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伴随着日益增多的社会公益问题和一系列具有轰动效应的公益诉讼案件的发生.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关于行政公益诉讼的研究热潮。在这股研究热潮中,关于行政诉讼原告资格问题的讨论尤为激烈。我国学术界关于行政诉讼原告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由普通民众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二是由特定的公益性团体和部分自治组织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三是由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笔者通过对以上观点的研究分析,发现上述三个主体作为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分别具有其相应的优缺点,若决断地选择其中一个来作为原告又显得太过武断。但在目前的情况之下,三者相较之.还是有检察机关作为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2.
赵云龙 《现代妇女》2013,(10):55-55
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原告作为环境诉讼的发动者,在我国的法律规定中缺乏明晰界定,使得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往往因不合资格而启动不了。如果要发展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起诉资格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郭晓泽 《现代妇女》2014,(3):I0054-I0054
《民事诉讼法》第55条之规定虽赋予公益诉讼团体以原告资格,但立法显然过于简陋,"公益团体"要件资格需要重新认定。本文将就美、德两国公益诉讼团体资格确认制度加以梳理评析,以期对我国公益诉讼制度之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行政公益诉讼成为当前我国法学界的一个热点领域,对构建科学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本文从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受案范围、举证责任、其他特殊程序规则等四个方面对行政公益诉讼的构建进行阐述分析,以为制度构建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公益诉讼也呼之欲出,去年我国人大审议的《民诉修正案》(草案)中,增加了公益诉讼制度,如果该修正案通过生效后,环境公益诉讼将有法可依,而短短的一句话并不能全面的规定环境公益诉讼所有相关问题,首先就是适合的原告问题,这也是研究环境公益诉讼的重中之重。本文将针对《民诉修正案》(草案),从目前几类潜在的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  相似文献   

6.
新环保法视角下环保NGO公益诉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新修订的环保法赋予了环保NGO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可以说是环境公益诉讼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环保NGO参与环境公益诉讼面临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提出:由于新环保法相关条款的限制性规定、公益诉讼原告诉求保障不足、我国环保NGO自身能力较弱等原因,环保NGO在新环保法颁布后参与环境公益诉讼仍可能面临一定的阻力。应该完善新环保法相关公益诉讼条款、出台激励环保NGO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具体措施、加强环保NGO的能力建设,以促进新环保法的有效施行。  相似文献   

7.
高自娟 《现代妇女》2014,(11):171-171
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增加了公益诉讼制度,但是该法并没有明确的指出什么人或什么机关具有提起公益诉讼的资格。本文对公益诉讼的概念和产生背景进行了分析,由此得出我国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具有必要性,并对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若干构想。  相似文献   

8.
许蕊娟 《现代妇女》2014,(6):136-136
行政公益诉讼对公共利益受侵犯的维护有重要意义,而我国现行法律中并不存在相关规定。本文试从兰州水污染问题中对政府监管的不作为的思考,浅析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建构的必要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则关于广东省首例环境公益诉讼的新闻近日来占据了广东省各人媒体的头版头条.这起因企业污染河流而由检察机关作为原告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最终打赢官司,村民获得了应得的污染赔偿.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有的环境公益诉讼研究过于关注技术细节,而忽视了一些本该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的理论核心问题。环境公益诉讼的研究,应该借鉴"生成性思维"以及"法的生成"理论,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生成研究由此产生。但由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其性质方面与普通的民事诉讼具有明显的不同,同时,"社会本位"观念、"法的社会化"运动以及对代表人诉讼制度的适度改造,使该类诉讼在我国的构建具备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韩璀珺 《现代妇女》2014,(5):130-13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社会中出现了一些影响公共利益的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都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为了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我国民事诉讼法新增了有关公益诉讼的规定,这对于我国的法制健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民事诉讼法对公益诉讼的规定并不完善,例如其对诉讼主体的规定。本文就民事诉讼法中对公益诉讼的诉讼主体的规定展开进一步的探讨,以期帮助公益诉讼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在依法治国的布局下党中央赋予检察机关公益诉讼重要职责和使命,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工作开展以来,暴露出案件数量少、质量低,诉讼范围过窄,调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要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职能,应有的放矢直击问题,从优化执法环境、扩大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建立多元化的诉讼启动机制,完善调查取证制度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无障碍环境建设行政公益诉讼所指涉的公共利益呈现出鲜明的社会性、公共性特质,此特质对监督行政机关提出了现实要求,与行政公益诉讼的监督功能共同塑造了此类公益诉讼的制度机理。因此,应强化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监督行政机关履职的制度功能,以此破解无障碍环境建设因主体交错而存在的责任判别困境,亦需要通过类型化拓展受案范围的方式,分类别明确无障碍设施建设、信息交流、社会服务领域的重点工作,以保障日益多元的无障碍权益。此外,应考虑赋予残疾人联合会等主体以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并允许公民通过无障碍私益诉讼维护公共利益,以此回应“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立法吁求。  相似文献   

