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血糖波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动态血糖波动特征.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根据连续2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选取稳定人群中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组12例,单纯餐后血糖受损(IGT)组19例,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低减(IFG/IGT)组11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组21例,正常对照(NGT)组18例,分析其各项临床指标和CGMS动态血糖数据.结果 (1)日内血糖波动:NGT、IFG、IGT、IFG/IGT至T2DM组的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MBG)和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依次升高.IGT组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3.2±1.2)mmol/L较NGT组(1.6±0.5)mmol/L高,较T2DM组(5.2±1.9)mmol/L低(P<0.05);IFG/IGT的有效血糖波动频率(FGE)(5.5±2.5)次/d较NGT组(6.1±3.4)次/d低,较T2DM组(4.8±1.8)高.糖尿病前期3组间IGT组MAGE(3.2±1.2)mmol/L最高,FGE(4.9±1.8)最低.(2)日间血糖波动:与NGT组(0.8±0.3)mmo/L相比,IGT组(1.1±0.4)mmol/L、IFG/IGT组(1.2±0.4)mmol/L和T2DM组(2.0±1.0)mmol/L的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依次升高(P<0.05).(3)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血糖波动特征:IFG组空腹血糖受损程度最重,餐后高峰以IFG/IGT组为著.血糖水平曲线由低至高依次为NGT、IGT、IFG/IGT、IFG、T2DM组.(4)不同HbAlc水平的血糖波动:受试者HbAlc<7%时,空腹血糖曲线几乎重合,餐后血糖曲线略微分开;HbAlc7.0%~7.9%时,餐后高峰明显上升;HbAlc≥8%时,空腹曲线明显上移,餐后波动继续升高.结论 (1)随着糖调节受损程度的加重,日内血糖波动及日间血糖波动逐渐增加.(2)正常人血糖波动幅度小,频率高;T2DM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大,有效波动频率低;(3)IFG组的血糖波动特征最接近于NGT,而IGT组最接近于T2DM;(4)在糖尿病前期阶段餐后血糖受损明显早于空腹.  相似文献   

2.
糖耐量受损患者的动态血糖监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患者全天血糖漂移变化的特征.方法 以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对34例新诊断的IGT患者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结果 该组IGT的早、中、晚餐后的血糖峰值分别为(9.3±1.8) mmol/L、(8.2±1.2) mmol/L和(8.4±1.2) mmol/L.日内血糖漂移最大幅度为(6.5±2.0) mmol/L.血糖>7.8、8.9和10.0 mmol/L所占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11(0~28)%、4(0~16)%和0(0~11)%.血糖曲线下面积为(6.2±0.6) mmol/(L·d).结论 动态血糖监测可揭示受试者全天血糖漂移变化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判断IGT的糖代谢状况,为干预治疗IGT提供了有价值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70岁以上正常糖耐量者的动态血糖谱特点及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 对102例70岁以上正常糖耐量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分析动态血糖谱特点,探讨正常参考值范围,对比日内存在血糖≥7.8mmol/L者与全天血糖<7.8 mmol/L者的临床特征及血糖波动特点.结果 血糖最高峰值集中在午餐后,最低谷值集中在夜间2:00 ~ 5:00.不同性别之间、70~84岁组与≥85岁组之间动态血糖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血糖参数的正常参考值上限为:24 h平均血糖值<7.65 mmol/L,血糖水平的标准差<1.61 mmol/L,最大血糖波动幅度<6.78 mmol/L,平均血糖波动幅度<4.27 mmol/L,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1.62 mmol/L,血糖≤3.9 mmol/L及≥7.8 mmol/L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22%和<21%.与全天血糖<7.8 mmol/L者比较,日内存在血糖≥7.8 mmol/L者的血糖水平的标准差、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平均血糖波动幅度、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70岁以上正常糖耐量老年人群的整体血糖波动较大,血糖较高者的血糖波动比血糖正常者更大;该人群有独特的动态血糖参数的正常参考值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成都地区糖耐量正常(NGT)者血糖水平变化特征.方法 纳入50例NGT(男、女各25例)受试者,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连续72 h血糖监测,分析日内平均血糖水平(M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内血糖波动最大幅度(LAGE)、餐后血糖峰值(PP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三餐PPGE的均值(MPP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血糖波动的时间百分比. 结果 受试者血糖水平呈波动性变化,夜间及3餐前是血糖较低时段,日内血糖高峰多于餐后1~2 h显现,尤以中、晚餐后为甚,且老年人群午餐后血糖波动幅度最大;本组NGT者MBG (5.9±1.2) mmol/L,MAGE (1.7±0.7) mmol/L,LAGE (4.4±1.9) mmol/L,PPG (8.7±1.7) mmol/L,MPPGE (2.3±1.6) mmol/L,MODD (0.75±0.79) mmol/L;78%(39例)的受试者血糖波动>7.8 mmol/L,10%(5例)的血糖波动<2.8 mmol/L,血糖波动于4.1~8.8 mmol/L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为95%(77%~100%).结论 成都地区NGT受试者存在血糖波动,CGMS有助于观察血糖波动并及时发现高血糖和无症状的低血糖.  相似文献   

5.
