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足趾甲下血管球瘤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6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长期误诊的足趾甲下血管球瘤3例病例资料。结果 3例均以长期患趾间歇性剧痛就诊,病史1例6年,2例20余年,均在多家医院多个专科就诊,误诊为甲沟炎等疾病,予相应治疗未见明显好转。来我院经查体,Hildreth试验、Love大头针试验阳性,诊断足趾甲下血管球瘤,手术切除甲下肿物,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甲下血管球瘤。术后患者疼痛均缓解。结论足趾甲下血管球瘤容易误诊为甲沟炎等疾病,依据独有的三联征和Hildreth试验、Love大头针试验阳性可做出初步诊断,手术切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肖建春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8):2917-2918
目的:探讨甲床外血管球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2007年我科诊治的甲床外血管球瘤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8例位于四肢末端皮下组织内,5例位于肢体皮下及肌肉组织内,2例位于躯干肌肉内;病史2个月~12年,临床表现为慢性、间歇性疼痛;均行高频B超检查确诊及定位,采取手术完整切除,病理证实;术后症状消失,随诊期间未发现复发.结论:提高对甲床外血管球瘤的认识水平可以减少误诊误治;高频B超对本病的诊断及术前、术中定位都有重要意义,手术完整切除是该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甲床外血管球瘤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甲床外血管球瘤临床特点和误诊误治的原因。寻找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通过对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13例甲床外血管球瘤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表现和误诊误治原因。结果 1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误诊误治史,平均误诊时间为31个月,所有患均经B超检查发现肿块并行手术切除而确诊。结论 对甲床外血管球瘤认识不足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高频B超检查是降低基误诊、漏诊的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血管球瘤是血管周细胞肿瘤的一种类型,被认为是动脉与静脉吻合处的血管球体形成的肿瘤,主要发生于四肢末端甲下,临床多表现为阵发性疼痛,手术可缓解,生物学行为一般为良性,亦有恶性血管球瘤的报道.发生于非甲床内脏器官的血管球瘤则较为罕见,本文报道10例发生于甲床外的血管球瘤,对其临床特征、病理形态、预后及鉴别诊断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误诊为胃间质瘤行内镜下切除致胃壁穿孔的胃血管球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因上腹部饱胀不适伴反酸、嗳气3个月入院。经胃镜及超声内镜等检查诊断为胃间质瘤,行内镜下消化道肿瘤全层切除术,术中分离过程中反复出血,分离时致胃壁穿孔巨大,难以内镜下修补,急诊行剖腹探查及胃局部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胃血管球瘤恶性潜能不能排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但因胃血管球瘤恶性潜能不能排除,现密切随访中。结论胃血管球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为胃间质瘤。临床医师应加强对其认识,提高鉴别诊断能力,谨慎实施内镜下肿瘤全层切术,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6.
血管球瘤比较少见。它来源于血管球体平滑肌细胞,是一种间质内含有丰富的无髓鞘神经纤维的良性肿瘤,好发于手指末端。我们曾诊治手指血管球瘤9例,左肘、左腘窝、左腓骨下端皮下各1例,共12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切除治愈,并经病理切片检查确诊。现就其诊断与治疗问题报告如下: 诊断:血管球瘤的主要症状及体征是;①疼痛:12例均因疼痛就诊。疼痛多因触碰及受凉诱发,为电击样痛,并向周围放射。②患指及邻指发热、烧灼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甲床根部血管球瘤的声像图及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 对9例甲床根部血管球瘤的患者行彩超检查并与临床表现及手术病理对照分析.结果 9例甲床根部血管球瘤病灶均隐匿且较小,临床表现不典型;声像图表现为瘤体轮廓清晰,内部呈低回声,内部及周边可见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呈彩球样;病理显示瘤细胞大小形态均匀一致,围绕血管或在血管旁分布.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较好地反映血管球瘤的病理学特征,明确血管球瘤的解剖部位,提示肿块性质,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随诊观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阴获得性淋巴管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3年2月初诊误诊的外阴获得性淋巴管瘤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因大阴唇及大阴唇外侧皮肤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充满液体水疱,部分水疱因摩擦后破裂,局部表现为鲜红色糜烂面就诊,病程3个月~4年。就诊初期误诊为尖锐湿疣3例、生殖器疱疹2例、血管角皮瘤1例,误诊时间2 d~5个月。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诊断为外阴获得性淋巴管瘤,均给予液氮冷冻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2例复发,4例未复发。结论 外阴获得性淋巴管瘤发病率低,临床少见,组织病理学检查前易误诊。当患者因外阴水疱、丘疹、结节就诊时,临床医生应仔细询问病史、手术史,掌握疾病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及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减少外阴获得性淋巴管瘤早期误诊。  相似文献   

9.
