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自杀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15~34岁人群首例死亡原因[1].研究显示,自杀态度是影响自杀行为的重要因素,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的预测因素之一[2].对自杀持理解、认同态度的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自杀意念风险[3,4].  相似文献   

2.
自杀态度是个体对自杀行为的看法和认知[1].也有学者把自杀态度定义为“个体对自杀行为、自杀者等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倾向”[2].有研究表明,自杀率的高低与人群对自杀的态度密切相关[3].石文娟等[4]研究发现,对自杀行为持赞成、理解态度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度是持反对态度者的8.28倍.研究大学生的自杀态度及心理因素对自杀态度的影响,对于在大学生中进行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自杀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徐凯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0):1562-1565
我国中学生自杀行为现状堪忧[1],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自杀意念作为预示自杀行为的强高危因素,指一个人在思想中出现死亡、自杀或严重自我伤害的内容,包括对自杀的计划、步骤和结果的想法[2].尽管自杀意念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3],但它却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的早期预警信号[4].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性别角色冲突是影响青少年自杀、自残等危险行为的重要因素[5-6],性别角色冲突水平越高越容易采用自杀行为[7-10].自尊是人们对自身价值的总体评价[11],它作为积极心理特征与性别角色冲突显著负相关[9],能很好缓解由性别角色冲突引发的消极心理特征、消极情绪和危险行为[12-13],且在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间起到中介效应[14].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中学生自杀意念现状的调查以及探讨自尊在性别角色冲突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效应,为有针对性地制定中学生自杀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自杀行为是危害健康的社会公共问题,也是大学生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自杀意念是自杀潜在的危险因素[1-2].因此,对自杀意念的干预是预防自杀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学生自杀率显著高于同龄的非大学生人口,而家庭环境因素[3]、抑郁情绪[4 ]等均与自杀意念相关.该研究拟在了解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流行现况的基础上,探讨曾经的自杀、自伤行为以及家庭环境、应对方式等多个因素共同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大学生群体自杀意念的心理社会因素和有效预防大学生自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合肥市中学生自杀行为与若干心理因素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合肥市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行为报告率并分析学校生活满意度、应对方式与自杀行为相关性.方法 方便抽取合肥市7所中学(2所普通中学,2所重点中学,该市所辖3个县选取的3所普通乡村中学),每个中学分别在初一至高三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2个班,对其所有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3127份.自杀行为的定义与问卷设计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相同.同时采用“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及一般资料调查表,评价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应对方式等心理特点.采用χ^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筛选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中学生总体自杀意念报告率为28.0%,自杀计划报告率为119%,自杀未遂报告率为4.0%.学校生活满意度高是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共同的保护因素;消极应对方式是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共同危险因素.结论 应根据中学生自杀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自杀行为的态度、看法及其影响因素,为在高校开展自杀预防与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应用贝克抑郁量表(BDI)和自杀态度与知识量表,对暨南大学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0.7%的大学生认为自杀未遂与自杀死亡程度是相似的,认为自杀是不可预防、不可以自我控制的分别占21.5%和15.5%,45.3%的大学生歧视自杀。有自杀意念的学生比无自杀意念的更倾向于认为自杀未遂与自杀死亡程度相似、自杀不可预防、自杀无法自我控制;女生比男生更认同自杀是可以自我控制的;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自香港、澳门、台湾的学生、家庭经济好的学生更加歧视自杀;个人每月生活费、家庭对本人读书的负担、学习成绩满意度是影响大学生自杀看法与态度的因素。结论应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自杀行为的正确认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预防自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学生家庭各因素及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医学生自杀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自杀意念和生活事件编成问卷对新疆医科大学820名学生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利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1.1%;不同性别、有无自杀史、是否单亲、生活满意度和家庭关系的医学生,自杀意念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7、42.109、6.371、12.892、33.428,P均0.05);有无自杀意念组医学生生活事件多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931、10.842、11.161、7.845、10.257、14.875,P均0.05);多元分析发现:家庭关系、是否单亲、自杀史和人际关系综合影响医学生自杀意念。结论家庭中的多个因素和所经历的生活事件对医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有影响,因此要动员家庭参与才能有效干预医学生的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8.