上海地区中国人餐后血糖状态的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Zhou J  Jia WP  Yu M  Ma XJ  Bao YQ  Lu W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4):970-975
目的探讨正常糖调节(NGR)及2型糖尿病(T2DM)个体餐后血糖状态的特征以及T2DM患者餐前、餐后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上海地区41例NGR及60例新诊断T2DM个体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分析比较餐后血糖峰值与达峰时间,以及餐后血糖漂移的幅度(PPGE)、时间和曲线下面积增值(IAUC)。结果(1)三餐后血糖峰值、达峰时间及PPGE在T2DM组(早餐16·45mmol/L±0·43mmol/L、93·1min±4·7min、6·84mmol/L±0·28mmol/L,中餐14·75mmol/L±0·50mmol/L、107·4min±6·5min、4·93mmol/L±0·31mmol/L,晚餐14·91mmol/L±0·45mmol/L、109·3min±4·9min、5·84mmol/L±0·28mmol/L)显著高于NGR组(早餐6·90mmol/L±0·21mmol/L、40·8min±2·9min、2·02±0·17mmol/L,中餐6·74mmol/L±0·16mmol/L、43·7min±3·1min、2·03±0·12mmol/L,晚餐6·94mmol/L±0·19mmol/L、53·5min±3·8min、2·25mmol/L±0·18mmol/L,均P<0·01)。日内餐后血糖漂移时间及IAUC在T2DM组(14·1h±0·3h,2·04mmol·L-1·d±0·09mmol·L-1·d)亦显著高于NGR组(8·3h±0·4h,0·43mmol·L-1·d±0·03mmol·L-1·d,均P<0·01)。(2)T2DM组早餐后血糖较快达到尖峰(P<0·05),且峰值显著高于中、晚餐(P<0·01),PPGE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早、晚及中餐(P<0·05),晚餐的IAUC显著高于早、中餐(P<0·01)。(3)HbA1c与IAUC的相关性(r=0·29,P=0·03)在调整餐前血糖的因素后消失(P=0·05);PPGE与IAUC呈显著正相关(r=0·93,P<0·01)。(4)T2DM组餐后血糖对总体日内血糖的贡献百分比显著高于NGR组(18·1%±0·8%比8·0%±0·7%,P<0·01),但均显著低于其餐前血糖(P<0·01)。(5)当HbA1c<7·5%时,餐后血糖升高部分对总体日内高血糖的贡献大于餐前血糖(P<0·05),当HbA1c≥7·5%时,餐前高血糖的相对作用逐渐增加并占主要作用(P<0·01)。结论(1)T2DM患者表现为餐后血糖的过度漂移并持续较长时间,同时伴有血糖尖峰的延迟,其餐后急性高血糖状态以早餐最明显。(2)HbA1c不能反映餐后血糖的漂移变化,PPGE可作为估测餐后血糖漂移程度的简易临床参数。(3)在轻、中度高血糖的患者中,餐后高血糖起主要作用,提示血糖控制越接近达标,餐后血糖的控制越重要。  相似文献   

6.
