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赵云龙 《现代妇女》2013,(10):55-55
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原告作为环境诉讼的发动者,在我国的法律规定中缺乏明晰界定,使得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往往因不合资格而启动不了。如果要发展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起诉资格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杨颖华 《现代妇女》2014,(3):263-263
本文通过讨论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基本问题,阐明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定义。同时,对外国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探讨,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构建检察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公民个人作为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则关于广东省首例环境公益诉讼的新闻近日来占据了广东省各人媒体的头版头条.这起因企业污染河流而由检察机关作为原告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最终打赢官司,村民获得了应得的污染赔偿.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框架下,诉讼机制与行政机制是解决环境侵权纠纷的主要手段,但是诉讼机制的不健全、行政机制的不顺畅等问题导致了我国环境侵权机制的严重“失灵”.有效预防环境侵权行为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以及有效地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需要重构环境侵权纠纷解决机制,在完善诉讼机制、行政机制的同时引入社会化机制.本文从民事救济、行政救济和社会化救济三方面出发,提出了完善我国现行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国内数起大规模环境侵权纠纷事件的发生,人们开始对经济发展中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反思,众多环境侵权纠纷的悬而未决呈现倒逼我国环境侵权纠纷解决机制完善之势。目前,我国的环境侵权纠纷解决机制存在诉讼解决机制不完善、缺乏科学有效的非诉讼解决机制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在完善环境侵权纠纷诉讼解决机制的同时,探索建立环境侵权纠纷仲裁解决机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等非诉讼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6.
郭晓泽 《现代妇女》2014,(3):I0054-I0054
《民事诉讼法》第55条之规定虽赋予公益诉讼团体以原告资格,但立法显然过于简陋,"公益团体"要件资格需要重新认定。本文将就美、德两国公益诉讼团体资格确认制度加以梳理评析,以期对我国公益诉讼制度之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公益诉讼也呼之欲出,去年我国人大审议的《民诉修正案》(草案)中,增加了公益诉讼制度,如果该修正案通过生效后,环境公益诉讼将有法可依,而短短的一句话并不能全面的规定环境公益诉讼所有相关问题,首先就是适合的原告问题,这也是研究环境公益诉讼的重中之重。本文将针对《民诉修正案》(草案),从目前几类潜在的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日益增多的社会公益问题和一系列具有轰动效应的公益诉讼案件的发生.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关于行政公益诉讼的研究热潮。在这股研究热潮中,关于行政诉讼原告资格问题的讨论尤为激烈。我国学术界关于行政诉讼原告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由普通民众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二是由特定的公益性团体和部分自治组织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三是由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笔者通过对以上观点的研究分析,发现上述三个主体作为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分别具有其相应的优缺点,若决断地选择其中一个来作为原告又显得太过武断。但在目前的情况之下,三者相较之.还是有检察机关作为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9.
何佳 《现代妇女》2013,(12):16-17
诉讼作为人们解决纠纷的主要途径,具有最高的权威性。然而,由于诉讼的程序繁琐、费用高昂,已经愈来愈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纠纷解决需要。20世纪后半叶在美国兴起的ADR弥补了传统诉讼的不足,成为新兴的纠纷解决模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商事纠纷大量出现,由于商事活动对效率以及利益的追求,使ADR的灵活性和高效性在商事纠纷的解决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宿梦醒 《现代交际》2011,(11):24-25
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存在与发展仍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ADR在纠纷解决中尚未充分发挥应有作用。ADR存在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尚需完善。ADR的公正性与有效执行缺乏保障。我国ADR发展完善的思路在于:做好立法工作,把ADR的建立完善提高到制度层面。民间社会性组织发挥应有作用。ADR应作为我国法治建设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建立健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有的环境公益诉讼研究过于关注技术细节,而忽视了一些本该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的理论核心问题。环境公益诉讼的研究,应该借鉴"生成性思维"以及"法的生成"理论,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生成研究由此产生。但由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其性质方面与普通的民事诉讼具有明显的不同,同时,"社会本位"观念、"法的社会化"运动以及对代表人诉讼制度的适度改造,使该类诉讼在我国的构建具备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诉讼是参诉双方当事人通过法庭处理案件和解决纠纷的过程,通常民事诉讼是一项既复杂又激烈的对抗性活动.双方当事人在对抗过程中为了印证自己主张,会展开激烈的抗争.而证据在双方的对抗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证据的提供最终要通过举证责任的分配落实到参诉当事人身上,所以也可以说举证责任的承担是诉讼成败的关键.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突出本文对环境侵权中举证责任分配问题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江伟说,我国公益诉讼的最大障碍就是现行法律限定了当事人的资格,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原告应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这意味着,"路见不平、依法相助"式的公益诉讼无法提起.  相似文献   

14.
在行政诉讼制度转型的关键点上,原告资格作为行政诉讼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理应适当的扩展原告资格范围,从而使得更多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得到维护。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我国现行法律下的行政诉讼原告资格问题,探讨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认定标准的发展与完善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行政公益诉讼成为当前我国法学界的一个热点领域,对构建科学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本文从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受案范围、举证责任、其他特殊程序规则等四个方面对行政公益诉讼的构建进行阐述分析,以为制度构建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群体性纠纷出现,利用集团诉讼形式保护受害方的合法权益,解决当事人纠纷的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解决群体性纠纷,各国法律设计了集团诉讼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法中也有关于集团诉讼的规定,但是,集团诉讼在我国作为一种新的诉讼形式,不仅法律规定非常笼统,程序操作方面也十分单薄。在实际运作中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江伟说,我国公益诉讼的最大障碍就是现行法律限定了当事人的资格,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原告应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这意味着,“路见不平、依法相助”式的公益诉讼无法提起。公益诉讼的本质,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向国家司法机关提起的诉讼,其目标是以个体的诉讼形式,维护公众利益。因此,提起公益诉讼者,既可以是国家相关,也可以是公民  相似文献   

18.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解决跨国环境损害问题是健全和完善全球性环境问题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跨国环境损害的阐述,提出解决跨国环境损害的原则,进而阐明跨国环境损害的多元纠纷解决方式,对我国妥善处理跨国环境损害问题以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推动我国深入开展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晓 《现代妇女》2014,(3):109-109
本文通过对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理论分析,借鉴外国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就我国现状而言,我国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应从完善立法,加强相关人员培养,普及多元化纠纷解决意识的角度,解决我国目前所面对的立法缺失、人员不足、意识薄弱的问题,并力争建立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与诉讼方式之间相互衔接与协调、互补的,足以满足多元化矛盾纠纷需求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20.
刘萍 《现代交际》2013,(9):17-18
目前中国社会矛盾激增的形势推动了诉讼与非诉讼的纠纷解决方式的结合,本文明确了创新和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所拥有的现实意义,从海亨审判的实践出发,提出了具体的操作办法及实施中应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