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黄焱秋  林红  周舂骏  张祥义 《江西医药》2008,43(12):1362-1364
目的探讨普通U型网膜与头颈肩网膜固定在头颈部肿瘤放疗中对摆位精度及重复性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头颈部肿瘤患者10例,6例采用普通U型网膜固定,共治疗摆位120次,4例采用头颈肩网膜固定,共治疗摆位80次。每次摆位重复性及精确度的优劣以相对于标示在固定网膜上的肿瘤中心十字线的位移来评价,分析两种不同的固定方法对摆位重复性及精确度的影响。结果采用普通U型网膜固定的患者在120次治疗摆位过程中,每次与肿瘤中心十字线的位移≥2mm的在Z方向为20次,在Y方向为23次。<2mm的在Z方向为100次,在Y方向为97次。采用头颈肩网膜固定的患者在80次治疗摆位过程中,位移≥2mm的在Z方向为5次,在Y方向为6次。<2mm的在Z方向为75次,在Y方向为74次。两种固定方法对摆位精确度和重复性的影响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在头颈部肿瘤放疗中,采用头颈肩网膜固定比采用普通U型网膜固定具有更好的摆位精确度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锥型束CT(CBCT)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摆位误差及靶区外放边界(MPTV)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鼻咽癌IMRT患者在每次摆位后治疗前、摆位误差校正后和治疗后行CBCT扫描,将获取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进行匹配,得出左右(X)、上下(Y)和前后(Z)3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依据公式计算MPTV值。结果 15例患者共进行543次CBCT扫描。校正前的X、Y和Z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0.4±1.5)mm、(0.5±1.7)mm和(-0.6±1.6)mm;校正后分别为(0.2±0.7)mm、(0.1±0.7)mm和(-0.2±0.8)mm;治疗后分别为(0.2±0.8)mm、(0.2±0.9)mm和(-0.1±0.9)mm。X、Y和Z方向总MPTV(校正前和分次内误差)为4.0、3.5和4.5mm,校正后MPTV(校正后和分次内误差)为2.0、2.3mm和2.5mm。结论 CBCT能准确测量并提高鼻咽癌IMRT治疗精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医科达Synergy IGRT机载KV-CBCT分析使用头颈肩热塑网膜进行放射治疗时的摆位误差产生因素,对摆位方法进行改进以减小误差。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30例头颈肩热塑网膜患者。其中Ⅰ组15例直接扣模,Ⅱ组15例为固定患者与底板相对位置再扣膜做标记定位。放疗前进行CBCT扫描并在线匹配,得出两组患者左右(X轴)、上下(Y轴)、前后(Z轴)的线性误差及绕轴(θX、θY、θZ)的旋转误差,对两组摆位误差进行比较,得出P值。结果Ⅰ组左右(X轴)、上下(Y轴)、前后(Z轴)方向的线性误差分别为(3.2±0.36)、(2.9±0.36)、(2.2±0.22)mm,绕轴(θX、θY、θZ)的旋转误差分别为(2.1±0.24)、(1.7±0.30)、(1.7±0.23)°;Ⅱ组的分别为(2.1±0.21)、(2.1±0.18)、(2.7±0.24)mm,(1.2±0.13)、(1.9±0.21)、(1.0±0.13)°;两组在上述方向的比较P=0.0401、0.0139、0.7655、0.0302、0.1859、0.0354。结论相对位置固定可以减少X、Y方向的线性误差,绕X轴、Z轴的旋转误差,使用头颈肩热塑网膜固定体位需要固定患者与底板的相对位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中的摆位误差来源与摆位扩边估值。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8月收治的36例肺癌患者。