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院自 1998年 9月~ 2 0 0 0年 1月共作尸体肾移植 12例。现将取得的经验和体会小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 ,供肾均为尸体肾 ,受者男性 8例 ,女性 4例 ,年龄最小 2 2岁 ,最大 5 0岁 ,平均 37.5岁。 12例均为第 1次移植 ,原发病 1例为慢性肾盂肾炎 ,其余均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2 组织配型1.2 .1 ABO血型  12例均同型 ,A A 3例 ,B B 5例 ,O O 3例 ,AB AB 1例。1.2 .2 淋巴细胞毒性试验  8例作淋巴细胞毒性试验 ,平均为4.75 %。1.2 .3 PRA测定  8例作PRA测定 ,1例强阳性 ,其余阴性。1.3 移植…  相似文献   

2.
我院 1999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做肾移植10 3例 ,现对这些病人术后循环补液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肾移植术后循环补液方案及注意事项 ,以利于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10 3例中男 74例 ,女 2 9例 ;年龄4 0 .5± 9.6岁 (19~ 60岁 )。原发疾病为 :慢性肾小球肾炎 93例 ,IgA肾病 2例 ,肾病综合征 1例 ,紫癜性肾炎 2例 ,肾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反应 5例。 10 3例中 98例是首次移植 ,5例是第 2次移植。术前HLA配型在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为阴性的前提下 ,供、受者的HLA A、B、DR位点尽可能相符合。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再次肾移植患者增多 ,但因体内有较多预致敏抗体 ,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治疗较为困难 ,移植肾功能损害难以逆转。 1998年 1月至 2 0 0 1年 1月 ,对 11例再次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患者 ,以OKT3 及FK5 0 6治疗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1例 ,均为再次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年龄 16~ 5 8岁 ,平均年龄 47岁 ,其中男性 7例 ,女性 4例。再次肾移植距第 1次肾移植的时间为 6个月~ 2a ,平均9个月。抗淋巴细胞球蛋白配型半相合 ,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阴性 8例、阳性 3例 ,PRA阳性患者术前…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 1990年 1月至 2 0 0 0年 6月共施行同种异体肾移植 10 7例 ,其中 6例术后发生严重白细胞减少症。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6例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2 7~5 3岁 ,平均 38岁。原发病均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时间为 6月至 2年 ,其中 1例为 2次肾移植 ,均为尸体供肾。术前经治疗 ,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均正常 (4.5~7.8× 10 9/ L,5 .8× 10 9/ L)。1.2 组织配型与免疫抑制剂用法 :均为同型血肾移植 ,淋巴细胞毒实验 0 .0 2~ 0 .0 8,于术前 1天、术晨各顿服硫唑嘌呤 (Aza) 4 mg· kg或骁悉 (MMF) 1.0 2 …  相似文献   

5.
肾移植作为慢性晚期肾病的常规治疗手段已得到公认〔1〕。尽管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提高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肾移植术后外科并发症呈下降趋势 ,但它仍然是影响移植肾存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探讨防治肾移植手术外科并发症的措施。1 临床资料   1992年 12月~ 2 0 0 0年 3月我院共行肾移植手术 16 6例 (其中 6例为第 2次肾移植手术 ) ,男性 99例 ,女性6 7例 ;年龄 18~ 72岁。原发病 :多囊肾 5例 ,痛风 6例 ,其余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终末期肾病。术前常规血透 ,组织配型 ,供肾均为尸体肾脏 ,单侧切取2 4例 ,双侧整块切取 142例。热缺血…  相似文献   

6.
无功能移植肾切除对群体反应抗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无功能移植肾切除对肾移植受者群体反应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及再次肾移植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04-2007年收治的15例移植肾切除患者,分别于肾移植前,移植肾切除前,移植肾切除后1个月、半年、1年检测其PRA水平,同时行移植肾病理检查.部分患者经HLA配型检查后进行再次肾移植.结果 肾移植后受者PRA高于移植前,移植肾切除后1个月PRA水平进一步升高,在移植后半年及1年后逐渐降低.采用LAT板检查可发现新的HLA致敏位点,肾脏病理检查肾间质有多量C4d沉积.通过HLA配型避开致敏位点选择供肾,7例患者行再次肾移植均获成功.结论 移植肾切除可导致血清中PRA水平显著升高,PRA检查可发现新的HLA致敏位点,经良好HLA配型不影响再次肾移植.  相似文献   

