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评价金属内支架对胆道恶性梗阻的临床应用价值。对4例胆总管癌、1例胰头癌和1例壶腹癌所致梗阻性黄疸进行金属内支架置入术。5例经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后置入,1例经T管置入,共置6枚支架,支架直径为8 ̄10mm,长度为6 ̄8cm。术前及术后2周检测肝功能。结果 支架置入术后患者黄疸逐步产以、消失,肝功能明显好转。随访1a支架无移位及于再狭窄。结论金属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胆道恶性梗阻珠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明确恶性胆管梗阻患者经内镜胆道内支架置入术的护理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总结2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经内镜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的临床经验,评价其临床意义。结果 2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内镜胆道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黄疸迅速消退,一周内黄疸下降1/3以上或二周内血清胆红素降至36μmol/L以下,皮肤瘙痒和黄疸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内镜胆道内支架置入术可明显减轻恶性胆管梗阻患者黄疸,术前、术中及术后予以合理的护理可以协助医师更顺利、更安伞的完成操作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经验,探讨其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45例患者均采用X线透视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根据梗阻部位的不同解剖决定放置支架的方式。45例共置入胆道内支架53枚,其中8例每例置入2枚。结果经皮肝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技术成功率为100.00%。置入术后1周血总胆红素水平较置入前明显下降(P〈0.001)。并发症发生率24.98%,为主要包括胰腺炎和逆行胆道感染等。结论经皮肝胆道内支架置入术疗效可靠,是一种安全,可作为恶性胆管阻塞介入治疗的一种姑息性疗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对2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及胆道金属内支架置入术(PTIBS)或结合局部动脉化疗术,所有患者均经B超、CT或MRI明确诊断,并确定梗阻部位.结果 23例采用经皮经肝穿刺置入外引流管及支架置入术.术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均明显下降.术后23例患者黄疸消退满意;16例黄疸消退,置入内支架术后4周在DSA下行局部灌注化疗术.结论 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外引流加内支架置入术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有效方法,结合局部动脉灌注化疗,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胆道支架置入术对良恶性胆道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国产胆道支架的置入方法。方法 :对 2 5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了经皮肝穿胆道支架置入术 ,其中恶性 2 2例 ,良性 3例。对国产胆道支架的置入器械、方法、以及胆道双支架置入术式进行了改良。结果 :胆道支架置入后黄疸明显减轻和消退。术后 1~ 2wk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术前平均下降了 (146± 39) μmol/L(P <0 0 1)。恶性梗阻性黄疸支架置入后存活超过 6mo者14例 (6 3 6 % ) ,12mo者 5例 (2 2 7% )。支架再阻塞发生率 12 % (3/ 2 5 )。结论 :胆道支架置入术是治疗胆道狭窄的新技术 ,疗效迅速、可靠。国产支架配合长导管鞘和小鞘管技术 ,置入简便 ,创伤小。  相似文献   

6.
金属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金属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7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行经皮肝穿刺金属内支架置入术。结果采用经皮经肝穿刺置入胆管支架均获成功,37例患者术前血清胆红素(388±153)μmol/L,术后1周复查血清胆红素下降至(170±99)μmol/L(P<0.01)。结论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是有效解除胆道恶性梗阻的方法,对中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为一种较好的姑息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新方法:经皮肝穿刺胆道射频消融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经临床筛选2例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肝门部胆管癌1例,胰头癌1例。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内肿瘤射频消融,然后置入相匹配的金属内支架。结果 2例患者均完成手术,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其中一例CA-199降至正常,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射频消融内支架置入术率先在国内开展,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新的手术方式。相对于传统的介入治疗方式,射频消融能减少操作时肿瘤的出血,进一步阻止肿瘤的局部增长,从而延长内支架的通畅期和患者的存活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胆道支架置入术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水平、术后3个月生存率及胆道再梗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内生存率高于对照组,胆道再梗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予胆道支架置入术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具有较大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ERCP下胆道金属网眼支架置入及支架内覆膜支架再次置入在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06年7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67例接受ERCP下金属网眼支架置入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和8例支架内再次金属覆膜支架置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金属网眼支架置入手术成功率95.5%;术后7 d总胆红...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恶性肿瘤所致的梗阻性黄疸已经失去了外科手术的机会,内镜下胆道金属内支架置入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通过放置内支架解除胆道的梗阻,减轻或消除黄疸,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为下一步治疗创造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1资料与护理方法我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对经B超、CT、ERCP检查证实为恶性肿瘤引起的胆道梗阻41例患者在DSA监视下经十二指肠镜放置了胆道金属内支架。内镜采用十二指肠镜Olympus JF-260V型,COOK公司产三腔刀直接插管和切开,COOK公司产超滑导丝,南京微创产胆道金属支架,心电  相似文献   