1病例资料 男,35岁.因右食指末节疼痛10年入院.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食指末节疼痛,过度用力或遇冷水时疼痛加重,休息后稍有缓解,疼痛偶向右肩部放射.曾在当地多家医院就诊,先后被诊断为甲沟炎、末梢神经炎、手指感染等,给予抗生素、消炎及止痛等对症治疗,病情无改善.入我院后查体:右食指甲床根部局部稍突起,甲下隐约可见一0.5cm×0.5cm浅紫色组织,周边皮肤无红肿破溃,Love试验阳性.MRI检查报告:右食指血管球瘤(T2高信号),见图1.完善术前准备后于显微镜下行右食指肿物切除术,距肿物边缘0.2em完整切除肿物.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右食指血管球瘤.术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以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为表现的肺炎性假瘤的临床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以防范误诊。方法对1例肺炎性假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以发热、咳嗽、胸痛为首发症状就诊,外院肺部CT及我院(PET)/CT检查均考虑左肺上叶前段肺癌(结节灶)可能性大,临床拟诊为肺癌,进一步行肺穿刺活检考虑为渗出性病变,予抗感染治疗后左肺结节灶明显缩小,临床明确诊断为炎性假瘤(良性SPN)。出院后继续抗感染治疗,2个月后复查CT示病灶基本消失。结论影像学鉴别诊断SPN良恶性困难,最终确诊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临床应加强对SPN的影像学认识,以期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鞘瘤误诊为血友病假肿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曾误诊为血友病假肿瘤的神经鞘瘤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为13岁男性,有血友病病史,因发现左大腿肿物1年就诊。B超及X线检查考虑血肿,诊断血友病假肿瘤可能性大,予脉冲磁疗联合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共2周,效果不明显。行MRI检查,结合病史仍不除外血友病假肿瘤。后于骨科行左大腿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神经鞘瘤。术后恢复良好,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临床上遇及血友病合并肿物患者时除考虑血友病假肿瘤外尚需考虑其他肿瘤,要认真进行鉴别诊断,避免诊断思维先入为主及过分依赖医技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左眼眶内肿瘤术后9年,左眼球突出半年入院。当地医院诊断为左眼眶内肿瘤复发,转我院后行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及糖皮质激素试验性治疗,诊断考虑左眼眶炎性假瘤,后经手术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为特发性左眼眶炎性假瘤。术后痊愈出院,随访2年未见复发。结论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与眼眶内肿瘤极为相似,易误诊,熟悉影像学特点并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可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3.
正胃血管球瘤非常罕见,绝大多数为良性间叶性肿瘤,常位于胃窦,诊断主要需与胃肠间质瘤、副神经节瘤和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相鉴别。治疗主要通过手术切除,预后较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1材料与方法1.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9岁。因腹部不适入院。CT检查示胃部有一占位性病变。内镜检查示  相似文献   

14.