7.
老年性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终末期治疗 ,主要采用血液透析疗法和肾脏移植。由于老年患者进行肾移植 ,发生的并发症相对增多 ,为探讨老年患者的肾移植及其护理特点 ,对 1980年 1月~ 1998年 6月我院施行 6 0岁以上 6 9例老年肾移植病人的治疗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为 6 9例 ,男 4 9例 ,女 2 0例 ,年龄 6 0~ 72岁 ,平均 6 6岁。原发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 57例 ,多囊肾 6例 ,高血压肾病 3例 ,糖尿病型肾病 3例。术前经血液透析 6个月~ 5年 4 8例 ,持续性腹膜透析 8个月~ 2 .5年 2 1例 ,术前血肌酐 50 0mmol L以下 4 9…  相似文献   

8.
郭玉荣 《四川医学》2002,23(6):656-657
肾移植是相当复杂的 ,它除受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术前血透、腹膜透析时间、输血、药物治疗、血型及淋巴毒配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还与供肾、取肾、冷热缺血时间、修肾及肾移植手术的操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 ,术前术中的细微差错都可导致肾移植术后的失败 ,我科室 4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临床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 2 7~ 4 6岁 ,平均 33岁。术前原发疾病多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终末期尿毒症 ,其中 1例合并 HCV感染 ,术前最长血透时间 8个月至 4年 ,平均为 2年。受供者血型相同 ,淋巴毒试验为 0 %。…  相似文献   

9.
肾移植后糖尿病的观察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移植后糖尿病 (PTDM )是肾移植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属继发性糖尿病 ,与抗排斥药物使用有关。我院共行肾移植146例 ,住院期间出现肾移植后糖尿病 10例 ,本文就肾移植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护理进行讨论。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自 1985年 12月至 1999年 10月 ,我院共施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 146例 ,其中男性 10 3例 ,女性 43例 ,年龄 16~ 6 5岁 ,平均 39.6岁。原发病种类 :慢性肾小球肾炎 117例 ,遗传性肾炎 3例 ,多囊肾 8例 ,痛风性肾病 11例 ,高血压性肾硬化症 2例 ,紫癜性肾炎 5例。住院期间出现糖尿病 10例 ,其中移植前有糖尿…  相似文献   

