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根据我国的流行病学研究,心房颤动的总患病率为0.77%,且随年龄增长而增长,80岁以上人群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达7.5%。发生心房颤动时由于心房失去规律的收缩与舒张功能,致左心耳血流缓慢、血液淤滞,易导致左心耳附壁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引起的脑栓塞是心房颤动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年发生率是5%,是无心房颤动患者的2~7倍,[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引起心房心肌病(TACMP)临床特征及心功能关系。方法对12例AF合房室结病变伴双心房扩大者进行临床心功能分析。结果本组年龄65~79岁(平均72.3岁),平均心率〈85次/分,12例中,左心房内径4.5-6.4cm(平均5.4cm),右心房内径4.6~6.5cm(平均5.6cm),左室内径35.8-48.3cm(平均42.3cm),左室射血分数EF45%~65.4%(平均56.5%),左室舒张功能E/A1.20~0.90(平均0.92)。临床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2例、Ⅲ级8例、Ⅳ级2例(平均3,16级)。结论持续性AF引起双心房扩大形成(快速心律失常)心房心肌病(TACMP),心房从解剖重构、代谢重构、电重构、直至收缩舒张重构是否与临床心功能改变的因素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3.
蔡叶芳 《护理研究》2005,19(4):687-688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尤其是高龄人群,60岁~69岁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2.0%,80岁~89岁的发生率为9.0%;在心房颤动病人中脑卒中的发生率也较高,60岁~69岁为1.6%,大于80岁为3.0%。华法令是目前预防心房颤动脑卒中应用最有效的口服抗凝剂,但由于存在出血的危险性,故临床应用受限。老年病人临床应用必须选择合适的有效剂量。本文总结了我院28例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应用华法令的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骨量情况,分析引起骨量流失的因素,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质量。方法:选择2000-01/2003-12在广西柳州市妇幼保健院院门诊进行超声骨密度检测的围绝经期妇女860人。按年龄分为2组,40~49岁组444人,50~59岁组416人。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对所有测试者的跟骨进行检测,检测后采用自编问卷调查以获得相关因素资料,问卷内容包括年龄,孕产史,哺乳时间,体育运动,是否绝经,是否补充钙剂及激素替代疗法,是否有影响骨量情况的疾病如慢性肾脏病、慢性消化不良、严重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结石病、糖尿病等,是否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问卷统一格式,统一印制。在问卷填写过程中,作者使用相同的指导语,由测试者按照填写要求自行完成。如无法自己填写,由作者按照测试者的回答完成问卷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当场收回。骨质疏松评定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骨矿含量或骨密度较成年人骨量峰值减低不超过1个标准差,T-评分&;gt;-1为正常;骨矿含量或骨密度较成年人骨量峰值减低1-2.5个标准差,-2.5&;lt;T-评分&;lt;-1为骨量减少;骨矿含量或骨密度较成年人骨量峰值减低2.5个标准差以上,T-评分≤-2.5为骨质疏松;骨矿含量或骨密度较成年人骨量峰值减低2.5个标准差以上并且出现了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这些标准可用于中轴或外周骨的测定。主要观察两组骨量分布特点及绝经与骨量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发放问卷860份,回收合格860问卷份,有效率100%。①骨量分布特点:40~49岁组444例,骨量减少发生率为25.7%(114/444),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10.8%(48/444);50~59岁组416例,骨量减少发生率为34.6%(144/416),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21.2%(88/416),50~59岁组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明显高于40~49岁组(55.8%,36.5%,X^2=32.17,P&;lt;0.05)。②绝经与骨量的关系:骨量流失包含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40~49岁组绝经妇女69例,骨量流失的发生率为47.8%(33/69),未绝经妇女375例,骨量流失的发生率为34.4%(129/375),绝经妇女骨量流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绝经妇女(X^2=4.53,P&;lt;0.05)。50~59岁组绝经妇女352例,骨量流失的发生率为58.6%(206/352),未绝经妇女64例,骨量流失的发生率为40.6%(26/64),绝经妇女骨量流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绝经妇女(X^2=7.03,P&;lt;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骨量的减少及骨质疏松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加,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绝经妇女。  相似文献   

5.
