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研究颈椎病患者在临床诊断中通过X线平片、CT诊断和MR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此1年间影像科收治的颈椎病患者52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平片诊断、CT诊断和MRI诊断。对比评价X线平片诊断、CT诊断和MRI诊断颈椎病的临床诊断结果。结果:52例颈椎病患者中呈脊髓型颈椎病占11.5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占9.62%;神经根型颈椎病占36.53%;椎动脉型颈椎病占13.46%;混合型颈椎病占28.85%;并且3种检查方法:MRI检查结果均显著高于X线平片、CT(P<0.05);X线平片对颈椎曲度、椎间隙狭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CT(P<0.05);CT对于骨性椎管狭窄、钩突增生诊断准确率均高于X线平片(P<0.05)。结论:X线平片、CT诊断和MRI诊断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减少颈椎病的误诊和漏诊情况,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颈椎病的临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调查和研究颈椎病患者在临床诊断中使用X线平片、CT诊断以及MRI诊断的临床应用研究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放射科在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6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此次调查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都进行了X线平片、CT诊断以及MRI诊断,并对X线平片、CT诊断以及MRI诊断三种不同的诊断方式在颈椎病方面的临床使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通过诊断对三种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其中有8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约占(13.33%)、15例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约占(25.00%)、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约占(13.33%)、1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约占(16.67%),19例神经型颈椎病患者约占(31.67%)。MRI诊断的准确率高于CT诊断和X线平片诊断,X线平片对颈椎曲度和椎间隙狭窄的诊断确诊率高于CT诊断,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平片、CT诊断以及MRI诊断的临床应用,能够有效的减少医院颈椎病的错诊、误诊以及漏诊的情况,在进行检查时CT诊断和MRI诊断的准确率要高于X线平片,对于X线平片诊断难度较大的患者可以结合CT诊断、MRI诊断,可以有效的提高诊断的有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颈椎病的诊断水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照分析X线、CT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老年人颈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临床诊断为颈性眩晕患者的颈椎正侧位、过伸过曲位、张口位X线片,颈椎横断CT扫描及双侧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影像。结果 46例患者中寰椎两侧块与枢椎齿突间隙不等宽5例,横突孔狭窄、变形7例,钩椎关节增生28例,椎间隙狭窄并椎间盘膨或突出11例,生理曲度异常36例,颈椎失稳18例,颈椎侧弯或旋转移位5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单侧或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34例,内径异常11例,血流速度减慢37例。结论 X线平片、CT及彩色多普勒超声3种检查方法相结合,可较全面地反映出老年人颈性眩晕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椎体病变中椎体形态改变后MRI上相邻的椎间盘和X线平片上相应的椎间隙进行对照研究,分析二者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提高对X线平片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搜集41例同时行X线平片和MKI平扫检查的椎体病变资料,男25例,女16例,年龄5~82岁,平均49.3岁.对比观察X线上椎间隙和MRI上椎间盘的变化.结果 椎体病变中MRI上Ⅰ型、Ⅱ型和Ⅳ型椎间盘在X线平片上多表现为椎间隙正常,少数表现为椎间隙变窄;Ⅲ型和V型椎间盘在X线平片上多表现为椎间隙变窄.结论 X线平片上椎间隙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椎间盘的改变,但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椎间盘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X线平片及螺旋CT扫描对颈椎小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6例颈椎病的小关节X线平片及CT表现。结果颈椎小关节病变主要累及颈3~7,其中以颈4-6发生率最高,颈3~4及颈6~7次之。病变可累及多个小关节。结论常规X线平片及CT扫描能够清楚地显示椎小关节的解剖结构及病理改变,为颈椎病的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照X线平片与CT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症状与体征,探讨X线平片检查对颈椎病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50例确诊病人,男30例,女20例;年龄35—70岁。