14.
李亚婷 《现代妇女》2014,(8):110-111
环境与人类息息相关,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公益诉讼愈发重要,本文从法社会学角度出发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环境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这就产生了许多关于环境的法律诉讼。传统的民事诉讼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随着近年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大量增加,有关部门也在积极完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坚持做到有法可依。然而现在对环境民事诉讼的有关问题在社会上存在不同的态度和观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要借鉴民事诉讼的宝贵经验,系统分析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具有的特殊性,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定义重新进行阐述。使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使我国的法律体系更加健全。  相似文献   

16.
高青 《职业时空》2008,4(10):196-197
环境诉讼对于环境纠纷的最终解决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环境法领域,放宽环境诉讼原告资格的限制,已成为世界各国环境立法的一个普遍趋势。随着我国开发利用环境与资源力度的加大,污染环境渠道的增多,社会变迁和利益;中突的加剧,环境纠纷层出不穷,传统的环境纠纷诉讼制度在纠纷解决方面逐渐力不从心。在我国现行诉讼法框架下,环境诉讼的原告作为诉讼的发动者,缺乏明晰界定,这使得环境诉讼往往因资格不合而启动不了。我国民众对于空气被污染、旅游景点被破坏等行为提起的环境诉讼,大多由于“法无明文规定”而被法院驳回,因此,环境诉讼原告资格的扩张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只有理性认识我国环境诉讼原告资格扩张的障碍,才能找准我国环境诉讼原告资格扩张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行政诉讼法》修改后更加凸显其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功能,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行政公益诉讼在制度设计上仍处于缺失状态,受案范围的列举方式不利于对行政行为的灵活监督,规范性文件审查因限制较多而监督作用有限,仍需进一步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18.
鲍禹龙 《现代妇女》2014,(7):154-154
我国新《民事诉讼法》第55条意义重大,它是的公益诉讼首次获得了立法上的确认,为公共利益司法保护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尽管该项立法并未涉及公益诉讼的审判原则、审判程序等问题,但它结束了我国公益诉讼无法可依的局面。本文从新《民事诉讼法》修改前后的差异出发,探讨第55条出台的意义、问题、影响,并对公益诉讼提出简单建议。  相似文献   

19.
毛志鹏  刘杰 《职业时空》2010,6(7):117-119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侵权事件日益增多,对其进行法律规制可以促进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解决由其带来的矛盾和纠纷,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调整,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要加强对受害者的法律救济,对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实行严格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扩展损害赔偿范围,同时完善行政处理制度,保障受害者的救济权利,使侵权人得到否定性评价。此外,还应引入公益诉讼制度,在目前国情下确立以检察机关为主的公益诉讼体系,维护社会公益。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江伟说,我国公益诉讼的最大障碍就是现行法律限定了当事人的资格,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原告应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这意味着,"路见不平、依法相助"式的公益诉讼无法提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