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1例Rh D阴性母亲高滴度抗-D致双胎新生儿D抗原遮蔽血清学特点,并讨论双胎新生儿发生HDFN的救治。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及盐水法、热放散试验等检测血型,采用微柱凝胶技术检测父亲、母亲、大婴、小婴的不规则抗体、抗体鉴定及抗体效价。结果父亲、母亲、大婴、小婴的ABO血型和Rh分型分别为B、d CCee;B、DCc Ee;O、DCc Ee;B、DCc Ee,大婴、小婴RHD基因检测结果均为RHD/d(阳性),母亲及大婴、小婴抗体筛查均为阳性,抗体鉴定结果显示血清中均存在抗-D,母亲产前、产后抗体效价均为1024,大婴、小婴经及时输血换血治疗病情得到控制。结论母亲高滴度抗-D可导致新生儿D抗原完全遮蔽,在临床检测过程中需采用多种血清学方法及基因检测验证此类现象,避免误判血型结果。对产前Rh D阴性和特殊情况的孕产妇进行抗体筛查和鉴定,对其新生儿可能发生HDFN的输血换血救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Rh血型鉴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红细胞上致敏抗体对Rh血型检测的影响,建立一种简单、可行、准确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Rh血型鉴定方法。方法选用抗球蛋白法、凝聚胺法、盐水法、微柱凝胶法以及抗血清微柱凝胶法对156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红细胞进行Rh血型鉴定,并对患儿致敏红细胞用45℃红细胞抗体放散后再检测Rh血型。结果 107例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阴性患儿中,101例5种方法结果一致,6例结果不一致;49例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的患儿中有31例结果不一致。37例Rh血型测定结果不一致的标本经45℃抗体放散后测定,结果一致。对10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Rh血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其红细胞放散后测定的Rh血型完全符合临床现象。结论 45℃抗体放散后再鉴定血型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正确鉴定新生儿溶血病患儿Rh血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DEL红细胞膜D抗原表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Rh血型D放散型(DEL)红细胞膜D抗原表位(epitopemapping)。方法采用微量吸收放散技术通过9种抗D抗原不同表位的人抗D单克隆抗体,检测3名已知Rh表型和RH基因型的D放散型个体的红细胞膜D抗原表位,分别以Rh阳性、Rh阴性、部分D表型DVa(Hus)和DVIⅢ型样本作为对照。结果3名携带RHD1227A等位基因的D放散型个体,红细胞膜D抗原9个抗原表位均检测为阳性,而对照样本检测结果各不相同。结论携带RHD1227A等位基因的中国汉族D放散型个体红细胞膜可能表达基本完整D抗原。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Rh系统抗体引起新生儿溶血病(HDN)患儿的抗体特异性和效价,探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在血清学检测中的重要性。方法对新生儿鉴定母婴血型,做HDN三项试验(DAT、游离抗体试验和放散试验)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并检测母婴红细胞放散液中可致敏新生儿红细胞的血型抗体特异性和效价。结果 2例新生儿DAT均呈强阳性;患儿1IAT阳性、患儿2阴性。2例新生儿均检出高效价致敏红细胞的抗体,分别为:患儿1检出抗-Ce,其中抗-C效价为128,抗-e为64;患儿2检出抗-D,效价为256。结论 DAT阳性对确诊新生儿Rh溶血病具有决定性作用,对HDN试验的后续展开分析具有方向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1例Rh血型系统D抗原血清学检测呈现混合视野凝集的患者进行基因分型,以明确患者的Rh D表型,确定血型后给予Rh D同型红细胞输注,探讨实验室检测方法和输血方案的选择。方法分别采用血型血清学和基因检测试剂盒对患者Rh血型系统D抗原进行检测,血型确认后多次输血观察输血后反应。结果患者Rh D抗原检测,微柱凝胶卡式初检及确认试验均为双群表现,IgM抗-D试管法为1+混合视野凝集,基因分型确认为正常D抗原,多次输注Rh D阳性红细胞,无抗-D产生。结论白血病常引起红细胞血型抗原减弱,当血清学试验不能确认时可进一步进行基因分型鉴定,一旦血型确认,可以输注同型血液。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例亚洲型DEL母亲产生抗-c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的母子输血救治方案。