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认为传统的体层摄影容易发生肺门和纵隔部曝光不足或两肺野曝光过度。两者同时观察受到摄影条件的限制。作者对纵隔和肺门部的病变使用补偿滤过板行体层摄影,对患有支气管病变有异常所见的88个病例进行了研究,并与气管内窥镜及支气管造影比较见到,①补偿滤过板体层影象和气管镜所见有时并不绝对一致。但它在一张胶片上能将气管、主支气管和叶支气管很好地描绘出来。能清晰地显示出支气管的边缘和内腔的状态,扩大诊断领域。②体层影象的异常所见和支气管镜异常所见  相似文献   

2.
气管一支气管额面体层摄影的改进河南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宋太民在气管一支气管额面体层摄影时,气管的前后部分有胸骨、胸椎和纵隔,采用纵向直线方式摄影时,其长轴往往与X线管摆动方向相一致,结果在气管层面像上,必然会有胸骨、脊柱、纵隔的线条状阴影。使气管...  相似文献   

3.
100例正常国人气管位置与后倾角的测量及其意义新疆石河子医学院一附院放射科冯祥太,方基瑞,王成伟气管支气管自上而下逐渐向后倾斜,据文献报导 ̄[1]后倾角多在6~20度之间,其大小受病理及生理因素影响。本文对100例胸部侧位片的气管位置及后倾角大小进行...  相似文献   

4.
降低气管分叉体层摄影所致患者吸收剂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降低气管分叉体层摄影所致患者吸收剂量的研究刘春生,谢选廷气管分叉体层摄影在X射线特检中所占比例较大。我校第一临床医学院1987—199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该种检查约占各部位体层摄影的36畅。有些学者主张采用高仟伏与补偿滤过相结合的方法(1。2)来提高...  相似文献   

5.
X线同时多层体层成像机理新释山东莱阳卫生学校放射科教研室姜玉波X线同时多层体层摄影于1933年由Ziedsesdesplants提出,1948年ManoeldeAbreu等学者将其应用于临床 ̄[1]。目前,许多大型专用体层机都具有多层体层功能,但其成...  相似文献   

6.
气管和大支气管正位体层摄影改进的目的的是1、由常规摄三张(三个体层面)体层片,通过了精确的调整体位及层面选择,改为一张体层片保证成功。2、气管和1—2级支气管和该层面的肺能同时清晰显示,扩大诊断范围。为此,我们采取了如下几点措施:一、调整体位:气管和1~2级支气管与躯干纵轴的定向并不平行,前者向后倾斜,其倾斜角度随体型各不相同,行体层摄影时一般都采用腰臀部拾起15°—20°,以达  相似文献   

7.
支气管斜位体层摄影是目前评价肺门结构的主要放射学方法之一,在支气管肺癌的X线诊断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支气管斜位体层摄影有两种方法。国外报道均用单斜法(1,2),即仅有背部后斜一个倾斜;国内报道多用双斜法,即除背部后斜外,还使身体纵轴向头侧倾斜15-20度。有学者认为两法有显著的区别(3),也有学者将两法合而论之(4),迄今尚未见对两法进行比较分析的文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一千余例支气管双倾斜位体层摄影的临床实践,重点从8个方面阐述了该体层摄影法的应用价值。强调了由于本摄影法在同一体层面能够显示大部肺叶、段支气管、肺门血管的状态与结构,因而对肺部的常见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显著的摄影效  相似文献   

9.
双侧气管性支气管并发心脏无脾综合征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管性支气管(trachealbronchus,TB)是指右(绝大部分)[1,2]或左(罕见)或双侧(更罕见)[3]上叶或上叶1支肺段支气管直接起源于气管的一种极罕见的先天畸形,我院近期见到1例尤其罕见的双侧TB并发心脏无脾综合征[4,5]者,特予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计算机X线摄影 (CR)对原发性气管肿瘤 (PTT)并皮下气肿的诊断价值 ;同时讨论了良、恶性肿瘤的表现 ,普通CR体层、CT和MRI在诊断PTT中的优、缺点和选择。方法 :6例病人均行高千伏胸部摄影及纤支镜检查 ,5例病人行坐位气管体层 ;因病人不能平卧均未做CT检查。结果 :CR体层摄影可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及与管壁的关系 ,其中腺瘤 3例 ,鳞癌、腺癌和纤维瘤各 1例。结论 :普通CR体层摄影是气管肿瘤首选检查方法 ,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病情允许仍应选择CT检查。  相似文献   

