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食欲条件反射刺激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接受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耐受性、肠内营养并发症及术 后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 纳入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17 年 2 月 ~12 月期间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 70 例 ( 结肠癌42 例,直肠癌28 例 ),随机分为刺激食欲组(试验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35 例,两组患者均实施 EEN,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 EEN 的耐受性、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普通饮食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66 例患者 完成试验,其中试验组34 例,对照组32 例。试验组术后EEN 的耐受性较对照组有改善(恶心、呕吐、腹胀、使用 促胃肠动力药物、胃管重置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普通饮食恢复时间(5.0±1.0d vs 6.4±1.9d)、 术后住院时间(7.0±2.0d vs 8.0±1.8d)缩短(P < 0.05);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食欲条件反 射刺激能提高结直肠癌患者术后 EEN 的耐受性,缩短普通饮食恢复时间,缩短住院时间,不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是 一组简单、易行、经济的加快患者术后康复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 对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分别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和常规营养,观察2组患者出现早期肠梗阻、延长型肠梗阻、后期肠梗阻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早期肠内营养组早期肠梗阻发生率为3.3%,延长型肠梗阻发生率为3.3%,后期肠梗阻发生率为6.7%,总发生率为1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术后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能够降低早期、延长型、后期肠梗阻的发生率,促进患者行直肠癌根治术后的首次排气、排便,缩短其ICU时间、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42例食管癌患者(A组)术中经幽门后至空肠上段留置胃管(鼻空肠管)(EN组),对照组(B组)42例患者未进行肠内营养(PN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营养支持费用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食管癌患者术中顺利留置胃管营养管,EN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较PN组明显缩短,体重、人血白蛋白水平术后第7d、第21dEN组明显高于PN组(P〈0.05);EN组营养支持费用明显减少(P〈0.05);术后第7d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EN组明显高于PN组(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应用胃管在幽门后一空肠上段行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其康复,能减少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下降,手术成功率提高,是1种既经济又简单、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以及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收集胃癌手术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于术后24h开始进行肠外营养,观察组于术后24h起进行肠内营养.比较2组排气和排便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检测2组腹胀发生情况.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2组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和生长激素(GH)水平.结果 术后观察组患者的排气、排便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24 h和48 h观察组的腹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优良率为53.33%,对照组为28.89%,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d,观察组患者血清PA、ALB和G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机体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理念对于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治疗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5 年 8 月至2017 年 3 月期间笔者 所在医院收治的 64 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加速康复治疗和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前 行心理指导,营养不良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治疗,术前6 小时禁固体,术前2 小时在专业护士指导下口服12.5% 麦芽糊精果 糖饮品;术中给予保温措施;术后多模式止痛,早期进食等。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 组术后初次排气时间为(1.99±0.40)天,首次进食时间(5.16±0.41)小时,首次排便时间(2.86±0.37)天,平均术后住院 时间( 5.73±0.82)天,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13%;对照组术后初次排气时间为(3.08±0.40)天,首次进食时间(11.28±0.66) 小时,首次排便时间(3.92±0.55)天,术后住院时间(8.50±1.25)天,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 15.63%,两组比较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加速康复理念用于结直肠癌患者的围术期能明显减轻患者痛苦,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住院时间,加速患者术后康复,临床应用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FTS)在胃癌围手术期中的应用和护理效果。方法选择120例同期住院胃癌手术患者,分别采用FTS护理方案(观察组=60例)和传统护理方案(对照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9.05±7.33)h vs(63.53±22.10)h,P=0.000)]、首次排便时间[(44.33±6.59)h vs(143.43±29.08)h,P=0.000)]、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8.33%vs 31.67%,P=0.001)、住院时间[(9.97±1.12)d vs(12.65±2.08)d,P=0.000)]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FTS护理理念可明显加速胃癌患者术后的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经腹逆行胃管空肠营养管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经验,并研究其使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45例,分为应用鼻胃管+空肠造口管31例(对照组),应用逆行胃管+空肠造口管(经腹逆行胃管空肠营养管)14例(试验组),均行双切口食管癌切除术,45例患者的术后病理均为食管鳞状细胞癌。