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颅内椎基底动脉属于后循环,穿支血管丰富,毗邻脑干等重要结构,功能极其重要。当椎基底动脉发生病变,特别是发生夹层动脉瘤时,预后不良。高分辨力MRI(HRMRI)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诊断颅内动脉夹层的技术,具有安全无创、分辨力高、无需使用对比剂的特点,可对管壁及管腔进行成像,对椎基底夹层动脉瘤(VBD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提供重要的影像信息。就HRMRI新技术对VBDA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夹层动脉瘤或动脉夹层是指发生在动脉中膜层内或中膜和外膜之间的病理性剥离,通常而言,发生在中膜层以内的夹层可导致血管闭塞而引起脑缺血临床表现,而当夹层发生在中膜和外膜之间时,常导致动脉壁膨出,引发动脉瘤样扩张,甚至发生动脉破裂[1]。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的夹层动脉瘤常发生脑干缺血和破裂,致残致死率高,本文就其影像诊断要点及血管内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椎基底动脉夹层瘤的影像学特征和介入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椎基底动脉夹层瘤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经验。方法 收治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小脑梗死或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椎基底动脉夹层患者 4 8例 ,全部病人进行DSA ,部分作CTA或MRA。 4例患者行单纯口服抗凝治疗 ,6例行血管内孤立治疗 ,4例行单纯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其中 2例行双支架植入 ) ,34例行支架植入加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无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再次出血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椎基底动脉夹层瘤好发于椎动脉PICA上段 ,内膜剥脱造成的血管内充盈缺损、血管狭窄和膨大相混杂呈串珠状或血管线样狭窄、偏心性动脉瘤为椎基底动脉的主要影像学特征。治疗策略应根据临床症状、夹层瘤的部位、形态及其与周围分支的关系而确定。对影像表现为血管轻度狭窄的缺血性颅内外夹层瘤可行药物抗凝治疗 ;对狭窄较重 ,尤其是累及基底动脉者可行支架植入。对出血的颅内夹层瘤均应手术治疗 :非供血主干侧PICA上段或PICA下段夹层瘤可行血管内隔绝 ;与PICA或前脊髓动脉毗邻者行支架植入加弹簧圈栓塞 ;累及PICA或前脊髓动脉者行近端闭塞 ,支架植入或外科手术治疗。优势供血侧或侧支循环不足的椎基底动脉夹层瘤应作支架植入加弹簧圈栓塞治疗。随着支架性能的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4.
椎基动脉夹层动脉瘤支架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椎基动脉夹层动脉瘤支架应用的价值.方法 12例椎基夹层动脉瘤,其中椎动脉3例,椎基动脉6例,基底动脉3例.2例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处,各置入2枚支架,重叠在动脉瘤段载瘤动脉内,10例经支架网眼送入弹簧圈.结果 12例置入支架16枚,7例填塞致密,3例疏松填塞,栓塞临床症状消失.6例在术后分别随访6~48个月,脑血管造影复查见动脉瘤消失.但有2例出现新的动脉瘤,1例在置入支架上段出现夹层动脉瘤,再次置入支架和1枚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消失,1例在原动脉瘤对侧动脉壁出现动脉瘤,再置入1枚支架重叠在原支架内,造影动脉瘤血液循环慢.2例小脑后下动脉夹层动脉瘤,24个月造影复查见动脉瘤缩小70%,小脑后下动脉瘤循环良好.其余4例因无症状不同意复查血管造影,遂行MRA、CTA检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椎基夹层动脉瘤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总结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23例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症状和影像检查结果,并就其介入治疗策略作了回顾。结果 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椎基底动脉缺血,DSA显示为血管的狭窄和扩张。采取夹层段支架植入加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和夹层动脉GDC栓塞可有效缓解症状,防止再出血。结论 对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多支架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支架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 2005年8月至2011年7月收治9例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患者,瘤体最大径> 25 mm,均经磁共振成像(MRI)、二维及三维DSA造影重建明确诊断,其中颅内段椎动脉病变7例,椎-基底动脉病变2例.根据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形态不同,选用双支架治疗7例,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1例,三支架治疗1例.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显示6例支架植入处血流发生明显改变,夹层扩张处缩小.术中无血栓事件及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出现严重血管痉挛,对比剂滞留,应用罂粟碱后迅速缓解.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30个月,8例头晕病例中有7例症状消失或减轻,7例术前饮水呛咳病例症状消失4例,减轻2例,1例无变化.造影随访9例,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1例动脉瘤无再通;5例多支架治疗后夹层动脉恢复正常,另4例扩张部分明显变小.结论 多支架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可以有效缓解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变异的CTA表现,提高对椎基底动脉血管变异的认识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经16排CTA诊断为椎基底动脉变异患者的影像资料,观察椎基底动脉变异的起源、行径、管径异常、重复或开窗畸形、永存胚胎性血管的变异特征,以及是否合并颅内血管畸形或动脉瘤改变。结果:1 268例行头颈联合16排CTA检查的患者中发现椎基底动脉变异85例,其中椎动脉开口起源变异18例,行径变异25例,管径异常19例,重复或开窗畸形20例(合并颅内动脉瘤3例),永存胚胎性血管3例。结论:16排CTA能快速、立体、准确显示椎基底动脉变异及颅内畸形血管合并症。熟悉椎基底动脉变异的CTA特征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动脉瘤(PIA)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 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0例PIA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10例PIA患儿中男7例,女3例,年龄为(7.7±4.8)岁。动脉瘤位于椎动脉3例,位于基底动脉、右大脑中动脉、左大脑前动脉、左豆纹动脉、左脉络膜前动脉、左大脑后动脉及左后交通动脉各1例;先天性动脉瘤4例,夹层动脉瘤3例,假性动脉瘤3例;瘤体破裂和未破裂各5例。血管内治疗应用单纯弹簧圈填塞动脉瘤4例,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4例,Glubran胶栓塞动脉瘤2例。