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术中置可调节缝线矫正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效果。方法12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进行手术治疗,术中置可调节缝线,术后同视机训练15d。结果术后复视情况:11例看远看近复视消失,均恢复双眼单视;1例欠矫8^△,1m以内复视消失,1m以外复视较前明显减轻。结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全矫手术置可调节缝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成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进行回顾性研究,获取诊断、治疗的共性。方法 对成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病人15例进行内直肌徙后的调整缝线手术,术后常规进行1~2周同视机训练,收集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1)看远斜度大于看近。(2)实际手术量比共同性内斜大。(3)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好。(4)大部分病人复视消失。(5)内直肌止端靠前。结论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大部分可通过手术矫正达到复视消失、功能治愈的目的,手术量的计算与其他共同性内斜视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及效果.方法 对29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手术采用单眼或双眼内直肌后徙、单眼内直肌后徙加外直肌截除、双眼内直肌后徙加单眼或双眼外直肌截除,手术量较普通内斜视略大.同视机及颜氏立体图检查术前及术后双眼视觉和立体视.结果 29例患者术后眼位矫正满意,患者复视消失.双眼单视功能改善,术后1个月融合范围平均20.57°± 3.9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396,P<0.01);术后1 a融合范围平均26.91°±4.09°,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1,P<0.05).结论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在保守治疗3~6个月后尽早实行手术治疗,达到斜视和复视消失及功能治愈目的 .[眼科新进展2009;29(6).466-167]  相似文献   

4.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单眼内直肌后徙加外直肌截除,或双眼内直肌后徙加单眼或双眼外直肌截除,手术量比普通内斜视略加大的手术方法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结果13例术后眼位得到满意矫正,并且消除了复视,改善了双眼单视功能.结论对于复视干扰明显,斜视度大的急性共同性内斜病例,在发病6个月后尽快施行手术治疗,能有效矫正眼位,消除复视,保全或改善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手术显微镜下眼外肌调整缝线式手术治疗复杂性斜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的191例复杂性斜视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手术显微镜下眼外肌调整缝线手术矫正斜视,其中83例为超长量手术。全麻苏醒后或次日观察眼位及有无复视或复视是否消失,如需调整缝线则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调整。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术后全部眼位矫正良好、复视消失,未出现肌肉滑脱等并发症。结论:对复杂性斜视行手术显微镜下眼外肌调整缝线斜视矫正术,手术成功率较高,手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眼眶减压术后继发内斜视伴复视的斜视矫正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因TAO行眼眶减压术后继发内斜视伴复视行斜视矫正手术治疗的11例患者资料。斜视矫正手术前、后检查患者斜视度数、眼球运动,观察复视情况。手术均在监护下麻醉联合局部麻醉下进行,术中采用被动牵拉试验结合调整缝线方法,调整至第一眼位复视消失。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10例;年龄26~42岁;均为单纯内斜视伴复视;内斜视度数10~98三棱镜度;眼眶CT提示患者内直肌不同程度增厚,外直肌增厚程度较内直肌轻。2例患者行单眼内直肌后徙术,2例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2例行单眼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术,另外5例行双眼内直肌后徙联合单眼外直肌缩短术。11例患者术中内直肌后徙量为3.5~7.5 mm,7例联合外直肌缩短术患者外直肌缩短量为2.0~6.0 mm。全部患者术后复视消除,第一眼位正位,均达到治愈标准。眼球运动术前外转受限分级为(-1.91±1.04)级,术后外转受限分级为(-0.64±0.81)级。11例患者均对手术结果满意,术后随访6~24个月,效果稳定,未发现远期过矫患者。结论应用术中调整缝线技术,斜视矫正手术可以有效治疗TAO眼眶减压术后继发的内斜视伴复视。  相似文献   

