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6 毫秒
1.
目的分析稳定性(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的疗效.方法使用Michigan型稳定性(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32例,疗程为3个月,采用Fricton指数来评价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均拍摄许勒位X线片以及行关节上腔造影.结果统计学分析表明治疗前后存在有显著性差异(P=0.02),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从治疗前的0.21±0.04下降到治疗后的0.09±0.03.但造影显示并非所有弹响消失患者的盘-突关系均恢复正常.结论稳定性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地消除弹响,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下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稳定性(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的疗效.方法:使用Michigan型稳定性(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32例,疗程为3个月,采用Fricton指数来评价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均拍摄许勒位X线片以及行关节上腔造影.结果:统计学分析表明治疗前后存在有显著性差异(P=0.02),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从治疗前的0.21±0.04下降到治疗后的0.09±0.03.但造影显示并非所有弹响消失患者的盘-突关系均恢复正常.结论:稳定性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地消除弹响,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下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再定位(牙合)垫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再定位(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的临床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33例用再定位(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治愈18例(55%),效果良好10例(30%),总体有效率为85%;治疗失败5例(15%)。结论 再定位(牙合)垫是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稳定型牙合垫和再定位牙合垫对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牙合垫治疗的32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其中使用稳定型牙合垫治疗的病例18人,再定位牙合垫14人,对比分析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关节弹响、疼痛程度(VAS)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程度及关节弹响状况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牙合垫对关节弹响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稳定型牙合垫组患者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VAS低于再定位牙合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牙合垫均可有效地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再定位牙合垫主要用于治疗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稳定型牙合垫治疗关节疼痛的疗效优于再定位牙合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RW-splint治疗错牙合畸形伴颞下颌关节病患者后临床症状的变化。方法采用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对13例错牙合畸形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RW-splint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13例患者治疗后下颌运动分、关节杂音分、功能障碍指数、肌肉压痛指数、颞下颌关节指数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压诊分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W-splint治疗能有效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疼痛、下颌运动、弹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伴有内倾性深覆(牙合)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症状的变化,探讨内倾性深覆(牙合)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相关性.方法 伴内倾性深覆(牙合)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40例,定量计算每例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的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raniomandibular index,CMI),比较其治疗前后的...  相似文献   

7.
迟帅  战德松 《口腔医学》2013,(10):694-696
目的观察利用垫式可摘局部义齿联合软垫对垂直距离过低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6例垂直距离过低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对其采用垫式可摘局部义齿联合软垫的方法进行修复治疗,做3个月和半年的随访,用Fricton指数和临床症状评价效果。结果 16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Fricton指数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半年较3个月下降更为明显,统计学分析显示治疗3个月和半年与治疗前比较各项数据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半年与3个月比较JP、MP、PI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垫式可摘局部义齿可以在修复牙列缺损、恢复垂直距离的同时联合软垫有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下颌偏斜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位置的变化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关系.方法:拍摄21例下颌偏斜患者和20例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的颞下颌关节中位断层片,选择描述髁突位置及髁突和关节窝形态的17个指标进行测量及统计分析,将有变化的指标与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成人下颌偏斜患者偏斜侧关节前间隙(A)、关节前后间隙面积比(X/Y)及对侧关节上间隙(S)、髁突高度(TCH)的变化与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有相关性.结论:成人下颌偏斜患者偏斜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后移,对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向前下移位,对侧髁突高度增高与其出现的关节症状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石涛  郭英  李阳  邢文忠  李振春 《口腔医学》2019,39(2):144-147
