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探讨hs-CRP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7~8月脑梗死患者108例,其中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ABI)43例、脑栓塞(CE)27例、腔隙性脑梗死(LI)38例;收集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OLYMPUS AU5400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hs-CRP水平。结果 ABI组、CE组、LI组的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此外,CE组的血清hs-CRP水平略高于ABI组,ABI组的血清hs-CRP水平略高于LI组,但三组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hs-CRP可作为脑梗死发生的一个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8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梗死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2-11—2014-11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共30例为腔隙性脑梗死组,选择同期脑梗死患者30例为脑梗死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为正常组。比较3组血清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8水平。结果脑梗死组C反应蛋白与白介素-8水平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C反应蛋白与白介素-8水平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C反应蛋白与白介素-8水平分别高于小面积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8在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梗死中水平升高,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了解脑缺血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老年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06—2014-06我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60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组(24例)和非进展组(36例),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老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的D-二聚体和hs-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D-二聚体及hs-CR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非进展组(P0.05)。结论血清D-二聚体与hs-CRP检测对老年进展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07—2017-01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为观察组,按照梗死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小面积梗死组(n=54)和大面积梗死组(n=46),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相较于大面积梗死组,小面积梗死组的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较高(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后,机体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会显著升高,且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加深,其水平随之升高,两者关系呈正相关,可将两个指标作为急性脑梗死病情评估的参考指标,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超敏C反应蛋白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预后关系。方法随访观察120例首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组),14例发生脑梗死(11.67%)(B组),28例2次以上TIA发作而无脑梗死事件(23.33%)(C组),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TIA和/或脑梗死发生24h内及对照组血清hs-CRP水平。结果A组、B组和C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组和C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1);B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hs-CRP水平与TIA患者预后关系密切,它对TIA患者演变为脑梗死事件有早期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3-07—2016-02我院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 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提高,进展组各项水平明显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判断进展性脑梗死病情发展,针对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临床特征,将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组(n=52)和非进展组(n=56),分别检测其血清Hcy、hs-CRP水平。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结论检测血清Hcy、hs-CRP水平对于进展性脑梗死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3例脑梗死患者(25例进展性脑梗死、38例完全性脑梗死)和73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血清hs-CRP含量。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5.69±3.78)m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85±0.47)mg/L](P<0.01);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7.55±4.25)mg/L]明显高于完全性脑梗死组[(4.52±2.96)mg/L](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较完全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更明显;提示hs-CRP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无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无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方法 测定无传统危险因素的非急性期脑梗死患者20例及无传统危险因素的健康者20例血清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血清hs-CRP含量测定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结果 无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2组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脑梗死患者高hs-CRP水平可能是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炎症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胱抑素C(Cys C)、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浓度水平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 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6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再分为脑梗死有班块组40例和脑梗死无班块组20例)、8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对照有班块组15例和对照无班块组65例)空腹血浆CysC、Hcy、D-D、hs-CRP的浓度.结果 ①脑梗死组血浆CysC、Hcy、D-D、hs-CRP的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脑梗死有斑块组Hcy、hs-CRP、D-D、CysC浓度明显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和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不稳定斑块组Hcy、hs-CRP、D-D、CysC浓度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CysC、Hcy、D-D、hs-CRP浓度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4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法舒地尔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酶(NSE)、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 1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法舒地尔治疗组64例和常规治疗组60例(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细胞等治疗),法舒地尔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第3,7,14天检测静脉血神经特异性烯醇酶(NSE)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变化,治疗后第7,14,28天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治疗后28d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两组NSE、hs-CRP水平和NIHSS评分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SE、hs-CRP水平和NIHSS评分在治疗后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法舒地尔可降低急性脑梗死血液中NSE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抽取我院2015-04—2016-02诊治的脑梗死患者42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4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2组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脑梗死程度、梗死面积与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脑梗死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均高于中度脑梗死患者(均P0.05),而中度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较轻度脑梗死患者高(均P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均高于小面积脑梗死患者(P0.05或0.01),而小面积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较腔隙性梗死患者高(均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与梗死面积,与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可将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作为脑梗死临床诊断的重要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以同期健康体检的受检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对比2组以及不同面积与分型的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与FIB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5);脑梗死面积越大,血清hs-CRP与FIB水平越高(P0.05);脑梗死病情越重,血清hs-CRP与FIB水平越高(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与FIB水平能够有效提示患者发病以及病情严重程度,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06-03~2008-10治疗的ACI患者106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56例,常规治疗组5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依达拉奉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观察评价2组患者的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变化、血清hs-CRP浓度变化、神经功能改善及Barthel指数变化等.结果 2组总体病情均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依达拉奉组与常规治疗组的血清S-100β蛋白变化、血清hs-CRP变化、神经功能改善、Barthel指数变化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和hs-CRP水平,并有助于ACI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与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2-03—2013-01收治的6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与40例非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动态监测2组患者hs-CRP变化,观察hs-CRP、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hs-CRP水平越高,对神经功能的影响越大,预后越差。结论 hs-CRP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病情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妊娠期脑卒中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21例妊娠期脑卒中患者血清中MMP-8、hs-CRP水平,并以20例同期正常孕产妇作为对照。结果 妊娠期脑卒中患者血清中MMP-8、hs-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孕产妇(P<0.05)。两者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P<0.05)。结论 妊娠期脑卒中患者血清中MMP-8、hs-CRP处于高水平,可能与该病的疾病发展有关,可用于其临床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ABCD2评分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及ABCD2评分法预测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测定79例TIA患者(TIA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 血清hs-CRP水平,TIA组按ABCD2评分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比较3组间hs-CRP水平,并观察其2 d、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TIA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高、中、低危组间血清hs-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3分的TIA患者22例,2 d、7 d发生脑梗死分别为1例(4.5%)、2例(9.1%);评分为4或5分的患者31例,2 d、7 d进展为脑梗死分别为3例(9.7%)、5例(16.1%);评分≥6分的患者26例,2 d、7 d进展为脑梗死分别为7例(26.9%)、10例(38.5%).不同ABCD2评分值的TIA患者,其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IA患者ABCD2评分与血清hs-CRP水平关系密切,两者呈正相关.ABCD2评分值不同,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联合二者更有助于TIA的指导治疗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清蛋白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早期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潜江市中心医院2014-11—2016-10收治的51例早期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并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同分为轻度组(n=15)、中度组(n=17)、重度组(n=19),另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均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缺血修饰清蛋白(ischaemia-modified albumin,IMA)水平检测,观察各组hs-CRP及IMA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hs-CRP及IM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均较入院时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组IMA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及缺血修饰清蛋白可作为临床鉴别诊断早期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及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和脑脊液中胱抑素C(Cys C)、D-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探讨Cys C、D-D、hs-CRP水平变化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为脑血管病的预防、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住院的23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28例为对照组。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上同时测定两组空腹血清及脑脊液D-D含量,用日立7100生化分析仪同时检测血清及脑脊液Cys C和hs-CRP含量。结果脑梗死组血清和脑脊液中hs-CRP、D-D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血清中Cys C含量高于对照组,而脑脊液中Cys C含量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和脑脊液中hs-CRP、Cys C、D-D水平变化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超敏C反应蛋(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及其意义。方法入组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脑梗死患者30例(A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未合并脑梗死33例(B组)以及同期健康献血人员35例(C组),分别检测3组患者血清IL-8、hs-CRP水平。结果 A组血清IL-8、hs-CRP水平高于B、C组(P<0.05);B组IL-8、hs-CRP水平高于C组(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IL-8、hs-CRP水平升高,有助于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