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晚发型癫痫性痉挛患儿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收治的晚发型癫痫性痉挛患儿的临床资料、EEG及抗癫痫药物治疗情况,并评估生酮饮食(KD)的近期疗效。结果 ①18例晚发型癫痫性痉挛患儿进入分析,均经长程视频EEG监测到癫痫性痉挛发作,男13例,女5例,年龄2~10岁(中位年龄5.5岁)。癫痫起病年龄1~8岁(中位年龄3岁);病程1~72个月(中位病程9个月)。②首次发作为癫痫性痉挛4例(22.2%),其他发作类型14例(77.8%)。③发作间期EEG呈典型高度失律4例(22.2%)。④7例为症状性癫痫(病毒性脑炎后遗症4例,围生期脑损伤3例),另11例病因不明,18例均有不同程度精神运动发育落后。⑤在电-临床综合征分类上,符合晚发型婴儿West综合征4例,Lennox-Gastaut综合征4例。⑥18例在抗癫痫药物治疗期间随访3~24个月,抗癫痫药物治疗末次随访时单药治疗2例,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16例;4例维持无发作,14例(77.8%)为药物难治性癫痫。8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接受KD治疗,治疗3个月末完全无发作3例,有效2例,无效3例,有效率62.5%(5/8),完全无发作率37.5%(3/8)。8例均能耐受KD且均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事件。结论 儿童晚发型癫痫性痉挛发作不仅见于West综合征,也可见于其他癫痫性脑病,EEG缺乏特征性高度失律,多为药物难治性癫痫,KD治疗安全且具有一定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吡仑帕奈在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添加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6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科门诊就诊并使用吡仑帕奈添加治疗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吡仑帕奈在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添加治疗中的疗效。吡仑帕奈添加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统计有效率。结果共计纳入2-12岁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5.82±2.39)岁,发病年龄(3.41±1.96)岁,病程(2.40±1.48)年。20例患儿中癫痫部分性发作1例,复杂部分性发作7例,全面性发作1例,未能明确发作6例,癫痫综合征5例。吡仑帕奈添加治疗3个月后,癫痫无发作者4例,发作频率减少>50%者8例,发作持续时间减少者2例,发作抽搐严重程度减少者1例,发作未见明显改善者4例,发作频率增加者1例。以癫痫发作频率减少≥50%为标准,吡仑帕奈添加治疗有效率为60%。结论第三代抗癫痫发作药物吡仑帕奈在2-12岁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添加治疗中效果明显,并且特别适用于年长患儿复杂部分性发作及特定癫痫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CHD2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者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特点。方法 对6例CHD2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基因特点及抗癫痫发作药物疗效等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6例患儿中男5例、女1例,癫痫起病年龄为1岁8个月至12岁。癫痫发作类型包括局灶性发作及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各3例次,眼睑肌阵挛伴或不伴失神发作2例次,不典型失神发作、痉挛发作、肌阵挛发作及强直发作各1例次。3例诊断为癫痫综合征,其中2例为Jeavons综合征,1例为Lennox-Gastaut综合征;2例具有光敏性。共患病中智力障碍6例,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3例,孤独症谱系疾病2例,精神障碍1例。6例CHD2基因变异中4例为新发突变,2例为母源;其中无义突变3例,错义突变2例,片段缺失1例。末次随访年龄5岁至15岁10月龄,5例患儿抗癫痫药物规律治疗,4例有效,其中2例癫痫发作控制超2年,1例控制1年8月。结论 癫痫发作是CHD2基因变异的常见表型,癫痫起病年龄差别较大,表型为Jeavons综合征者预后不良,丙戊酸钠对CHD2基因变异相关癫痫疗效相对较好。