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梳棉生条棉结的产生和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分析了配棉纤维的长度、细度和成熟度、梳棉机设备状态、针布及梳理区工作条件、梳棉工艺对梳棉棉结的影响.提出只有合理配棉、优选工艺、充分发挥设备的梳理效能才能有效控制棉结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降低精梳纱棉结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降低精梳纱棉结的技术措施.分析了精梳纱棉结的形成原因及纺纱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通过对配棉及各工序的工艺进行改进和优化配置,加强原棉、设备揩车和运转清洁工作及温湿度等各项基础管理工作,结果使CJ 18.2 tex、CJ 22.4 tex筒纱棉结长期保持在31个/km和25个/km以下.指出:减少精梳纱棉结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配棉、梳棉、精梳工序的作用是不够的,应突出重点实行纺纱全过程控制并切实加强基础性管理工作,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如何降低清梳联工序棉结的描述,指出了影响清梳联工序棉结的重要因素是混配棉物理指标的长度、成熟度、细度、短绒率、疵点、棉结、带纤维籽屑,经过对混配棉物理指标成熟度、细度、疵点等对清梳联棉结的影响分析,说明了影响清梳联工序棉结除了混配棉物理指标、清梳联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回花、回条下脚料的使用和清梳联的设备及运转管理同样是不可忽视的,进一步阐明了棉结在纺纱过程中的分布规律,这对提高清梳联棉结控制和梳棉条质量是有积极的作用的,找出了降低清梳联棉结提高梳棉条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混配棉,其次是清梳联工艺流程、工艺参数、设备管理、生产管理、回花、回条、下脚料使用等。  相似文献   

4.
清梳联工序棉结产生规律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通过对如何降低清梳联工序棉结的描述,指出了影响清梳联工序棉结的重要因素是混配棉物理指标的长度、成熟度、细度、短绒率、疵点、棉结、带纤维籽屑,经过混配棉物理指标成熟度、细度、疵点等对清梳联棉结影响的分析,说明了影响清梳联工序棉结除了混配棉物理指标,清梳联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回花、回条、下脚料的使用和清梳联设备及运转管理同样是不可忽视的;进一步阐明了棉结在纺纱过程中的分布规律,这对提高清梳联棉结控制和生条质量是有积极作用的,找出了降低清梳联棉结、提高生条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混配棉,其次是清梳联工艺流程、工艺参数、设备管理、生产管理、回花、回条下脚料使用等。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从原料选配到络筒等工序生产过程中棉结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要减少成纱棉结,必须合理配棉,适度打击,加强梳理和去杂,整顿好机械状态,优选各工序的工艺参数,加强清洁和温湿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转杯纺配棉与成纱质量的关系以及配棉特点.生产实践证明,合理配棉能够有效控制成纱中的粗节、棉结、成纱条干CV和成纱强力等指标,达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清梳工序中棉结的研究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重点研究清梳工序中棉结的变化情况及减少棉结的措施.测试了各工序棉结的分布情况,介绍了棉结的概念和半制品中棉结的检测方法,分析了轧工方法、清梳各工序、纤维的成熟度和细度以及原棉中的短绒对棉结的影响.指出:降低清梳工序棉结就要合理制定混配棉指标、改进清梳工艺流程、重视梳棉和精梳.梳棉工序通过控制落棉、减少搓擦、控制生条短绒率、提高纤维平行伸直度、采用新工艺和严格控制温湿度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棉结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探讨美棉纺细号纱棉结的控制措施.介绍了关棉的特性,通过对比美棉与新疆棉的性能差异,分析了美棉在纺纱中易形成棉结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控制棉结的工艺及管理措施:合理配棉,优化各工序工艺参数,强化设备运转、温湿度等基础管理,结果使CJ 9.7 tex纱的棉结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9.
降低CJ 5.8 tex成纱棉结的生产实践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降低特细号纯棉精梳纱千米棉结,开展技术攻关活动.通过合理选择配棉的细度和成熟度,清棉多落少碎、减少纤维损伤.梳棉采用新型针布,优选梳理工艺,选用性能较好的新型精梳机并适当降低车速,并条合理牵伸分配,防止棉条毛烂,粗纱采用较大的捻系数.细纱使用新型下销棒和较小钳口隔距.络筒采用小张力、低速度的工艺,控制棉结增长幅度.最终使CJ 5.8 tex成纱千米棉结较大幅度的下降.超过了乌斯特2007公报5%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研究细绒棉性能与精梳纱棉结的关系.简述了原棉品质与成纱棉结关系的研究现状,利用Mat-lab科学计算软件作为分析工具,通过对工厂实际试验数据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较优的回归模型,得出带纤维籽屑和短绒率是影响精梳纱棉结的主要因素,且经检验,回归模型预测的理论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认为该分析方法及回归模型可为指导配棉和定量预测分析精梳纱棉结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梳棉机生条结杂的研究与控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为探讨梳棉机生条结杂的控制措施,研究了影响梳棉机生条结杂的主要因素,得出影响梳棉生条结杂的因素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必须有针对性地加以处理,从原棉抓起,采用合理工艺,以最小成本来控制生条的结杂数量。  相似文献   