目的观察采用稳定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大连市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门诊接诊的156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比较采用稳定垫治疗前后临床疗效、颞下颌关节功能指数和髁突影像学改变(CBCT)。结果经过3~6个月治疗后,94.87%患者原有的颞下颌关节症状均得到改善; 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明显下降; 70.51%的患者髁突骨质增生硬化,出现适应性改建。结论稳定垫可以作为有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李菊红  姜倩  兰青 《口腔医学研究》2014,(11):1077-1079,1084
目的:观察使用Roth诊断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的疗效。方法:选取76名TMD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患者24h佩戴Roth诊断垫;对照组患者仅给予TMD健康指导。观察6个月后,应用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评价TMD患者临床症状。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Fricton指数减少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使用Roth诊断垫治疗某些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稳定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疗效。方法:使用稳定牙合垫治疗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36例,疗程3个月,分别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疼痛值(VAS)和开口度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患者VAS由治疗前的5.66±1.28减小到1.46±1.14;开口度由(26.93±2.64) mm增大到(38.35±2.04) mm, 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但治疗后MRI显示关节盘并未复位。结论:稳定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并非恢复关节盘的位置,而是通过促进关节盘双板区的适应性改建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手法复位辅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关节腔扩张后手法复位辅助再定位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方法 2%局麻药2~3 ml 注入关节上腔,手法复位解除不可复性前移位的关节盘,复位后即刻戴用再定位垫保持良好的盘-突关系.结果近期临床观察表明①开口度恢复,最大开口度从治疗前的25.8 mm增大到46.6 mm;②疼痛症状消失,疼痛分值视觉模拟尺从治疗前的2.62下降到0.43; ③颞下颌关节功能改善,Fricton关节功能障碍指数和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分别从治疗前的0.337和0.185下降到0.021和0.011.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药物治疗和理疗无效的情况下,关节盘复位辅助定位垫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效果如何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量再定位牙合垫(ARS)戴入前后关节盘和髁突的位置改变,探讨ARS的治疗机制。方法选择22例单侧或双侧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关节盘前移位的关节31侧,设为前移位组;关节盘位置正常的关节13侧,设为正常组。分别在闭口位(ARS戴入前)、对刃位和下颌最少前伸位(ARS戴入后)行磁共振成像扫描,测量不同下颌位置时的2组关节的盘突角度、关节盘和髁突位置的变化。结果1)盘突角度:闭口位时前移位组为54.23°,正常组为9.80°;对刃位和下颌最少前伸位时,前移位组的盘突角度多可回复至正常范围。2)关节盘位置:从闭口位至对刃位或下颌最少前伸位,正常组关节盘位置无明显改变,前移位组关节盘明显向后移动。3)髁突位置:从闭口位至对刃位或下颌最少前伸位,髁突在关节窝中向前下方移动,正常组与前移位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S使髁突向前下方移动,关节盘向后回复。ARS的作用可能是阻止已经向后上方移动而复位的关节盘在闭口过程中再次发生前移位,起到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后牙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8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71例,年龄16~59岁。患者分为2组,第1组47例,治疗方案为配戴改良后牙咬合板;第2组42例,治疗方案为配戴稳定性咬合板,分别记录每例患者在治疗前、配戴咬合板3个月、配戴咬合板半年(治疗结束)、疗程结束后1年等不同阶段的疼痛指数和开口度变化。采用 SPSS 18.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2组之间各项指标有无差异。结果:改良后牙咬合板改善开口功能优于稳定性咬合板(P<0.05)。而在治疗关节疼痛方面,2种咬合板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后牙咬合板作为一种新型咬合板用于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疗效显著,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手法复位结合综合物理疗法治疗急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总结我院康复医学科门诊自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急性开口受限(病程在2个月以内)且经MRI证实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40例患者(男4例,女36例)的临床资料。治疗首先施予健康教育、物理因子治疗(超短波治疗、超声治疗、激光治疗),随后予手法复位,即刻配戴硬质热塑再定位垫,同时进行运动疗法(软管盘复位训练、关节稳定性训练和颈椎姿势训练)。每周5次,连续治疗2周。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最大主动开口度(mm)、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e,VAS)(0~10分)、下颌功能损害问卷评分(mandibular function impairment questionnaire,MFIQ)进行疗效评估。治疗结束后MRI复查盘-髁关系。采用SPSS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 治疗结束后即刻,最大主动开口度从(24.5±6.4)mm 增加到(40.1±4.4)mm,开口末VAS从2(0,3)分下降到0(0,0)分,咀嚼VAS从1(0,3)分下降到0(0,0)分,下颌功能损害问卷评分从(25.0±6.5)分下降到(12.3±6.4)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VAS 从0(0,0)分下降到0(0,0)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40例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平均(3.6±3.1)周MRI 显示正常盘-髁关系23例(占 57%),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9例(占23%),不可复性盘前移位 8例(20%)。