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颌面颈部深部化脓性感染的微创手术加负压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3年12月颌面颈部深部化脓性感染病例87例,其中淋巴结坏死形成的脓肿32例、囊肿伴感染21例、间隙感染24例、化脓性颌下腺炎10例。所有病变在全麻下微创切口,行脓肿切开及包块的整体切除,伤口内放置持续负压引流管,严密关闭创口。术后次日开始药物和生理盐水冲洗,配合常规抗炎、支持和对症处理。结果:87例患者术后全身发热、不适等症状明显好转,局部炎症反应基本在1-3天内控制,伤口大部分可以一期愈合,创面小而美观。合并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时,伤口愈合延迟。结论:颌面颈部深部化脓性炎症大部分可以一期切除,脓肿行微创切口,并严密关闭伤口,伤口通过负压引流结合冲洗,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黄连膏纱条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切开引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12月~ 2012年6月采用黄连膏纱条用于脓肿切开后引流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44例,观察黄连膏纱条应用效果。结果:44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伤口全部愈合,4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切开后应用黄连膏纱条,不仅可以引流,同时可以抑制细菌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尤其适用与有合并糖尿病等系统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负压封闭引流辅助冲洗技术与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术在口腔颌面颈部重症多间隙感染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4年6月—2017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73例口腔颌面颈部重症多间隙感染的患者资料,对运用负压引流辅助冲洗技术和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术的2组患者在疾病治愈时间、切口长度、医师工作量(换药次数)、治疗费用方面进行对比,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3例患者中,38例行负压封闭引流辅助冲洗,35例行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所有患者均治愈。在脓肿治愈时间、手术瘢痕长度、医师工作量等方面,前者显著优于后者(P<0.05);在治疗费用方面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辅助冲洗技术治疗口腔颌面颈部重症多间隙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与传统切开引流治疗相比,具有治疗时间短、疼痛轻、疗效高等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小切口负压吸引引流治疗颌面颈部间隙感染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小切口负压吸引引流与常规广泛切开引流术在治疗颌面颈部间隙感染中,伤口愈合时间及术后瘢痕形成方面的差异。方法:颌面颈部间隙感染确诊病例37例分为2组,对照组行颌面颈部脓肿广泛切开引流术,实验组行小切口并负压吸引引流治疗,所有病例均根据血培养、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给予足量抗生素行全身抗感染治疗,统计对照组与实验组平均伤口愈合时间及皮肤瘢痕长度、宽度。结果:对照组平均伤口愈合时间为11.3d,实验组平均伤口愈合时间为10.8d(P〉0.05)。对照组伤口愈合后平均瘢痕长度为11.5cm,平均瘢痕宽度为1.3cm;实验组伤口愈合后平均瘢痕长度为2.3cm(P〈0.05),平均瘢痕宽度为0.6cm(P〈0.05)。结论:小切口负压吸引引流治疗颌面颈部间隙感染并不显著缩短伤口愈合时间,但明显减小术后瘢痕形成,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5.
颌面间隙感染是面部及颌骨周围软组织中的间隙化脓性炎症,是基层医院常见的一种感染。过去常用切开引流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术后给病员留下永久性瘢痕。我们在文献的启示下,于1978年起用穿刺排脓局部注射抗菌素和单纯穿刺排脓的疗法代替手术切开引流治疗颌面间隙感染的常规疗法,治愈了31例颌面间隙化脓性感染的患者,疗效显著。现将初步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颌面部间隙化脓性感染保守疗法体会四川省资中县人民医院口腔科(641200)姚昌礼目前对颌面间隙感染,一般都采用切开引流的方法,术后给病员留下永久性瘢痕。我们于1978年起用穿刺排脓局部注射抗菌素的方法代替手术切开引流的方法,治愈11例颌面部间隙化脓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探究合适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8年4月在我院颌面外科收治的咽旁间隙感染和纵隔感染患者共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6~75岁,中位数年龄为54岁,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持续治疗。