据统计,我国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已达28.7万.在大学生人群中,自杀已成为非疾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1].自杀态度是对自杀行为的看法和认知,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倾向.有研究认为,一定群体自杀率的高低与该群体对自杀的态度有密切关系,自杀态度可对自杀行为产生促发或抑制作用[2].笔者于2012年对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读高职护生的自杀态度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调查,旨在为保护该人群的身心健康、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发育阶段,是生理和心理经历最具挑战的时期之一.由于自身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限制,该群体对死亡的概念认识较为模糊.虽然近年来有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自杀率有所下降,但自杀仍是我国青少年因伤害致死的第3位原因….自杀意念是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者早期的心理活动,是自杀行为实施前强有力的预测因素[2].研究表明,自杀意念的产生是一个连续性的心理变化过程,排除与生理因素有关的影响外,与个人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3].本研究于2015年6月抽取南昌市5所高中高一、高二的884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自杀意念发生特征,探究自杀意念与其他危险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早期识别和预防青少年自杀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大学生自杀态度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为自杀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范围内7所高校的一至四年级大学生2 763名,采用自杀态度问卷和自杀意念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有自杀意念者608名,自杀意念率为22.0%;不同性别、年级、血型、生源地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专业、民族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有自杀意念组与无自杀意念组对自杀行为性质、自杀者、自杀者家属和安乐死的态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可通过个体对自杀行为所持的态度,来判别个体自杀意念和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进而提前预防.  相似文献   

11.
自杀为中国意外伤害死亡的重要死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也将其列为我国公共卫生第4位重要问题[1].自杀意念是采取自杀行为的心理基础,是导致自杀死亡的强危险因素,也是自杀行为干预的关键时期.本研究于2010年7月调查浙江省杭州市某高校1045名后勤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其自杀意念的特点,探讨其与心理健康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拟为高校后勤员工自杀危机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了解深圳青少年学生自杀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深圳初、高中各2所,采用自杀意念问卷、自杀态度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及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抽取学校的在校一、二年级2 380名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初步探讨自杀行为与自杀态度、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性别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深圳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及自杀尝试报告率分别为35.9%,2.1%和1.1%.模型的主要指标(x2/df=10.470,GH=0.908,RMSEA =0.063)显示方程模拟较好.自杀计划对自杀尝试起直接作用(作用大小为0.35),自杀意念、自杀态度、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和性别特征对自杀尝试起间接作用(间接作用为0.036).自杀尝试的危险因素排序为自杀计划(61.21%)>自杀意念(17.41%)>生活事件(6.21%)>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3.62%)>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2.59%)>性别特征(2.41%);保护因素的排序为社会支持(6.03%)>自杀态度(0.52%).结论 深圳青少年学生自杀计划和自杀意念对自杀尝试的影响作用占近80%,尽早识别青少年学生的自杀风险对于预防自杀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农村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流行状况,为实施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河南省11所中学3 300名中学生的自伤和自杀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 239名中学生最近1年内自杀意念和行为的总报告率为16.50%和3.80%;女生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男生但自杀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单亲和再婚家庭孩子自杀风险比是正常家庭的2.32和4.27倍;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虽然在自杀意念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自杀行为中,父母均外出比父母均不外出自杀风险高1.74倍;具有精神病家族史的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分别是无精神病家族史的2.99和4.87倍。结论自杀意念、父母均外出、父母离异、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精神病家族史等因素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应及早对青少年实施综合性干预措施,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对自杀态度、自杀意念的影响情况.