7.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诊断及处理.方法 选取2003~2009年经治疗的12例5~12岁诉有复视、斜视度为25△~60△、双眼存在立体视觉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病人先排除了神经系统疾病后,行常规内斜矫正术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所有病人眼位被矫正,复视消失,立 体视觉维持并改善到40".结论 急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直肌后徙可调整缝线术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4例儿童共同性斜视在全麻下采用直肌后徙调整缝线术治疗,术后1~2 d内进行缝线调整,随访6~24个月,观察手术效果。结果34例儿童共同性斜视患者中,11例达正常眼位,23例因欠矫或过矫需要调整,其中过矫9例及欠矫11例均调至正位,有3例欠矫者经集合训练后得到改善。在6~24个月随访中,未调整的患者中欠矫1例,经过调整的患者中欠矫2例,术后视功能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结论采用可调整缝线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是简便而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减少再次手术风险,使儿童全麻斜视矫正手术的成功率获得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杨晖 《临床眼科杂志》2003,11(6):538-539
目的 探讨甲状腺眼病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8例甲状腺眼病所致的斜视患者实施手术矫正。年龄40~63岁,偏斜范围40^△~80^△。水平斜视1例,垂直斜视7例,其中1例为再次手术者,7例为初次手术者。手术在表麻下进行,术中对一条主要痉挛纤维化的直肌后徙术采用调整缝线的方式,其余肌肉采用常规缝线固定术。术后6~24小时内检查三棱镜中和加遮盖试验,观察33cm及5m时的眼位。根据检查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缝线。术后有5例患者需调整缝线,余2例患者不需调整直接结扎缝线。随访3~9月观察疗效。结果 8例患者术后3个月内,正前方视物重影现象消失,眼位得以矫正。术后原在位三棱镜中和均小于或等于5^△。头位均得到明显改善。有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表现为下睑退缩伴外斜A征。1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再次出现视物重影现象,观察3个月后复视现象未能改善,故需再次手术。结论 对斜视采用调整缝线的方式,可消除复视达到美容的效果,安全有效、手术成功率高,可有效减少再次手术的机会。但应注意患者的甲状腺疾病病情的控制情况以及选择配合程度好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讨论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对双眼单视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64例共同性内斜视惠儿用手术治疗,手术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进行.大部分患儿采用等量双眼内直肌后徙术,对于斜视度较大内斜视患儿在等量双眼内直肌后徙的同时联合外直肌截除术.结果 64例共同性内斜视患儿中52例(81.2%)患儿眼位得到矫正,其中45例获得不同程度的双眼单视功能;12例(18.8%)患儿术后眼位欠佳,其中3例明显欠矫,经第2次手术得到满意矫正.结论 儿童共同性内斜视的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促进儿童双眼单视功能的发育,必须尽早矫正.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早期进行安全有效处理的方法.方法 选取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在眼肌科门诊就诊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6例.平均年龄24.5岁,平均病程10周.治疗前三棱镜+马氏杆检查内斜视度数平均为+25△(33 cm,),远、近距离内斜视角度基本相等.同视机检查融合范围较正常小,平均为-3.3°~+9.2°.排除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异常及其它疾病后,在外科手术显微镜下使用我们自创的眼表微创注射法将肉毒毒素注入眼外肌肌腹.结果 6例患者随访时间6~18个月.一次注射后5例眼位正,自觉复视症状消失,融合范围不同程度增加,且病情稳定未见复视再次发生.另1例在注射后3个月复视再次出现,再次行该药物注射.此患者在发病后11个月因内斜视和复视的反复发作而行内斜矫正手术.药物注射后6例患者均未发生外斜视和上睑下垂等并发症.结论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发病早期行眼外肌肉毒杆菌类毒素注射治疗,可以达到有效地消除和缓解复视和斜视的作用,对大多数患者可以达到治愈目的.  相似文献   

12.
1985年9月以来,作者应用眼外肌后徙加调整缝线术矫正23例斜视,年龄5~24岁。大多数患者是大度数斜视的学龄前儿童及术前难以预测手术量的较复杂病例。共同性内斜视7例,共同性外斜视7例,麻痹性斜视3例,A—V综合征6例,斜视度均在30~110°之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单眼水平直肌超常量手术矫正共同性内斜视的术后眼位成功率和眼球运动情况。方法回顾性无对照病例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单眼超常量眼肌手术的30例资料齐全的不同偏斜度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入选。排除非共同性内斜视及既往有眼肌手术病史的患者。共同性内斜视患者30例,含知觉性内斜22例,行主斜眼内直肌后徙6~7mm,或伴有同眼外直肌截短6-9mm。随访时间:1.5~60个月。观察指标:术后不同时期的眼位和眼球运动。末次随访的眼位偏斜度〈10PD视为正位,眼球内转或外转不足-1--14均视为运动异常。结果30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末次随访时双眼正位24例,正位率为80%。30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术前8例存在外转不足(-1--2),大部分存在内转不同程度亢进,术后6周以上随访,29例患者眼球内外转均到位,1例术前外转-2,术后改善为外转-1。结论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可有效地矫正共同性内斜视;内直肌后徙6~7mm或联合外直肌截短术未导致眼球运动障碍,术前外转不足的患者术后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共同性斜视手术矫正后是否会出现复视的问题,是眼科医生和患者较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多数眼科医生均事先向患者交代术后有出现复视的可能,让患者自己决定手术与否,尤其对双眼视力好,呈交替性内斜视或外斜视者,更得强调。那么术前能否经过检查,预测术后是否会发生复视呢?常用的方法有二种,一种为三棱镜耐受试验,一种为角膜缘牵引缝线法。但无论用哪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共同性内斜视的适用范围及手术量.方法对28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行双内直肌后徙术,7例行双内直肌后徙后继发外斜视行再矫正术,并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于高AC/A,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看近大于看远15△以上的中等斜度患者适合行双内直肌后徙术,且手术量应保守些.结论常规量的双内直肌后徙术对中等斜视度,高AC/A内斜视患者矫正效果满意,超常量双内直肌后徙术易致术后过矫.  相似文献   

