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赤小豆和相思子二味药,在历代本草中虽有详注,但由于二者均有“红豆”的别名,所以,长期以来二者常混用不分,迄今有些地区仍习以相思子代替赤小豆入药,乃至影响临床疗效,特提出加以鉴别,以引起同道注意。1 别名 赤小豆有红豆、赤豆、朱小豆、杜赤豆等别名;相思子有红豆、赤小豆、红漆豆,美人豆记载。2 历史记载  相似文献   

2.
赤小豆与相思子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金禄 《吉林中医药》2004,24(12):49-49
赤小豆与相思子均为种子入药 ,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 ,是两种极易混淆的中药。赤小豆有红豆的俗名 ,而相思子在《本草纲目》就有红豆的别名 ,清代吴其《植物名实图考》赤小豆项下 ,也有“医肆以半黑半红者充之 ,殊误病人”的记载。似乎二药在明清就有相思子误作赤小豆混用 ,迄今有些地区仍混不分。赤小豆与相思子不但在植物和药材性状上有明显区别 ,而且在性味功能方面也绝然不同 ,绝不能以相思子混作赤小豆用 ,以免发生中毒危险。1 植物形态及别名鉴别赤小豆为豆科植物赤小豆及赤豆的种子 ,相思子为豆科植物相思子的种子。赤小豆为 1年生…  相似文献   

3.
赤小豆和相思子二药,在历代本草中虽有详注,但有些地区仍习以相思子代替赤小豆入药。今将二药列赤小豆与相思子对照表最甲一收载在)砷衣刁;耗。中,来性味l效豆利,一年生草本植物赤小豆的干澡成熟种子。甘酸平无毒。利脓水  相似文献   

4.
<正> 赤小豆为豆科植物赤小豆Phaseolus calcaratus的干燥种子,性味甘平,无毒。相思子为豆科植物相思子Abrus precato-  相似文献   

5.
相思子与赤小豆相思子首见《本草纲目》,列于木部。并谓:“……,其子大如小豆,半截红色半截黑色”。又谓:“有小毒吐人。”今日用为催吐杀虫药。原植物只豆科相思子一种。但各地常常误将相思子做赤小豆  相似文献   

6.
本年第三季度,哈尔滨市药学会中药专业组召开了中药混乱品种的座谈会,到会的有省市药材公司、医院药房、药检所、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等中药工作人员20余人。经讨论一致认为中药品种的混乱给临床治疗带来不利影响,为提高中药质量,确保疗效,必须逐步给予澄清。一、赤小豆和相思子哈市的混乱情形有两种:其一,从来认为是一种药材,有些老药工不知有相思子名,处方开赤小豆卽付相思子;其二,中药处方习惯只写赤小豆,懂药性的老药工却根  相似文献   

7.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8.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说:“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该方由瓜蒂、赤小豆和香豉汁三味药组成,已为医者所熟知.但目前对方中赤小豆的解释,尚不一致.如中医高校四版、五版教材《金匮要略选读》和《金匮要略讲义》该条之下,均在按语中指出:赤小豆有两种,瓜蒂散所用,俗称‘蟹眼豆’,性酸温,有涌吐作用,所谓‘酸苦涌泄为阴’……”.然笔者从《中药学简编》中发现蟹眼豆即相思子.既是相思子,则其性不温,其味非酸,其形态和功能亦大相径庭.现分辨于下,以供研讨.  相似文献   

9.
常用同名及名称近似中药辨析平度市中医院(266700)王明明关键词中药名称;同名异物;名称近似笔者就临床常用中草药同名异物或名称近似易混淆者,从临床用药角度进行辨析,以利正确遣方用药。1同名异物1.1红豆:为赤小豆与相思子之别名。赤小豆为豆科植物赤小...  相似文献   

10.
<正> 赤小豆为豆科植物赤小豆phaseolus calcaratus Roxb.或赤豆(饭赤豆)pangularis wight的干燥成熟种子。本品性善下行。内能通利水道,使水湿下泄而消胖,昧甘能补为滋养性的利水消肿药,外可清血分热毒,为常用中药。笔者近年采在湖北、湖南、河南地区曾先后发现将其同科植物相思豆Abrus precatorius L·的种子与赤小豆误用或混淆情况,而导致中毒。为保证临床用药准确无误,现将赤小豆与相思子的植物来源、药材性状进行对比鉴别研究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相思子”与“赤小豆”均为豆科植物的种子,颜色与形状基本相似,易于混淆。“相思子”又名红豆、红添豆、相思豆、鸳鸯豆等,为豆科植物相思子的种子。药材性状:干燥种子呈椭园形,少数近于球形;长径5—7毫米,短径4—5毫米;表面红色;种脐白色椭园形,位于腹面的一端,其周围呈乌黑色,约占种脐表面的1/4—1/3;种脊位于种脐一端,呈略凸起直线状;种皮坚硬,不易破碎,内有两片子叶和胚根,均为淡黄色;气味青草样,味涩。以  相似文献   

12.
一、赤小豆与相思子1.赤小豆:又名赤豆、红豆、猪肝豆.系豆科,菜豆属.入药选用野赤豆,即赤豆之较小而质硬者.江、浙等处均有产.味甘微酸,性平无毒.李时珍曰:此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并不治病.俱于夏至后下种,苗科高尺许,枝叶似豇豆,叶微圆峭而小,至秋开花,似缸豆花而小,淡银褐色,有腐气.结荚长二三寸,比菉豆荚稍大,皮色微白带红,三青二黄时即收之.可煮可炒,可  相似文献   