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体质指数、术前白蛋白、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前血红蛋白、病变部位和病理分期,其P值均大于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和术后1周白蛋白、术后24h和术后1周血红蛋白、胃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其P值均大于0.05,均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组术后24h胃管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对于可切除的食管癌,经腹逆行胃管空肠营养管能有效完成术后胃肠减压和肠内营养,避免了经鼻置管给患者带来的鼻腔刺激等痛苦,值得进一步临床试验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结肠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从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我院72例结肠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围术期处理措施的不同分为两组,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措施的39例患者纳入加速康复外科组(ERAS组),采用常规处理方案的33例纳入常规组.观察两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平均静脉输液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与常规组相比,ERAS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28.52±5.53)h vs.(46.15±7.91)h,P=0.003]、首次排便时间[(50.63±10.34)h vs.(78.01±13.64)h,P=0.004]、平均静脉输液时间[(4.33±1.41)d vs.(6.73±1.81)d,P=0.017]、术后住院天数[(4.95±1.32)d vs.(9.56±2.32)d,P=0.006]均缩短;住院费用减少[(24276.5±2335.3)元vs.(29263.6±2552.4)元,P=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5.12% vs.30.31%,P=0.001);术后hs-CRP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加速康复外科在结肠癌根治术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并且加速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9.
成德生 《实用癌症杂志》2014,(11):1461-1463
目的探讨在胃底贲门癌术后对患者开展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6例开展胃底贲门癌手术的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基本情况及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白蛋白为(44±7)g/L,碱性磷酸酶为(111±52)U/L,住院时间为(14.2±3.3)d,排气时间为(48.7±21.4)h,排便时间为(72.9±6.8)h,治疗费用为(9391.2±1021.7)元,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9%,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胃底贲门癌患者手术后开展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保证患者所需的营养成分摄入,同时能够促进胃肠部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营养供给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免疫营养对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12例行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术后24 h开始使用免疫型肠内营养制剂瑞能;对照组(56例)术后使用常规的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第1、8天分别检测免疫指标和炎症反应指标:①CD3、CD4、CD8、CD4/CD8、NK细胞、IgA、IgG、IgM;②CRP、TNF-α、PGE。观察术后人工肛门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会阴部伤口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术前与术后第1天,两组免疫指标与炎症反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8天,观察组患者CD3、CD4、CD4/CD8、NK、 IgG、CRP、TNF-α及PGE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人工肛门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会阴部伤口愈合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应用肠内免疫营养能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炎性反应,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预防与非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院2007年5月至2010年3月未采取系统性预防措施的573例为对照组,2010年4月至2013年6月采取了系统性预防措施的867例为观察组,包括术中保护胃,胸胃固定,胃肠减压,抑酸减少胃壁张力,肠内营养支持,避免抑制胃肠平滑肌收缩,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内环境平衡等措施。回顾分析两组食管、贲门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率;观察组的胃瘫病例采用非手术的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防误吸,给予温盐水洗胃,持续肠内营养,营养管再置入困难给予全静脉营养,胃动力药物,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内环境平衡,监控血糖水平,胃镜下幽门扩张,中药管喂等措施。对照组未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回顾分析两组中胃瘫病例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573例患者发生27例胃瘫(4.71%);观察组867例发生22例胃瘫(2.53%)。采取系统性预防措施后,胃瘫发生率明显降低( P=0.04)。观察组22例病例的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无死亡病例;营养管留置时间平均48.35(17~69)天;平均住院时间53.23(19~71)天。对照组27例病例,误吸肺部感染死亡2例,吻合口瘘死亡3例,营养管留置时间平均50(20~71)天,平均住院时间54.71(24~78)天。采取非手术综合治疗后胃瘫病例未合并致死性并发症,营养管留置时间(P=0.02)与住院时间(P=0.03)明显缩短,患者明显获益。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胃瘫综合征可有效预防,可通过非手术综合性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应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行胃癌根治性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肠内营养组(EN 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平均每组30例。所有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分别予以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观测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情况以及术前及术后的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前蛋白。同时观察术后并发症、肛门排气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EN 组患者术后体质量以及8d 后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前蛋白等营养指标均明显优于 PN 组(P <0.01);EN 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明显少于 PN 组(P <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对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相比于肠外营养支持更加有效、经济和安全。  相似文献   

13.