精神障碍为罕见临床表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SYNGAP1基因变异患儿神经系统表型谱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5月至2022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23例SYNGAP1基因变异患儿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型、基因变异特点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23例SYNGAP1基因变异患儿中,男7例、女16例,23例均为新生变异,其中错义变异9例,无义变异7例,移码变异6例,剪切位点变异1例。23例均有发育落后,其中21例(91.3%,21/23)患儿有癫痫发作,癫痫发作起病年龄为8个月~5岁(中位起病年龄2岁1月)。发作类型包括不典型失神8例,眼睑肌阵挛伴或不伴失神6例,肌阵挛发作6例,失张力发作3例,痉挛发作2例,全面强直阵挛发作1例。脑电图提示背景活动慢于同龄儿,发作间期广泛性放电22例,无异常放电1例。23例头颅磁共振成像均未见异常。癫痫综合征表型诊断为眼睑肌阵挛伴失神4例,婴儿痉挛症1例,Doose综合征1例,热性惊厥1例。3例(13%,3/23)有孤独症样表现。21例有癫痫发作的患儿中,20例口服抗癫痫发作药物(ASM),7例发作控制1年以上,其中用丙戊酸6例,左乙拉西坦3例,拉莫三嗪2例,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生酮饮食(KD)添加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癇)的临床疗效、保留率、不良反应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比较住院治疗组与门诊治疗组不同实施方案的临床疗效及保留率.方法 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心接受添加治疗的36例难治性癫(癇)患儿,包括住院治疗组及门诊治疗组,住院治疗组KD方案采用经典模式,即启动时禁食,脂肪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比例为4∶1;门诊治疗组KD方案无需禁食,脂肪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比例由1∶1逐渐升高至4∶1,疗效的评估以KD添加治疗前癫(癇)发作频率为基线,通过家长记录癫(癇)日记,了解癫(癇)发作的频率、类型、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发作程度变化,并于添加KD治疗前及KD治疗3、6、12个月行Gesell发育量表评定.结果 住院治疗组KD治疗3、6、12个月总有效率分别为60.0%、45.0%、40.0%,保留率分别为80.0%、55.0%、40.0%,完全控制率30.0%;门诊治疗组3、6、12个月总有效率分别为37.5%、25.0%、18.8%,保留率分别为62.5%、37.5%、18.8%,完全控制率12.5%;住院治疗组与门诊治疗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治疗组短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长期不良反应为肾结石1例,门诊治疗组不良反应多轻微;36例难治性癫(癇)患儿认知功能改善共9例,住院治疗组6例,门诊治疗组3例,五大能区发育商多组间比较大运动(F=3.287,P=0.025)及适应性能区(F=8.335,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KD添加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癇)住院治疗与门诊治疗均安全有效;住院治疗组的疗效较门诊治疗组好,2组保留率相当;提高患者依从性仍是KD治疗成败的重要因素;KD治疗对难治性癫(癇)患儿的认知功能有所改善,主要表现在大运动及适应性能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晚发型癫痫性痉挛患儿的临床和脑电图(EEG)特征、治疗反应及预后。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00年6月至2007年8月59例晚发型癫痫性痉挛患儿的临床和EEG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37例有随访,随访时间13~90个月,末次随访年龄为2岁6个月至12岁2个月(中位数60个月)。结果59例患儿癫痫起病年龄为12~98个月,中位年龄22个月。以痉挛发作起病36例(61.0%),以其他发作类型起病23例(39.0%)。17例(28.8%)在病程中有部分性发作,22例(37.3%)合并其他全面性发作形式,20例(33.9%)病程中仅有痉挛发作。EEG14例(23.7%)为典型高度失律;2例(3.4%)为一侧性高度失律;43例(72.9%)无典型的高度失律。总计22例(37.3%)表现为局灶性或一侧性临床、影像学和(或)EEG异常。44例(74.6%)为症状性癫痫,围生期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结构异常为主要病因。14例(23.7%)符合晚发型West综合征,7例(11.9%)符合Lennox-Gastaut综合征。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后近期无发作率32.0%,有效率58.0%,复发率为61.5%。随访的37例患儿中,在抗癫痫药物治疗下至末次随访时46%维持临床无发作。80%以上患儿在治疗随访过程中精神运动发育落后或倒退,16%为重度落后。