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单克隆抗体SC3A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及粘液组化染色检测101例胃良恶性病变组织中SC3A的表达.结果胃癌71例中SC3A阳性57例(803%),但与癌组织类型、分化程度、转移及术后生存率无明显关系.SC3A阳性率在酸性粘液(+)组胃癌明显高于酸性粘液(-)组(902%对200%,P<001),硫酸粘液(+)组胃癌明显高于硫酸粘液(-)组(913%对600%,P<001).而且癌旁肠化硫酸粘液阳性率明显较良性病变伴肠化高(889%对353%,P<001);硫酸粘液(+)组肠化SC3A阳性率明显高于硫酸粘液(-)组(609%对313%,P<005).结论单克隆抗体SC3A的表达对胃癌诊断及组织发生探讨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老年与老年前期消化性溃疡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年至1995年收治的246例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与同期住院的287例老年前期患者作对比。结果老年胃溃疡占同期胃溃疡住院人数的构成比已由1991年的26.1%上升至1995年的35.6%。老年组无规律性上腹痛,恶心呕吐,腹胀,体重减轻,黑便分别为48.0%,56.9%,47.2%,33.3%,41.1%,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5.8%,33.5%,25.1%,17.1%,28.9%)(P<0.01)。老年组并发大出血21.6%,急性穿孔21.3%,幽门梗阻9.8%;对照组分别为10.1%,13.9%,17.4%。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老年组溃疡大于2.5cm者占23.2%,多于对照组(12.5%)(P<0.01)。结论老年人胃溃疡发病率逐年上升,症状体征不典型,并发出血及穿孔多且严重,巨大溃疡较多  相似文献   

3.
老年消化性溃疡222例临床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PUA)的临床及内镜下特点.方法1985-1994年60岁以上消化性溃疡(PU)住院患者222例,以同期60岁以下PU100例为对照进行临床内镜分析.结果老年胃溃疡占同期胃溃疡住院人数的构成比已由1985年的109%递增至1994年的240%.PUA上腹痛、节律性腹痛、反酸、烧心症状发生率依次为578%,225%,315%和104%,对照组依次为870%,450%,480%和380%(P<001).并发症发生率PUA组为608%,对照组为400%(P<001).PUA直径大于3cm者占225%,对照组为40%(P<001).行手术治疗者PUA组为216%,对照组为110%(P<001).结论PUA临床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发生率高,巨大溃疡常见,出血难止,手术机率增加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 ̄(99m)TC经直肠-门脉显像法对40例肝硬化、14例对照者的门脉侧支循环进行了半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肝硬化组病人均呈模型Ⅱ表现,对照组对象均呈模型Ⅰ表现。肝硬化组门体分流率(SI:70.0±9.5%)明显高于对照组门体分流率(SI:18.6±5.7%)(P<0.01),在SI与门脉压之间有正相关性(γ=0.767、P<0.01)。肝硬化合并重度食道静脉曲线组SI值(77.6±5.3%)高于肝硬化合并轻度食道静脉曲张组SI值(62.0±9.9%)(P<0.01)。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地尔硫缓释剂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疗效。方法29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口服地尔硫缓释剂90mg,2/d,用药4周,应用24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观察用药前后血压和缺血性ST段的变化。结果用药后24h收缩压(SBP)从145±9降至127±12mmHg,舒张压(DBP)从106±11降至82±15mmHg(P<0.05);SBP负荷由64±9%降至38±9%(P<0.01),DBP负荷由54±14%降至29±10%(P<0.01)。心肌缺血发作频率从4.3±2.0降至2.3±1.0/24h,缺血总时间(min/24h)从16.9±3.9降至9.4±2.9,最大ST段下移由1.4±0.5mm降为0.8±0.3mm(P<0.01)。结论地尔硫缓释剂能显著改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和降低患者血压。  相似文献   

6.
毒瘾者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毒瘾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本文对毒瘾组(8例)和非毒瘾组(2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和超声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毒瘾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其阳性检出率(625%)较非毒瘾组(19%)明显增高(P<001);毒瘾组发热体温397±04°C,较非毒瘾组385±07°C高(P<005),且多伴寒颤、肌肉酸痛;肺栓塞发生率毒瘾组(625%,5/8)高于非毒瘾组(47%,1/21)(P<001),而外周栓塞发生率毒瘾组(125%,1/8)低于非毒瘾组(429%,9/21)(P<001);超声发现毒瘾组心腔赘生物检出6例(750%),均位于右侧心腔,而非毒瘾组检出15例(714%),主要位于左侧心腔,毒瘾组赘生物较大,最大长度22±08(12~34)cm,非毒瘾组只有09±03(05~15)cm(P<001)。  相似文献   

