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应用持续性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糖水平,并探讨GDM患者血糖波动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母体及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2年8月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门诊定期产前检查的189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组GDM患者的诊断符合2011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推荐的GDM诊断标准。对本组患者于入组第1周,进行第1次CGMS 72 h血糖监测。对其采取个体化血糖控制4周后,即入组第5周时,进行第2次CGMS72 h血糖监测。收集189例GDM患者的年龄、身高、孕产史、孕前体重、空腹血糖水平、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1 h血糖(OGTT-GLU1h)、OGTT 2 h血糖(OGTT-GLU2h)、OGTT日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入组第1及第5周平均血糖水平(MBG)、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以及新生儿体重、母体与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等指标。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GDM患者上述指标与新生儿出生体重,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GDM患者上述指标与母体及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进行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 结果①本组189例GDM患者入组第5周时,MBG、SDBG、MAGE、MODD、高血糖水平(≥7.8 mmol/L)时间及低血糖水平(≤3.3mmol/L)时间分别为(5.7±0.7)mmol/L、(1.1±0.4)mmol/L、(2.4±0.9)mmol/L、(1.2±0.3)mmol/L、60 min/d(0~380 min/d)及0 min/d(0~270 min/d),均分别显著低于入组第1周时的(6.1±0.9)mmol/L、(1.3±0.4)mmol/L、(3.1±0.9)mmol/L、(1.5±0.4)mmol/L、100 min/d(0~760 min/d)及0 min/d(0~470 min/d),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97,P<0.001; χ2=7.028,P<0.001; χ2=7.691,P<0.001; χ2=12.986,P<0.001;Z=-4.992,P<0.001;Z=-2.601,P=0.009)。②本组189例GDM患者中,因自然流产(1例)及胎死宫内(2例),共计186例新生儿出生,出生体重为(3 345±508)kg。其中,母体不良妊娠结局包括:1例(0.5%)自然流产,2例(1.1%)胎死宫内,19例(10.1%)合并子痫前期,88例(46.6%)初次剖宫产,36例再次剖宫产(19.0%)。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包括:1例(0.5%)产伤,20例(10.8%)巨大儿,48例(25.8%)大于胎龄儿,5例(2.7%)小于胎龄儿,26例(14.0%)合并低血糖,18例(9.7%)合并高胆红素血症,11例(5.9%)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共计92例(49.5%)新生儿发生不良妊娠结局。③GDM患者入组第1周的MBG及入组第5周的MAGE,均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关系(b=104.709,P=0.013;b=87.804,P=0.035)。④GDM患者入组第1周的MBG与初产妇,均为初次剖宫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28,95% CI:1.160~2.573,P=0.007;OR=5.208,95% CI:2.677~10.133,P=0.000)。GDM患者入组第1周的MAGE与MBG,为大于或小于胎龄儿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32,95% CI:1.137~2.343,P=0.008;OR=1.992,95% CI:1.269~3.128,P=0.003)。GDM患者入组第1周的MAGE、MBG及入组第5周的MAGE,均为巨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00,95% CI:1.107~2.925,P=0.018;OR=1.987,95% CI:1.038~3.803,P=0.038;OR=1.885,95% CI:1.063~3.341,P=0.030)。GDM患者入组第1周的MAGE为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52,95% CI:1.050~2.008,P=0.024)。 结论GDM患者血糖波动异常,可能导致母体及新生儿的不良妊娠结局,因此除了对GDM患者每天监测7次瞬时血糖水平外,还应同时监测其血糖波动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结果,选择波动性高血糖患者30例,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糖波动变化.结果 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血糖水平(MBG)、平均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分别由治疗前的8.29%±0.73%和(10.06±2.48)、(2.36±0.53)、(5.64±1.22)和(1.72±0.60)mmol/L下降至治疗后的7.37%±0.47%和(8.04±2.25)、( 1.52±0.35)、(4.40±1.02)、( 1.26±0.49)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可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波动幅度,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内皮功能以及炎性状态的影响。