青壮年人群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生率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率与性剐、年龄及机体有氧活动量的关系。方法:2005年3月至2006年7月对19795例职工采用整群抽样原则进行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普查工作。结果:共检出早期复极综合征674例,发生率为3.4%;其中男659例,发生率为4.0%(21~30岁4.5%,31~40岁4.2%,41—50岁2.8%);女15例,发生率为0.5%(21.30岁0.5%,31~40岁0.5%,41~50岁0.3%)。轻度体力活动强度人群发生率为2.4%,中度以上体力活动强度人群发生率为4.1%。结论:早期复极综合征多发于男性青壮年,而且更易发生在有氧活动量较高的人群中,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炎症与心房颤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约0.7%~1.0%;〉65岁人群的发病率约5%;而〉80岁老年人的发病率可高达8%~9%。房颤不仅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使死亡率上升。研究显示,房颤是由肺静脉的激动触发及维持的,肺静脉的异常激动是房颤的始发机制。另有研究者发现,肺静脉的肌组织内存在自律性细胞,临床上的心房快速激动由肺静脉的异常激动引起。  相似文献   

7.
潘莹  黄站军  段雯  曾宪钦  张志远 《新医学》2014,(11):754-757
目的探讨临时起搏器对心肺复苏后出现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回顾成功心肺复苏后出现长RR间期并行临时心脏起搏术患者106例,根据长RR间期的心电图表现分为起搏点异常组50例和传导阻滞组56例,然后又根据起搏部位不同分为心尖部起搏组和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组。所有患者起搏模式均为VVI起搏。观测7d分析心房颤动发生情况。结果心房颤动总发生率为17.0%(18/106),起搏点异常组30例行心尖部起搏,心房颤动发生率为36.7%(11/30),20例行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心房颤动发生率为5%(1/20)。心尖起搏组心房颤动发生率高于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组(36.7% vs.5%,P〈0.05);传导阻滞组32例行心尖部起搏,心房颤动发生率为18.8%(6/32),24例行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心房颤动发生率为0%(0/24),心尖起搏组心房颤动发生率高于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组(18.8%粥.0%,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后,心房颤动发生与右心室心尖起搏相关。结论心肺复苏后无论是起搏点异常还是传导异常行临时起搏器治疗,右心室流出道起搏有利于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蔡叶芳 《护理研究》2005,19(8):687-688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尤其是高龄人群 ,60岁~ 69岁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 2 .0 % ,80岁~ 89岁的发生率为 9.0 % [1] ;在心房颤动病人中脑卒中的发生率也较高 ,60岁~ 69岁为 1.6% ,大于 80岁为 3 .0 % [2 ] 。华法令是目前预防心房颤动脑卒中应用最有效的口服抗凝剂 ,但由于存在出血的危险性 ,故临床应用受限。老年病人临床应用必须选择合适的有效剂量。本文总结了我院 2 8例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应用华法令的护理体会。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 0 0 2年 1月— 2 0 0 3年 7月 ,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使卒中风险增加4—5倍。不接受抗血栓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的年缺血性卒中风险为5%,并随年龄而增加,风险从50—59岁的1.5%增加到80—89岁的23.5%。心房颤动相关卒中更严重、死亡率更高,致残风险更高且更易复发,因而其预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十二指肠损伤的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二指肠损伤在腹腔脏器损伤中比较少见,约占3%~5%。由于十二指肠损伤多为复合伤,且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加上解剖的复杂性,损伤后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根据文献报道术中漏诊率为25%~30%[1],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0%,病死率为30%~60%[2]。因此,应该给予高度重视。我院1992~1999年诊治36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男28例,女8例;年龄12~59岁,平均35.5岁。上腹部撞击伤21例,上腹部挤压伤9例.高空跌落伤6例,均为闭合性损伤。其中10例在术前已明确诊断.占27.8%。根据患者持续性上腹部疼痛,呈进行性加重一件…  相似文献   

11.