7.
检测322例有或无左室肥厚(LVH)高血压病患者的心室晚电位(Lp)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发现:Lp阳性检出率为18.3%,室性心律失常(VA)检出率为53.1%。LVH者和无LVH者Lp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4.9%和9.9%(P<0.01);VA的检出率为81.7%和38.5%(P<0.01)。并发现LVH又Lp阳性者VA、复杂VA及室速(VT)检出率(100%、97.4%、81.9%)均高于LVH的Lp阴性者(71.8%,P<0.01,21.1%、1.4%,P<0.001)和无LVH的Lp阳性者(76.2%,P<0.01,57.1%、47.6%,P<0.001)。表明Lp与高血压病的VA,尤其是复杂VA及VT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于1995年9月体检人群中,随机采用Hologic2000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186例骨密度。结果提示年龄每增5岁,髋部、Ward区及腰椎1~4三处之骨密度递减(P<0.05)。≥60岁组之骨峰骨量亦随增龄而降低(P<0.01)。骨峰值在≥60岁组下降2个标准差以上者占61.3%。女性除Ward区骨量,均低于男性(P<0.01)。  相似文献   

9.
硫氮Zuo酮对氨茶碱血药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欣  赵建平 《中华内科杂志》1994,33(11):773-775
观察口服氨茶碱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者64例,在加服硫氮Zuo酮前后血清氨茶碱浓度的变化及临床表现。结果显示,加用硫氮Zuo酮后平均血清氨茶碱浓度增加了0.2%(P>0.05),FEV1增加了9、2%(P<0.01),PaO2增加了5.3%(P<0.01),PaCO2下降了7.1%(P<0.01),临床总有效率增加了25%(P<0.01)。提示加用硫氮Zuo酮后未见血清氨茶碱显著增高及其相应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再生障碍性贫血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35例老年人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并与青中年人再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再障症状多不典型,早期易误诊,本组误诊率为54.3%,患者贫血较重,骨髓非造血细胞增多,与青中年人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老年组有18例发生并发症(各种感染共9例,脑出血9例);青中年组仅5例。老年组死亡28例,病死率80.0%;青中年组死亡9例,病死率25.7%,两组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1.
分析1985~1991年老年组106例及非老年组116例心肌梗塞的机械并发症。老年组乳头肌功能失调占37.7%,高于非老年组的17.2%(P<0.01);室壁瘤(VA)72.1%,高于非老年组的55.6%(P<0.01);二组心脏破裂(CR)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分析老年组心肌梗塞的机械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无Q波心肌梗塞乳头肌功能失调占73.7%,大于有Q波心肌梗塞中所占29.9%(P<0.01)。有Q波心肌梗塞中,左室内径扩大者乳头肌功能失调占56.1%,高于左室内径正常者的20.0%(P<0.01)。左室内径扩大及乳头肌功能失调导致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心室壁增厚、无心绞痛病史及首次发生的有Q波型心肌梗塞易导致室壁瘤形成。在广泛前壁心肌梗塞患者易发生心脏破裂。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戊型肝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分析16例老年人戊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乏力及消化道症状重,持续26.3±12。5天,较非老年组(6.9±2.4天)明显延长(P<0.01);血清总胆红质为184.8±103.4μmo1/L明显高于非老年组(80.0±28.9μmo1/L)(P<0.01);黄疸持续48.3±9.9天,较非老年组(22.5±7.0天)延长(P<0.01),其中3例表现为急性重症或亚急性重症肝炎。表明老年人患戊型肝炎并不少见,因其临床表现重、病程长,可能发展为重症肝炎,宜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消化性溃疡(PU)之间的关系及其在PU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98910/199509因消化道症状而进行内镜检查及血清HBVM检测的334例患者,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在334例患者中有46例感染了HBV,列为HBV感染组,检出PU19例(413%),其余288例列为HBV非感染组,检出PU66例(229%),两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334例患者中有PU85例,列为PU组,血清HBVM阳性率为224%,其中胃溃疡(GU)31例(365%),十二指肠溃疡(DU)35例(412%),复合性溃疡(CU)19例(223%),GU,DU及CU血清HBVM阳性率分别为258%(8/31),229%(8/35)及158%(3/19),三组相互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249例列为非PU组,血清HBVM阳性率108%,两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PU组与全国城市人群标化HBVM阳性率79%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HBV感染与PU关系密切,是参与PU发病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晚期肝细胞癌个体化综合序贯治疗:———12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鎏达  陈成伟 《肝脏》1999,4(1):15-17
目的评价中晚期肝细胞癌的个体化综合序贯治疗疗效和优越性。方法甲组74例采用个体化综合序贯治疗;乙组53例为对照组,单用TACE治疗。结果甲、乙两组的Ⅱ、Ⅲ期HCC患者缓解率分别为72.4%与36.0%(P<0.05)和48.9%与14.3%(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1.9个月与13.9个月(P<0.01)和10.1个月与4.1个月(P<0.01), Ⅱ期 HCC2年生存率、Ⅲ期1年生存率分别为48.3%与16.0%(P<0.05)和40.0%与10.7%(P<0.05),1年内肝外转移发生率分别为25.9%和54.8%(P<0.05)。结论 个体化综合序贯治疗中晚期肝癌是目前最合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电生理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报告21例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慢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CAf组)的心外膜标测及心电生理结果,并与14例非风心病阵发性房颤(PAf组)和12例无房颤者(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以对房颤机制进行研究进而为房颤外科术式的改良提供依据。CAf组右房传导时间延长发生率(80.0%)显著高于PAf组(42.9%)和正常对照组(8.3%),P<0.05和<0.0001。CAf组和PAf组窦性心律时的房间传导时间显著长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03.0±24.5和113.3±26.1msvs78.7±18.1ms,P均<0.01)。CAf组和PAf组的高位右房有效不应期均显著短于正常对照组(225.9±22.2和210.0±39.3msvs248.8±31.4ms,P<0.001和<0.01)。CAf组和PAf组易损性发生率(均为5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P均<0.01。CAf组心外膜标测房颤时的波长指数显著小于房扑时的波长指数(1.42±0.27vs2.42±0.41,P<0.01)。右房多为细密的颤动波,左房多为规则的扑动波,但激动模式多变。表明右房传导时间延长、有效不应期短、易损性高是风心病CAf的  相似文献   

