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内科学     
980500老年肝炎后肝硬化医院内感染的分析/于秋兰…//临床荟萃一1998,13(3)一126 对老年肝炎后肝硬化患者213例进行了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213例中发生医院内感染者61例,感染率为28.64%。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占63.93%;感染者的病死率及并发MOF明显高于非感染者,尸<0.01。提示,无论并发何种感染或并发MOF均会加重原发病的病情,促进死亡。参3(邓富明) 980501老年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35例临床分析Z樊万虎…刀中国老年学杂志一1997,17(5)一316一317 35例患者多急性起病,60%有发热、86%乏力、100%出现黄疽:但恶心、呕吐、厌油均较少;…  相似文献   

2.
肝炎肝硬化医院感染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朱秀兰 《吉林医学》2001,22(3):160-161
目的 :调查我院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 1996年 1月~ 1999年 1月新入院的10 4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医院感染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率为 2 8 85 %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腹腔 39 83% ,呼吸道2 5 5 9% ,胆道 13 95 % ,泌尿系 11 6 3% ,其他 9 3%。结论 :肝炎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严重并发症、侵袭性操作和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是医院感染的易变因素 ,医院感染明显影响肝炎肝硬化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医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总结192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医院内感染部位分布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加以分析。结果 192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医院内感染39例(20.30%),其中活动性肝硬化98例,静止性肝硬化94例,医院内感染分别为28例(28.57%)及11例(11.70%),39例发生医院内感染患者与153例未发生医院内感染患者病死例数分别为20例(51.28  相似文献   

4.
慢性肝病合并细菌感染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慢性肝病合并细菌感染的特点。方法 :对 1997~ 2 0 0 2年住院的慢性重度、重症肝类及肝硬化合并细菌感染患者 5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其中医院内感染占 2 9 8%。感染的部位 :腹腔感染 40 4% ,血液感染17 3 % ,呼吸道感染 18 1% ,肠道感染 9 6% ,胆道感染 7 7% ,口腔感染占 6 3 % ,其他感染占 3 3 % ,重型肝炎的感染率最高 ,其次为肝硬化和慢性重度肝炎。结论 :肝病患者免疫力低下 ,易于合并细菌感染 ,感染使病情加重 ,影响肝病的愈后 ;提高患者免疫力 ,增强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 ,重视潜伏感染状态病灶的处理 ,早期诊治感染可提高肝病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提高对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干预。方法对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近4年收治248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医院感染与侵入性操作、患者年龄、住院天数的关系。结果 248例患者中有82例接受过各种侵入性操作,发生医院感染45例,发生率54.9%;≥60岁患者137例,发生医院感染63例,发生率46.0%;住院时间≥30 d患者122例,发生医院感染70例,发生率57.4%。结论为预防和控制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医院感染发生,应高度重视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减少侵入性护理诊疗操作,加强对进行侵入性操作、年龄≥60岁、住院时间长≥30 d患者的管理,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医院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对我院2012年4月到2016年5月期间所収治的400例肝炎后肝硬化住院患者的临床治疗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调查统计。结果本次研究的40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有55例患者出现住院腹部感染症状,感染率为13.75%;5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例为34:21,两者对比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5例出现院内肺部感染患者死亡率为25.46%;为出现住院肺部感染的患者中,死亡率为6.67%;对比出现院内肺部感染患者和为出现院内肺部感染患者的死亡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有:发热、胸痛、咳嗽、肺部湿啰音等;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住院时间、疾病严重程度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结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是诱发肝硬化患者医院肺部感染主要原因,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应予重视并加强防护,从而才能让医院内肺部感染的发生得到尽可能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医院内感染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7~2009年227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与分析.结果 发生院内感染46例,53例次,感染率为20.3%,感染例次率为23.4%.结论 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率较高,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6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96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例并发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为16.41%,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占首位(52.70%),其次是腹腔(18.92%)。Child A级感染9.23%,Child B组感染32.31%,Child C级感染58.46%。发生医院感染与未发生医院感染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1.54%和96.9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病情危重、侵袭性操作、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白细胞计数减少及严重的并发症是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医院感染明显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洪海龙 《中外医疗》2013,32(19):57-58
