72.58%、90.32%及93.5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主动脉瓣钙化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对冠心病有较大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心绞痛患者颈动脉病变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通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析心绞痛患者颈动脉病变的特点,探讨其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心绞痛患者85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0支病变组,1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测量颈总及颈内动脉后壁的内膜内表面到中膜外表面的距离(IMT),同时注意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数量及斑块性质等。结果颈动脉分叉处IMT值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颈内动脉IMT值在0支病变组与1支病变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两者均与多支病变组有显著性差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冠状动脉积分与颈动脉分叉处IMT值及冠状动脉积分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积分之间均呈显著性相关。结论通过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程度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对疑有冠心病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筛选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对90例冠脉造影的患者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超声检查,比较有无冠脉病变及不同冠脉病变之间与IMT程度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IMT、斑块指数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P〈0.05),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颈动脉IMT明显高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颈动脉IMT可作为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冠状动脉病变预测的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20例患者行颈动脉IMT测量及观察粥样斑块形成情况,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比较各组斑块的发生率并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冠心病患者中,多支病变组IMT及斑块发生率高于单支病变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为93.22%,特异性为70.51%,阳性预测值为70.51%,阴性预测值为93.22%.结论 在冠心病患者及具有冠心病高危险因素人群临床检查中,超声对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的检测,能够成为研究冠心病危险程度的可靠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对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98例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对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分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粥样斑块形成情况,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心病(CAD)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以98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冠状动脉狭窄≥50%者57例为CAD组,冠状动脉狭窄<50%者41例为对照组,并进行Gensini积分.所有患者均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并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AD组多支病变、单支病变亚组及对照组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分别为42.65±4.33、24.70±2.29和15.36±3.06,颈动脉IMT分别为(1.37±0.16)mm、(1.21±0.14)mm和(0.92±0.11)mm,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分别为2.05±0.17、1.29±0.18和0.36±0.05,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Crouse积分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IMI及粥样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密切相关.高频超声能早期发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对有效预防CAD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预测的一种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86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程度。结果患者病变冠状动脉分组间IM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相关。结论测定颈动脉壁厚度、粥样斑块及其性质,对冠心病的预测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的相关性,了解IMT在预测冠心病方面的价值。方法:对162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同时作颈动脉超声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增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发生率增加,斑块的严重程度也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对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及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利用体表超声研究颈动脉及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发为正常组和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测定血管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计算斑块积分。结果 颈动脉斑块和股动脉斑块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颈动脉斑块、股动脉斑块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2.5%和61.5%,65%和84.6%;随病变支数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对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89例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80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类型;对冠心病组不同支病变间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冠心病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7.64%,显著高于对照组(33.75%,P〈0.01)。②两组颈动脉斑块以软斑最多见,冠心病组软斑占37.12%,扁平斑占16.59%,混合斑占25.76%,硬斑块占20.53%;对照组软斑占34.09%,扁平斑占22.73%,混合斑占25.00%,硬斑占18.18%。③不同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者之间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超声了解颈动脉病变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高频超声探查颈动脉预测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以颈动脉为窗口,探讨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硬化间关系。方法用高频超声探查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一支病变组与对照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IMT),斑块分级。结果三组IMT值及斑块分级存在显著差异。以斑块存在为预测冠脉病变的阳性指标,敏感性为83%,持异性为77%。1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斑块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0脏病(CAHD)的最有效的阳性指标。