方法 采用自杀态度问卷(QSA)和自编就业压力问卷对70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470名(72.1%)大学生感受到了轻度以上就业压力,平均分为(2.26±1.42)分;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者81人(12.4%);大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自杀者的态度、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安乐死的态度平均分分别为(3.34±0.55)、(2.54±0.51)、(2.37±0.49)、(2.76±0.74)分;年级、专业、户籍、父亲职业、家庭收入、对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影响(P<0.05);就业压力影响对安乐死的态度(β=-0.10,P<0.05);对自杀行为的认识、对安乐死的态度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β=-0.904、-0.412,P<0.01或P<0.05);而就业压力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β=0.265,P<0.01).结论 就业压力对自杀态度有影响作用,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就业压力与自杀态度可以预测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5.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极其重要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目前,关于自杀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杀意念、自杀行为、自杀成因、自杀风险评估、预警等级等[1].然而,如何找到影响大学生自杀的关键因素,从而对有潜在自杀风险的大学生进行有效预防与干预,进而降低自杀行为的发生,是自杀研究的真正价值所在[2].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自杀态度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并分析自杀态度与其相关因素的关系,为大学生自杀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26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大学生自杀的总体态度为矛盾或中立态度;②自杀态度各因子与性别、年级和生活满意度存有显著差异;③自杀态度与生活事件总分无显著相关;④支持利用、支持总分和抑郁与对自杀行为、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存在相关关系;⑤回归分析发现,抑郁、支持利用、生活满意度与对自杀行为、自杀者家属、安乐死的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 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生活满意度、抑郁、支持利用的影响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并分析自杀态度与其相关因素的关系,为大学生自杀预防提供依据。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对26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自杀的总体态度为矛盾或中立态度;②自杀态度各因子与性别、年级和生活满意度存有显著差异;③自杀态度与生活事件总分无显著相关;④支持利用、支持总分和抑郁与对自杀行为、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存在相关关系;⑤回归分析发现,抑郁、支持利用、生活满意度与对自杀行为、自杀者家属、安乐死的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生活满意度、抑郁、支持利用的影响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广州市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自杀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8所高校共20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评抑郁量表、自杀意念调查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广州市大学生终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33.2%,最近1a自杀意念发生率为8.5%,当前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7%。影响自杀意念发生的主要因素有性别、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自评心理健康状况、抑郁水平、消极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结论自杀意念在广州市大学生中的发生率高,应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采取措施,减少自杀意念的产生,防止自杀意念转变为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SM)人群自杀行为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应答者趋动招募抽样法(RDS)对MSM人群进行招募和自填式匿名调查,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影响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共调查201人,最近6个月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报告率分别为9%、4.5%、3.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分别为:自杀意念13个、自杀计划11个、自杀未遂7个。多因素分析,自杀意念主要危险因素是因同性恋被家人训斥、肯定有抑郁症状、BF性伙伴数多、接受过HIV检测、认为同性恋伤害家庭;自杀计划主要危险因素是因同性恋被家人训斥、肯定有抑郁症状、文化程度低;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经常参加MSM朋友的家庭聚会、因同性恋被家人训斥、文化程度低。[结论]减少社会家庭歧视,针对性开展心理疏导,可降低MSM人群自杀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病人自杀意念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艾滋病人自杀意念的发生率,探讨艾滋病人产生自杀意念的心理、社会因素。方法选择3个艾滋病项目县中能随访到的175名艾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用自制的艾滋病人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生活经历调查表、抑郁自评量表(SDS)、家庭功能量表(APGAR)、生命质量量表对目标人群进行凋查。结果过去曾有过自杀行为的有12人(占6.9%),其中有6人(50.0%)自杀的主要目的是解脱痛苦;有62人(35.4%)曾想过自杀或故意伤害自己;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生活质量和抑郁程度与是否产生自杀行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杀意念的产生与性别、配偶感染HIV的情况、家庭功能和抑郁程度因素有关。结论艾滋病人自杀意念的产生是多种社会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改善艾滋病人抑郁程度和家庭功能状况是降低艾滋病人自杀意念率和自杀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