12.
清梳过程中棉结与短绒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9,他引:5  
对AFIS纤维测试仪与传统目测方法就半制品棉结含量的测试进行了比较。揭示了棉结含量在清梳加工过程中的一般演变情况。通过对C4型梳棉机与棉结相关的主要工艺性能分析及与FA201型梳棉机的比较,提出盖板倒转是C4型梳棉机在高产量、高喂入品棉结含量情况下生条棉结数优于FA201型梳棉机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使用好这一技术的关键是优选较小而合理的盖板入口第一点隔距。对棉结的处理,排除比梳解更有利。高产梳棉机应注意在主梳理区之前增强棉结和短绒的排除。从棉结及纤维损伤的角度看,高产梳棉机锡林转速在381r/min、刺辊转速在1099r/min时增速仍有一定空间。  相似文献   

13.
精梳锡林梳理度的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探讨精梳锡林梳理度对梳理质量以及成纱质量的影响.分别对由针齿组合形成的4种不同梳理度的锡林、2种不同针面包围角锡林以及3种针面包围角相同的不同型号锡林进行了纺纱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锡林梳理度对精梳条的梳理质量,尤其是棉结、短绒影响明显.选用高性能锡林,合理配置锡林梳理度,可以达到提高梳理质量,改善精梳及成纱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梳棉机锡林盖板梳理区棉结产生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锡林一盖板之间针隙带、飘浮纤维的概念,分析了梳棉机锡林-盖板之间梳理区产生棉结的机理,为生产实践提供了控制生条棉结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现代纺纱工程中棉结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棉结是纺织生产中一项有害疵点,不仅影响成纱及坯布质量,而且对染色质量影响也较大,文中对棉结的成因、原棉成熟度、细度、轧棉质量、开清棉、梳棉及精梳等工序对棉结分布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并对棉结检验方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FA224型梳棉机工艺配置,介绍了FA224型梳棉机纺不同品种时,根据原棉性能确定的最佳工艺配置,试验分析了前后棉网清洁器工艺效果的差异,并就盖板反转相关工艺配置进行了分析,认为一般情况下前棉网清洁器的隔距偏小掌握,后棉网清洁器的隔距偏大掌握,且盖板反转工艺要把握好分梳强度和盖板花量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NCT是在线检测梳棉棉网内结杂的仪器,可以方便、快速地检测每克棉网内棉结、棉籽及杂质的粒数,然后依据检测结果优化梳棉机的定量、速度、隔距等工艺参数,提高产品质量.在DK903型梳棉机上利用NCT进行了工艺参数优化试验,有效控制了梳棉结杂数量.  相似文献   

18.
梳棉机后固定盖板根数对生条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探讨后固定盖板根数对生条质量的影响。采用USTER AFIS单纤维测试仪对不同后固定盖板根数条件下所加工的生条进行了质量检测,结果显示:总体上在加装4根后固定盖板时,生条中纤维的损伤较小;随着后固定盖板根数的增加,棉结去除的效果越来越差;总体上加装4根后固定盖板时对杂质的去除效果较好,加装6根~8根后固定盖板时对杂质的去除效果较差。总体上看,梳棉机加装后固定盖板时根数不宜过多,以不超过4根为好。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分梳板工艺对生条质量的影响,用Uster AFIS单纤维测试系统对两档刺辊速度、三种不同刺辊与刺辊下分梳板隔距条件下所加工的生条质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刺辊下加装分梳板能提高生条中纤维平均长度,有利于减少短绒;在大多数情况下,加装分梳板能减少生条中的棉结和带籽屑棉结,但对杂质去除不利;在刺辊采用820 r/min速度、刺辊与分梳板采用1.0 mm隔距时,有利于全面提高生条质量.  相似文献   

20.
梳棉机刺辊速度的研究及选择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孙鹏子 《棉纺织技术》2005,33(10):15-19
通过对比20世纪80年代刺辊速度和近几年刺辊速度发现,随着梳棉机产量的提高,梳棉机刺辊速度是下降的.刺辊速度下降的原因有:原棉质量下降、清棉采用梳理打击、清梳联技术的采用、梳棉机普遍采用附加分梳件、新型梳理器材的发展.从而提出要根据不同工艺条件来选择刺辊速度,并给出了不同条件下梳棉机刺辊速度的选择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