10.
王平  苏泽轩 《广东医学》1997,18(8):561-562
我们自1993年1月~1996年10月对63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做了66次肾移植手术,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3例,男40例,女23例。年龄12-63岁。原发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55例,糖尿病性肾病4例,双肾多发性结石尿毒症2例,红斑狼疮性肾病1例,多囊肾并尿毒症1例。术前血液透析61例,腹膜透析2例。供肾年龄18-30岁,移植肾多支动脉10例,多支静脉8例,热缺血时间5~10分钟。组织配型:ABO血型相符58例,0-A3例,0-B2例。术中均采用供肾动脉与骼外动脉端侧连续吻合。1.2免疫抑制剂:应用CSA、AZa、PIeQ、ATh、ogn…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行HLA-A、B、DR 配型的100例尸体肾移植资料。结果表明,HLA配型结果较好者,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33.3%,移植肾的1年存活率为94.7%;而配型差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达60.0%,移植肾的1年存活率仅78.6%.据此认为,HLA 配型对降低尸体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活体亲属肾移植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配合率、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reactive antibody,PRA)的产生和肾功能变化对移植肾存活的影响。方法将336例活体亲属肾移植患者分为5组:①父母给子女供肾组(118例)。②子女给父母供肾组(12例)。③兄弟姐妹间供肾组(107例)。④其他亲属供肾组(92例)。⑤夫妻间供肾组(7例)。进行HLA供受者配合率分析,并于肾移植术后1-4年追踪肾功能变化和PRA产生的情况。HLA分型检测采用美国One lanmbda公司提供的HLA-PCR-SSP分型试剂盒。PRA采用美国莱姆德公司和美国GTI公司提供的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结果第1组的118例肾移植供受者HLA-A、B、DR、DQ抗原单体型半相合,其中有22例抗原配合率高于单体型半相合。肾移植术后有36例患者出现肾功能下降,其中8例为PRA阳性。第2组的12例肾移植供受者HLA-A、B、DR、DQ抗原单体型半相合,其中有7例HLA抗原配合率高于单体型半相合。肾移植术后1例患者肾功能下降,且为再次肾移植患者。第3组的107例兄弟姐妹间HLA-A、B、DR、DQ配型完全相配合有18例,73例为单体型半相合或大于单体型半相合,其余为低于单体型半相合或不相合。肾移植术后中有13例患者肾功能下降,其中3例PRA阳性。第4组的92例其他亲属移植的供受者间HLA-A、B、DR、DQ等于或大于单体型半相合的有24例,完全不相合的有9例,虽然HLA抗原配合率大于4个抗原,但并不是单体型半相合抗原的有8例,等于或小于3个抗原配合的有51例。肾移植术后有11例患者肾功能下降,其中6例患者PRA阳性。第5组的7例夫妻间肾移植患者,HLA配合率均≤3个抗原。肾移植术后有2例患者肾功能下降,且为PRA阳性。结论父母、子女及兄弟姊妹等直系亲属肾移植供受者中HLA配合率高于其他亲属间移植供受者,但兄弟姊妹间HLA配型完全相同的则较低。HLA配型与近期移植肾存活无关,而与供者的年龄有关。良好的HLA配型与肾移植术后PRA生成的概率低有关。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1990年9月至1993年1月做同种异体肾移植9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9例中男6例,女3例。年龄26~47岁。汉族6例,维吾尔族2例,哈萨克族1例。均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晚期。全部为汉族尸体供肾,供肾者年龄21~38岁,身体健康。供受体HLA配型3例无相同位点,6例未做。淋巴细胞毒试验未做。全为ABO同血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在肾移植致敏受者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对32例PRA阳性的肾移植受者采用HLA交叉反应组(CREGs)配型原则选择供者,观察其供受者相配情况及移植效果。结果:按交叉反应组配型原则,供受者HLACREGS+DR0,1,2和3错配(MM)分别为8例(25%)、10例(31.25%)、12例(37.5%)和2例(6.25%),无4~6错配;而按传统的HLA-A,B,DR抗原配型原则,其0,1,2,3和4MM分别为2例(6.25%)、3例(9.38%)、10例(31.25%)、9例(28.12%)和8例(25%),其中0~1错配仅有5例。肾移植术后仅有9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OKT_3治疗逆转,所有受者术后肾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良好的HLA CREGs配型,可以显著提高供受者相配率,对减少致敏受者的排斥反应,提高移植肾存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肾移植2 200例次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总结1908例(2200例次)肾移植手术的临床经验,提高肾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率。方法 总结1985年以后人、肾1年、3年、5年的存活率;肾移植主要并发症及其处理原则;影响患者再移植存活率的因素;HLA-抗原/基因配型及群体反应抗体(PRA)检测。结果 (1)自1985年临床使用环孢素A(CSA)后,其1年人、肾存活率为87.3%,3年人、肾存活率为80.2%,5年人、肾存活率为67.0%.(2)50岁以上肾移植患者302例,术后1年移植肾存活率8.4%(252/302),1年人存活率8534%(258/302).(3)肾移植术后患者死亡原因主要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及感染。心血管系统疾病占死亡原因的50.7%,感染占死亡率的13.5%(4)。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 的发病率为1.5%(23/1580)。(5)肝损害患者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6)良好的HLA供-受者配型可以减少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有利于移植肾的长期存活。在HLA抗原不配合的情况下,受者应尽量选择不具有免疫原性抗原/基因的供肾移植。(8)对于慢性排斥应应采取综合方法进行治疗。结论 良好的组织配型、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药物的合理应用、对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及时治疗是提高肾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李民  赵明 《中华综合医学》2002,3(10):867-869