统计学分析显示,癫痫性痉挛病因、癫痫发作类型、痉挛发作形式、ACTH疗效与长期发作控制率及精神运动发育转归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晚发型癫痫性痉挛并非仅见于West综合征,可由诸多严重的脑部疾病引起,常合并其他部分性或全面性发作,EEG多数无典型高度失律,治疗困难,预后不良,ACTH仍为本病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DNM1基因变异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患儿的基因型及临床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21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15例DNM1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儿资料, 分析其基因变异及临床特点。结果 15例患儿中, 男8例, 女7例;癫痫起病年龄为15 d~22月龄, 中位起病年龄为8月龄。15例DNM1基因变异均为新生杂合变异, 其中错义变异13例、移码变异1例、无义变异1例, 8例变异位点为尚未报道的新变异。癫痫发作类型包括:痉挛发作15例、局灶性发作9例、不典型失神发作2例、强直发作2例。7例患儿有多种发作类型, 9例首次发作为痉挛发作。15例均有发育落后, 其中11例在出现癫痫发作前即有发育落后。脑电图背景节律减慢3例, 发作间期显示高度失律13例;8例监测到临床发作, 其中痉挛发作7例, 强直发作1例。头颅磁共振检查示额颞区蛛网膜下腔增宽6例、大脑皮质萎缩2例、胼胝体发育不良3例。15例均诊断为发育性癫痫性脑病, 其中13例符合婴儿痉挛症。末次随访年龄1~7岁, 予多种抗癫痫药物联合治疗后, 2例发作缓解, 1例(同卵双胎之小)2岁时因重症肺炎死亡, 12例仍有间断发作, 其中1例由婴儿痉挛症转型为Lennox-Gastaut综合征。结论 DNM1基因变异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多在婴儿期起病, 高峰起病年龄为8月龄。癫痫发作类型主要为痉挛发作和局灶性发作, 发育落后可出现在癫痫发作之前。临床多表现为婴儿痉挛症, 少数患儿可转型为Lennox-Gastaut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KD)添加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癎的临床疗效、脑电图变化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接受KD添加治疗的20例难治性癫癎患儿。KD治疗方案为启动时禁食,脂肪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比例逐渐增高至4:1。疗效评估方法以KD添加治疗前癫癎发作频率为基线,通过家长的癫癎日记,记录发作的频率、类型及程度的变化,并于添加KD前、添加KD后3、6、9个月分别行24 h视频脑电图检查、Gesell发育量表评定。结果 20例患儿中,临床控制无发作6人,完全控制率为30%;有效13人,总有效率为65%。脑电图改善8人,总有效率为40%;Gesell发育量表评定6人提高一个等级,改善率为30%,改善能区主要在大运动及适应性能区。KD治疗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KD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癎安全有效;KD治疗后脑电图改变与临床疗效有一定相关性,且对认知功能有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晚发型癫痫性痉挛患儿的临床和脑电图(EEG)特征、治疗反应及预后。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00年6月至2007年8月59例晚发型癫痫性痉挛患儿的临床和EEG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37例有随访,随访时间13~90个月,末次随访年龄为2岁6个月至12岁2个月(中位数60个月)。结果59例患儿癫痫起病年龄为12~98个月,中位年龄22个月。以痉挛发作起病36例(61.0%),以其他发作类型起病23例(39.0%)。17例(28.8%)在病程中有部分性发作,22例(37.3%)合并其他全面性发作形式,20例(33.9%)病程中仅有痉挛发作。EEG14例(23.7%)为典型高度失律;2例(3.4%)为一侧性高度失律;43例(72.9%)无典型的高度失律。总计22例(37.3%)表现为局灶性或一侧性临床、影像学和(或)EEG异常。44例(74.6%)为症状性癫痫,围生期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结构异常为主要病因。14例(23.7%)符合晚发型West综合征,7例(11.9%)符合Lennox-Gastaut综合征。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后近期无发作率32.0%,有效率58.0%,复发率为6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生酮饮食(KD)治疗Dravet综合征(DS)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5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采用KD治疗的46例 DS患儿资料,对其临床发作、脑电图(EEG)、认知功能特点进行总结。