方法 盐水试管法鉴定母子ABO血型、Rh表型;经典抗人球蛋白法进行母亲RhD阴性确认、RhD吸收放散试验;经典抗人球蛋白法、抗人球蛋白卡式法和凝聚胺法进行母亲意外抗体筛查及鉴定、抗体效价检测、交叉配血试验;新生儿溶血3项试验使用抗人球蛋白卡式法;RHD基因分型采用商品化RHD阴性鉴定基因检测试剂盒(PCR-SSP法)进行产妇RHD基因分型。结果 产妇Rh血清学表型CCee, DEL基因检测结果RHD~*1227A,产生抗-c;患儿Rh血清学表型DCcEe,直抗阳性,红细胞放散阳性,结合母亲孕产史、患儿临床表现和血液检查结果,诊断为抗-c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结论 亚洲型DEL母亲产生抗-c并引起新生儿溶血病的患儿选择Rh表型DCCee红细胞输注,母亲选择Rh表型CCee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输注,输血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1例有输血史多次分娩史的RhD阴性孕妇D抗原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明确RhD表型和基因型。方法 微柱凝胶技术进行母亲和新生儿Rh血型初筛,母亲红细胞经典抗人球蛋白技术进行RhD阴性确认,吸收放散试验确定是否为Del。基因检测确定孕妇RHD基因型。结果 该孕妇结果为Ccdee, RhD确证试验为D阴性,吸收放散试验阴性,基因检测为RHCE(2-9)-D变异,产生抗-D,抗-E。新生儿为CCDee表型,游离抗体检出抗-D和抗-E,放散液检出抗-D。患儿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病,进行输血、光疗和换血治疗。结论 RHCE(2-9)-D变异型血清学可能表现为D阴性,确证试验阴性,有产生抗-D并引起新生儿溶血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1例母亲为B型Rh(D)阳性、患儿为AB型Rh(D)阳性,由母体产生IgG抗-A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检测母亲及患儿的ABO、Rh(D)血型及不规则抗体筛查、新生儿溶血病三项试验、患儿母亲血清与患儿红细胞的反应性、患儿母亲的抗体效价。结果患儿血型为AB型Rh(D)阳性,患儿母亲为B型Rh(D)阳性,患儿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母亲血清与患儿红细胞反应为阳性,新生儿体内检测到游离IgG抗-A,红细胞放散液中检测到IgG抗-A,母亲IgG抗-A效价为64。结论 B型母亲体内IgG抗-A导致AB型患儿发生ABO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Rh血型抗-G抗体的鉴定方法,并初步应用于含有抗-D和抗-C抗体的Rh阴性人员的抗-G抗体分析。方法首先采用卡式法初筛Rh血型,并通过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确认Rh血型,其中抗体筛查检测血清中不规则抗体,谱细胞分析法确定抗体特异性,最后采用吸收放散试验对获得阳性抗体进行验证和鉴别。结果经多次吸收和放散法分析,可有效鉴别抗-G抗体。采用该法鉴定临床一例患者,其血型为AB型Rh阴性(ccdee),血清中不规则抗体可以与AB型RhD阳性红细胞凝集,也能凝集AB型RhD阴性含有C抗原的红细胞,经特异性吸收放散试验后发现该患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为Ig-G抗-D和抗-G。结论多次吸收和细胞放散实验是在缺少稀有、特异性红细胞时,鉴定抗-G抗体的简便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1例输注阳性血液的D变异型患者进行Rh血型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探讨该D变异型的输血策略。方法采集患者标本,用2种不同的单克隆抗-D试剂鉴定D抗原,并用试剂盒检测D变异体抗原表位,Rh CE抗原分型,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采用多重链接酶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方法检测RHD及RHCE基因型,对于MLPA检测不到的RHD突变型等位基因,对RHD基因全部10个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及产物直接测序分析。结果该患者初步D抗原鉴定结果显示为D抗原弱表达,且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阴性;D抗原表位检测结果显示其红细胞与D抗原ep D5.4、ep D2.1和ep D3.1表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产生弱凝集反应,与其余表位抗体均无凝集反应,大量输注D阳性血液后的168 d及232 d抗体筛查结果均为阴性;Rh CE抗原分型为cc Ee,MLPA结果显示其基因型为RHD/d,RHCE基因MLPA基因分型结果与血清学表型一致;RHD基因外显子直接测序发现其第3外显子携带纯合的c.341GA(p.Arg114Gln)错义突变。结论患者为弱D25变异型,对弱D25型的D抗原进行表位分析的显示其部分抗原表位缺失。该患者大量输注阳性血液后未产生抗-D,为制定该血型患者的临床输血策略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11.