均行X线平片与CT检查。结果:颈椎病人95%均有不同的阳性平片X线征象。钩突增生,椎体骨质增生,关节突的骨质增生其显示率平片大于CT。椎间盘的膨出与突出,黄韧带的肥厚,CT能够直接观察。结论:X线平片检查仍然是颈椎病有效的检查方法,CT检查可以观察椎间盘变性及韧带改变,术前病人的CT检查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X线平片在颈椎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89例颈椎病患者的X线平片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X线平片可见颈椎曲度改变39例、占43.8%,椎间隙变窄71例、占79.8%,椎间孔缩小61例、占68.5%,骨质增生69例、占77.5%,双边、双突征30例、占33.7%,颈韧带钙化9例、占10.1%。结论:X线平片是临床诊断颈椎病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分析对颈椎病患者早期诊断中分别施以X线平片、MRI以及CT诊断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整群选取颈椎病病人80例,均为我院于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接收,对上述所有病人均进行X线平片、MRI以及CT诊断。统计这三种不同诊断方法的检出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对比。结果:X线平片、CT和MRI诊断法对80例颈椎病患者的诊断率经评定显示分别为83.75%、95.00%和97.50%,CT法和MRI法诊断率无明显差异,但二者诊断率均明显高于X线平片法;MRI诊断除颈椎曲度异常外其他各项定位诊断检出率均显著高于X线平片,MRI对于椎间隙狭隘(63.75%)、骨性椎管狭窄(57.50%)以及颈椎曲度异常(62.50%)的检查结果相较于CT检查均明显较高;CT对于骨性椎管狭窄(40.00%)和钩突增生(78.75%)的检查结果经评定均显著高于X线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和CT检查的诊断率均明显高于X线平片法,可以将X线平片联合MRI或者CT进行诊断,提高诊断率,为病人的后续治疗提供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2):2840-2841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颈椎病患者,均分别行X线平片、CT及MRI检查,比较检查结果。结果 MRI椎间隙狭窄、骨性椎管狭窄诊断率分别为65.0%、58.3%,与X线平片、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钩突增生诊断率80.0%,MRI钩突增生诊断率85.0%,均明显高于X线平片的53.3%(P<0.05)。x线平片独立观察征象为椎间孔狭窄、颈椎双边征;CT为黄韧肥厚;MRI为寰枢椎半脱位、纤维性椎管狭窄、脊髓水肿及变性。X线平片、CT、MRI诊断各有优缺点,其中MRI相对更好,临床建议联合检查以早期诊断出颈椎病。  相似文献   

10.
对颈椎病X线诊断的再认识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病是多发病、常见病,近来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椎关节急慢性损伤等引起的颈椎内外平衡失调,刺激和压迫颈部的血管、神经、脊髓而产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虽然CT、MRI技术对颈椎病变的诊断日益明确,但常规的X线检查仍是经济、直观、方便有效且易行的检查手段,在基层医院仍为诊断颈椎病的首选方法。本文对我院近年经X线诊断为颈椎病的120例患者的X线平片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认识X线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并对其临床与X线表现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现总结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脊柱损伤的影像学检查特征,评估常规x线平片、cT及MR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经x线平片、螺旋cT扫描及MR检查的脊柱损伤患者的病例。结果:cT与MR在显示椎间盘病变与椎体内细小骨折线优于X线平片,CT在显示椎弓与椎板骨折上优于X线平片与MR,MR在显示脊髓损伤上优于X线平片与cT。结论:X线平片是脊柱损伤的首选方法,但最好同时辅以cT检查,明确脊柱损伤的类型。对于怀疑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应及时进行MR检查。  相似文献   

12.
背景颈椎病各种影像学的征象对于颈椎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的对颈椎病的X线诊断与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本研究由解放军第四七七医院影像科完成,研究对象为2001/2003本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145例,男86例,女59例;年龄35~78岁,平均56.5岁.方法收集临床上不同程度颈椎病症状患者145例影像学资料,对其X线和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指标X线片或CT反映的颈椎骨性改变.结果钩椎关节骨质增生82例,占56.3%;椎间隙狭窄118例,占81.3%;椎间盘突出67例,占46.2%;椎间孔狭窄78例,占53.7%;颈椎骨质增生123例,占84.8%;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78例,占53.7%.结论颈椎病在X线与CT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同一患者可能存在多种骨性改变.  相似文献   

13.