孙亚东  马彦  林永丽  阚瑛  邵红  刘红丽 《吉林医学》2007,28(15):1636-1638
目的:探讨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患者血糖漂移变化的特征。方法:选取40例新诊断的IGT患者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对其治疗前后均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分析。结果:上述患者经2周治疗后,糖代谢紊乱明显缓解。40例患者治疗前后平均血糖值[(7.8±1.3)mmol/L对(6.5±1.2)mmol/L](P<0.05);日内血糖峰值[(9.4±1.5)mmol/L对(7.4±1.4)mmol/L](P<0.05)。治疗后血糖>7.8mmol/L及8.9mmol/L的时间百分比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13(0~29)%对5(0~21)%,6(0~18)%对2(0~13)%,P<0.05]。结论:动态血糖监测能评估IGT患者血糖漂移变化的特征,有利于指导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糖耐量个体血糖稳定性的特征。方法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153例受试者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其中正常糖调节(NGR)组48名,糖耐量受损(IGT)组36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组(N-T2DM组)69例;IGT组包括单纯IGT(I-IGT)亚组16例和空腹血糖受损(IFG)合并IGT(IGT/IFG)亚组20例。比较CGMS监测中连续48h的平均血糖水平(MBG)及其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结果①IGT/IFG亚组的MBG为(6.55±0.70)mmol/L,显著高于I-IGT组的(6.02±0.50)mmol/L(P<0.05),而两组间MAGE、MOD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②IGT组的MBG为(6.31±0.67)mmol/L,显著高于NGR组的(5.37±0.55)mmol/L(P<0.05);MAGE为(3.12±1.09)mmol/L,显著高于NGR组的(2.00±0.69)mmol/L(P<0.01);MODD为(0.89±0.29)mmol/L,与NGR组(0.81±0.29)mmol/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N-T2DM组的MBG、MAGE及MODD均显著高于NGR、IGT组(P值均<0.01)。④N-T2DM组中,MAGE与糖化血红蛋白(HbA_1c)、MBG均不相关(P值均>0.05),与SDBG呈显著正相关(r=0.81,P<0.01);SDBG与MBG呈显著正相关(r=0.43,P<0.01)。结论①IGT伴或不伴IFG患者已存在日内血糖波动显著增大,至糖尿病阶段,日内血糖波动进一步加大,同时伴有日间血糖波动的明显增大。②HbA_1c不能反映血糖稳定性的特征,MAGE和MODD有助于准确反映日内及日间血糖的波动幅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关注糖尿病高危人群,把握健康机会。方法对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者均择期进行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共测362人,共中14人餐后血糖明显异常,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46例,行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糖耐量异常者14例,空腹血糖异常3例,空腹血糖异常与糖耐量异常并存13例,2型糖尿病12例。结论对T2DM的防治在于早期发现IGT人群,早期干预,对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的筛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动态监测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漂移的细节及波动趋势。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20例进行强化治疗的自我感觉良好的T2DM患者进行连续48 h的血糖监测。结果患者1天中血糖达标所占的时间百分比为56.7%±15.8%;高血糖(>7.8 mmol/L)值所占的时间百分比为41.2%±16.7%;低血糖(<3.9 mmol/L)值所占的时间百分比为2.1%±2.5%;血糖值高峰集中在三餐后90 min左右,以早餐后最明显,其次为晚餐后。低血糖值主要发生在夜间3点左右及午餐前。结论动态血糖监测能较详细地显示T2DM患者血糖水平波动的特征,对强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精细调节提供了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先证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正常糖耐量妇女的血糖波动变化特点?方法: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GDM妇女在产后1年内进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选择61例正常糖耐量妇女(空腹血糖<5.6 mmol/L,糖负荷2 h<7.8 mmol/L)纳入研究组(PGDM组)?同时选择61例年龄匹配的无GDM病史的正常糖耐量妇女为对照组(NC组)?所有对象均进行连续72 h动态血糖监测,并计算血糖波动参数,包括血糖标准差?平均血糖?平均血糖绝对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餐后血糖面积?结果: PGDM组血糖波动指标血糖标准差[(1.1 ± 0.3)mmol/L vs. (0.9 ± 0.2)mmol/L,P < 0.05]?平均血糖[(6.4 ± 0.9)mmol/L vs. (5.8 ± 1.0)mmol/L,P < 0.05]?平均血糖绝对差[(1.3 ± 0.4)mmol/L vs. (1.1 ± 0.4)mmol/L,P < 0.05]?平均血糖波动幅度[(2.5 ± 0.4)mmol/L vs. (1.9 ± 0.5)mmol/L,P < 0.05]?餐后血糖波动面积[(22.5 ± 3.2)mmol/(L·h) vs. (19.8 ± 3.5)mmol/(L·h),P < 0.05]均明显高于NC组?结论: 先证GDM病史的正常糖耐量妇女血糖波动指标明显高于无GDM病史的正常糖耐量妇女?  相似文献   

11.