按照改良的Johns Hopkins方案配制KD,每天监测患儿尿酮体确保酮症状态,应用 Engel分级进行发作疗效评估,并评价KD引入后对患儿认知、 语言、 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46例(男25例,女21例)DS患儿KD治疗至少满12周, 其中29例(63.0%)完成24周以上, 16例(34.8%)完成48周以上。9例发作完全控制, 25例发作次数减少>50%,且均于KD治疗2周内起效。KD治疗12周时,46例患儿中达到Engel分级标准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疗效者分别占19.6%(9/46)、13.0%(6/46)、21.7%(10/46)、45.7%(21/46)。6例复查EEG显示背景节律明显改善,发作间期放电频率明显降低。其中15例认知功能有明显改善,8例语言有进步,8例运动功能有进步。KD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症状和代谢紊乱。结论 KD治疗DS具有起效迅速、半数患儿可有效减少发作,不良反应可耐受的特点,建议对抗癫痫药物疗效差的DS患儿尝试KD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1p36缺失综合征相关癫痫患儿遗传学与临床表型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7年3月至2021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收集的癫痫患儿,对1p36缺失综合征患儿临床表现、脑电图、头颅影像学及遗传学特点进行总结。结果 共收集13例1p36缺失综合征相关癫痫患儿,缺失片段大小为1.38~8.1Mb,缺失区域内包括的主要致病基因为MMP23B、GABRD、SKI和PRDM16,13例患儿均为新生拷贝数变异。癫痫起病年龄为生后17 d至9月龄,中位起病年龄为2.5月龄。13例患儿癫痫发作类型多样,其中痉挛发作11例、局灶性发作6例、强直发作2例、肌阵挛发作1例。13例患儿均有颅面部异常和发育落后,表现为鼻梁扁平、直眉、眼窝深、耳位低、眼距偏宽和招风耳。8例有其他系统异常表现,其中先天性心脏病5例,听力异常4例,血管瘤3例,双肾结石、先天性白内障、阴茎短小和通贯掌各1例。13例头颅磁共振检查,额颞区蛛网膜下腔增宽3例、脑沟深2例、双侧侧脑室扩大5例、脑白质发育延迟4例、胼胝体发育不良2例。13例患儿中,有9例符合婴儿痉挛症诊断。末次随访年龄为1岁1月龄至8岁5月龄,其中2例癫痫发作已...  相似文献   

12.
伴中央颞区棘波儿童良性癫(癎)的不典型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不典型儿童良性癫(癎)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患儿的临床特点、认知、脑电图特点及患儿对治疗的反应.方法 分析及随访9例(男5例,女4例;起病年龄3岁~8岁2个月,平均5岁3个月.起病前精神运动发育正常)诊断为不典型BECT患儿的临床特点、智力、认知、脑电图特点及对治疗的反应.结果 9例中4例出现脑电图慢波睡眠电持续状态(ESES),并伴有发作频率增加及明显的神经精神症状,经抗癫(癎)药物(AEDs)治疗发作控制,3例脑电图得到改善,但3例患儿仍伴有较明显的行为及认知问题.1例出现癫(癎)性失语,还表现有淡漠、孤独症样表现伴脑电图恶化,经AEDs 治疗发作及脑电图明显改善,随访3 a仍少语、表达困难.2例病程中出现难以控制的频繁局限运动性发作,伴注意力缺陷及多动,脑电图放电频率增多,对多种AEDs反应不佳,但1.0 a及1.5 a后自然缓解.2例出现不典型失神,伴有精神行为症状,亦伴脑电图恶化,换用丙戊酸或加用氯硝西泮后发作控制,脑电图好转,精神行为症状部分改善.结论 BECT存在较为不典型的复杂多样的演变过程,因存在认知障碍方面的缺陷,其良性预后应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奥卡西平(OXC)联合用药治疗儿童癫(癎)的疗效、剂量及药物安全性.方法 收集在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41例癫(癎)患儿.男23例,女18例;就诊年龄6个月~l5岁,平均7.70岁;病程15 d-5 a,平均9个月;随访时间6个月~6a,平均2a6个月.简单局限性发作(SPS)3例,复杂局限性发作(CPS)8例,局限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sGTCS) 14例,SPS和sGTCS 2种类型均有12例,CPS和sGTCS均有4例.根据应用OXC的先后顺序分为A组与B组:A组为开始应用一种非OXC抗癫(癎)药治疗,因疗效不好,在原用药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加用OXC;B组为首选OXC治疗后因仍有发作加用其他抗癫(癎)药物.回顾性分析41例OXC联合用药治疗癫(癎)患儿的临床资料,评估其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及患儿的耐受性.结果 A组29例,经OXC添加治疗完全控制发作者占48.3%,发作频率减少≥50%(即总有效率)82.7%;OXC所用剂量为(26.70±6.75) ng·kg-1·d-1.其中12例成功转换为OXC单药治疗,10例单药治疗无发作.B组OXC加小剂量硝西泮药物组合治疗,发作频率减少均≥50%,疗效最高.对发作类型比较,OXC对各种局限性发作类型发作频率减少均≥50%.本研究中8例(19.5%)出现OXC相关药物不良反应,依次为困倦3例,皮疹2例,视物不清、无症状血钠减低和膝关节痛各l例,分别经缓慢加量、略减量或未进行任何处理,上述症状自行消失.结论 OXC联合用药治疗癫(癎)疗效高而稳定,耐药性小,安全性高,是适合于长期应用的新型高效抗癫(癎)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4.
