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畸变产物耳声反射(DPOAE)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检查对于研究糖尿病性听力损害的可行性,并分析糖尿病患者听力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测定5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 DPOAE 和 ABR 结果,并应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听力的危险因素。结果DPOAE 检查异常34例(占65.4%),ABR 异常27例(占51.9%);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病程、FBG、TC、TG 是糖尿病听力损害的危险性因素。结论 DPOAE 和ABR 检查可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听力损害,门诊积极的听力学检查有助于糖尿病听力损害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4)
目的探讨耳内镜辅助下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和相关的经验教训。方法对56例(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实施耳内镜辅助下的完壁式乳突根治-鼓膜内植法修复鼓室成形术,术后进行言语频率(250~2000 Hz)气骨导差、声阻抗检查及临床效果观察。结果 56例(耳)患者均成功进行了手术,听力提高达91.8%;鼓膜有效达96.4%;干耳达94.6%。术后1年纯音测听示言语频率气骨导差:(17.5±8.1)d B H L;术后1年声阻抗:As型曲线29例,C型曲线10例,B型曲线17例。结论施行耳内镜辅助下完壁式乳突根治-鼓膜内植法修复鼓室成形术,既可以清除隐蔽部位病变组织,又可以有效保留原中耳乳突解剖结构和改善听力,更好地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常规手术加用耳内镜辅助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
目的  分析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检查确诊并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22例(22只眼)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151个月),观察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22只眼中有12只眼(54.5%)为视力明显改善,6只眼(27.3%)为视力轻微改善;3只眼(13.6%)为视力不变;1只眼(4.5%)为视力下降。其中视力达到0.3及以上者所占比例由术前的13.6%增加至术后的59.1%。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为(545±175)μm,术后平均厚度为(220±105)μm,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结论  玻璃体切除手术是治疗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彭莉芬  黄妍雯 《矿产勘查》2013,(11):46-48,51
目的 探讨乳突根治术后不干耳的常见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30例行乳突根治术后不干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0例中3例因术后换药不当、术腔遗留异物造成的不干耳者,经正确换药后达到干耳;余27例中13例术腔内肉芽增生或胆脂瘤残留、复发(窦脑膜角3例,乳突尖2例,上鼓室前隐窝2例,鼓室窦及面神经隐窝6例),6例面神经嵴过高,2例咽鼓管感染,6例外耳道及其外耳道口狭窄,均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1个月干耳13例,2个月干耳19例,3个月干耳5例,随访半年以上,中耳乳突腔均干燥.结论 乳突根治术后不干耳的常见原因有:病灶残留,引流不畅,咽鼓管途径感染、换药不当及遗留异物等诸多因素.正确选择手术方式,规范手术操作,彻底清除病灶,保持术腔引流通畅,避免咽鼓管途径感染,合理术后换药,是避免中耳乳突术后不干耳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2)
目的  探索腹腔镜下完成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extralevator abdominoperineal excision,ELAPE)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实施的12例腹腔镜下ELAPE手术的围手术期特点,手术过程中侧方完全切除肛提肌组,后方切除其在尾骨的附着点,前方根据肿瘤分期和位置决定是否行周围脏器的扩大切除。术中不更换体位,会阴切口缝合皮下和皮肤,缝闭盆底腹膜。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淋巴结获取数目、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判断手术的可行性。 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5.2±12.5)岁,体重指数21.6±3.1;肿瘤下缘距肛缘(3.3±0.7)cm;手术时间(176.1±27.5)min,术中出血(49.6±38.2)ml;淋巴结获取数目(18.3±7.8)枚,所有肠管断端及侧切缘均阴性;2例发生尿潴留,9例患者会阴切口达到甲级愈合。 结论  据手术短期效果,术中不更换体位,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性行周围脏器的扩大切除,在腹腔镜下完成ELAPE手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1)