正常体检群体糖耐量减低的检出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正常体检人群中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的检出以及与之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2167名(男1929名,女238名)40~80岁正常干部体检中进行体质量指数(body inassindex,BMI)、腰臀比、血压、血脂、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2-hour plasma glucoae,PG2h)、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等项检查,并对各年龄段组进行分析。结果:IGT的检出率18.5%(400/2167);40~49,50~59,60~69,&;gt;70岁组的检出率分别为14.2%,17.8%,19.1%,24.5%,随年龄增加而增多;在400例IGT者中,以50~59,60~69岁者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33.8%,35.8%;伴有高三酰甘油血症者占64.5%;伴有高总胆固醇血症者占31.8%;伴有脂肪肝者占33.0%;伴高血压者占25.5%;伴冠心病者占19%。空腹血糖和PG2h与BMI及腰臀比均明显正相关(r=0.6~0.76,P&;lt;0.01);PG2h与血三酰甘油呈明显正相关(r=0.90,P&;lt;0.001);HbA1c与血三酰甘油呈正相关(r=0.59,P&;lt;0.01)。结论:IGT在检出时往往已伴有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心血管系统受损;IGT的检出率与年龄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85年1月~1996年12月共收治糖尿病279例,其中成年型糖尿病肾病71例,现将两组病例特点以性别分组,探讨不同性别糖尿病肾病。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1例,男43例,女28例。以女性28例为A组,男性43例为B组。A组中<50岁4例,>50岁24例,平均年龄59.8岁(19~81岁);B组中,<50岁15例,>50岁28例,平均年龄61.7岁(18~78岁)。病程1~5年,A组6例,B组8例,病程5~10年,A组18例,B组16例,>10年,A组4例,B组19例。A组肾功能不全(CRF)19例,自起病至出现CRF的时间为18年,平均8.7年,1年内出现CRF有2例;…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安阳市2250名正常成人低胆固醇血症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翔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8):18-18,27
目的 了解安阳市正常成人低胆固醇血症的发生情况,并观察不同年龄和性别间的差异。 方法 收集安阳市三医院2003/2005进行健康体检者2250名,其中男1963人,女287人;按年龄将其分为44岁以下组、45~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岁以上组5个组。观察各组低胆固醇血症(血胆固醇〈4.15mmol/L)的发生情况。 结果①低胆固醇血症的总发生率为18.00%(405/2250)。②低胆固醇血症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19.15%比10.10%,X^2=13.89,P〈0.05)。③低胆固醇血症发生率44岁以下组最高(25.00%),其次60~69岁组(18.96%),45~59岁组最低(7.69%)。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安阳市正常人低胆固醇血症发生率为18.00%,男性多于女性,44岁以下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血友病骨关节病101例X线表现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单中心较大样本的X线检查及临床分析,了解我国血友病骨关节病的治疗现状。方法 回顾性分析101例血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骨关节的放射学积分。结果 ①患者首次发生异常出血和首次就诊的中位年龄分别为1岁和15岁,诊断时间延迟。②骨关节病在重型、中型、轻型血友病的发生率分别为77.8%、53.6%、20.0%,中型、轻型患者也有较高的罹患率。易受累的关节依次为膝、肘、踝;③在0~9岁、10~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岁等各年龄段,骨关节病的发病率分别为37.5%、59.4%、78.3%、83.3%、76.9%、100%。④治疗组和非治疗组骨关节病的发病率分别为69.4%和62.1%。差异无显著性;⑤骨关节畸形的发生率在具有靶关节组和无靶关节组分别为71.2%和20.0%,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我国血友病患者骨关节病发病率高,成为影响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靶关节可以作为判断发生病变骨关节预后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呈增长趋势。欧美国家≥65岁人群患病率约为7.2%,≥80岁者达5.0%~15.0%,而40~50岁人群只有0.5%。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35岁的房颤患者有526万人。我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77%,其中60~69岁人群中AF患病率为1.3%,70~79岁为3.1%,≥80岁为7.5%。  相似文献   

16.
