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地震谣言的起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考虑《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实法》和《地震预报管理条例》中有关地震谣言的新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工作,给出了地震谣言的新定义;对1995年12月-1999年1月期间在我国发生的31起地震谣言事件的起因和平息手段进行了研究,并对地震谣言进行了分类;将地震谣言的传播和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归纳出了可以采用的地震谣言辟谣工作手段和在辟谣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评述了1995年3月发生在江苏省靖江市的一起地震谣言的误传事件,内容包括:谣言的起因、实况和对策、失真与后果以及体会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系统整理了2000年以来我国历次地震谣言事件,指出进入网络社会后,我国地震谣言传播出现了全新的特点。在对网络社会地震谣言的传播特点、传播路径和传播心理的深入分析后,提出了在当前网络社会地震谣言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地震谣言借助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向公众传播虚假信息。其传播具有突发性、随意性和广泛性等特点,会引起社会秩序混乱,也给公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不良影响。为提升公众了解各类谣言套路后的鉴别能力,把控虚拟空间内地震谣言的产生和发展动态,通过对网络地震谣言的传播特点、传播路径及传播心理的深入分析,提出面向公众甄别地震谣言的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5.
“5.12”汶川地震后,地震谣言进入“高发期”,全国多个地区出现由地震谣言引发的社会性慌乱事件,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2010年山西“等地震”事件着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地震谣言的形成机制,探讨在社会恐震心理下地震谣言的传播和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网络地震谣言监测系统原理,设计思路和应用情况。针对目前互联网上地震谣言频发却又难以及时检测到的问题,用软件方式取代原有的人工监视模式,实现了对网络地震谣言的全天候、高效率的监测。结合网络爬虫和知识库等技术,根据特定的匹配条件对设定范围的网址进行周期性检查,一旦发现疑似谣言信息就以短信和屏幕弹窗方式向值班人员报警。  相似文献   

7.
袁海良 《四川地震》2011,(3):45-47,41
本文对地震谣言的产生、危害进行分析讨论,初步把地震谣言分为泄露型、歧义型、迷信型、肇事型、好事型、恐慌型、外来型七大类,并提出了针对地震谣言实施有效控制和处置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的产生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近十几年来,我国曾发生多起重大的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事件,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心理异常,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损失。本文根据唐山地震的社会经济影响的调查材料和以往的有关研究成果,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产生、传播和控制的社会心理机制;提出了预防、控制和平息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9.
云南是一个地震频发的省份,地震发生,公众易处于恐慌之中,这种情绪便是引发地震谣言并使谣言肆意蔓延的重要原因。文章以2018年8月13日地震谣言事件为案例,着重分析在此次事件的舆论应对中,地震谣言产生的原因,并对应对的实践经验进行梳理总结,为后期开展科普宣传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986年5月下旬至7月底,上海盛传即将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谣言,引起社会上很大反响,上海市地震局在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并在新闻单位的密切配合下,采取了相应对策和有效措施,进行了辟谣工作,较及时地制止了谣言的扩散,解除了群众的思想顾虑,安定了社会秩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果和经验。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社会学学科及其有关课题研究”组作为一个研究项目,并在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的委派和赞助下,与上海市地震局有关人员相互配合,对这次上海地震谣言进行了调研。本文综合介绍了这次谣言的概况;地震谣言引起的人们心理异常及社会经济影响;所采取的辟谣对策;以及对大城市辟谣工作经验与启示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1987年2月下旬福建省泉州华侨大学发生了地震谣言,导致700多名学生离校去外地避震事件,波及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地区以及福建沿海城市。由于及时辟谣,迅速平息了谣言,妥善处理,学生已陆续返校,挽回了影响。一、《华侨大学地震谣言导致避震事件概况及对策》一文,概述了这次事件的始末及其社会影响;导致避震的原因;平息地震谣言和避震的对策;最后归纳了从中获得的几点启示。二、《华侨大学地震谣言导致避震事件的特点分析及问题思考》一文,主要结合福建省的背景条件,分析了这次事件的特点,并论述了通过这次事件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这次地震谣言事件的特点及其背景分析1.这次地震谣言事件发生得迅速、突然。从华侨大学学生集结银行支取存款到擅离课堂外出避震、直至导致学校局部停课,几乎是高度集中在仅仅几天的时间段,在这之前,这里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一直都很正常。2.这次地震谣言,虽然来自海外传闻,似属“事出有因”,但经细究,却是查无实据。不象1980年那次地震谣言风波,纯系香港《明  相似文献   

13.
1987年2月下旬,福建省漳州市出现闽南要发生大地震的谣言。为了安定社会秩序,保证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当地地震工作部门密切注视谣言的蔓延情况,并采取了适当的辟谣对策,收到了平息地震谣言的良好效果。本文对此过程作了记述和剖析,意在说明深入调研、掌握动态是制定具有实践性辟谣对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简述地震谣言的社会危害、特征、传播途径及引起民众恐慌的原因,着重论述正确识别地震谣言的有效方法和应对措施,探讨地震突发时如何正确应对地震。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用协同学方法讨论地震谣言的传播问题,从而得出关于地震谣言传播过程中的协同效应的某些半定量结果。  相似文献   

16.
陈睿  闫俊刚 《高原地震》2011,23(2):63-66
汶川地震发生后,人们对地震这种自然现象更加关注,也产生了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近期国内发生的几次地震谣言事件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危害程度也日益严重.从公众心理的角度,对地震谣言的产生原因和传播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以社区为基础进行形式多样的地震知识宣传、加强地震谣言的处理机制和应急预案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早在2007年,一名巴西教师的一条所谓地震“预言”(“9?13”地震海啸谣言),曾一时引起了海南社会的议论与不安。从2008年初开始,海南省委省政府、省地震局及新闻媒体积极应对“9?13”地震海啸谣言,通过加强地震监测、应急值班、加密震情会商、加大新闻宣传教育、科学解释,最终平息了该地震海啸谣言,稳定了社会秩序。本文回顾了2008年平息该谣言的过程及成功经验,并进行了科学反思与总结,旨在提高民众的科学素质,为今后政府和社会应对此类事件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8.
从1990年2月10日江苏省常熟--太仓5.1级地震发生后的地震谣言着手,剖析了其发生的原因和消除群众恐震心理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早在2007年,一名巴西教师的一条所谓地震"预言"("9·13"地震海啸谣言),曾一时引起了海南社会的议论与不安。从2008年初开始,海南省委省政府、省地震局及新闻媒体积极应对"9·13"地震海啸谣言,通过加强地震监测、应急值班、加密震情会商、加大新闻宣传教育、科学解释,最终平息了该地震海啸谣言,稳定了社会秩序。本文回顾了2008年平息该谣言的过程及成功经验,并进行了科学反思与总结,旨在提高民众的科学素质,为今后政府和社会应对此类事件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20.
据有关部门测算,一次广泛的地震谣言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不亚于一次中等强度的地震.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我国曾发生多起地震谣传事件,每次都带来了较大的社会危害.由于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互联网媒体经常是地震谣言的滋生源.特别是新出现的微博平台,由于其极大降低了个体对社会发布和传播信息的成本,它已成为最主要的网络谣言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