在调强放射治疗过程中使用KV级Varian机载影像系统On Board Image(OBI)来拍摄射野片,在系统中将拍摄片与计划数字重建射野图像(DRR)进行对比分析,计算两者之间的偏差并进行原因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采用OBI引导技术统计所需时间为,摆位时间(49.2±15.3)s;图像获取时间(146.8±16.1)s;治疗总时间(812.4±197.3)s。放疗后3个月复查,CT扫描局部肿瘤缩减有效率为100.0%。完全缓解(CR)23例,部分缓解(PR)13例。急性期放射反应,放射性皮炎2例(5.56%),均为1级或2级;放射性肺炎2例(5.56%);放射性食管炎1例(2.78%)。将入组肺癌患者摆位后拍摄的162张靶区位置OBI图像与DDR图像中的骨性标志点进行匹配比较,测量出左右方向(X轴)、头足方向(Y轴)、胸背方向(Z轴)的摆位偏差数据。其中系统误差值为:X轴2.27mm,Y轴4.72 mm,Z轴1.16 mm。随机误差值为:X轴1.24 mm,Y轴2.13 mm,Z轴1.41 mm。利用CTV-PTV扩边公式计算出患者调强放疗技术的总体摆位偏差的外扩边界数据估计值。其中X轴5.41mm,Y轴10.93mm,Z轴3.31 mm。结论:OBI引导调强放疗是治疗肺癌的重要手段,其中精确的定位、摆位是提高放疗局部控制率、减少放疗反应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不同匹配方式对宫颈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摆位误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宫颈癌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中不同匹配方式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间在我科行根治性、姑息性放疗的宫颈癌患者45例.每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随机摄取锥形束CT(CBCT)图像两次,在图像采集条件和方法,图像匹配区域、图像重建模式相同的条件下,通过XVI系统分别采用骨匹配和灰度匹配观察对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 骨匹配的摆位误差结果在X、Y、Z轴方向上分别为(-0.27±0.19)mm、(-0.78±0.35)mm和(0.67±0.22)mm;灰度匹配摆位误差结果在X、Y、Z轴方向上分别为(-0.29±0.18)mm、(-0.15±0.31)mm 和(0.57±0.18)mm.对两种匹配方法分别在X、Y、Z轴方向上进行比较,X、Z轴方向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轴方向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相同配准框和图像质量下,摆位误差符合临床要求;但患者的摆位配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研究肺癌患者调强放疗时应用多模块板外加背托、臀托及臂托辅助定位的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该科使用体膜外加普通体板固定及体膜+多模块体板(臀托、背托及臂托)固定肺癌患者行调强放疗治疗时的摆位数据。分别收集2种固定方式在治疗前及治疗期间CBCT拍摄的验证图像与定位时的CT图像进行匹配的验证数据。分别统计其X(左右)、Y(头脚)、Z(腹背)轴3个方向的误差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60例患者共收集1 863幅CBCT图像数据。普通体板外加体膜固定及多模块体板固定在首次治疗前的摆位误差数据分别为左右方向(1.01±2.28)mm和(0.18±1.37)mm、头脚方向(0.91±2.78)mm和(0.65±2.03)mm、腹背方向(1.58±1.80)mm和(0.74±1.57)mm。其中在腹背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期间的摆位误差数据分别为左右方向(0.02±1.83)mm和(0.01±2.13)mm、头脚方向(0.51±2.76)mm和(0.30±2.20)mm、腹背方向(0.57±1.59)mm和(0...  相似文献   

7.