11.
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回顾性分析介入性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技术与疗效。方法:对29例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胆道梗阻部位位于胆总管9例、肝总管11例,左右肝管汇合部9例。结果:29例共置入金属内支架36枚,其中7例置入2枚。术后1周复查血清生化指标,总胆红素(TBIL)从术前的(483.7±191.8)μmol/L降至(221.3±131.7)μmol/L(P<0.001),碱性磷酸酶与丙氨酸转氨酶均下降明显(P均<0.001)。3例于术后1个月内死亡,均与胆道引流无直接因果关系。术后1个月,3项血清生化指标均有更为显著的下降。跟踪随访23例,平均随访6.0个月,8例仍存活。随访期内14例(60.9%)TBIL降至正常范围;8例(34.8%)TBIL下降至术前的半数以下。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金属内支架置入术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可明显缓解黄疸,改善肝脏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并可有限地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开腹手术放置胆道支架与内镜下支架置入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适应症选择。方法:回顾分析35例不能根治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金属记忆合金胆道内撑支架经开腹手术置入(n=23)、经 ERCP 置入(n=12)完成胆汁内引流,比较手术前后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胆管末端支架置入达到内引流的目的。支架置入术后胆红素均在术后第1周下降约100μmol/L;术后第2周胆红素仍有继续下降;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谷氨酰转肽酶在术后第1周开始较术前明显下降。主要并发症有胆管炎2例,胰腺炎2例,胆道出血3例。结论:胆道支架经开腹手术置入与经 ERCP 置入均可有效解除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管梗阻,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临床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胆道支架置入方式,达到个体化治疗,以提高胆道支架置入的安全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冯龙  郭武华  蒋为民  李凌 《重庆医学》2011,40(13):1310-1311
目的观察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植入术联合动脉化疗栓塞术的双途径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植入术后联合动脉化疗栓塞术的双途径介入治疗,随访并观察近、中期疗效和生存期。结果 16例患者共置入网状支架20枚;置入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置入术前明显下降(P<0.01);内支架置入术后进行动脉化疗栓塞术1~4次(平均2.3次);随访3~24个月,死亡13例,平均生存期为11.8个月,3例仍存活;开通时间平均为229 d,半年开通率为75%。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植入术联合动脉化疗栓塞术的双途径介入可有效地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明显缓解黄疸,延长支架开通时间及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4.
迟海本 《海南医学》2014,(5):706-708
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术是当今最常见的恶性肝胆肿瘤或良性狭窄伴有梗阻性黄疸的姑息性治疗。然而,胆道支架梗阻后黄疸的再发,或伴有急性胆管炎,是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支架发生梗阻后只能重新更换支架。现将胆管支架梗阻的因素和机制以及预防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钟朝明  张伟  玄祖旗 《新疆医学》2009,39(10):64-66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指侵犯到胆道系统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引起胆道狭窄或闭塞,临床表现为梗阻性黄疸。此类患者被发现时多已是晚期,手术难度大,切除率低,并发症多。经皮肝穿胆道内外引流及支架置入术是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所致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生存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在治疗梗阻性黄疸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后二次手术植入自膨式胆道支架.结果:4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均在X线引导下经皮穿刺胆道成功后植入内外引流管,引流(1~2)周后植入胆道支架.支架植入后患者全身症状明显改善,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明显下降.结论:胆道支架植入术是良好的降低黄疸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梗阻部位合理选择支架的植入.  相似文献   

17.
闫胜利  李慧  张玲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1):1315-1317
目的:分析超声、透视引导下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优缺点。方法:3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PTCD,穿刺右叶胆管24例,左叶胆管6例。DSA下成功放置胆道支架30例。结果:1针穿刺成功率及置入支架成功率100%。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内胆红素值明显下降,2~3周黄疸基本消退。结论:超声引导结合X线透视下PTCD并胆道支架置入术简便、安全、并发症少,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胆道腔内射频消融(RFA)联合应用胆道支架置入治疗胆管癌及周边恶性病变引起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胆管癌及周边恶性病变引起梗阻性黄疸患者,行 PTCT 后再行胆道腔内 RFA联合支架植入术,观察并发症、黄疸消退情况、术后6个月胆道支架通畅情况及患者生存期。结果7例患者均成功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明显下降。无胆道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胆道支架通畅率为71%(5/7)。结论PTCD 胆道腔内射频消融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是针对胆管癌及周边恶性病变引起梗阻性黄疸的一种新的标本兼治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照经肝穿刺途径与经十二指肠镜途径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11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在术前均给予保肝、利尿以及抗感染等治疗,改善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组患者行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对照组患者给予经十二指肠镜胆道内支架置入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直接胆红素(directbilirubin,DB)、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水平以及治疗后平均生存期、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总有效率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平均生存期较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治疗有效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应用经皮肝穿刺途径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经十二指肠镜途径胆道支架置放术,更有利于患者胆红素水平的降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胆道支架置入术(ERBD)治疗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选取44例成功行ERBD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比较术前、术后3d肝功指标变化。结果 44例患者术后3d肝功指标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 ERBD治疗梗阻性黄疸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