目的 探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intraoperative autotransfusion, IAT)能否改善少量出血患者的组织氧合及术后恢复。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腰椎后路手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为Ⅰ~Ⅱ级且预计出血量<20%血容量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回输组输注回收自体血,对照组给予等量胶体液。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乳酸及脑氧饱和度,随访并比较术后恢复指标,包括体温、不适主诉、切口愈合、下地行走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共3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回输组和对照组各19例。回输组术后0.5 h和术后1 d的Hb均高于术中水平[分别为(116.5±10.7)、(115.4±12.3)、(106.6±12.6)g/L;P=0.001,P=0.004],而对照组术后Hb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0.5 h乳酸高于术前[(2.5±1.0)mmol/L比(1.3±0.6)mmol/L,P=0.016],而回输组术后乳酸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Hb、乳酸及脑氧饱和度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恢复指标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健康成人患者少量出血手术中使用IAT,对术后早期组织氧合有一定改善作用,但对术后恢复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1)
目的 观察高速玻璃体切割系统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后段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60岁以上且有Ⅱ级以上晶状体浑浊伴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81例(86眼),采用高速玻璃体切割系统行前后节联合手术。其中男性43例(46眼),女性38例(40眼),平均年龄(72.1±10.5)岁(60~83岁)。患者术前均行眼科常规检查、A/B超声检查及人工晶体度数测定。患者行23G微创切口穿刺后,先闭合眼内灌注,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保留前房粘弹剂,行Resight非接触式广角镜系统下高速玻璃体切割,术后行硅油或C3F8或眼内灌注液填充。观察患者视力改善状况、眼底情况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8.0±12.6)min(35~65 min)。86只眼中,术后视力提高者80只眼(93.0%),不变者5只眼(5.8%),视力下降者1只眼(1.2%)。术后角膜水肿者10只眼(11.6%),前房反应25只眼(29.1%),经对症处理1周后均明显缓解。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有Ⅱ级以上晶状体浑浊且需要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老年白内障患者,釆用高速玻璃体切割并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可在术后快速提高视力,且较少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
目的  分析玻璃体注气术治疗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及预后。方法  收集2008年8月至2012年7月因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于本院眼科接受玻璃体注气术的患者资料,共16例16眼,均行表面麻醉下手术,术后根据视网膜裂孔的位置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术后1~3 d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总结术后视网膜复位率、视力恢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16例患者中,男8例,女8例,年龄(46.4±14.4)岁(19~68岁),病程(16.8±14.7)d(3~60 d),术后随诊时间(7.3±7.0)个月(1~28个月)。15例视网膜裂孔位于上方8个钟点内,1例裂孔位于颞下方。14例为圆形或马蹄形裂孔,其中10例1个裂孔,3例2个裂孔,1例3个裂孔,另2例有多发筛状裂孔,但裂孔范围小于3个钟点。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2例术后出现眼压升高,使用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13例患者术后视网膜复位,5例在术后4 d至4个月复发视网膜脱离,其中3例为原视网膜裂孔未能闭合,2例为新发裂孔。一次手术未成功的患者,再次或者多次手术后视网膜总复位率为100%。一次手术成功的8例患者中,5例末次随访视力在0.5或以上,5例术后视力提高,3例无变化;两次或者多次手术的8例患者中,3例末次随访视力在0.5或以上,5例术后视力提高,1例无变化,2例下降。9例黄斑脱离的患者中,7例术后视力提高,而7例无黄斑脱离的患者中, 3例术后视力提高。结论  对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注气术是一种操作简单的手术方法,选择合适的病例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术后新发视网膜裂孔和复发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因此术前应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后应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4)
目的 总结二尖瓣成形技术用于治疗非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的临床结果 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至2012年期间连续进行二尖瓣成形术的104例非缺血性二尖瓣返流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8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45.3?16.8(977)岁,均在体外循环下择期行二尖瓣成形术,采取适当方法修复瓣叶,并放置相应型号的人工瓣环。 结果 术中成形成功率96.2%(100/104),术后1例患者死于多脏器衰竭,死亡率0.96%。1例手术后发生肾功能衰竭需要短暂肾替代治疗。随访877)岁,均在体外循环下择期行二尖瓣成形术,采取适当方法修复瓣叶,并放置相应型号的人工瓣环。 结果 术中成形成功率96.2%(100/104),术后1例患者死于多脏器衰竭,死亡率0.96%。1例手术后发生肾功能衰竭需要短暂肾替代治疗。随访8141个月,失访8例。随访期间1例患者死于肿瘤,二尖瓣返流复发加重3例,其中再次手术行二尖瓣置换2例。免于二尖瓣返流率为96.7%(88/91),免于再次手术率为97.8%(89/91)。 结论 二尖瓣成形术是治疗非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的首选术式。采取适当的成形技术,可以获得满意的近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5)