金亮 《江西医药》2013,(12):1178-1180
目的:探讨头颈肩热塑网膜鼻咽癌放疗的摆位误差因素。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6月-2012年8月收治的初治鼻咽癌患者30例,全部采用头颈肩热塑网膜固定,每5个治疗日为不同间隔,作3次在加速器EPID下分别拍摄同样条件的正、侧位验证片和参照片,利用计算机配比软件比较每次验证片与相应的参照片的骨性标志,分别测量射野在Y轴(前后)、X(左右)及Z(头脚)方向的偏移值。结果每个患者在3次不同摆位中,Y轴方向间的摆位误差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X轴方向的摆位误差中,第1次与第3次间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它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Z轴方向的摆位误差中,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尤其是第1次与第3次间(P<0.01)。整个治疗中三个方向的平均摆位误差为:X轴方向(1.3±0.6)mm (-3.5-3.8㎜);Y轴方向(1.0±0.5)㎜(-2.0-1.8㎜);Z轴方向(1.6±0.7)㎜(-3.3-4.7㎜)。结论头颈肩热塑网膜在固定头部技术可确保大多数鼻咽癌患者放疗过程中体位的稳定性,但应注意定期验证,发现并及时纠正少数患者出现较大的摆位误差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比头颈部肿瘤患者开展放射疗法(放疗)治疗时,使用不同固定技术时的摆位误差情况,以期为临床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的有效固定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50例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D组、E组,每组30例。A组采取头颈肩面罩固定, B组采取热缩枕联合头颈肩面罩固定, C组采取真空垫联合头颈肩面罩固定, D组采取发泡胶个体化固定, E组采取头颈肩塑形垫联合头颈肩面罩固定。比较五组患者不同方向[左右X方向(Lat)、头脚Y方向(Lng)、腹背Z方向(Vrt)]的线性误差与旋转误差。结果 A组患者Lat、Lng、Vrt的线性误差分别为(1.58±0.85)、(2.12±0.75)、(2.21±1.21)mm, B组患者分别为(1.35±0.65)、(1.90±0.67)、(1.98±1.15)mm, C组患者分别为(1.15±0.62)、(1.65±0.58)、(1.58±1.05)mm, D组患者分别为(0.78±0.42)、(1.25±0.55)、(1.05±0.98)mm, E组患者分别为(0.60±0.23)、(0.88±0.31)、(0.78±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部肿瘤适形调强放疗摆位误差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摆位误差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3月到2009年9月期间收治的114例腹部肿瘤施行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患者进行分组。第1组43例自由状态下摄取电子摄影装置(EPID)影像资料;第2组35例为吸气末屏气状态下摄取EPID影像;第3组46例进食后60min摄取EPID影像,每组每周摄取正侧位两张EPID监控影像,通过iViewGTRelease3.2b134软件系统与计划系统重建获得的DRR图像进行匹配。结果自由状态下摆位误差平均数值为X轴2.1mm、Y轴3.1mm、Z轴2.9mm、波动值X轴±2.4mm、Y轴±3.7mm、Z轴±2.6mm;吸气末屏气状态下摆位误差均数值为X轴2.0mm、Y轴1.7mm、Z轴2.5mm,波动值为X轴±2.3、Y轴±1.7、Z轴±2.5mm;第3组饭后60min摆位误差均数值为X轴2.0mm、Y轴2.9mm、Z轴2.7mm,波动值X轴±0.8mm、Y轴±3.5mm、Z轴±2.3mm。结论呼吸运动对适形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的影响大于饮食对所引起的放疗误差,呼吸运动主要影响Y轴方向,进食主要影响X轴方向的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10.