16.
160例医院内感染患者的临床与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发生在我院血液病科和传染病科的160例医院内感染患者进行临床和细菌学观察。结果显示:感染主要发生于腹腔,泌尿系统和肺部,腹腔感染占60%以上,表现隐匿,无症关或症状轻微。共做各示本细菌培养320次,菌菌14株株,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占76%,对临床常用的9种菌药物做药敏试验,以耐药菌株显著高于本室同期非院内感染菌株(P〈0.01)。  相似文献   

17.
观察口服氨茶碱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者64例,在加服硫氮酮前后血清氨茶碱浓度的变化及临床表现。结果显示,加用硫氮酮后平均血清氨茶碱浓度增加了0.2%(P>0.05),FEV_1增加了9.2%(P<0.01),PaO_2增加了5.3%(P<0.01),PaCO_2下降了7.1%(P<0.01),临床总有效率增加了25%(P<0.01)。提示加用硫氮酮后未见血清氨茶碱显著增高及其相应的临床症状,两药合用可提高临床疗效;坦在刚开始合用时,应注意血压下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亚硝酸盐对培养心肌细胞的直接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亚硝酸钠作用于培养的心肌细胞,观察到心肌细胞发生了超微形态结构改变;细胞内α-羟丁酸脱氢酶漏出增加(P<0.05~0.01),3H—TdR掺入变化呈双向性:小剂量组(0.001~0.1×10-6mol/L)呈现促进作用(P<0.05~0.01);大剂量组(1.0×10-6mol/L)则表现为抑制效应(P<0.05)。细胞周期分析结果:小剂量组(0.01×10-6mol/L)G0G1期细胞减少4.13%,S期增长3.95%,G2+M期增长0.33%,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剂量组(1、0×10-6mol/L)G0G1期细胞增加9.14%,S期减少12.46%,G2+M期增加4.06%,其中S期的改变达到显著差异(P<0.05);细胞及培养液中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增加(P<0.01)。表明亚硝酸盐能引起培养心肌细胞的直接损伤,其机理与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174例预激综合征患者中13例(7.5%)具有多旁路(29条)。29条旁路中21条由基础电生理检查证实,8条在阻断其它旁路后显现。4例在双侧,9例在单侧消融。平均放电32±14次后将27条(93.1%)旁路阻断。多旁路与单旁路消融成功率相似(93.1%VS94.0%,P>0.05);但放电次数多(32±14VS14±11,P<0.05),消融时程长(3.6±0.8hVS2.1±0.9h,P<0.01);多旁路组复发率高(7.6%VS1.9%,P<0.01).本研究证实射频消融是根治多旁路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浆内皮素1含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特异性放射免疫技术测定了28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发作组)、22例支气管哮喘临床控制(缓解组)和2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血浆内皮素1(ET1)含量。结果显示:发作组血浆含量(13.4±5.2pmol/L)分别显著高于缓解组(8.4±3.9pmol/L,P<0.01)和对照组(6.6±2.6pmol/L,P<0.01);而缓解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发作组血浆ET1含量分别与血氧分压(PaO_2)和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_1%)呈显著负相关(r=-0.8257,r=-0.8157,P<0.01)。上述结果提示ET1可能涉及到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