目的 探讨手术相关用血量大于等于20 U患者围术期血液管理特点。方法 收集并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5年度用血量大于等于20 U手术患者的围术期资料,比较未经历非计划二次手术和经历非计划二次手术患者的相关信息。结果 共36例患者纳入研究,经历非计划二次手术患者(n=12)初次择期手术中失血量明显低于未经历非计划二次手术患者(n=24),分别为1300和3000 ml(P<0.05);但非计划二次手术相较于其初次择期手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aesthesiology,ASA)分级明显增高,Ⅰ、Ⅱ、Ⅲ、Ⅳ、Ⅴ级分别为0、0、4、8、0例和2、9、1、0、0例;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250和1050 ml)和输血量(红细胞分别为8和1 U,血浆分别为400和100 ml)亦均明显增加(P均<0.05)。36例患者中18例并发术前贫血。结论 对于手术难度大、风险高的患者,在充分评估术中出血风险的基础上,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纠正术前贫血,术中严密止血,加强围术期凝血功能检测,可降低非计划二次手术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结局。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3)
目的 探讨灰阶超声和彩色多普勒在鳃裂囊肿和鳃裂瘘管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9例鳃裂囊肿和鳃裂瘘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图像资料,对照手术及病理结果,分析其超声图像特征。结果 鳃裂囊肿共14例,包括第一鳃裂囊肿5例,第二鳃裂囊肿9例;鳃裂瘘管共5例,包括第一鳃裂瘘管1例,第二鳃裂瘘管2例,第三鳃裂瘘管1例,第四鳃裂瘘管1例。13例(92.8%)鳃裂囊肿超声表现为形态规则的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仅1例形态不规则;12例(85.7%)边界清晰,2例(14.3%)边界不清;7例(50%)呈无回声,其中2例内部多数点状回声漂浮,挤压时可移动;2例(14.3%)为囊实性;4例(28.6%)为实性不均质低回声;彩色多普勒显示4例(28.6%)周边条状血流,10例(71.4%)未见血流信号。4例(80%)鳃裂瘘管超声表现为条状或不规则低回声,2例(40%)显示瘘管回声;1例(20%)为片状低回声,形状不规则;3例(60%)为实性,2例(40%)为囊实性;彩色多普勒显示2例(40%)内部可见条状血流,1例(20%)边缘条状血流,2例(40%)未见血流信号。结论 鳃裂囊肿和鳃裂瘘管具有典型的超声成像特征,可为临床提供不可或缺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2)
目的 建立双环形切口巨乳缩小术腺体切除量的预估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78例患者的133侧双环形切口巨乳缩小术的相关资料,包括术前测量的患者双侧锁乳距、胸乳距、乳房内径、乳房下径、乳房外径数据(cm),及术中精确测量的每侧切除的乳腺腺体重量(g)。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得出术前乳房的测量数据与术中切除乳腺腺体量的关系。结果 双环形切口巨乳缩小术中乳腺腺体切除量的计算公式为:乳腺腺体切除量=32×锁乳距+31×乳房下径+8×乳房内径-986,或乳腺腺体切除量=25×胸乳距+32×乳房下径+13×乳房内径-868。 结论 该公式为双环形切口巨乳缩小术腺体切除量的经验性总结,应用该公式有助于术前估算,指导术中乳腺腺体切除量,以及维持术后双侧乳房的对称性。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6)
目的 系统评价心脏围术期输血与术后近远期结局的关系。方法 检索中英文文献数据库中1990年1月至2014年12月关于输血和心脏术后结局关系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使用RevMan 5.3软件,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所纳入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3项回顾性病例对照临床研究,总样本量88 808例,其中输血组42 991例,未输血组45 817例。输血组和未输血组的各心脏术后结局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0 d死亡率(OR=2.39,95% CI:1.71~3.34,P<0.000 01),1年死亡率(OR=3.08,95% CI:2.18~4.35,P<0.000 01),5年死亡率(OR=1.90,95% CI:1.42~2.56,P<0.0001),缺血事件(OR=2.23,95% CI:1.71~2.90,P<0.000 01),感染(OR=2.18,95% CI:1.74~2.75,P<0.000 01)。结论 围术期输血与心脏手术后近远期死亡率和缺血事件、感染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3)