小儿结节性硬化症合并癫癎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结节性硬化症(TSC)合并癫癎的治疗转归及癫癎反复发作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6例TSC患儿的资料。结果:66例TSC患儿中,随访47例,随访时间为7个月至9.3年,平均4.5±2.6年。患儿现在年龄7.7±4.1岁,癫癎发作类型:40%有婴儿痉挛症,51%有强直性发作,32%有部分性发作,强直-阵挛性发作占6%,多灶性发作、失张力发作、不典型失神发作、抑制性运动发作各占2%。目前使用抗癫癎药1.9±0.86种,中位数1种。26%仍然癫癎发作,70%无发作,4%死亡。手术治疗3例,均在继续用药,随访1.5年以上,无发作。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发现起病年龄(RR=1.8, 95% CI 1.0~3.2, P=0.050)、抗癫癎药的种类(RR=4.8, 95% CI 1.2~18.6, P=0.024)、强直发作(RR=0.003, 95% CI 0.0~0.2, P=0.04)、性别(RR=0.016, 95% CI 0.0~0.5, P=0.017)是癫癎反复发作的高危因素。30例7岁以上儿童57%例可以上普通学校, 10%上特殊学校; 33%因为智力、言语发育落后不能上学。结论:对TSC合并癫癎进行抗癫癎治疗可以达到大部分无发作。癫癎发作起病年龄早、强直发作、需要多种抗癫癎药是癫癎反复发作的高危因素。[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2):996-998]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吡仑帕奈治疗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的疗效与安全性。 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 方法:以2020年1~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年龄0~18岁、确诊为药物难治性癫、加用吡仑帕奈治疗的患儿为队列人群,以治疗至少6个月为队列终点,并以疗效为因变量,以性别、病因、综合征、基线发作频率、起病年龄、加药时年龄、加药时病程、用药剂量及抗癫治疗种数为自变量,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疗效相关因素,并观察吡仑帕奈治疗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的不良反应。 主要结局指标:末次随访时(近1月内)较基线期发作频率减少≥50%。 结果:(1)基线信息:①共纳入50例,男34例,女16例,均随访至少6个月。②13例明确诊断癫综合征,包括婴儿痉挛症6例、Lennox-Gastaut综合征2例、睡眠中癫性电持续状态相关脑病3例、Rasmussen脑炎2例。③33例(66.0%)存在明确的癫病因,包括结构性19例、遗传性9例、免疫性4例、代谢性1例。④基线发作频率为2周发作1次至每天数百次,其中9例(18.0%)发作<1次/d,18例(36.0%)发作~10次/d,16例(32.0%)发作~100次/d,7例(14.0%)发作>100次/d。⑤基线期合并抗癫治疗种数3(1~6)种,既往治疗种数3(0~10)种。(2)吡仑帕奈用药信息:加用时年龄64.5月(4月至18岁);加用时病程22.0月(2月至17.3年);末次随访时为加用吡仑帕奈后8.0(6.0~14.0)月。末次随访时每日最大剂量为0.175(0.06~0.5)mg·kg-1·d-1或4(0.5~12)mg·d-1。(3)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有效率46.0%(23/50),末次随访时41例(82.0%)保留吡仑帕奈,9例停药均因疗效不佳。未发现吡仑帕奈疗效与性别、病因、综合征、基线发作频率、起病年龄、加药时年龄、加药时病程、用药剂量、治疗种数相关。(4)安全性:6例(12.0%)在用药期间有情绪烦躁、嗜睡表现,未观察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吡仑帕奈治疗儿童药物难治性癫总体有效率为46.0%,安全性及耐受性相对较好,未发现影响疗效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儿童额叶癫癇(FLE)的临床表现、脑电图(EEG)特征和预后.方法 对28例FEE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起病年龄21个月~17岁,癫癇发作表现:躯体运动性自动症20例,偏转性强直18例,姿势性强直19例,植物神经症状10例,局部阵挛11例,发声9例,额叶失神3例,简单自动症3例,感觉异常1例,发笑发作1例.