动态监测糖耐量正常者血糖水平的漂移变化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Yu M  Zhou J  Xiang KS  Lu HJ  Ma XJ  Lu W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1):1788-1790
目的 探查糖耐量正常 (NGT)者日内血糖水平漂移变化的细节。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对 4 3例NGT进行连续 (72± 7)h血糖监测。结果 本组受试者的血糖水平呈波动性变化 ,夜间及 3餐前是血糖较低的时间段 ,日内血糖高峰多于餐后 1~ 2h显现 ,尤以晚餐后为甚。本组NGT的平均血糖值 (5 3± 0 5 )mmol/L。日内血糖的峰、谷值分别为 (7 8± 1 4 )mmol/L、(3 9± 0 7)mmol/L ;日内血糖漂移最大幅度 (3 9± 1 6 )mmol/L。 4 3例受试者中血糖漂移 >7 8mmol/L者占 6 3% (2 7例 ) ;血糖漂移 <2 8mmol/L者占 2 1% (9例 )。血糖漂移于 3 3~ 7 0mmol/L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为 95 (74~ 10 0 ) % ;血糖漂移于 2 8~ 7 8mmol/L的百分比达 99(87~10 0 ) %。结论 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较为详细地认识正常人的血糖漂移变化 ,并对探讨糖尿病诊断的血糖分割点及血糖控制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成人不同糖代谢异常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目的 探讨各种不同的糖代谢异常 (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 )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和特点。方法 研究对象为 1994年全国糖尿病防治协作组资料库中具有完整口服糖耐量试验 (OGTT)资料的 15 6 37例中国成人 (≥ 2 5岁 )。参考 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 7组 :正常糖耐量 [NGT ,空腹血糖 (FPG) <6 1mmol/L及OGTT2小时血糖 (PG 2h) <7 8mmol/L]、单纯空腹血糖受损 (i IFG ,6 1≤FPG <7 0mmol/L及PG 2h <7 8mmol/L)、单纯糖耐量异常 (i IGT ,FPG<6 1mmol/L及 7 8≤PG 2h <11 1mmol/L)、同时FPG及PG 2h异常 (IFG/IGT ,6 1≤FPG <7 0mmol/L及 7 8≤PG 2h <11 1mmol/L)、单纯空腹高血糖的糖尿病 (IFH ,FPG≥ 7 0mmol/L及PG 2h <11 1mmol/L)、单纯餐后高血糖的糖尿病 (IPH ,FPG <7 0mmol/L及PG 2h≥ 11 1mmol/L)、同时空腹及餐后高血糖的糖尿病 (IFH/IPH ,PG 2h≥ 11 1mmol/L及FPG≥ 7 0mmol/L)。计算以上各种糖代谢异常在本组人群发生频率并比较其临床特点。结果  (1)NGT、i IFG、i IGT、IFG/IGT、IFH、IPH和IFH/IPH的频率分别为 5 0 8%、8 8%、12 3%、6 1%、6 4 %、5 2 %和 10 4 %。 (2 )i IGT、IFG/IGT、IPH和IFH/IPH的频率有随年龄而增加的趋势 ,但i IFG和IFH频率分别在 2 5~ 34岁和 5 5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动态监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漂移的细节及波动趋势,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86例T2DM患者进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并对第1日及第3日评估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24 h平均血糖水平(24 h MBG)由胰岛素剂量调整前的(10.7±2.7)mmol/L降至(7.9±1.6)mmol/L(P〈0.05);调整后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由(5.5±1.6)mmol/L降至(2.3±1.0)mmol/L(P〈0.05);胰岛素剂量调整前后血糖的时间百分比均明显下降,PT1(≤3.9 mmol/L)由0.8%降至0.3%,PT3(≥7.8mmol/L)由(32.7±7.5)%降至(14.7±3.1)%(P〈0.05);血糖低于5 mmol/L的平均发生次数由1.6次降至0.7次(P〈0.05)。结论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能详细地显示T2DM患者血糖漂移的幅度和趋势,辅助临床医师制定更为针对性的降糖方案,有效控制血糖波动和低血糖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胰岛素瘤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血糖谱的特点,探讨CGMS在胰岛素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CGMS对6例经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患者(胰岛素瘤组)进行连续3 d的血糖监测,分析CGMS的平均血糖水平(MBG)、M-valueof Schlichtkrull(M-value)、血糖分布频率及低血糖事件,监测结果与5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伴低血糖患者(糖尿病组)及6例正常糖调节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胰岛素瘤组M-value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MBG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组M-value及MBG均高于胰岛素瘤组及对照组(P<0.05或P<0.01)。