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上世纪80年代西方传播学传入中国以来,其为国内学者提供了新型的研究视角,也为传播学之外的研究提供了参考.近几年,社区传播成为传播学研究一个新的热点和焦点,无论是对虚拟社区还是对现实社区的研究,都为进一步理解社区的意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想象.在这些新近的社区传播研究中,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王斌教授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的《社区传播论:新媒体赋权下的居民社区沟通机制》一书,针对整个社会运行的基层机构——社区进行研究,分析社区传播的基本原理和机制,以及社区传播对于社区的意义.该书以传播学为本位,借鉴了新闻学、城市社会学和社会运动等其他学科的有益成果,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该书对社区传播的研究取得了有别于主流学术界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通过对中西方环境新闻与传播研究的梳理,描述中西环境新闻与传播研究的基本状况,从研究对象与主题、研究方法、研究者身份等方面对比中西环境传播研究的异同,并就研究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对比与展望. 一、中西环境新闻传播的研究概况 本文收集的中国研究成果来源于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通过搜索关键词"环境新闻""环境传播"与"环境报道",搜索时段为1911年-2010年的论文共计117篇.国外研究成果通过EBSCO-CMCC数据库,搜索1974年-2010年的论文共192篇.  相似文献   

3.
李翔 《今传媒》2016,(7):64-67
互联网时代,品牌应该更加注重与消费者在线上的沟通与互动,建构虚拟品牌社区有助于维持品牌关系.本文以虚拟品牌社区理论为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上海书展的虚拟品牌社区“书香上海”新浪微博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上海书展虚拟品牌社区在上海书展举办时期主要发挥了信息传播的作用,存在单向传播明显、信息主题不合理、社区成员参与度低等问题,研究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若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大量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的功能从政府和单位中剥离出来,社区成为社会行政职能的重要承担者.社区建设也成为我国促进社会和谐与全面发展的重要议题.目前国内关于社区建设的理论研究绝大多数都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进行探讨的.那么除了社会学家关心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等因素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会对社区建设产生影响吗?本文将在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视角下,来探讨社区传播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的功能以及社区传播如何构建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袁毅  蔚海燕 《图书馆论坛》2011,31(6):171-177
问答社区是知识交流的重要平台,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其中开展营销活动,社区的信息质量开始下降.文章研究问答社区的低可信度信息的类型、传播特征及表现形式,提出在信息传播的源头引入SNS机制、在传播的过程中引入专家过滤和系统过滤机制、在传播的后期引入质量评价与推送机制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国内外蒙古族新闻传播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作了综述。总体来看,蒙古族新闻传播史研究成果最多,其次是蒙古族新闻传播业务研究。大众传播与蒙古族社会变迁和文化传播研究起步比较晚,研究成果不太多,是这一研究领域最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2000—2019年全国和云南省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中关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项目,对比全国和云南省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从宏观的立项分布、立项类型及各年数据变化到微观的研究选题和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呈现云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现状,以期为云南省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发展提供参考,让相关研究成果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国内外蒙古族新闻传播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作了综述。总体来看,蒙古族新闻传播史研究成果最多,其次是蒙古族新闻传播业务研究。大众传播与蒙古族社会变迁和文化传播研究起步比较晚,研究成果不太多,是这一研究领域最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病毒式传播以速度快、成本低廉、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得到了传播者的喜爱,纷纷开始探索病毒式传播的“妙方”.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来,学者们对病毒式传播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定义、传播特点、传播模型、分类以及在现实中的作用.但是,对于病毒式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心理因素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0.
使用脑核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社会神经科学得以观察执行社会认知任务时的神经活动.本文评介了社会神经科学对于态度表征、加工和变化的研究成果,并从传播研究的角度,分析了这些研究可能作出的贡献.作者认为,由于社会神经科学能够更为细致地获得脑活动的数据,可望对深入理解传播行为的发生机制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背景下探讨改善社区文化传播的策略,应更强调社区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形式的通俗化、社区居民主体的参与、社区文化传播资源的整合、社区文化传播人才队伍的培养,以及通过具体的、多样化的文化内容来实现社区文化长远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人类传播作为社会成员相互沟通、了解的过程,可以说天然地同社区建设联系在一起,二者的关系也就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由著名美国传播学者桑德拉·鲍尔-洛基奇(SandraBall-Rokeach)带领的南加州大学一个课题小组展开的大型研究项目《传媒转型:改变社区粘合纽带》,以多种研究手段对网络化时代传媒转型背景下传播系统和社区归属(感)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取得了不少资料扎实的发现,并推动了鲍尔-洛基奇将其以往同梅尔文·德福勒(MelvinDeFleur)合作提出的“媒介系统依赖论”(MediaSystemDependencyTheory)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演变成“传播基础结构论”(CommunicationInfrastructureTneorv)。本文对上述学者的这一研究项目及其成果进行介绍分析,并从当前我国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研究传播与社区归属感对于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意义出发,探讨该项目对于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吴飞  陈艳 《当代传播》2013,(1):8-11
国家形象问题关乎国家利益和荣誉,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显得特别重要,一直是国际传播领域研究的重点.本文阐述了国家形象的概念框架,梳理了学界对中国国家形象问题研究的基本路径,并对现有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进行述评,旨在推动其研究方法和理论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传播基础结构论为理论基础,以江西南昌市为例,试图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城市社区传播结构现状,并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三个方面对城市社区传播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周国清钟情于出版传播与社会文化发展等领域并致力于相关学术研究.他多年用心解读出版传播视域下的“三农”问题,务求获得新的视野和路径,使研究进入更完美的境界.2016年10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出版传播与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就是对出版传播文化功能的独到表达,表现了作者可贵的探索精神,细读后,感受深刻.  相似文献   