头颅影像学异常13例,长时间视频脑电图(V-EEG)检查78.6%(22/28例)记录到疴样放电,67.9%(19/28例)记录到临床发作.26例额叶癫癇随访1~6年,抗癫癇药物治疗效果良好15例.结论 额叶癫癇是一组具有特征性的癫癇综合征,V-EEG是临床无创伤性诊断额叶癫癇最佳方法,口服抗癫癇药物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The association of brain malformations and symptomatic epilepsy in the setting of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NF1) is rarely reported. When it occurs, patients can present clinically with infantile spasms, focal seizures, generalized tonic clonic seizures or atypical absences. We report on a 10-year-old (molecularly proven) NF1 girl manifesting a complex epileptic syndrome resembling the Foix–Chavany–Marie spectrum (also known as opercular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bilateral (opercular and paracentral lobular) polymicrogyria (PMG). Anecdotal cases of unilateral PMG in the setting of NF1 have been described in association with other-than-opercular epileptic syndromes. The typical clinical opercular syndrome consisting in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epilepsy and pseudobulbar palsy is usually associated to bilateral perisylvian PMG (BPP)
Conclusion: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e complex epileptic syndrome hereby reported has not been previously recorded in the setting of NF1. In addition, the present girl manifested all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an opercular syndrome but had an asymmetrical PMG (not a BPP).  相似文献   

18.
A prospective study of 32 children with epileptic encephalopathies 12 years or younger revealed a high incidence of focal cortical metabolic defects on 18-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not suspected from clinical, EEG, 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indings. PET scans were normal in all five children with typical de novo Lennox-Gastaut syndrome but showed cortical metabolic abnormalities in three out of four with atypical de novo Lennox-Gastaut syndrome, five out of six with Lennox-Gastaut syndrome following infantile spasms, six out of eight with severe myoclonic epilepsy in infancy, one out of two with epilepsy with myoclonic-astatic seizures, and four out of six with an unclassified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This suggests that some children with epileptic encephalopathies previously thought to have primary generalised seizures or seizures due to multifocal pathology may have unifocal cortical origin for their seizures. Such an origin may be amenable to surg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