方法使用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反映内皮功能,以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反映机体炎性状态。对糖化血红蛋白(Hb A1C)≤6.5%的T2DM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CGMS),选取50例平均血糖(MBG)3倍血糖标准差(SD)的患者为血糖波动较小组(Ⅰ组),另选50例平均血糖≤3倍血糖标准差的患者为血糖波动较大组(Ⅱ组)。比较两组FMD、hs-CRP水平,探讨血糖波动对内皮功能以及炎性状态的影响。结果Ⅱ组的hs-CRP及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餐后血糖波动幅度(MPP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明显高于Ⅰ组,而FMD明显低于Ⅰ组(P0.05)。MAGE和SBP是FM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AGE、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和MPPGE是hs-CR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hs-CRP受血糖波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 Alc)对糖尿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455例体检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餐后2 h血糖(2h-PG),采用ROC曲线确定Hb Alc诊断糖尿病的诊断界点。结果以FPG≥7.0 mmol/L或2 hPG≥11.1 mmol/L为诊断DM的金标准作ROC曲线,Hb A1c 6.1%为最佳切点,灵敏度为92.7%,特异度为83.4%;以FPG7.0 mmol/L且2 h-PG(7.8~11.1)mmol/L为诊断IGT的金标准作ROC曲线,Hb A1c 5.8%为最合适的切点,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55.8%;以FPG(6.1~7.0)mmol/L且2 h-PG7.8 mmol/L为诊断IFG的金标准作ROC曲线,Hb A1c的5.6%为最合适的切点,灵敏度为84.4%,特异度为44.2%。结论 Hb A1c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指标具有可行性,其灵敏度较高,诊断糖调节受损特异度不高,联合实验有助于提高糖调节受损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糖波动幅度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于该院的GDM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第1周的第1~3天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监测其血糖波动,对平均血糖水平(MBG)、空腹血糖时间曲线下面积(AUCG)、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  相似文献   

6.
陈峰 《工企医刊》2002,15(3):33-34
我院自1996年以来共收治食管癌伴糖尿病患者35例,现将手术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本组并有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按美国糖尿病协会(ADA)1997年制定的诊断标准:(1)有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11.1mmol/L;(3)OGTT中2小时血浆葡萄糖(2HPG)≥11.1mmol/L,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甘油三酯(TG)与血糖相关指标间的关系。方法在江苏省6个疾病监测点的就业流动人口中,通过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实验室检测等方法收集人口统计学信息、行为危险因素信息以及血压、腰围、TG、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OGTT2hr)、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等相关信息。结果分析样本为1 712名无糖尿病或血脂异常史者,平均年龄为(35.9±11.3)岁,男性占55.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G与OGTT2hr、Hb A1c呈线性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男性人群中,FPG水平也随TG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G水平高于适宜切点人群(男性≥1.43 mmol/L,女性≥1.36 mmol/L)的糖尿病患病风险是低于适宜切点人群的2.95倍(95%CI:1.82~4.80)。结论 TG与FPG、OGTT2hr、Hb A1c等血糖相关指标密切相关,且TG水平升高可显著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广州地区健康孕妇孕中期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的正常参考范围,并探讨Hb A1c联合空腹血糖预测妊娠期糖尿病(GDM)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0月在该院定期产检并分娩的GDM孕妇160例为GDM组,选取同期636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孕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各时点(空腹、服糖后1 h、服糖后2 h)血糖及Hb A1c水平。制定健康孕妇孕中期Hb A1c水平参考范围;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Hb A1c联合空腹血糖诊断GDM的价值。结果 GDM组孕妇OGTT各时点血糖及Hb A1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健康孕妇孕中期Hb A1c水平参考范围的95%CI为4.1%~5.7%。