周士忠  李克新 《江苏医药》2013,39(12):1468-1470
目的 探讨降低头颈部调强放射治疗摆位误差的措施,提高调强放疗的质量.方法 选择头颈部调强放射治疗患者26例,利用头颈肩底板和头颈肩面膜进行体位的精确固定,通过技术员细心规范的摆位,以及首次治疗前对患者进行机载锥形束CT(CBCT)扫描,治疗过程中每周至少1次CBCT扫描,取得左右、头脚、腹背3个方向的误差数值,进行判断和在线纠正摆位误差.结果 26例患者进行122例次CBCT扫描位置验证,其中首次摆位26例次,治疗过程中96例次,治疗过程中摆位误差数值减小,治疗体位重复率高.所有患者能顺利完成放疗计划,肿瘤局控率97.2%,完全缓解81.4%,不良反应明显下降.结论 通过质量控制,技术改进,可以保证治疗体位的重复性,使摆位误差降到最小,达到调强放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鼻咽癌常规放疗与适形放疗摆位误差的比较,找出摆位时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法。方法以进行放射治疗的40例鼻咽癌患者为对象,20例患者接受常规外照射,另外20例行适形放疗,对其摆位误差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共拍摄120张射野验证片。常规放疗组摆位误差x轴(3.95±2.10)mm、Y轴(3.50±2.03)mm和Z轴(3.02±2.10)mm大于适形放疗组的x轴(1.78±1.03)mm、Y轴(1.53±0.92)mm和z轴(1.60±1.11)mm。结论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采用适形放疗可以减少摆位误差,有效地提高摆位的雷傅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测定盆腔部肿瘤在调强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分析误差的原因并加以控制,以提高放疗准确性.方法 选取40例盆腔部肿瘤患者,用电子射野影像装置拍摄验证片,将验证片和计划靶区影像图进行误差比较.结果 在左右、头脚、前后方向上的误差分别为(2.10 ±1.25)、(2.65 ±1.60)、(2.40 ±1.50)mm.结论 对于盆腔部调强放疗的患者,临床靶区(CTV)到计划靶区(PTV)扩边范围为左右6.13 mm,头脚7.75 mm,前后7.05 mm.  相似文献   

13.
廖奎 《现代医药卫生》2009,(14):2085-2086
目的:比较鼻咽癌调强放疗和常规放疗的不良反应。方法:118例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组61例、常规放疗组57例,调强放疗组靶区为鼻咽肿瘤、咽旁间隙和颈部淋巴区,分次剂量为2.0-2.5Gy/次,33次;常规组用面颈联合野照射DT40-60Gy/(20-30次·4-6周),耳前野补量至鼻咽区DT70Gy;颈部预防总量为DT50-55Gy。结果:调强组和常规组1年口干发生率分别为8.20%(5/61)和94.73%(54/57),张口困难发生率分别为4.92%(3/61)和71.93%(41/5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比常规放疗的不良反应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陈惠  章恒 《中国医药》2014,(3):423-426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调强放射疗法(IMRT)治疗鼻咽癌的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方法 收集2008年3月至2011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初治有完整资料的鼻咽癌患者60例,所有患者采用IMRT治疗(调强放疗组);另外选择同期在本院住院采用常规放疗治疗的鼻咽癌患者65例(常规放疗组).调强放疗组患者均按照根治性放疗,根据病变勾画靶区及需保护的正常重要器官,定义大体靶区鼻咽大体肿瘤靶体积、临床靶区、计划靶区.按照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对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进行评价,并对2组患者急性期皮肤的放疗毒性反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强放疗组皮肤急性反应1级发生率85.0%(51/60);2级发生率11.7%(7/60);3级发生率3.3%(2/60).2组患者急性期皮肤放疗毒性反应比较,常规放疗组Ⅲ度毒性反应1例(1.5%);Ⅰ+Ⅱ度毒性反应64例(98.5%);调强放疗组Ⅲ度毒性反应2例(3.3%).2组Ⅲ度毒性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放疗比较,IMRT治疗鼻咽癌对正常组织器官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降低放疗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周剂量奈达铂化疗联合调强放疗(IMRT)治疗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安全性及对血清白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入组45例晚期鼻咽癌患者均接受周剂量奈达铂化疗联合IMRT,治疗结束后评价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0水平的变化,并分析治疗对血清IL-10水平的影响,并以同期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45例晚期鼻咽癌患者的均顺利完成治疗,均可评价疗效,有效率为86.67%,疾病控制率95.56%。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放射性食管炎,大多为轻度。