目的 探讨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 of the thymus,NETT)的临床特点、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经验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 2004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NETT的患者26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围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就诊时中位年龄为46岁(13~75岁),中位病程为3.5个月(1~84个月)。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特异,7例合并库欣综合征,1例合并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胸部增强CT可见胸腺区占位。所有患者均接受开胸手术切除治疗,22例肿瘤大体完整切除。无围术期死亡病例,出现并发症3例。16例患者术后行辅助治疗。术后病理类型为高分化的神经内分泌癌20例(典型类癌8例,不典型类癌12例),低分化的神经内分泌癌6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5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Masaoka-Koga分期为Ⅰ期4例,Ⅱ期3例,Ⅲ期12例,Ⅳ期7例。长期随访结果示中位生存期为51.0个月,3年、5年生存率为71.0%和44.6%。多因素分析结果示肿瘤分化程度(P=0.039)及分期(P=0.012)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 NETT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极强的恶性病变,临床表现不特异,早期诊断及治疗存在很大难度,早期行增强CT有助于发现病变及评估手术可行性。肿瘤分化程度及分期可能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4)
目的 探讨幼少女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和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80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25例经病理确诊的幼少女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疗效及结局。结果 患儿年龄为8个月~12岁,中位年龄11个月。25例患儿中阴道内胚窦瘤16例(64%)、胚胎型横纹肌肉瘤7例(28%)、透明细胞癌2例(8%)。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或血性分泌物(76%),其次为阴道口肿物(24%)。所有患儿均行保守手术,仅1例患儿术后行放射治疗。小儿阴道恶性肿瘤对化疗多敏感,术后根据组织类型及高危因素,分别给予PEB(顺铂、依托泊苷、博莱霉素)、PVB(顺铂、长春新碱、博莱霉素)、IVA(异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更生霉素)或VAC(长春新碱、更生霉素、环磷酰胺)等方案化疗。中位随访时间44个月(6个月~18年),22例存活,生存率88%;3例患儿(1例胚胎型横纹肌肉瘤,2例透明细胞癌)死于疾病进展,病死率为12%,复发和死亡大多发生在治疗后2年内。结论 幼少女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极为罕见,内胚窦瘤是阴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次为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和透明细胞癌。阴道内胚窦瘤和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多对化疗敏感,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预后较好。阴道透明细胞癌对化疗不敏感,治疗以手术切除和放疗为主,预后较差。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1)
目的  总结年轻乳腺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 年1 月至2008 年12月在本院进行手术并被病理证实为乳腺恶性肿瘤的40例年轻患者(≤35岁)的临床病理资料与超声影像资料。结果  40例患者平均年龄(29.88±5.12)岁。14例患者(35%)有肿物短期内快速生长病史。3例患者为妊娠哺乳期乳腺癌。35例患者(共40个恶性病灶)接受超声检查,超声漏诊5个病灶,误诊4个病灶,31个病灶在术前超声诊断为恶性肿瘤,诊断准确率为77.5%。超声声像图主要表现为形态不规则(97.1%)、边界不清(82.9%)、内部回声不均匀(97.1%)、微小钙化常见(74.3%)、血流丰富(Ⅱ级80.0%)。15例(37.5%)患者采用保乳术,4例(10.0%)采用乳房单纯切除术,21例(52.5%)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最常见,占67.5%(27/40)。22例(55%)患者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对40例患者平均随访(64.08±5.87)个月,8例(20%)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平均复发时间为术后(17.17±12.02)个月。结论  年轻乳腺恶性肿瘤患者的肿瘤复发率高,淋巴结转移率高,超声声像图表现多样。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1)
目的 探讨气管上段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14年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4例气管上段腺样囊性癌病例,通过光镜、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4例气管上段腺样囊性癌患者中,男1例,女3例,平均年龄47岁(38~57岁);既往均无腺样囊性癌病史,1例患者既往有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史。镜下检查4例均为筛状/管状型腺样囊性癌,3例累及甲状腺组织,3例累及神经组织,未见淋巴结受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4例P16、CD117、BCL2、P63、SMA均阳性,Ki67指数平均8%,TTF1和P53均阴性;4例中基底膜样物胶原Ⅳ阳性;组织化学染色示AB/PAS阳性。术后均接受总剂量为48~56 Gy的放疗,随访6~120个月,平均72.5个月,1例术后96个月复发,3例随访期间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气管上段腺样囊性癌是罕见的原发于气管的低度恶性肿瘤,肿瘤生长缓慢,就诊时多数已侵及甲状腺组织,需要与原发于甲状腺的恶性肿瘤相鉴别,特别是在甲状腺穿刺及术中冰冻检查时。结合电子喉气管镜下表现、典型的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准确诊断。手术难以切除干净,术后放疗对延缓疾病复发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