人类Rh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仅次于ABO系统,其中红细胞D抗原的重要性仅次于A和B抗原。最近,许多研究表明,黄种人与白种人的RhD(一)个体不完全相同,部分个体常规血清学方法检测为D阴性,但用吸收放散的方法可以证弭他们的红细胞上有弱D抗原,称为D洗脱阳性(Del)。笔者用血清学方法对30名RhD(一)个体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DⅥ-Ⅲ型产妇所育的RhD阳性新生儿D抗原遮蔽的血清学特征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RhD新生儿溶血病(RhD-HDN)换血治疗方案。方法采用血清学方法对1名新生儿患儿及其父母的血样做ABO与Rh血型鉴定、对患儿和母亲的血样做抗体鉴定、对患儿血样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游离和放散试验;采用PCR-SSP方法对患儿和母亲的血样做RHD基因检测;患儿经临床医师评估符合换血指征后,采用O型RhD阴性洗涤红细胞6 U和AB型RhD阳性血浆300 mL对其做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换血量为2倍新生儿血容量(150—180)mL/kg。结果患儿及其父母血型分别为:O DCcEe Jk(a+b+)、O DCCee Jk(a+b+)、A DⅥ-ⅢCcEe Jk(a-b+);患儿与母亲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为强阳性(4+);抗体鉴定:母亲血清中存在IgG-D合并IgG-Jk~a抗体,效价分别为512和≤1,患儿血清和放散液中存在IgG-D抗体,效价为256和512。换血治疗后患儿Hb(g)由46上升到181,TBIL(μmol/L)由240.1下降到81.4,抗体效价由512下降到128。结论采用多种实验方法可验证来自母体的高效价抗-D造成的新生儿红细胞表面D抗原遮蔽,从而避免患儿血型的误判。由RhD引起的重症HDN应尽早实施换血治疗可以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认1例初筛为Rh阴性的无偿献血者。方法采用抗人球蛋白试验、吸收放散试验等血型血清学方法进行Rh阴性确认。结果该献血者Rh血型不同于正常Rh阴性或Rh阳性结果,经检测是一例RhD抗原变异体。结论 Rh阴性确认试验使用的试剂尽可能多选择几个不同厂家、不同细胞株试剂,包括人源血清、单克隆IgG和单克隆IgM/IgG混合性质血清,避免RhD抗原变异体误定为Rh阴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1例同种抗体合并模拟同种特异性自身抗体患者的抗体进行鉴定,了解Rh血型系统中模拟同种自身抗体的血清学特点,以便提供合适的配血策略。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对患者进行ABO血型、Rh分型鉴定;并完成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采用患者Rh抗体类似特异性对应抗原阴性的献血者细胞(B型RhccDEE)进行患者血浆吸收放散试验,对吸收后的血浆、红细胞酸放散液进行抗体鉴定。采用患者红细胞放散液稀释技术鉴定抗体特异性。采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胶广谱抗球蛋白卡(LISS/coombs)法、经典抗球蛋白法、酶法、酶-IAT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患者为B型RhccDEE,直抗阳性。血浆抗体鉴定为IgG类的抗-C、e(不排除抗-Ce可能性)、效价为256。对应抗原阴性的献血者细胞吸收血浆后放散液抗体鉴定为IgG类的抗-C、e(不排除抗-Ce可能性)。患者自身红细胞酸放散液8倍稀释后可鉴定为类似抗-C、e特异性(不排除抗-Ce可能性)。对应抗原阴性的献血者红细胞与患者进行主侧配血,经典抗球蛋白法、酶法结果相合;而凝聚胺法、微柱凝胶广谱抗球蛋白卡(LISS/coombs)法、酶-IAT法不合。结论模拟同种自身抗体的正确鉴定对选择适合的交叉配血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筛选出相应抗原阴性的血液输注,可最大程度保证输血的安全、及时、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IgG抗-E与新生儿溶血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盐水法检测患儿及其父母Rh血型,用新生儿溶血病血型血清学检查检测新生儿Rh溶血病,用Rh抗原谱细胞鉴定孕妇血清、患儿血清和红细胞抗体释放液中的Rh系统抗体.