结果:重度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2例,极重度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例,17例患者共有62个并发症,8例患者伴有系统性疾病,脓肿在入院后中位数6.125 h切开,植入封闭负压引流,多学科联合治疗,早期经验性抗生素对症支持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须准确诊断,早期切开,多学科支持联合治疗,封闭负压引流植入后脓液引流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全程冲洗技术在治疗严重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37例严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分为2组,均采用以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为主的脓肿切开引流术,一组(18例)为单纯负压封闭引流术,另一组(19例)为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全程0.9%氯化钠溶液冲洗.分别通过检测2组患者的治疗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单脓腔VSD使用数量来比较2组方法的差异性.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全程冲洗组在各项指标上均优于单纯负压封闭引流组.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全程冲洗可以防止脓性坏死物堵塞负压引流装置,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组织愈合,减少患者的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穿刺抽脓引流在口腔颌面部脓肿治疗中的应用刘福源,肖建国颌面部化脓性炎症为临床常见病,我科自1989年以来采用穿刺抽脓引流方法治疗17例,均获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7例病例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6个月~72岁。感染部位,颊下间隙1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11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病案资料。结果:牙源性感染(70.4%)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最常见的病因。56.6%的入院患者病程超过1周。多间隙感染(70.5%)较单间隙感染(29.5%)更常见。60岁以上患者为患病最高的年龄段(38.9%)。血液链球菌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细菌培养检出率最高的致病菌(34.2%)。下行性纵隔炎是最常见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78.1%的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合并抗生素治疗。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需明确感染来源,从而指导治疗方案;B超、CT及MR等影像学检查对于间隙感染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经验性抗生素使用合并脓肿切开引流仍是感染患者的首要治疗手段。在控制感染的基础上控制患者基础病的水平,避免可能出现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合并化脓性心包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2005—2010年共收治4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合并化脓性心包炎病例,对其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7~52岁,病因均为牙源性感染。自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至确诊纵隔感染0~12 d,平均6 d;纵隔感染至确诊心包炎0~7 d,平均2.5 d;治疗时间9~63 d,平均42.5 d。病原菌包括唾液链球菌、粪肠球菌、阴沟肠杆菌及嗜麦芽寡氧单孢菌等。经头颈、纵隔、心包脓肿切开引流,静脉注射抗生素,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及全身支持治疗后,3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导致化脓性心包炎病情凶险,而下行扩散的过程隐匿,须重视患者的胸部症状。早期诊断,及时、充分的引流是治疗关键;细菌培养对抗生素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持续的负压引流术治疗严重颌面颈部间隙感染,观察其疗效。方法 采用持续负压引流术治疗18例严重颌面颈部间隙感染患者。在患者感染部位肿胀最明显或波动处用小切口切开引流,放置负压引流装置,同时缝合封闭创口,持续负压引流。结果 18例患者中,14例患者经持续负压引流至肿胀及疼痛消退,然后拔除引流管;4例患者术后创口破溃,负压消失而拔除引流管,改用其他无负压引流方法。所有患者术后肿胀疼痛未加重,无窒息、感染性休克、纵膈脓肿等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结论 持续负压引流术为治疗严重颌面颈部间隙感染的方法多了一种选择,该方法改变了传统的脓肿切开引流的治疗方式,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减轻了医生的工作负担。  相似文献   