Hb A1c单独预测GDM的临界值为5.15%,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5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8.8%和75.4%;空腹血糖预测GDM的临界值为4.95 mmol/L,AUC为0.63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1.9%和81.0%; Hb A1c (≥5.15%)联合空腹血糖(≥4.95 mmol/L)预测GDM的AUC为0.897。结论该研究建立了广州地区健康孕妇孕中期Hb A1c正常参考范围,为广州地区各实验室建立自身的参考范围提供了参考,Hb A1c和空腹血糖预测GDM均有一定价值,但二者联合预测的准确率大大提高,并为OGTT诊断GDM提供了参考,有替代OGTT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动态监测糖耐量受损(IGT)患者血糖波动及漂移趋势。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58例未经干预治疗的IGT患者进行连续72h的血糖监测。结果患者一天中血糖较低的时间段为夜间3点,以后血糖逐渐升高,进餐后2h血糖漂移至最高峰值,一天内血糖高于7.8及11.1mmol/L所占的时间构成比分别为(13.3±11.1)/和(0.3±1.2)/。一天内血糖最高与最低值的差值为(4.4±1.3)mmol/L。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为(4.86±0.19)mmol/L。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为(1.09±0.06)mmol/L。平均血糖水平与HbA1C及指端毛细血管血糖值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6,0.89,均P<0.01)。结论动态血糖监测能详细显示IGT患者血糖波动及漂移趋势的特征,可对拟定干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黎明现象及盐酸二甲双胍治疗后黎明现象的改善状况.方法 对6例临床判断有黎明现象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佩戴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Guardian RT CGMS),给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观察黎明现象的改善情况.结果 动态血糖监测显示6例患者均存在黎明现象.给予盐酸二甲双胍0.5g,2/d治疗,黎明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平均血糖水平从8.1±1.5 mmol/L降至6.6±1.0 mmol/L(P<0.01);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从2.7±2.0 mmoL/L降至1.0±0.6 mmol/L(P<0.01).血糖≥8.0 mmol/L所占的时间百分比由59.2%降至25.5%(P<0.05),3.9 mmol/L<血糖<8.0 mmol/L所占的时间百分比由39.7%增至73.2%(P<0.05).结论 盐酸二甲双胍可以有效地改善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黎明现象,实时动态血糖监测有助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黎明现象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观察.  相似文献   

11.
餐后血糖对2型糖尿病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和胰岛素释放(IRT)试验,解析空腹和餐后血糖对糖尿病诊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07年6月,内分泌和代谢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共3 588例进行OGTT和IRT检测。以血浆葡萄糖5.6、6.1、7.0mmol/L为空腹血糖切点,7.8、11.1mmol/L为餐后血糖切点,分析患者分布情况以及空腹血糖(FPG)、餐后1h血糖(1 h PG)和餐后2 h血糖(2 h PG)等不同切点对糖尿病诊断的价值。结果依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糖尿病患者3097例。其中FPG≥7.0mmol/L者2654例,单独检测2hPG漏诊62例,占2.33%;单独检测1hPG仅漏诊18例,占0.6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2 h PG≥11.1 mmol/L者中FPG〈7.0 mmol/L的占14.60%(443/3 035);1 h PG≥11.1mmol/L者中FPG〈7.0mmol/L的占14.00%(429/3065),差别无有统计学意义(P=0.503)。FPG和餐后2hPG均正常202例〔但其中113例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或)胰岛素分泌延迟,占55.94%〕,其余289例为糖耐量受损和(或)空腹血糖受损。在1 hPG≥11.1 mmol/L且2 h PG〈11.1 mmol/L的291例中,54例FPG≥7.0mmol/L经复查诊断为糖尿病,另有125例餐后30 min血糖≥11.1 mmol/L者的HOMA指数及胰岛素曲线下面积与FPG5.6~6.1mmol/L而2 h PG≥11.1mmol/L的糖尿病患者接近。结论1 h PG与FPG的一致性不比2 h PG差,且更敏感,提示1 h PG同2 h PG一样,可以作为糖尿病的餐后血糖诊断切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双波疗法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8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胰岛素泵常规波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双波疗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检测两组血糖波动情况,包括平均血糖值(MBG)、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早餐后血糖漂移幅度(BPPGE)、午餐后血糖漂移幅度(LPPGE)、晚餐后血糖漂移幅度(DPPGE)、最低血糖波动幅度(LAGE)。对比两组的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胰岛素用量、治疗费用、低血糖发生率、MBG两组无差异(P0.05);MAGE、BPPGE、LPPGE、DPPGE、LAGE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剖宫产、巨大胎儿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岛素泵双波疗法能显著改善妊娠期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情况,降低剖宫产及巨大胎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动态血糖监测在2型糖尿病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甲泼尼龙组、地塞米松组、泼尼松组,每组40例。