目的探讨分析临床中老年肝硬化患者的发病特点以及相关原因。方法该院近年来收治老年肝硬化患者97例,并以此作为临床资料对老年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在该院97例老年肝硬化患者当中,乙肝病毒感染导致肝硬化的患者有55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20例,丙型病毒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8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所致患者7例,不明原因患者7例。结论本院收治的老年肝硬化患者中,引发患者出现肝硬化病症的主要因素为乙肝病毒的感染,其次为长期过度饮酒所致酒精性肝硬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及活动性肝硬化并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感染部位及临床耐药与疾病转归。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住院的40例重型肝炎及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合并感染培养阳性患者的病原菌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304例患者并发医院感染者40例,感染率为13.16%。细菌感染者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真菌感染者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结论本院重型肝炎及肝硬化并发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与肝脏储备功能下降、有创性操作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全面了解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的特点、分析感染的部位、引起感染的病原体种类以及发生感染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探讨引起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256例肝硬化患者分为感染组(88例)和非感染组(168例),对感染部位、病原体种类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率为40.23%,共103例次;感染部位以腹腔感染为主(64例次,占62.14%);培养出真菌26株;G-杆菌12株;G+球菌7株和G+杆菌1株;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与肝功能Child-Pugh积分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介入性操作、肝功能C级以上、并发症、血清白蛋白降低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的确定因素。结论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的几率较高,感染部位以腹腔为常见;感染的菌种主要是真菌、G-杆菌和G+球菌,真菌感染有上升的趋势;院内感染的发生与肝功能的Child-Pugh积分密切相关,确定因素是年龄、住院时间、介入性操作、Child-Pugh积分C级以上、出现各种并发症、血清白蛋白降低和抗生素的滥用7种暴露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2年7月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确诊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37例(肝炎后肝硬化组)及同期酒精性肝硬化患者82例(酒精性肝硬化组),对基本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γ-谷氨酰转移酶(GG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白球比(A/G)、总胆红素(TBIL)]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男性均占多数,酒精性肝硬化组男性比例(91.46%)高于肝炎后肝硬化组(64.23%),女性比例(8.54%)低于肝炎后肝硬化组(35.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炎后肝硬化组患者平均年龄[(58.9±6.4)岁]较酒精性肝硬化组[(51.7±4.3)岁]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程比较[(6.8±2.5)年比(5.9±2.7)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肝炎后肝硬化组患者肝掌(24.09%)、蜘蛛痣(28.47%)、男性乳房发育(1.46%)及肝大(6.57%)的发生率均低于酒精性肝硬化组(70.73%、80.49%、9.76%、5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脾大(59.85%比62.20%)、黄疸(13.87%比13.41%)和腹水(80.29%比76.83%)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肝炎后肝硬化组GGT[(63.8±10.2)U/L]、AST/ALT(1.01±0.22)及ALP[(119.6±25.3)U/L]均低于酒精性肝硬化组[(139.4±47.9)U/L、(1.98±0.53)、(215.7±46.5)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A/G及TBIL比较[(0.81±0.10)比(0.86±0.22)、(47.3±25.6)μmol/L比(49.4±27.3)μ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肝炎后肝硬化组患者肝肾综合征及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8.03%、29.20%)均高于酒精性肝硬化组(3.66%、9.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上消化道出血(37.23%比43.90%)及肝性脑病(20.44%比26.83%)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肝炎后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益生菌培菲康对乙肝性肝硬化高氨血症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治疗作用,同时分析培菲康对此类患者血氨浓度的影响。方法用13C呼气实验和取胃窦粘膜作快速尿素酶实验,在血氨升高的乙肝性肝硬化患者中选择研究对象。其中,存在Hp感染者分3组参与试验。20例予益生菌治疗作为治疗组,20例予传统Hp根治治疗作为对照组1,8例未予任何抗Hp治疗为空白对照组2,余下15例无Hp感染的乙肝性肝硬化高氨血症病人作为对照组3。检测治疗前后血氨浓度、13C呼气实验结果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13C呼气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下降幅度明显大于空白对照组2(P<0.01),但略小于对照组1(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氨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血氨降低幅度比对照组1大(P<0.01),比空白对照组2大(P<0.01),比对照组3大(P<0.05)。结论在乙肝性肝硬化门脉高压血氨升高患者中,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能降低血氨浓度;益生菌在人体内对Hp有抑制作用,同时由于其多方面综合的降氨机制,益生菌对此类高血氨患者的降氨作用比传统Hp根治治疗更好。  相似文献   

14.