11例手指血管球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手指血管球瘤的诊断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4月-2005年5月对11例血管球瘤进行诊治。肿瘤位于甲下9例,甲旁2例。11例患指均有疼痛和压痛,Love氏试验阳性。11例均作显微镜下血管瘤切除。结果:术后病理证实为血管球瘤,随访6个月~3年,无复发病例。结论:手指血管球瘤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和病理表现可明确诊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恶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误诊为外伤后感染性肉芽肿的MM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因左拇指甲床外伤后破溃、流脓、增生6个月余入院。查体左拇指甲床表面附着半球形黑褐色肿物,初步诊断为外伤后感染性肉芽肿,予相应治疗后行肉芽组织切除,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MM,继予左手拇指截指术并左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切口愈合,患者拒绝后续治疗。结论 MM的皮损特点与多种疾病类似,易造成误诊。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认真进行相关检查,全面综合评估分析病情,可减少其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6.
甲床根部血管球瘤的高频彩超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甲床根部血管球瘤的临床表现及彩超特点,寻找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通过对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8例甲床根部血管球瘤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表现和超声特点。结果8例患者均经手术切除而确诊,高频彩超检查表现为瘤体较小,轮廓清晰,内部呈低回声,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呈彩球样,并可见动静脉瘘血流频谱。结论高频彩超是甲床根部血管球瘤简便、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部炎性假瘤的临床表现及外科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肺部炎性假瘤的临床诊治情况.结果 术前诊断为肺癌14例,良性肿瘤、肺囊肿或结核球5例,诊断肺炎性假瘤6例.均行手术治疗,行肺叶切除2例,肺楔状切除9例,其余均为肿块摘除,均经病理证实.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病例,随访17例1~4年,均健康生存,无复发.结论 肺炎性假瘤缺乏特征性表现,易误诊,影像学检查对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当鉴别诊断有困难时,宜及时开胸探查,术中冷冻病理切片检查以决定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肢体末端血管球瘤的误诊、误治,提出正确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被误诊患者,总结误诊原因,提出正确治疗方案.结果 36例误诊患者确诊后接受手术治疗,均达到临床治愈,随访3个月~4 a无复发.结论 血管球瘤是导致肢体末端顽固性疼痛的重要病因之一,早期、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意义重大,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额叶血管球瘤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额叶血管球瘤1例,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内血管球瘤患者具有阵发性非旋转性头晕病史,颅脑核磁共振平扫及强化检查显示右侧顶部额叶与周围界尚清的占位性病变,T1呈低信号、T2呈均匀一致高信号。镜下肿瘤由圆形和梭形细胞围绕大小不等毛细血管腔构成。免疫组化显示vimentin和bcl-2强(+),SMA部分(+)。手术切除后患者情况良好,至今未出现头晕症状及复发迹象。结论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占位病变应把血管球瘤作为一种鉴别诊断疾病,慢性头晕病史和MRI检查有助于血管球瘤的诊断,但诊断的基础还是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对肿瘤的诊断具有辅助作用,手术切除仍然是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隐匿性乳腺癌(occult breast cancer, OBC)的临床特点、诊治措施及超声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对超声误诊OBC 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OBC中1例因食管高分化腺鳞癌术后2年常规超声检查发现左腋窝2枚增大淋巴结,超声误诊为食管癌相关转移性淋巴结;1例因右腋窝胀痛6个月来诊,超声检查发现右腋窝副乳腺并副乳腺边缘实性肿块,误诊为右腋窝副乳腺并副乳腺纤维腺瘤;1例因无意中触及左腋窝多个肿块1个月就诊,超声检查误诊为双乳纤维腺瘤,左腋窝淋巴结增大。1例经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及左腋窝淋巴结清扫病理检查,1例经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1例经腋窝肿块部分切除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OBC。3例均行单侧乳腺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诊断,予规范化学治疗等,恢复良好。结论 OBC起病隐匿,易误诊。临床及超声医师要加强对OBC认识,掌握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建立科学诊断路径,并联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相互验证,以降低误诊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