术前、术后3 d、术后3~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别为(0.90±0.54)分、(0.80±0.60)分、(0.30±0.70)分,术前mRS评分与术后3~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A多为先天性,好发于椎-基底动脉,血管内栓塞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自制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后部循环动脉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报告用自制钨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后部循环动脉瘤14例。材料与方法:14例中椎动脉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瘤4例(包括多发性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1例)、内听动脉动脉瘤1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7例。用自制微弹簧圈和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结果:14例均成功,无一例死亡及永久并发症。结论: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不仅创伤小、效果确实,而且对于某些开颅手术困难的病例,也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疾病的报道渐多,由冠脉覆膜支架的临床应用过渡到专用颅内覆膜支架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应用覆膜支架治疗的颅内动脉疾病主要为巨大、宽颈或微小脑动脉瘤、各种原因所致的颅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椎基底动脉梭形或夹层动脉瘤和海绵窦动静脉瘘等。这类颅内动脉的病变是目前手术和血管内治疗材料和技术难以解决的。覆膜支架使用后可直接、有效封堵动脉瘤颈和瘘口,使梭形动脉瘤及载瘤血管再塑形。但也会产生脑神经功能缺失、穿支或母体血管闭塞。本文对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病变的国内、外应用和研究动态,所治疗的疾病部位和类型、治疗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在椎-基底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经CTA/MRA/DSA确诊椎-基底动脉管腔病变的患者,行HRMR-VWI T 1-VISTA序列平扫加增强检查,评估病变段血管壁改变及病因探究。结果52例椎-基底动脉管腔病变患者中,发现24例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占46.2%,均表现为偏心性管壁增厚,增强扫描管壁轻度或明显强化;9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占17.3%,表现为管壁向心性增厚,明显强化;12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占23.1%,可见内膜瓣,双腔征,夹层开口位置;7例动脉瘤,占13.4%,5例发生于椎动脉,2例发生于基底动脉,HRMR-VWI清晰可见瘤壁厚度及强化特点。结论HRMR-VWI能够为椎-基底动脉病变病因探究、治疗方案制定提供重要信息,是椎-基底动脉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基于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探讨椎动脉夹层与椎基底动脉迂曲程度的关系。方法:将52例椎动脉夹层患者和60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纳入本研究,采用χ2检验、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及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管形态学指标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或Spearman分析对各项特征/指标与椎动脉夹层是否发生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两组之间有高血压者的比例(χ2=11.168,P=0.001)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Z=-5.419,P<0.001)和同型半胱氨酸(Z=-4.498,P<0.001)血浆浓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之间其它临床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椎动脉夹层是否发生呈负相关(r=-0.514,P<0.001),同型半胱氨酸与椎动脉夹层是否发生呈正相关(r=0.427,P<0.001)。两组之间血管形态学特征比较,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椎动脉V4段最小弯曲角及椎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90°者的组内占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119,P<0.001)。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椎动脉V4段最小弯曲角和椎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与椎动脉夹层的是否发生均呈负相关(r=-0.342、-0.564和-0.593,P值均<0.001)。结论:高血压、较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高的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水平是椎动脉夹层发生的危险因素,椎基底动脉过度弯曲在椎动脉夹层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1899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本院的256层螺旋CT进行血管成像检查,回顾性分析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的检出率、发生部位、形态及并发其他血管异常情况。结果1899例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检出56例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检出率2.9%),其中基底动脉32例(近段15例、中段9例、远段8例)、椎动脉24例(左侧椎动脉15例、右侧椎动脉9例;颅内型5例、颅外型13例、颅内-外型6例);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按形态可分为裂隙型(14处)、凸透镜型(31处)及重复型(11处);另外,56例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中,11例伴有动脉瘤。结论多层螺旋CT的血管成像能够准确显示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的发生部位、形态、毗邻关系,进一步的了解椎-基底动脉的开窗畸形。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血管造影 (SCTA)已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如何更好地运用SCTA图像后处理技术 ,完整地显示颈内和椎基底动脉主要分支 ,提高对动脉瘤的探测 ,就我院的 11例SCTA检查 ,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  本组 11例 ,男 4例 ,女 7例 ,平均年龄 48岁 ,均因蛛网膜下腔出血 ,疑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行脑SCTA。扫描线与前颅窝基底线平行 ,起始于鞍底 ,向上扫描范围 5 10cm。扫描条件 :12 0kV ,2 0 0mAs,层厚 1.5mm ,螺距 1,FOV 16 0mm ,重建间隔 1mm ,造影剂 10 0ml,速度 2 .5 3.0ml/s,延迟时间 15 2 5s。…  相似文献   

15.