②6例胰岛素瘤患者CGMS监测期间共发生36次低血糖事件,持续时间为3.6 h/d,其中21次(58.3%)发生于夜间;5例糖尿病患者共发生7次低血糖事件,持续时间为0.17 h/d,其中4次(57.1%)发生于夜间。③对照组99.2%的血糖波动于3.9~7.8 mmol/L;胰岛素瘤组血糖2.8~3.9mmol/L及≤2.8 mmol/L的分布频率均显著高于糖尿病组(P<0.01),而7.8~11.1 mmol/L及≥11.1 mmol/L的分布频率则低于糖尿病组(P<0.05和P<0.01)。结论CGMS可进一步分析低血糖的时间分布、类型及原因,结合M-value等血糖参数,有助于胰岛素瘤诊断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Lü LF  Wang C  Yang YZ  He LP  Liu GJ  Chen DW  Zhong L  Chen LH  Tian HM  Zhou J  Jia WP  Ran XW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2):2967-2970
目的 评价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在正常人、糖调节异常和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纳入2007年11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住院受试者162例,其中糖调节异常53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56例,糖耐量正常53名.所有受试者佩戴CCMS 3 d,同时每天输入7次指尖血糖(SMBG)值进行校正,以评价CGMS的准确性及其与SMBG值的相关性,用Clarke误差表格进行两者一致性分析.结果 所有受试者均完成人均(75.6±8.3)h的动态血糖监测(CGM),获得4324对CGM值和SMBG值,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43,P=0.000).87.16%的CGM值在SMBG值的±0.8 mmol/L或±20%范围内,CGM值与SMBG绝对差值的中位数为0.5(0.2~0.9)mmol/L,绝对差值的相对数的中位数为7.55%(3.33%~14.09%);Clarke误差表格分析显示CGM值87.5%在A区(临床准确区),12.1%在B区(临床可接受区).结论 CGMS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用持续血糖监测系统(CGMS)评估口服葡萄糖耐量正常人群及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的血糖稳定性.方法 用CGMS对50例受试者进行48~72 h的血糖监测,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FDR)22名,尤糖尿病家族史的正常糖调节人群(对照组)28名,比较CGMS监测中连续48 h的平均血糖水平(MBG)及其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等指标.用稳态模型评估法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性(HOMA-IR),计算胰岛素分泌指数(△I30/△G30),修正的β细胞功能指数(MBCI)等指标.结果 FDR组的MAGE明显高于对照组[(2.3±0.5)mmol/L比(2.0±0.6)mmol/L,P<0.05)],MBCI在FDR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7.6(16.9~50.0)比36.0(15.7~59.6),P<0.05],其余指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GMS监测剑2型糖尿病患者的FDR的血糖波动性较大,主要表现为MAGE增大.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ffects of glucose excursion on the oxidative/antioxidative system in subjec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glucose regul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30 individuals with normal glucose regulation (NGR), 27 subjects with 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 (IGR) and 27 subjects with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were selected and recruited for 3 days’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 system (CGMS) assessment. The data from CGMS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