冯崇元 《中国康复》1999,14(4):222-223
利用数字成像技术对57例颈椎病患者采取颈椎正、侧、斜及功能位数字化成像点片检查并对显示进行处理。结果 图像全优质,病变显示清晰,图像经处理后可发现微小病变,更有利于诊断。提示:颈椎病的数字化成像诊断,不仅病变显示清晰,明显估于平片,而且在某些方面也优于CT、MRI,是一种新的经济、实用的检查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334例颈椎片X线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病早期X线表现,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至2006年3月共334例有临床症状疑似颈椎病进行颈椎拍片的病例。结果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与侧弯是最早出现也是最常见的颈椎病影像学表现,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与颈椎旋转的X线表现出现略晚。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侧弯及颈段旋转的颈椎病表现,只能在颈部X线片上完全显示出来。结论颈椎病在X线片上的早期改变及诊断的价值,是目前CT、MRI不可替代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价值。方法将64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与CT表现结合进行分析。结果颈椎间盘突出症多为多节段性,常发生于C4~5及C5~6,C5~6最多见,本组病例中共539例,占84.2%。本组将颈椎间盘突出分为:中央型,旁中央型,侧方型及椎间盘膨出型。结论CT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症方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颈部椎间盘钙化病(CDC)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搜集11例CDC,其中7例经X线平片、4例经CT诊断,对比观察椎间盘钙化形态和分布、椎体和椎间隙变化、椎管有无狭窄、有无椎旁软组织受累等.结果 椎间盘钙化形态多样,多数分布于椎间盘中央偏前,钙化髓核可向周围脱出.椎骨呈现生长障碍性改变和骨质增生.CT显示病变细节优于平片,X线平片可更好地显示纵向上的变化.结论 X线平片具有辐射小、性价比高等优点,更适合用于儿童颈部CDC的诊断和随访;CT可作为复杂情况下的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17.
颈椎病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颈椎间盘退变是其主要表现之一,临床上多表现为颈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等。功能磁共振成像可准确评估颈椎间盘形态改变,反映慢性疼痛引起的大脑、脊髓结构与功能的细微变化,为神经病理学机制的研究及临床疗效的评估提供依据。作者主要综述多模态MRI(常规MRI、扩散张量成像、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磁共振波谱)在颈椎病慢性疼痛中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肺尖癌的临床及影像表现 ,探讨肺尖癌的影像分型及诊断。方法 收集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肺尖癌 16例 ,其中 12例病理诊断明确 ,另 4例经临床证实。笔者依据平片表现把肺尖癌分为两型。胸膜增厚型和团块型。结果 两型肺尖癌的临床表现不同 ,CT在显示病变及肿瘤侵犯临近组织和肿瘤内部征象方面优于平片。结论 对肺尖癌分型有助于结合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影像检查方法。平片是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基础 ,结合CT检查能够显示病变并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9.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的CR、CT、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90例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表现及CR、CT、MRI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并与手术对照。结果:CR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间接征象,CT、MR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结论:MRI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最直观。  相似文献   

20.
背景:单节段或双节段颈椎病患者通常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但对于多节段颈椎病手术方式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前路"杂交式"减压即单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盘切除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均选择前路"杂交式"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ZEPHIR钢板内固定。观察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植骨融合率、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12~72个月,平均3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受压节段脊髓膨隆良好。钢板及螺钉无松动、断裂或移位。治疗后6个月植骨均融合,12个月JOA评分明显提高,改善率优10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86.7%。说明采用前路"杂交式"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减压直接彻底并能尽量保留颈椎结构,增加植骨融合率,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