结果:通过母婴血清学检查结果分析,检出4例IgG抗-E.结论:抗-E致Rh新生儿溶血病一经证实,可及时为患儿选择E抗原阴性的ABO与患儿同型、Rh血型同母亲的血液为患儿进行换血和综合治疗,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非O型母亲相关的免疫性抗D和抗B致新生儿Rh伴ABO溶血的实验室特点,为临床明确诊断提供帮助.方法 对患儿和母亲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改良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改良Coombs试验)、血型检测以及吸收放散试验,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检测导致患儿红细胞受累的IgG抗体,血清游离抗体试验检测患儿和母亲血清中IgG抗体.结果 患儿血红蛋白140g/L,网织红细胞计数7.8%.总胆红索722.0μmol/L.患儿血型为B型CcDee,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抗D阳性和抗B弱阳性.血清游离抗体试验抗D阳性.母亲为第四胎第二产,血型为A型ccdee,血清游离抗体试验抗D阳性.结论 患儿红细胞上存在的大量IgG抗体型抗D和部分抗B是导致发生新生儿溶血病(HDN)的主要原因.A型母亲由于多次妊娠使体内累积IgG型抗B抗体并导致患儿发生HDN,提示临床对于有多次妊娠史的非O型孕妇.需考虑其婴儿发生HDN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Del是指部分D阴性的人,当他们的红细胞和抗D抗体做吸附及放散试验时,可证明这些D阴性的红细胞上带有微弱的D抗原,中国人Del占D阴性人口10%[1].目前,用于鉴定Del的抗D血清主要为人源性IgG抗D血清.然而,在制备人源性IgG抗D血清过程中有可能在血清中保留微弱的抗G抗体[在Rh(D)血型测定中不影响结果],当用这种人源性IgG抗D血清做吸收放散试验来鉴定Del时,就有可能影响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及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原因。方法通过ABO血型鉴定、酶处理、ABO基因测序、Rh分型、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吸收放散实验及抗体鉴定试验对患者ABO血型及不规则抗体疑难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红细胞上Tn抗原暴露,血清中检出抗-cE联合抗体。结论运用不同血型血清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能准确鉴定出患者血型和血清中存在的多种同种抗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非O型母亲相关的免疫性抗D和抗B致新生儿Rh伴ABO溶血的实验室特点.为临床明确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对患儿和母亲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改良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改良Coombs试验)、血型检测以及吸收放散试验。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检测导致患儿红细胞受累的IgG抗体,血清游离抗体试验检测患儿和母亲血清中IgG抗体。结果患儿血红蛋白140g/L,网织红细胞计数7.8%,总胆红索722.0μmol/L。患儿血型为B型CcDee,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抗D阳性和抗B弱阳性,血清游离抗体试验抗D阳性。母亲为第四胎第二产,血型为A型ccdee,血清游离抗体试验抗D阳性。结论患儿红细胞上存在的大量IgG抗体型抗D和部分抗B是导致发生新生儿溶血病(HDN)的主要原因。A型母亲由于多次妊娠使体内累积IgG型抗B抗体并导致患儿发生HDN,提示临床对于有多次妊娠史的非O型孕妇,需考虑其婴儿发生HDN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G抗原对Rh(D)阴性人中Del鉴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el是指部分D阴性的人,当他们的红细胞和抗D抗体做吸附及放散试验时,可证明这些D阴性的红细胞上带有微弱的D抗原,中国人Del占D阴性人口10%[1]。目前,用于鉴定Del的抗D血清主要为人源性IgG抗D血清。然而,在制备人源性IgG抗D血清过程中有可能在血清中保留微弱的抗G抗体[在Rh(D)血型测定中不影响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