吴新员 《河北医学》2013,19(2):236-238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6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与同期住院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为对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酒精性肝硬化辅助检查示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升高,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丙氨酸基转移酶(ALT)、血尿酸(uA)等升高明显,肝大、脂肪肝、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发生比例较肝炎后肝硬化高,与肝炎后肝硬化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清GGT升高显著。提示GGT是反映酒精性肝硬化的特征性指标。酒精性肝硬化预后比肝炎后肝硬化好,但晚期二者预后差别不大。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明显改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与胆汁性肝硬化之间的血脂、载脂蛋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21例胆汁性肝硬化病人的血浆胆固醇(CHOL)、甘油三脂(TRIG)、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100(APOB100)、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并与正常人相比较.结果胆汁性肝硬化病人的CHOL、TRIG和APOB.明显升高,而肝炎后肝硬化病人却反有明显下降,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两组病人的HDL、APOA1都有轻度下降,两者的下降幅度相差不明显;所有病人TBIL均明显升高,以胆汁性肝硬化病人尤为明显,统计学差异显著;两肝硬化组病人的PTA比对照组明显降低,以肝炎后肝硬化组尤甚,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肝炎后肝硬化与胆汁性肝硬化血脂、载脂蛋白的变化有一定差异,可作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伴发热的原因观察分析,找出适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12月我院收治的乙肝后肝硬化临床出现发热症状的患者100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通过对100例乙肝后肝硬化伴发热症状的患者进行引起原因的观察,伴发热在临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中占有一半的比例,发现大部分患者都是由于感染以及上消化道出血而引起的,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结论:肝硬化伴发热在临床中引起的原因有很多,但经过研究观察患者发热最多的还是由感染而引起的,如果对患者没有给予相应措施治疗,将会引起病情恶化,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所以临床对患者要及早找出发热原因并给予相应治疗,帮助患者早日恢复,改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47例(研究组);另外,选择肝炎后肝硬化未并发肝癌患者47例(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饮酒史、糖尿病、HBV阳性、Hbs抗原阳性等是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HBV阳性、HBs抗原阳性、糖尿病为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并发肝癌有多种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HBV DNA阳性与HBs抗原阳性是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糖尿病、HBVDNA阳性与HBs抗原阳性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在临床上应予以注意和预防,以防止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空腹与餐后 2小时血清总胆汁酸 (TBA)在病毒性肝炎中的变化水平。方法对 3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空腹和餐后静脉血清TBA含量 ,并进行分组比较。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各组空腹和餐后 2小时血清TBA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P 相似文献   

19.
355例肝炎后肝硬化患中医证候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分析肝炎后肝硬化的病理生物学指标与各主证候的相关性,探讨影响疾病证候病机的病理因素。方法:规范采集355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信息,记录完整的诊治资料,建立数据库,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信息指标进入多变量分析,运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探索影响证候的主要因素。结果:建立了6个不同证型(肝肾阴虚、湿热内蕴、瘀热内蕴、脾肾阳虚、肝郁脾虚和气虚血瘀)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结论:肝实质细胞合成功能减退是肝硬化基本病机“气虚血瘀”的病态基础之一;慢性炎症和肝实质损伤可能是湿热和瘀热的病态基础;肝肾阴虚与瘀热内蕴之间的相互联系可能具有其生物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探讨影响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新修订的简明健康生存质量(Short Form-36 Health Survey,SF-36)量表测试108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生命质量分值,并采集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相关临床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程、疾病的共性证候及主要实验室指标等。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逐步回归筛选影响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修订后的SF-36量表Cronbach’s a系数为0.773,提示各项目间内部有良好的一致性。肝炎后肝硬化组修订后SF-36总评分及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机体疼痛、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的平均评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结果提示,肝炎后肝硬化共性证候评分与躯体功能、心理健康、情感角色、活力、总体健康状况具有相关性(均r〉0.6,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P=0.05水平,中医肝炎后肝硬化共同证候、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的回归系数分别是0.262、-0.2978、-0.4839、-0.4839、-0.5123、-0.5719,是影响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全面下降,纳入疾病中医共性证候的修订后SF-36量表更为客观,对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