16.
李鹏飞 《传媒》2018,(4):89-90
当前绝大多数社区传播更多依赖新兴媒体,而忽视传统媒体的效用发挥.随着媒介融合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传播应该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长时间并存的场景下,强调两者的配合.本文以营销界中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作支撑,结合社区传播理论和当前媒介融合发展状况,提出要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进行社区"整合传播"的观点,即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社区"整合传播"模型,以强调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联动.根据受众群体不同特征采用不同传播模式或偏向于传统媒体的"重"传播模式,或偏向于新兴媒体的"轻"传播模式,或者介于两者之间的"中"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7.
李玮 《东南传播》2018,(3):74-77
城市社区传播研究在我国的兴起,是转型期的社会发展、社区治理的政策倡导、社区居民的沟通诉求以及传统媒体的求存探索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总体来看,我国城市社区传播研究呈现出结构功能取向、大众传播聚焦、测评体系缺失三个特征。为了能更贴合城市社区传播实践、更好促进城市社区"可沟通"价值诉求的达成,笔者认为,未来我国城市社区传播研究需重点关注的问题有:城市社区共同体意识生成机制的揭示、移动互联语境下城市社区媒介转型实践的探索、城市社区传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城市社区居民的类型特征提取与媒介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18.
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相关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研究原则出发,在借鉴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空间、结构、交互、规则四个层面,归纳了能够阐释网络社区内涵及其信息传播机制的若干相关理论,并对公共领域理论、场理论、个体理论、社会网络理论、自组织理论、互动理论、对话理论、"信息沟"理论、规则服从、把关人理论等理论在网络社区的表现和变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结合与会体悟和对会议文集的解析,对这次会议的成效、创新点、特色做了简单归纳,并提出了调整会议方式、优化传播机制、推广研究成果等建议,以促进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深化.  相似文献   

20.
任锦 《出版广角》2021,(6):17-19
短视频是我国科技期刊在新形势下提高传播能力、加强与学术社区互动的重要手段,对丰富期刊与学术社区的互动形式,提高其与学术社区的互动效率,推进期刊高质量发展等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文章研究短视频运营的特点,探讨短视频运营对科技期刊与学术社区互动以及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加速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