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恒 《商品与质量》2011,(Z3):145-146
《老子想尔注》作为早期道教的经典,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老子》的女性思想,尤其是关于"道"之物性的描述。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的局限性,它所构建的"神化之道"体系的修仙理论,最终还是陷入"宝精养阳"式的男性主义修炼滥觞中。  相似文献   

2.
《老子河上公章句》主要是依据《老子》的基本观点来立论,亦受《黄帝内经》和《周易》的影响。河上公的宇宙论是以元气解道,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生化出来的,并形成了爱气养神、爱精重施;以道养生、以道御情;以德养生、身国同治;守五性,去六情,处中和之道;知足是福等丰富的养生、避祸保身思想,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南昌水专学报》2017,(2):48-53
"道"乃老子思想体系之核心概念。他将"道"定义为一种路径及其蕴含之规律,并论述了宇宙生成、万物生灭以及人类生存之道。老子坦言,他对道的解说不过是勉强而为之。老子告诫世人,悟道时应保持虚静;为更好地运用道,还须努力"得一",以求把道的"无为、无知、无欲、柔弱、谦卑"运用到"治国、作战、养生、处世"中去。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老子关于"道生万物"、"有无相生"和"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思想。老子以"道"为万物的根源、世界的本原,认为世间万物是相互对立、相互依赖的,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治国之道。老子的辩证思想奠定了我国辩证思想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解读老子所谓的"道"及其引申出的"术".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皆生于自然之道,而此"道"亦为经验世界万物形成之规律.顺其"道"而行,对于统治者而言,即当以"无为"而为之;对于社会个体而言,则自处应"守柔",与他人、社会相处应"不争".老子的"道"论及其中体现的辩证思维,在方法论上对于我们今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也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老子的"道"和"无为"思想与"原生态"的关系.老子的"道"强调维护"自然而然"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原生态."无为"是"无违",也是"善为".在保护和传承原生态艺术过程中,要遵从自然规律,树立"善为"观念,营造适合原生态艺术生存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鉴于学术界《四书注释》群中修改《中庸》版本之风日见滋长,经反复研读《中庸》原文及对照朱熹与众多学者的注释,发现这些注释对于"中庸"二字的解释和原文完全不同,朱熹的"中庸之道"更是无稽之谈。"中庸"二字里面没有中庸之道,但《中庸》全书确实存在另外一个"中庸之道",那就是求真求实之道。《中庸》要求修身必须做到"诚身",这是在社会立足的根本。认为诚者,真也,实也。而求取真实的最高行为准则是"择善而固执之",其具体方法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一整套"用中以求实"之道才是正宗的"中庸之道"。它从哲学的高度证明了"诚身"的重要性,也正由此,《中庸》发出了闪亮的唯物主义光芒。  相似文献   

8.
《老子》以“道”为核心概念,运用“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主张“道法自然”的治理模式,强调“无为则无不为”、“无为而治”的方法论,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治思想基础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治理境界,最终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状态。《老子》主张从解构的角度审视权力和政治的功用与同时代其他各家思想的治理向度迥然不同,不仅促成了古代中国社会“治世”的出现,对当下中国正在进行的有限政府构建和深化改革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老子思想中蕴涵了丰富的水哲学,以水论道,以水论人,以水为师,以水鉴事,以水德为执政理念,水之道德贯穿于老子的宇宙观、人生观与政治观。在宇宙观上,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之形而上本原,水是万物之形而下本原,形成"道无水有"的关系。在人生观上,提出"上善若水",人以水为师,具有水之德性和人格。在政治观上,崇尚水德,提倡无为而治;以水喻民,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10.
析老子之“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认为“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道”以“反”为内容,所以“道”具体表现为“德”也是以“反”为内容。故而,老子认为人与自然之德为“节俭”,人与自我之德为“寡欲”,人与他人之德为“不争”,人与社会之德为“无为”。  相似文献   

11.
《老子》一书在建构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时。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否定性思维方式,它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部提出否定原理的哲学著作。《老子》中的否定原理深含着一种怀疑和批判精神,这种精神特质被后来的庄子所继承和发扬,也成为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其思想中的否定性思维及其表现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今本《老子》分为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两部分。全书的主体内容道、德、治国、修身在上下篇各有侧重,但又是共同围绕“务为治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的。道与德、道与治国、德与修身、修身与治国彼此交叉、互相联系,使上下篇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对油田水电企业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它的精神实质体现在四个方面: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牢记"第一要义"是夯实企业的生存之基;2、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突出"核心"就能紧扣企业的立企之本;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落实"基本要求"是坚持企业的兴企之道;4、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掌握学科方法才能实施治企之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老子言说"道"时"渊默"的态度这一视角,探析其"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内涵。得出了从"反者道之动","复归于婴儿"两方面来自觉修为"道"的路径之结论。  相似文献   

15.
刘勰生活于儒、释、道三教合流的齐梁时代,但《文心雕龙》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序志》篇所呈现的刘勰因圣人垂梦而最终织梦成书、敷赞圣旨并立言不朽的人生志愿以及改变颓靡文坛的为文动机,都与其崇儒尊孔的思想密切相关。《宗经》篇所宗之经即儒家经典,宗经思想作为《文心雕龙》的核心思想贯穿全书,"文之枢纽"之一的《辨骚》篇也有体现。在《宗经》之"宗"与《辨骚》之"辨"中,见出《序志》篇"变乎骚"之"变"在于"奇"和"采",由此,刘勰确立了"执正驭奇"、"衔华佩实"的理想文学观。  相似文献   

16.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处在春秋大动乱时期的老子反对统治者“有为”之政,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形而上之“道”在政治领域的落实、运用,它要求统治者清静寡欲,绝巧弃智,以民为本。“无为而治”在当今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语.八佾》篇中主要讲述孔子思想中的礼和乐,它包括孔子所谈"礼"之背景、来源、本质和礼之用四个方面;"乐"的演奏之道、"乐"的本质内容。篇章中关于礼、乐内容之丰富、深刻,对于人们更好的理解孔子思想中的礼乐观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两千年来,对于《中庸》第20章的一处文字,学者们都是这样断句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此种断句将"圣人也"断入上句,并入"天道"里去了,百般解释都不通。如将这三字断入下句,变成"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内容合理,但是破坏了原文复句排比的格式,也欠妥当,陷入了两难境地。这可能是由于错简和漏简造成的,只要补齐和调整几个字,矛盾就解决了。做法是将原文中"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挪移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后面,而在原处补上"诚之者"三字,下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那一段,矛盾就合情合理地解决了。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老子关于"道生万物"、"有无相生"和"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思想。老子以"道"为万物的根源、世界的本原,认为世间万物是相互对立、相互依赖的,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治国之道。老子的辩证思想奠定了我国辩证思想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道"是整个世界、整个宇宙、整个时空和一切物质世界起始和本源。本文试图以虚静为切入点,从道的内涵以及体道等层面来阐述老子道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