我院1994年1月至1997年12月共收治高血压脑出血142例,其中对32例重症高血压患者(Ⅳ级)进行新的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22例,女10例(比例2.2:1)。年龄:49岁以下9例,50~59岁16例,60岁以上7例,最大年龄70岁,平均52.5岁。临床均有高血压病史。出血至入院时间1~72h不等,平均8.1h。发病前患糖尿病者2例(6.2%),患慢支、长期吸烟者5例(15.6%)。1.2出血量、出血部位及CT中线移位情况1)按多田氏公式计算[2],出血量20ml1例(3.1%),50~80ml8例(25%),80~100ml2…  相似文献   

17.
我院1994年7月~1996年10月共收治945例自发性急性脑实质出血和梗塞的脑血管病患者,包括脑出血135例,脑梗塞810例,现将其中死亡的83例分析如下。1材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44例,女39例;平均年龄69.3岁,40~49岁3例(3.6%),50~59岁9例(10.7%),60~69岁22例(26.5%),70~79岁36例(43.3%),80~89岁13例(15.7%)。1.2临床资料依头颅CT及头颅MRI+MRA分为脑出血组及脑梗塞组。1.2.1脑出血组32例,根据脑出血部位,其中基底节区16例(50.0%),丘脑出血2例(6.2%),外囊出血1例(3.1%),脑叶出血…  相似文献   

18.
王全河  杨国杰  吴楠 《临床荟萃》2009,24(5):399-401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AF)患者华法林钠(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60例老年(≥75岁)非瓣膜病性持续性AF患者,随机分入调整剂量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300mg/d)组。观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80~2.50时华法林剂量、血栓栓塞事件与出血风险。结果INR1.80~2.50时华法林剂量1.43~3.57mg/d,平均(2.373±0.304)mg/d。160例患者中,发生血栓栓塞13例(8.1%)。其中华法林组2例(2.5%),阿司匹林组11例(13.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微出血:华法林组7例(8.8%),阿司匹林组5例(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结论严密监测INR情况下,老年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老年脑出血CT及临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广亩 《实用医学杂志》1997,13(10):662-663
我院1993年10月~1996年12月经头颅CT确诊为脑出血的老年患者(老年组)72例,以及年龄小于60岁(非老年组)51例,现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老年组72例,男37例,女35例,年龄60~83岁,平均68.5岁,~69岁38例,~79岁29例,~83岁5例。非老年组51例,男28例,女23例,年龄35~59岁,平均50.2岁,~39岁5例、~49岁19例、~59岁27例;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患病人数之比为1.4:1。1.2CT检查结果:123例患者中老年组出血见于基底节28例(39%),颞叶9例(13%),额领6例,丘脑6例,颇顶5例,脑室5例,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中老年人群脊椎压缩性骨折的患病率、发病部位及其分布。方法:来源于成都地区年龄50岁以上来院体检的1081名研究对象,进行胸、腰椎正侧位片检查,若楔形指数(椎体前缘/后缘)≤0.8即诊断为脊椎压缩性骨折,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被检人群脊椎压缩性骨折的总患病率为16.2%。50~59岁组的患病率为8.7%,60~69岁组为15.2%,70~79岁为25.9%,80岁以上组为36%。脊椎压缩性骨折主要发生的椎体:R为2.78%,T7为3.42%,T11为4.26%,T12为5,64%,h为5.46%,k为2.68%。女性患病率为17.3%,高于男性15.0%。城市13.3%低于农村19.0%(P<0.05)。结论:来源于成都地区中老年被检者中,脊椎压缩性骨折总患病率为16.11%,主要发生于中胸段及胸腰段的椎体,随着年龄增加,脊椎压缩性骨折患病率逐渐增加,女性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