耿勇  周波 《陕西肿瘤医学》2012,(10):2127-2129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时机、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将51例胃癌胃大部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n=26)和肠外营养组(PN组,n=25)。肠内营养组(EN组)采用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及胃肠减压管,术后12小时开始进行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PN组)采用术中仅放置胃肠减压管,术后常规"三升袋"静脉高营养。两组分别监测术后第1天、第10天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A、G、M)、白细胞总数、早期胃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平均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EN组术后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水平较PN组恢复迅速,两者间有显著差异(P〈0.05)。EN组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较PN组缩短。EN组在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与减少住院费用方面也较PN组具有优势,差异显著(P〈0.0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时机上是安全、恰当、可行的,对改善术后早期机体营养状态具有显著作用,同时明显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与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和贲门癌手术后肠道内外营养方法疗效有无差别。方法 221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手术后随机分成两组,肠内营养组(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EN组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尽早即予以肠内营养。PN组术后予以周围静脉营养支持。监测两组患者其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出现瘘管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及住院所需费用。结果两组间在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及所需费用方面EN组明显优于PN组(P〈0.01),术后瘘管并发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予以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营养,减少并发症且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伴幽门梗阻患者在肠内营养支持下同时予以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诊断为胃癌伴幽门梗阻80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0名患者中37名患者术前实施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支持联合新辅助化疗(实验组),43名患者入院后直接手术治疗(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术前1天的营养指标:前白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优于初次入院,且和对照组相比,在术前1天、术后第2、5天、术后1月的营养指标有统计学差异;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仅在术后低白蛋白上有统计学差异,余未体现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在根治性切除率、术后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根治性切除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老年食道贲门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全肠外营养进行比较。方法 102例老年食道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51例,全肠外营养组(TPN组)51例,术前、术后第8天测定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肝功能,观察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费用情况。结果老年食道贲门癌患者术后行EEN对肝功能影响小,在改善营养、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感染并发症,降低治疗费用等方面明显优于TPN。结论术后EEN可成为老年食道贲门癌患者术后首选的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式前外侧切口在肺癌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肺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式前外侧切口入路,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切口入路,比较观察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疼痛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VAs疼痛评分为(5.2±3.3)分,对照组为(7.3±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前外侧切口入路是肺癌手术较为理想的入胸方式,可有效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系统评价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辅助治疗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医学网、中国生物医学网、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搜集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采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辅助治疗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相关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目标人群为中国人群,检索期限均为建库至2018年7月。按照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 RevMan 5.3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合计534例患者,其中采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试验组)283例,常规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251例,文献质量评价均为B级。细胞免疫指标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1 d CD3水平低于对照组 (MD=-2.06,95%CI:-3.68~-0.43,P=0.01),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10 d试验组CD3、CD4、CD4/CD8、NK水平高于对照组(MDCD3=6.74,95%CI:1.36~12.12,P<0.01;MDCD4=5.93,95%CI:3.68~8.19,P<0.001;MDCD4/CD8=0.53,95%CI:0.33~0.73,P<0.001;MDNK=1.40,95%CI:0.05~2.76,P<0.05),两组CD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2.00,95%CI:-2.87~6.88,P=0.42)。体液免疫指标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 d试验组和对照组IgA、IgM、Ig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10 d试验组IgA、IgM、I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MDIgA=0.33,95%CI:0.24~0.41,P<0.001;MDIgM=0.21,95%CI:0.14~0.27,P<0.001;MDIgG=1.91,95%CI:1.11~2.72,P<0.001]。 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采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7~10 d后在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中较常规肠内营养制剂有优势,但术后1 d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