各组均连续进行3 d动态血糖监测,记录全天血糖标准差(SD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平均餐后血糖波动幅度(MPPGE);于动态血糖监测的第2天清晨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中糖化血红蛋白浓度。记录血糖漂移指标:高血糖时间比率、低血糖时间比率、血糖波动系数。结果 治疗前3组糖化血红蛋白、SDBG、MAGE、MODD、MPPG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糖化血红蛋白、SDBG、MAGE、MPPGE水平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地塞米松组和泼尼松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8.58±1.45)%、(7.32±1.76)%,明显高于甲泼尼龙组的(6.40±1.13)%,地塞米松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泼尼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地塞米松组和泼尼松组SDBG、MAGE、MPPGE水平明显高于甲泼尼龙组,地塞米松组SDBG、MAGE、MPPGE水平明显高于泼尼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糖化血红蛋白、SDBG、MAGE、MPPGE水平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地塞米松组和泼尼松组糖化血红蛋白、SDBG、MAGE、MPPGE水平明显高于甲泼尼龙组,地塞米松组糖化血红蛋白、SDBG、MAGE、MPPGE水平明显高于泼尼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时进行动态血糖监测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血糖稳定。地塞米松治疗后患者的血糖波动最大,应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B1Asp30)和预混人胰岛素30R(BHI30)治疗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64例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8mmol/L〈空腹血糖〈14mmol/L,糖化血红蛋白〉8%)分为A、B两组,A组予B1Asp30(诺和锐30),B组给予预混人胰岛素30R(诺和灵30R)进行治疗。用动态血糖检测仪(CGMS)监测患者血糖水平,计算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水平(MP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空腹血糖变异系数(FPG—CV)以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作为反映血糖波动指数。结果两组在血糖达标后,A组空腹、早晚餐后、睡前血糖及HbAlc下降幅度均优于B组(P〈0.01或P〈0.05),反映血糖波动的指标SDBG、MPG、MAGE、FPG—CV、MODD均低于B组(P〈0.05);同时A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低于B组(P〈0.01)。结论与BHI30相比,B1Asp30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更有利于血糖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1月来我院做孕检的孕妇340例,其中孕检正常孕妇130例作为正常组,糖耐量异常孕妇75例作为异常组,GDM孕妇134例作为GDM组。所有孕妇禁食10~12h后抽取静脉血检测血糖和Hb A1c,如血糖6.1 mmol/L行50g口腹葡萄糖负荷试验和OGTT筛查。三组FPG、OGTT、Hb A1c结果用x珋±s表示,两两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GDM组FPG、OGCG、Hb A1c分别为(6.97±0.82)mmol/L、(6.94±0.33)mmol/L、(10.62±0.37)%,均高于正常组[(4.20±0.36)mmol/L、(5.62±0.34)mmol/L、(6.41±0.53)%]和异常组[(5.19±0.72)mmol/L、(6.20±0.36)mmol/L、(8.34±0.6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b A1c诊断GDM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动态监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漂移的细节及波动趋势,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160例T2DM患者进行连续72h的血糖监测。结果CGMS所测的血糖与血浆血糖值及指端血糖值均呈显著正相关(r=0.90,r=0.89,P值均<0.01)。24小时平均血糖值与HbA1c呈显著正相关(r=0.87,P<0.01)。患者1天中血糖较高的时间段为早、中、晚餐后1~2h,尤其是早餐后2h最高。上午6时~11时是血糖高峰最集中(64.5%)的时间段,而在凌晨1时~6时出现血糖低谷值占59.5%,尤其是凌晨3时最低。空腹血糖>7.8mmol/L及餐后血糖>11.1mmol/L所占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60(18~100)%和92(38~100)%。结论动态血糖监测能较详细地显示T2DM患者血糖水平波动的特征,对拟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动态血糖特点,为描述此类患者血糖变化特点并早期对其高血糖进行监测、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GMS software3.0软件对14例患者口服醋酸泼尼松片治疗前后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的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用醋酸泼尼松片后患者24 h平均血糖水平(MBG),血糖〉7.8 mmol/L,〉11.1mmol/L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均高于未用之前(P〈0.05)。