目的:研究致敏受经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及HLA交叉反应组(CREGs)配型后行肾移植的效果。方法:应用美国莱姆德细胞板检测受体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应用单抗湿板行受HLA-Ⅰ类抗原分型;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Micro-SSP行HLA-Ⅱ类基因分型。结果:75例受PRA阳性率为11%-96%,平均48.5%;51例患术后1周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3例术后出现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AR),经静脉点滴OKT3抗排斥,9例肾功能恢复正常,4例切除移植肾,11例患术后并发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9例患于术后2周至2个月移植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75例患移植成功率93.3%。死亡率2.7%,总急性排斥率及总DGF发生率分别为17.3%和14.7%。按CREGs配型原则,供受CREGs的0、1、2个错配(MM)分别为13例(17.3%),44例(58.7%)和18例(24.0%),3MM-6MM均为0,明显高于传统HLA抗原配型结果。结论:致敏受必须严格按照HLA配型及HLACREGs配型原则,对减少移植肾排斥反应,提高并延长移植肾的存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附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肾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 1993年 12月~ 2 0 0 0年 12月完成的 5 6 8例肾移植中发生的 6例超急性排斥反应 ,其中 5例发生于手术过程中 ,1例发生于术后 36h。结果 :6例均行移植肾切除 ,病理证实为超急性排斥反应。其中 2例随即行再次移植 ,1例移植另一供者的肾脏获得成功 ,另 1例移植同一供者的另一肾脏失败。结论 :超急性排斥反应是肾移植的严重并发症 ,预防是最为重要的 ,良好的HLA配型可防止其发生 ,发生超急排斥反应后 ,随即移植另一供者的肾脏有可能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HLA配型技术对肾移植近远期的效果。方法对拟行肾移植的患者运用PRA检测、HLA组织配型,要求HLA抗原3~6个位点相合,PRA阳性(20%以上)给予3~5次血浆置换,共1 700例作为第一组,未采用PRA、HLA组织配型的423例患者为第二组。观察两组肾移植术后免疫指标变化,近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以及HLA-A、B、DR位点对长期存活的影响。结果第一组肾移植术后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用量减至5~7 mg·kg-1·d-1,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2~16 d,平均5 d,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52例(14.8%),1年人/肾存活率高达98.6%/96.7%,3年人/肾存活率93.1%/87.3%,5年人/肾存活率88.1%/83.6%。第二组肾移植术后CsA用量8~12 mg·kg-1·d-1,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4~30 d,平均13 d,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者9例(2.1%),急性排斥反应198例(46.8%),1年人/肾存活率86.7%/76.3%,3年人/肾存活率72.5%/67.9%,5年人/肾存活率69.5%/59.3%。结论PRA阴性加良好的HLA配型可杜绝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提高人/肾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肾移植术后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体会(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2005年5月~2007年2月共完成活体肾移植手术22例,其中2例术后发生白细胞减少症,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女性,43岁,因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已行规律血液透析2年6个月,于2006年8月行活体肾移植手术,供者为其妹妹,供受者血型同为O型,组织配型0错配,受者术前淋巴毒及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均为阴  相似文献   

20.
我院自 1 978年 8月至 2 0 0 1年 1 2月共施行同种肾移植 1 1 44例次 ,术后发生恶性肿瘤 1 7例( 1 .5 % )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 1 7例中男 1 1例 ,女 6例 ,移植时年龄2 4~ 5 7岁 ,平均 43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 5例 ,慢性肾盂肾炎 2例。首次肾移植 1 6例 ,二次肾移植 1例。术前血液透析时间 3~ 2 1个月 ,肾移植术后所有患者肾功能均恢复正常。术后应用硫唑嘌呤 ( Aza)和泼尼松 ( Pred)二联用药 5例 ,应用环孢素 A( Cs A)、Aza和 Pred三联用药 9例 ,Cs A、霉酚酸酯 ( MMF)和 Pred免疫抑制治疗3例。结 果本组移植后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