13.
鸡骨草化学成分、药理及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骨草HerbaAbri为豆科相思子属植物,相思子属在世界上植物共有12种,我国现有4种,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广东、广西等地。其中较常用的为鸡骨草即广东相思子Abrus cantoniensisHance、大叶鸡骨草(毛鸡骨草)即毛相思子Abrusmollis Hance,鸡骨草首载于《岭南采药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贮藏过程中温度、光照、包装材料对鸡骨草相思子碱含量的影响,为建立鸡骨草科学贮藏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鸡骨草分别不包装、透明自封袋密封包装、铝箔袋真空包装、纤维袋包装,置于10℃低温库和常温库保存,贮藏2、4、6、8、10、12个月后测定相思子碱含量。结果新鲜鸡骨草药材中相思子碱含量0.320%,随贮藏时间延长相思子碱含量不断降低,贮藏1年后平均含量0.205%,仅为初始状态的64%。低温贮藏条件下的鸡骨草相思子碱损失率显著低于常温贮藏。遮光、密封处理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思子碱的损失。贮藏温度是导致鸡骨草相思子碱含量降低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光照和空气。结论高温不利于保持相思子碱的稳定,为了保证药材质量安全,鸡骨草宜低温贮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相思子蛋白P2对小鼠黑色素瘤B16生长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MTT法观察相思子蛋白P2对B1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对B16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JC-1染色法检测相思子蛋白P2对B16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相思子蛋白P2 50、75、100μg/kg连续灌胃给药10天,观察对小鼠黑色素瘤B16移植性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相思子蛋白P2对B16细胞具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IC50值为4.6×10-3μg/ml,浓度为1μg/ml时抑制率可达95.45%;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相思子蛋白P2主要将细胞周期滞留在S期,阻断向G2/M期发展,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相思子蛋白P2可明显诱导B16细胞凋亡。荧光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相思子蛋白P2可显著降低B16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相思子蛋白P2口服给药对小鼠B16移植性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100μg/kg抑瘤率达53.75%,有明显剂量-效应依赖关系,且对胸腺和脾脏质量指数的影响较环磷酰胺小。结论:相思子蛋白P2于体内外均可显著抑制B16细胞的生长,此作用与阻止肿瘤细胞增殖周期,降低线粒体膜电位,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鸡骨草抗炎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方法分别采用UV和HPLC法,测定10批不同产地鸡骨草中黄酮和相思子碱含量,选取4批黄酮和相思子碱含量显著差异的鸡骨草进行小鼠耳廓肿胀和大鼠肉芽肿实验,考察其抗炎药效的差异。结果 4个批次的鸡骨草均可显著抑制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廓肿胀,但是对于大鼠棉球肉芽肿实验,发挥药效的主要为相思子碱。结论鸡骨草所含的相思子碱有可能是其治疗慢性炎症的主要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相思子碱的药理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相思子碱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耳廓肿胀法;免疫器官重量和溶血素生成方法;四氯化碳(CCl4)和异硫氰酸萘酯所致肝损伤模型,观察相思子碱抗炎、免疫增强和抗肝损伤的影响.结果:相思子碱大、小剂量组均能明显减少小鼠耳廓重量,增加小鼠胸腺、脾脏重量,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明显降低CCl4和异硫氰酸萘酯所致肝损伤小鼠血清中转氨酶活性及胆红素含量.结论:相思子碱具有抗炎、免疫增强和抗肝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赤小豆在食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小豆在食疗中的应用赤小豆为豆科植物赤小豆的种子。赤小豆也有地方叫红饭豆,我国南北方多有栽培。赤小豆味甘酸性平,有利水除湿、消肿解毒等功效,主治水肿、黄疸泻痢、痈肿等症。1肝硬化腹水:赤小豆500g,活鲤鱼1条(500g重以上),同放锅内,加水20...  相似文献   

19.
《国医论坛》一九八六年第三期刊载了刘茂林同志关于“《金匮》瓜蒂散中赤小豆辨析”一文(以下简称刘文),指出中医高校四版、五版《金匮》教材赤小豆按语有不当之处,加以非议.阅后,觉得刘文未曾对《伤寒论》与《金匮》原著仔细钻研而即贸然否定,这样似属不当,故有再加辨析之必要.考《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用赤小豆者共三方,一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一为赤小豆当归散,一为瓜蒂散.这三方中的赤小豆,性味不同,用量不同,服法不同,即可知其为二种同名异物,决不能混为一谈.我们只要看看最早著《伤寒论》的成无己注本,即可发现其中之异.成本原文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的赤小豆性味是“甘平”,而瓜蒂散中的赤小豆是“味酸温”,泾渭分明,决不容张冠李戴.赤小豆当归散中的赤小豆,虽未列性味,根据后世注家的论述及其作用,当与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相同,自系一物.再看它的用量,亦大相悬殊,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赤豆,用量为一升,分温  相似文献   

20.
鸡骨草引种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鸡骨草(Abrus cantoniensis Hance)系豆科相思子属植物广东相思子的干燥全草,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胃痛等症。鸡骨草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由于滥采,野生资源日趋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