血糖变化的特点以中餐至晚餐后血糖增高为主,具体表现为中、晚餐后3h血糖水平、餐后血糖峰值及AUC增值均显著高于早餐(P〈0.05),尤以中餐后血糖波动幅度最大,而空腹血糖与未用激素之前相比表现为正常和仅轻微升高。1例患者在CGMS监测期间共发生1次低血糖事件,发生在午夜,持续时间为14min。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的血糖变化具有自身特点,其中大部分患者表现午后至睡前严重高血糖,部分患者可出现夜间低血糖。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糖波动对糖尿病(DM)大鼠甲状腺组织的损伤程度。方法将3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20只,对照组10只,模型组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叠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构建DM大鼠模型。将模型组随机分为持续性高血糖组和血糖波动组,每组10只;血糖波动组每天注射优泌乐注射液,高血糖组和对照组每天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析3组大鼠每日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水平(MBG)和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12周后处死大鼠,采心脏血检测生化指标和甲状腺功能三项,观察甲状腺组织超微结构。结果血糖波动组和持续高血糖组大鼠MBG、SDBG和LAGE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糖波动组MBG低于持续高血糖组(P0.05),SDBG和LAGE高于持续高血糖组(P0.05)。血糖波动组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均高于对照组(P0.05);TC、FPG和三酰甘油(TG)均低于持续高血糖组(P0.05)。持续高血糖和血糖波动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均低于对照组(P0.05)。持续高血糖组与血糖波动组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损伤,微绒毛缺失。结论持续的高血糖或血糖波动均可导致DM大鼠甲状腺激素合成和释放功能下降;持续高血糖组和血糖波动组DM大鼠甲状腺的超微结构均有变化,但两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上海市社区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及血脂控制情况,为优化社区糖尿病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海市社区管理的1 62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防治指南的综合控制目标,评估血糖、血压和血脂的达标情况。结果 1 624例被调查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平均值为7.5%±1.7%。患者Hb A1C达到控制目标(Hb A1C7.0%)的比例为43.6%,血压达标率(130/80 mm Hg)为14.3%,血脂3项[甘油三酯(TG)1.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1.0 mmol/L,女性1.3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 mmol/L]达标率为13.2%,Hb A1C、血压和LDL-C同时达标的患者仅占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血糖达标的因素为郊区、年龄小、病程长、不控制饮食及中心性肥胖;影响血压达标的因素为郊区、年龄大及超重;影响血脂达标的因素为女性、超重及中心性肥胖。结论目前上海市社区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和血脂控制达标率不够理想,尤其需关注郊区、超重或中心性肥胖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妇病毒载量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慢性HBV携带产妇168例,根据HBV-DNA载量,92例<1×103拷贝/ml为HBV-DNA阴性组,76例≥1×103拷贝/ml为HBV-DNA阳性组,另外选取同期住院分娩的非HBV携带孕妇100例作为对照组,分娩前,采集孕妇清晨空腹血,采用荧光定量PCR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孕24~28周,所有孕妇接受75g口服糖耐量实验,以患者妊娠末期为观察终点,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结果 168例慢性HBV携带产妇中HBV-DNA载量<1×103拷贝/ml者92例占54.8%,HBV-DNA载量≥1×103拷贝/ml者76例占45.2%,HBV-DNA阴性组和HBV-DNA阳性组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分别为18.5%和19.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BV-DNA阴性组和HBV-DNA阳性组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DNA阴性组和HBV-DNA阳性组FBG(6.95±0.35)mmol/L和(7.03±0.36)mmol/L、2hPG(10.25±1.28)mmol/L和(10.15±1.11)mmol/L和Hb A1c(8.65±0.96)%和(8.90±0.89)%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6±0.33)mmol/L、(6.15±0.85)mmol/L和(5.12±0.56)%(P<0.05);HBV-DNA阴性组和HBV-DNA阳性组FBG、2hPG和Hb 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8例慢性HBV携带产妇HBV-DNA载量与FBG、2hPG和Hb A1c均存在明显正相关性(P<0.01)。结论HBV感染会增加孕妇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HBV-DNA载量与孕妇血糖水平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