结论高频超声探查颈动脉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存在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198例拟诊冠心病并行冠脉造影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管腔狭窄程度分为非冠心病组(50例)和冠心病组(148例);并将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48例)、双支病变组(56例)及多支病变组(44例)并进行Gensini积分。所有患者均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IMT及斑块Crouse积分情况,并对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AD组多支病变、双支病变、单支病变亚组及对照组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分别为45.06±7.27、30.83±4.50、24.83±4.94和13.75±1.74,颈动脉IMT分别为(2.13±0.32)mm、(1.68±0.14)mm、(1.12±0.13)mm和(0.93±0.17)mm,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分别为2.85±1.21、1.62±0.14、1.03±0.09、0.29±0.0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Crouse积分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范围有密切相关性。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筛查CAD和评价抗动脉硬化治疗疗效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血尿酸水平测定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探讨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血尿酸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9例冠心病患者,测定其血尿酸水平,并采用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分析二者的关系。结果颈动脉内膜增厚组患者的血清尿酸浓度为(271.3±50.1)μmol/L,明显低于颈动脉斑块形成组的(315.2±48.3)μmol/L(P〈0.05);颈动脉狭窄组的血尿酸最低浓度为(347.8±51.2)μmol/L,明显高于颈动脉斑块形成组的(315.2±48.3μmol/L)(P〈0.05);颈动脉狭窄组(分轻、中、重共3组)的血尿酸浓度分别为(347.8±51.2)μmol/L,(392.4±49.3)μmol/L和(430.7±48.6)μmol/L,三者之间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水平存在明显正相关(r=0.4623,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水平间存在正相关,临床诊疗中应该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选取于我院确诊的91例CHD患者为CHD组,另外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27例为健康组,给予两组研究对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不同测量位点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及不同冠状动脉支数的CHD组患者与健康组患者的造影图像参数,并分析CHD患者的颈总动脉IMT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CHD组LCCA、LICA、LECA、LB、RCCA、RICA、RECA、RB测量位点的IMT均大于健康组(P<0.05)。CHD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发生率高于健康组,且两组的斑块分型有显著差异(P<0.05)。单支冠脉异常组、多支冠脉异常组及健康组的TTP、IMAX%、AUC均有显著差异(P<0.05)。91例CHD患者的平均Gensini评分与IMT呈正相关(r=0.617,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CHD相关,且CHD可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动态心电图诊断老年冠心病(CHD)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接受诊治的566例老年CHD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相同时期入院诊治的400例非CHD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动态心电图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及CAG检查,观察不同诊断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单支、双支、三支病变患者的IMT增厚发生率及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颈总动脉IMT、颈动脉分叉处IMT、颈动脉斑块等级积分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三支病变患者的颈总动脉IMT、颈动脉分叉处IMT、颈动脉斑块等级积分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均高于单支病变和双支病变,且双支病变高于单支病变(P<0.05)。颈动脉超声联合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老年CHD的灵敏度均高于颈动脉超声、动态心电图单独检测(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联合动态心电图诊断老年CHD的灵敏度更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超声观察冠心病与颈总动脉和股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时外周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及两者的关系.方法 9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个亚组,采用高频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和股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探测斑块发生率、相关物理性状和血流动力学环境参数,统计学处理各数据,并对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颈总动脉和股动脉的IMT、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数目及其积分均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而增加;颈总动脉部分物理性状及血流动力学环境参数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结论 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与颈总动脉和股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动脉正常和斑块部佗、硬斑块和软斑块及斑块的肩部和纤维帽顶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变化规律.方法对86例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和50例正常人双侧颈动脉进行高频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斑点追踪技术检测颈动脉的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并分组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IMT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颈动脉收缩期径向最大运动速度高于冠心病颈动脉无斑块部位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斑块收缩期最大运动速度、最大应变率高于硬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颈动脉斑块肩部收缩期最大运动速度、应变率高于斑块纤维帽顶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结论 VVI技术可早期检测血管壁的弹性度,早期检测颈动脉荆样硬化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内膜运动的机械不一致性和不同部位的力学指标差别,有可能作为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初查和量化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0例冠心病患者的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僵硬系数(β),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斑块发生率分别为86.2%和25.0%,前者显著多于后者(P〈0.005);冠心病组软斑构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扁平斑和硬斑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前者颈动脉IMT、β显著高于后者(P〈0.05)。颈动脉IMT与β呈正相关(r=0.785,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及评价冠心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