11.
程林  韩德明 《航空航天医药》2009,20(12):139-139
目的:探讨数字化直线体层摄影技术在气管、支气管植物性异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数字化X线机体层功能获得气管、支气管体层图像,再利用数字化X线机的图像处理功能改善影像细节,降低图像噪声,调整灰阶、对比度、影像放大等功能直接显示异物。结果:2例X线平片未能直接显示的气管、支气管植物性异物均显示清晰。1例证实为5.0 mm×5.0 mm大小的黄豆,1例证实为5.0 mm×6.0 mm的花生米。结论:数字化体层摄影对气管、支气管植物性异物较CT检查缺乏显示优势,但其X线辐射剂量低,仍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直接数字曲面体层摄影在涎腺造影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表现正常的腮腺造影数字化曲面体层影像(58侧)及传统曲面体层照片(44侧),评价主导管、腮腺腺泡及分支导管的显影情况。结果在显示腮腺主导管、第一级分支导管及腮腺腺泡方面,直接数字曲面体层与传统曲面体层胶片摄影无明显差异;数字成像显示细微解剖结构(第二、三级分支导管)的质量则明显优于胶片方式(P<0.01)。结论直接数字曲面体层摄影在涎腺造影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X线与CT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组收集110例肺癌经X线平片和体层摄影所见及CT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两者的诊断价值。结果:肿块型(主要为周围型肺癌)在显示分叶和毛刺征像上CT类同X线,但在显示肺内隐蔽部位病灶CT明显优于X线胸片,且CT显示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较好,其诊断率为72%。但X线胸片及体层摄片在显示肿块整体形态比CT好,特别对中央型肺癌,气管分层能清晰显示受累气管腔内新生物及阻塞面形态。结论:X线平片加体层摄片对肺癌的诊断优于CT,其诊断率96%(CT为93%)。两者互相结合其诊断率达99%。  相似文献   

14.
X线放大摄影是利用几何投影原理或光学放大原理使X线照片影像放大的一种X线特殊检查方法,它可将细微病变放大而显示清楚。对如乳腺癌、石棉肺、佝偻病的早期腕关节改变[1],氟骨症,肾病骨膜下骨吸收[2]等疾病早期诊断起到积极作用[3]。然而,目前国内使用的各类X线机中,常不配备放大摄影装置,给X线放大摄影带来诸多不便。为此,我们研制了数字显示式直接放大摄影装置。该装置移动灵活,操作简便,放大倍数精确可调。1 原理与结构X线片成像的放大倍数为X线源(焦点)到胶片的距离与患者检测部位到胶片的距离之比。当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经手术或痰细胞学证实的39例肺癌的早期X线征象,其中: 1.中心型肺癌14例:经平片,体层摄影和支气管造影所见的早期征象为:①阻塞性肺炎:表现为斑片状炎性淡影,经消炎治疗可吸收,但反复出现。②支气管腔内有息肉样或菜花样软组织影突入。③肺门阴影增大浓密:常在肺门部见肿块影。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倾后斜位体层摄影在文献上已屡有报导,支气管体层面的选择一般是采用第六胸椎刺突至后面的距离来计算,而我们却是采用测量胸廓前后径来推算支气管体层面,用这种新的推算方法,我们作了103例支气管倾后斜位体层摄影,获得满意结果,故予以报导。  相似文献   

17.
X线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肺门增大的诊断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呼吸组张福乐,杨永国,崔丽英,晋桂芬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张德勋在除外心血管病变及显著的肺门淋巴结增大后[1],我科1988~1990年对65例肺门增大者做纤支镜检查报告如下1...  相似文献   

18.
作者报导了经免疫学证实的62例肺曲菌病(A-BPA),其中25例作了直线体层摄影,14例证实为ABPA。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7~60岁。根据平片,若病灶为一侧性,则层面切取在可疑病灶区;胸片正常或两侧病变,则取包括两肺门区的全肺体层。2例作了55°后斜肺门体层。摆角取30°~40°,电压66~75kV。病变分为三类:A 类,常  相似文献   

19.
<正> 正位额面倾斜体层摄影气管的倾斜角度,由于每个人的性别,年龄及生理上的差异,其倾斜角度不尽相同。因此,一律采用臀部放高15~20°的方法,不可能使每个人的气管和支气管的倾斜面与体层摄影面在同一平面上,这样就很难使气管和支气管在同一张片子上显影,增加了摄片张数。为此,我们采取了在立位胸部侧位平片上测量气管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气管肿瘤的影像诊断及评价(附42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估各种检查方法对气管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42例经各种影像检查并获得纤支镜、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气管肿瘤的临床与影像表现。结果:根据病灶的影像表现分为6种类型,提出发现气管肿瘤的注意事项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要点。得出各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结论:气管肿瘤较易延误诊断,但只要提高警惕,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并紧密结合临床,多数患者是能及早作出诊断的。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DR)或高千伏摄影可作为首选检查项目;气管正侧位体层检查是诊断气管肿瘤较为可靠而廉价的方法;但从影像学角度,单项检查又以MRI最为优越。若能多项检查,综合诊断,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