13.
40%碘化油治疗慢性阻塞性腮腺炎86例分析,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老年颌面部急性感染的临床特点初探,化脓性颞下颌关节炎的实验研究,糖尿病与口腔颌面感染(综述)  相似文献   

14.
置管引流治愈颌面深部及较大脓肿48例刘振华(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传统方法治疗颌面部脓肿,常规地在隐蔽处切开引流,故增加了患者痛苦,且不少病例会在颜面部遗留疤痕,影响容貌。我们受耳源性脑脓肿用置管引流法及外伤性脑出血用穿刺引流术的启示,采...  相似文献   

15.
口腔颌面部炎症是口腔外科的常见病。如未得到早期及时有效的治疗 ,往往会发展成为局部脓肿。传统方法治疗脓肿是采用切开引流 ,服用和注射抗生素 ,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生理痛苦和心理负担 ,且可能会遗留疤痕 ,影响容貌和功能。我科在临床治疗中采用甲硝唑注射液闭式灌洗疗法治疗颌面部脓肿 ,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一般资料 :1 997~ 1 999年来我科就诊的颌面部炎症致脓肿病例 39例 ,男性 2 6例 ,女性 1 3例 ,年龄 1 6~ 62岁。病种分类 :牙周脓肿 1 2例 ,牙槽脓肿 1 7例 ,间隙感染 1 0例。脓肿大小 3cm× 3cm× 3c…  相似文献   

16.
口腔颌面部感染134例分析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叶兆运,刘惠娟口腔颌面部感染是指口腔、颌骨、而颈部软硬组织的炎症。其中包括冠周炎、颌骨骨髓炎,面部蜂窝组织炎和脓肿,涎腺及琳巴结炎。口腔颌面部感染是口腔科的常见病,是颜面部和颌骨软组织的急性炎症。使皮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治疗儿童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的优势。方法 复习2016年6月—2017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8例儿童(5~10岁)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3例患者采用VSD治疗,5例采用局部切开、常规引流治疗,分析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细菌感染类型,比较炎症指标、住院天数变化,评估治疗效果。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术前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指标呈下降趋势,VSD组比传统组下降更显著(P<0.05);常规引流住院天数平均10.17 d,VSD治疗患者平均9.8 d(包括复发后VSD治疗患者)。传统组有2例患者出院后复发,最后采用VSD技术治疗痊愈。结论 适时采用VSD技术,可提高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2019年9月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89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常规组(常规切开引流,n=42)与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组(n=47)。评估两组疗效,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手术前后脓肿范围以及术后张口受限程度变化。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评估术后不同时间患者创面疼痛程度。结果:VSD组疗效分级优于常规组(P<0.05);术后3 d VSD组WBC、NEUT、hs-CRP均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1周,VSD组脓肿直径低于常规组,张口度及张口度缓解值均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24 h、72 h、1周两组疼痛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VSD组术后不同时间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VSD技术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整体疗效优于传统切开引流,可快速降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促进术后创面修复,缓解张口受限及创面疼痛感,减少换药次数。  相似文献   

19.
李康  谢春  周姮  武斌 《口腔医学》2019,39(3):231-234
目的对比分析伴糖尿病及不伴糖尿病的口腔颌面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04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是否伴糖尿病,划分为伴糖尿病组(n=38)、无糖尿病组(n=66)。对比两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结果与无糖尿病组对比,伴糖尿病组年龄更高,受累间隙数量更多,入院时血糖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更高,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更高,切开引流切口数量更多,住院时间更长,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因均以牙源性感染为主,累及间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伴糖尿病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病情更严重,表现为感染间隙更多,并发症更多,切开引流的切口更多,住院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20.
口腔颌面、颈深部及纵隔感染的诊断与处理:附6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引发颈深部及纵隔感染的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方法:回顾分析1998~2005年在我科就诊的6例患者,分析其感染来源、相关全身疾病、细菌培养结果、并发症及治疗结果。结果:6例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30~82岁,平均年龄47岁。感染来源分别为牙源性感染4例(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上呼吸道感染1例,1例原因不明,2例伴有糖尿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双侧下颌下、颈部广泛肿胀,脓肿形成,同时伴有胸前区充血、肿胀及脓液渗出。X线及CT检查显示,4例纵隔及胸腔内有脓肿形成。细菌培养结果以杆菌为主。经广泛局部切开引流、胸腔引流及抗生素治疗后,4例痊愈,2例死亡(死亡率33.3%)。结论:口腔颌面、颈深部及纵隔感染死亡率较高:胸部增强CT扫描对早期诊断有很高的价值:一旦确诊,应及早行多部位切开引流和胸腔引流;细菌培养对抗生素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支持治疗和多学科协助治疗是成功抢救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