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的CTA和MRA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开窗畸形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表现.22例中,15例行头颈联合CT血管造影(CTA)检查,6例行头部MR血管造影(MRA)检查,1例行颈部MRA检查,其中4例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22例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均为单发,9例位于椎动脉,其中5例位于颅外段,4例位于颅内段;其余13例均位于基底动脉近段.根据血管窗形态分型:10例为裂隙型,9例为凸透镜型,3例为重复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椎基底动脉局限性重复,22例中4例伴有颅内动脉瘤,1例伴有左侧颈总动脉起源异常.结论 CTA和MRA可以准确显示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的位置、形态和毗邻关系,诊断开窗畸形时应注意有无伴发其他血管性病变.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栓塞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报道应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未破裂的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的经验及结果。方法 将球囊膨胀型血管内支架跨动脉瘤瘤颈部位置入并准确释放后,微导管超选进入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结果 支架成功的置入,支架近端在基底动脉,远端在大脑后动脉近段,动脉瘤得到次全栓塞(90%以上),载瘤动脉及毗邻的侧支血管保持通畅,患者恢复满意。结论 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是可行的,支架植入对侧支血管血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6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按瘤体大小分为大型-巨大型组和中小型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 26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获得成功治疗,其中接受单纯支架植入9例,支架植入结合弹簧圈栓塞17例.围手术期共发生5例并发症,其中3例为后循环梗死(单纯支架组1例,支架结合弹簧圈组2例),2例为小脑出血(均发生于支架结合弹簧罔组),随后4例恢复良好出院,1例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死亡.22例患者获得DSA随访,结果显示12例改善,7例稳定,3例复发(2例有新发症状).亚组分析显示单纯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支架结合弹簧罔组,两组远期疗效相当;大型-巨大型组并发症发生率和严重残死率均高于中小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0,Z=3.247).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多重支架技术仍然是目前优先推荐的术式,需依据不同病变特点确定是否使用弹簧罔辅助.大型和巨大型夹层动脉瘤治疗仍然棘手,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I联合减影CT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TOBS患者的MRI和减影CTA检查资料,观察MRI显示病变的分布范围、椎基底动脉血管流空状况、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结果:梗死灶分布于两侧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呈对称性病变13例,单侧分布8例。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异常者14例。76.2%(16/21)的患者中存在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形态异常,13例表现为基底动脉尖部变细,38.1%(8/21)的患者为椎、基底动脉动脉瘤,5例椎、基底动脉减影CT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MRI联合减影CTA检查为临床提供较为完整的诊断信息,可以作为TOBS筛选和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椎基底动脉延长纡曲症的MRI评价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纡曲症(VBD)的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1例VBD患者的影像资料。21例均接受MR头颅平扫,13例行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4例有强化,12例接受螺旋CT平扫。利用MRI对基底动脉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2l例MRI表现为基底动脉明显扩张,直径为5-10mm,其中13例向右扭曲延长;8例向左扭曲延长。14例有第Ⅶ、Ⅷ、Ⅺ、Ⅴ对颅神经受累症状。8例在MRI平扫中见后循环梗死灶。结论MRI及MRA联合应用可以清楚显示基底动脉的解剖及其与后颅凹结构的关系,显示附壁血栓和夹层动脉瘤。可作为VBD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初步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经验 ,探讨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分析技术要点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2 2例 2 3个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进行了支架植入扩张成形治疗 ,其中颅内段椎动脉狭窄 10个 ,基底动脉狭窄 13个 ,术前平均狭窄程度 (72 .4±11.3 ) % (5 0 %~ 90 % ) ,平均狭窄长度 (6.8± 3 .1)mm(3~ 12mm) ,植入球囊扩张支架 2 3枚 ,作临床及造影随访。结果  2 3个狭窄支架植入均成功 ,狭窄率降低到 (9.3± 5 .2 ) % ,无夹层动脉瘤、血管破裂、支架内急性闭塞并发症 ,手术造成缺血性小卒中 1例 (4.5 % ) ,无死亡。临床随访 3~ 2 4个月 ,无脑缺血性事件发生 ,血管造影随访 10例 ,无再狭窄发生。结论 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但远期结果仍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