晚期鼻咽癌患者血清IL-10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IL-10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剂量奈达铂化疗联合IMRT治疗晚期鼻咽癌患者安全、有效;放化疗可降低患者血清IL-10水平, IL-10水平可用于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疗后迟发性放射性脑病的发生、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接受鼻咽癌根治放疗后出现迟发性放射性脑病10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放射性脑病发生在鼻咽癌放疗后7~74个月,中位40个月,放射性脑病病灶主要分布在颞叶、脑干、额叶,以双侧颞叶多见。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中多见。结论放射性脑病多数发生在放疗结束后2-4年内,2D—RT技术具有明显经济优势,调强放疗技术仍存在部分远期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初治鼻咽癌患者调强适形放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288例初治鼻咽癌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145例与对照组143例,治疗组患者应用调强适形技术放疗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对照组患者应用3DCRT放疗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放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放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急性放射性损伤(放射性口干、黏膜炎、骨髓抑制、皮肤反应)Ⅲ级~Ⅳ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初治鼻咽癌患者调强适形放疗方法放疗,临床效果显著,正常重要器官与组织损伤小,无重度不良反应,临床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余文亮 《中国基层医药》2014,(23):3553-3554
目的:分析调强放射治疗(IMRT)技术在复发鼻咽癌治疗中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复发鼻咽癌同步推量IMR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疗效及急性毒副作用。结果全部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平均50 d,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22例患者治疗结束时无死亡病例,随访期间死亡3例(均为转移患者),总生存率86.3%(19/22),局部再复发2例,2例骨转移,1例喉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局部控制率63.6%(14/22)。急性毒副反应主要有急性皮肤、口咽黏膜损伤(12例)及骨髓抑制(4例)。1例出现听力下降听神经受损症状,1例出现下颌骨坏死,所有患者口干症状较首程放疗均有加重。结论 IMRT技术治疗鼻咽癌患者总生存率有明显提高,但复发肿瘤的远处转移、再次放疗导致的不良反应仍需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完善,IMRT治疗复发鼻咽癌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CBCT)扫描在宫颈癌病人调强放疗摆位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病人20例,利用俯卧体架和热塑体膜进行体位固定,初次治疗前对病人行锥形束CT扫描,治疗过程当中每周行1次CBCT扫描,获取病人左右、头脚、腹背3个方向上的误差数值,对这些数值进行分析并在线校正.结果 20例病人总共进行了120次CBCT扫描验证,校正前病人在左右X方向,头脚Y方向,腹背Z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95±0.074)、(0.373±0.090)、(0.302±0.078) cm;校正后三个方向的误差分别为(0.014±0.012)、(0.034±0.022)、(0.020±0.017) cm;每例病人治疗过程中摆位的误差逐渐降低,体位重复率高,20例病人的放疗按计划顺利完成,肿瘤1年局部控制率100%,不良反应明显减少.结论 CBCT扫描有利于对摆位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误差,以保证实施准确的处方剂量,减少辐射损伤周围的正常组织器官,为临床放射治疗提供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不同化疗方案诱导联合同步调强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将不同化疗方案按与调强放疗联合的不同方式分组。其中,PF组70例,采用奈达铂+5-氟尿嘧啶方案诱导化疗联合奈达铂同步调强放疗;TPF组54例,采用紫杉醇+奈达铂+5-氟尿嘧啶方案诱导化疗联合奈达铂同步调强放疗;GP组36例,采用吉西他滨+奈达铂方案诱导化疗联合奈达铂同步调强放疗;奈达铂单药组66例,采用奈达铂同步调强放疗。调强放疗,均为ELEKTA直线加速器(能量为8MV X线)9野调强技术,GTVnx(鼻咽部)总放疗剂量(70.474.8)GY/(3274.8)GY/(3234)次,2.2GY/次,GTVnd(颈部淋巴结)总放疗剂量(6434)次,2.2GY/次,GTVnd(颈部淋巴结)总放疗剂量(6468)GY/(3268)GY/(3234)次,2GY/次。分析4种方案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同时比较其毒副作用。结果:PF组、TPF组、GP组、奈达铂单药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86%、85.19%、83.33%、81.82%,前3组与奈达铂单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相关毒副反应骨髓抑制发生率TPF组较其他3组明显(P<0.05),但均可耐受。结论:诱导化疗可提高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局控率;选择不同的化疗方案其毒副反应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