结论: 手法复位结合综合物理疗法治疗急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可以即刻增加开口度,缓解疼痛,改善TMJ功能,并对维持正常盘-髁关系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稳定咬合板和再定位咬合板进行治疗对于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盘间断性锁结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将40例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盘间断性锁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戴用稳定咬合板和再定位咬合板进行治疗3-6个月,记录治疗前后关节疼痛指数、关节弹响及主动开口度;并比较MRI影像检查中关节盘-髁突距离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均可明显缓解关节疼痛和增加主动开口度,两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稳定咬合板治疗组,治疗前疼痛指数为6.75±0.40,治疗后为2.80±0.20,治疗前开口度为27.20±1.20,治疗后为39.50±1.50;再定位咬合板治疗组,治疗前疼痛指数为6.50±0.20,治疗后为2.60±0.30,治疗前开口度为28.50±1.30,治疗后为40.60±1.40;在治疗关节弹响方面,戴用稳定咬合板的患者中大多数患者的关节弹响无明显改变,戴用再定位咬合板的患者中关节弹响得到了明显改善;MRI检查显示,再定位咬合板较稳定咬合板能更加明显的缩小患者的盘-突距离。戴用稳定咬合板治疗的患者,治疗前盘-突为6.34±2.13,治疗后为3.65±1.56;再定位咬合板治疗组,治疗前盘-突距离为6.45±2.15,治疗后为1.15±1.55。结论:稳定咬合板和再定位咬合板在缓解关节疼痛和增加张口度方面均有良好效果,在治疗关节弹响和恢复正常盘突出关系时,再定位咬合板效果较稳定咬合板更优,但本研究随访时间较短,两种咬合板的长期疗效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发展观察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stabilization splint and the occlusal reconstruction treatment on patients with masticatory muscle pain. Methods??Totally 20 patients with masticatory muscle pain who visited General Department and Prosthodontics Department of Affiliated Stomatology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September 2016 to May 2018 were given the stabilization splint therapy and the occlusal reconstruction treatment. Analyze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electromyographic pattern and Friction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ysfunction index before treatment??T0????three months after the stabilization splint therapy??T1????when occlusal reconstruction was finished??T2??and three months later??T3??. Results??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VAS??the electromyographic signal of anterior temporalis and masseters in 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asymmetry index of masseter muscles and temporalis muscles and Friction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ysfunction index in T1??T2 and T3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0??P < 0.05??. The electromyographic signal were dramatically increased in intercuspal position ??P < 0.05??.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shown in VAS??the electromyographic signal of anterior temporalis and masseters??asymmetry index of masseter muscles and temporalis muscles??or Friction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ysfunction index in T1??T2 and T3??P > 0.05??. Conclusion??The stabilization splint therapy is effective on patients with masticatory muscle pain??and the occlusal reconstruction treatment is able to maintain these effect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稳定型咬合板配合咬合重建治疗咀嚼肌疼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综合科及修复一科行稳定型咬合板及咬合重建序列治疗的咀嚼肌疼痛患者20例。分析治疗前(T0期)、佩戴咬合板3个月后(T1期)、咬合重建完成即刻(T2期)及咬合重建完成3个月后(T3期)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肌电图及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的变化。结果 T1、T2、T3期患者VAS评分、下颌姿势位时颞肌咬肌的肌电活性、颞肌咬肌不对称指数及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均较T0期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最大紧咬牙时颞肌咬肌的肌电活性较T0期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T1、T2、T3期患者之间的VAS评分、颞肌咬肌的肌电活性、颞肌咬肌不对称指数及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稳定型咬合板可有效治疗咀嚼肌疼痛,咬合重建序列治疗能很好维持其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松弛型咬合板和稳定型咬合板缓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疼痛症状的疗效。方法:选择TMD患者68例(急性期30例,慢性期38例),每组又分两个亚组,分别戴用松弛型咬合板和稳定型咬合板,使用视觉模拟量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强度的变化。结果:①戴咬合板后静息状态下急、慢性组患者疼痛指数均较戴咬合板前明显下降(P<0.05),两种咬合板缓解疼痛的程度无明显差异;②戴咬合板后功能状态下急、慢性组患者疼痛指数均较戴咬合板前明显下降(P<0.05),但急性组戴松弛型咬合板疼痛缓解程度更显著。结论:松弛型和稳定型咬合板能缓解TMD疼痛,松弛型咬合板缓解TMD急性患者疼痛症状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