16.
爆裂性眼眶骨折236例治疗方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爆裂性眼眶骨折复视和眼球内陷的治疗。方法对236例(236眼)爆裂性眼眶骨折进行双眼前段后段各项检查及眼球突出度、同视机、复像及眼CT等检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保守或手术治疗。结果伤后早期组织水肿较重,先行抗炎消水肿治疗,伤后2周左右,组织水肿明显消退根据情况选择是否手术治疗。手术采用Medpor板做为修复眼眶缺损区的材料。有84例手术治疗,术后复视消失78例,占92.6%,复视明显减轻6例,占7.1%;眼球内陷完全矫正者72例,占85.7%,复视明显改善者12例,占14.3%。结论爆裂性眼眶骨折所致的复视及眼球内陷可通过眶骨折修复术矫正。  相似文献   

17.
悬吊缝线后退术矫正内斜视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悬吊缝线后退术矫正内斜视的疗效.方法 对内斜视39例(共同性内斜视37例、外伤后周定性内斜视2例)实施内直肌悬吊缝线后退术加外直肌缩短术.结果 术后远期正位35例.正位率89.74%;好转2例.总有效率94.87%.欠矫1例,欠矫率2.56%;过矫1例,过矫率2.56%.无并发症.结论 该术式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非对称性手术矫正共同性斜视的疗效。方法:选择138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其中包括共同性外斜视88例,共同性内斜视50例,合并垂直斜视度<7△的20例,合并轻度眼球隐性震颤的4例。其中外斜视平均斜视度30△~65△,内斜视平均斜视度30△~70△。所有患者均经过屈光矫正,弱视治疗视力提高至0.8以上,或双眼视力平衡0.6以上,同视机检查视功能,内斜患者戴镜矫正6mo以上。三棱镜检查33cm和5m斜视度差值≤15△的基本型斜视患者,斜视度在30△~70△的行单眼水平肌肉后徙加缩短的非对称性手术。术后1wk年龄在6~14岁的做10d同视机功能训练。结果:术后1mo复查:矫正正位126例,欠矫8例,过矫2例,垂直斜视度变化不大,复视2例。术后3mo复查:矫正正位128例,欠矫8例,过矫1例,复视1例。同视机检查三级功能:术后做过功能训练的Ⅰ,Ⅱ,Ⅲ级视功能建立,Ⅰ级视功能建立35例,Ⅱ级视功能建立58例,Ⅲ级视功能建立45例。结论:非对称性手术矫正共同性斜视效果满意,儿童术后行功能训练有助于早日恢复视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直肌颞侧转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外展神经全麻痹内斜视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11例就诊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或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的外展神经全麻痹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斜视度、代偿头位角度、受累眼外转和内转受限的程度。11例患者均行上直肌颞侧转位手术,其中8例同期联合内直肌后徙术。内直肌后徙手术采用术中调整缝线方法,根据术中眼位,确定内直肌后徙的位置。平均随访6个月以上。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术后第一眼位内斜度、代偿头位角度、外转及内转受限的程度。结果10例患者一次手术矫正至正位,患者代偿头位和复视消失,患者均对手术结果满意。1例患者上直肌全肌腹转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术后欠矫,残余代偿头位及复视,3个月后行下直肌颞侧转位术,头位及复视消除。11例患者内斜视从术前31.2°±13.7°矫正至术后3.4°±1.7°(t=7.28,P<0.01);代偿头位从术前26.1°±7.7°矫正至术后0.9°±3.0°(t=10.75,P<0.01);外转受限从术前-4.8±0.9矫正至术后-2.0±0.9(t=8.84,P<0.01);内转受限从术前-0.2±0.4矫正至术后-1.0±0.4(t=4.62,P<0.05)。本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垂直或旋转复视。结论上直肌转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术,可以同期进行。单独上直肌转位不会带来新的垂直斜视和旋转斜视。上直肌转位术联合调整缝线下的内直肌后徙术是治疗外展神经全麻痹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发生率及消失时间。方法:对456例共同性斜视术后行复视检查,分析术后复视发生率及消失时间。结果: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发生率为665,消失时间3天-60天,平均11.6天,术后复视及消失时间与斜视类型、术后眼位、视网膜对应及隔合范围有关,与手术年龄无关,但手术年龄大者术后复视较难耐受,且消退时间较长。结论: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发生率较高,但持续不退者极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