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经》中阴虚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出了《内经》中有关阴虚的所有条文,梳理并归纳出《内经》中阴虚的涵义:①与阳气虚相对,是指阴气亏虚及其凉润、宁静等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②与在外或在上之气的不足相对,是指在内或在下之气的不足;③与气属阳相对而指精虚。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应用实际,将阴虚的基本概念确定为:阴虚是指人体之阴气亏虚及其凉润、宁静、抑制等功能减退而表现为虚热内生或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目前临床应用的阴虚概念,是指阴气虚而非精虚、血虚或津液亏虚。阴阳两虚是阴气与阳气不对等的皆虚,它们都属于气虚的范畴。气阴两虚在理论上是悖论,不可再用于临床疾病的病机和证候的表述。  相似文献   

2.
水饮之邪变动不居,随气机升降,流溢各处,波及脏腑,无处不在。阳气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发散等作用,具有气化温养功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能够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  相似文献   

3.
人体内的正气,有阳气与阴气之分.邪气也有阳邪与阴邪之别.阳气是指津液,阴气是指血液.正气,是指在人体内循行通畅的水液.邪气,是指在人体内循行阻滞的水液.阳邪是因热壅而郁结在人体内的水津,阴邪是因寒凝而郁结在人体内的水液.中医学的阴、阳、气、血,正气、邪气等,都是看得见和摸得着的.  相似文献   

4.
《内经》中气虚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出了《内经》中有关气虚的所有条文,分析归纳出《内经》中的气虚涵义:①是指一身之气虚亏,属阴阳二气对等的皆不足;②是指以针刺泻法使气得散的一种状态;③是指个体的体质差异。据此推出气虚的基本概念:是一身之气不足及其推动、调节、防御、固摄等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以体倦乏力、少气不足以息、防御和康复能力低下为主要临床表现,属阴阳二气对等的皆虚。气虚与精虚、血虚、津液亏虚同时并存时可合称为精气两虚、气血两虚、气津两亏,但一般不再统称为阴阳两虚。气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气虚包括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狭义的气虚是阴阳二气对等的皆虚。  相似文献   

5.
二、气的温煦与凉润作用温与煦,都是“暖”的意思。气能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消除寒冷,所以说气有温煦作用。人体的体温所以能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脏腑经络以及各组织器官所以能维持旺盛的功能活动,都要仰赖气的温煦作用。同时,人体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依靠气的温煦才能运行输布,所以有“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的说法。温煦作用属于气的阳性方面的作用,称为“阳气”。所以《医碥》说:“阳气者,温暖之气也。”阳气在人体的作用,犹如天体中普照万物的太阳,所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阳气不足,产热过少,就会发…  相似文献   

6.
肾命任督管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论证命门真火是人体内的太阳天火,命门为太阳之脏,肾之真水为人体内的太阴地水,肾为太阴之脏;督脉起源于人体的上极,是命门的经属,能总督一身之阳气;任脉起源于人体的下极,是肾的经属,能总调一身之阴气,即任督二脉是肾命天地水火升降之道路.  相似文献   

7.
《内经》阴气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阴气的概念和功能,发展“滋阴学派”和“温病学派”的学术思想,对深化认识热性疾病(包括外感热病和内伤热病)的病变机制,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对于“阴气”的概念,部分学中医者感到陌生,总认为“阳气”与“阴血”相对是常理。“阳与气合称为阳气,阴与血合称为阴血”…的说法讲了20多年,早习以为常了,怎么又有“阴气”与“阳气”相对的说法?或问阴气与气是什么关系?阴气与精血津液是否属同一概念?  相似文献   

8.
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藏精气,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其中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对脏腑起濡润、滋养的作用,肾阳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对脏腑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景岳全书·命门余义》曰:“命门为精血之海,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所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这里的命门,实指肾脏。由此可见肾在全身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肾又主人体的  相似文献   

9.
《内经》中精、精气的涵义及几个相关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内经》中精、精气的涵义作了分析,并对与精和精气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了讨论。认为《内经》的精、精气有不同层次的涵义:或指宇宙中的本原之精或精气,或指自然界的大气,但多指人体内的精或精气。人体内的精或精气的概念、来源,不但与古代哲学所说的精或精气不同,而且与人体内的气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10.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在自然界,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在人体中,不仅存在犹如天地的上下交感,而且也存在人体内外的阴阳交感,这是人体两种重要的生理活动形式。目前,关于内外阴阳交感的论述较少,且对两种形式的关系不甚明了,今将个人见解简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对《内经》中气的涵义作了辨析,指出《内经》所论之气有不同层次的多种涵义:或指宇宙本原之气;或为自然界大气、四时之气、六气;或为人体内的人气、充形之气、精化之气、血中之气、阴阳之气,分为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再分为各藏 气或脉气;或为病邪之气;或为药食之气。各种不同层次的气,皆以无形而运行不息之细微物质为其基本内涵,与气廪之气指精米或饮食物的概念不同。  相似文献   

12.
夏天天气炎热,是外界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人体的新陈代谢很快,阳气朝外发散,阴气留在体内,气血运行比较旺盛,但因为外界阳气也很旺盛,人体阳气发散受阻,所以人在夏天总是感觉特别累。  相似文献   

13.
张哲  易桂生 《华夏医学》2011,24(2):241-244
冬病夏治是以中医理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内病外治"及"天人相应"等为指导,利用夏季的阳气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来防治秋冬季疾病。夏天天气炎热,人体的阳气达到最高峰,是补充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中医利用每年最热的三伏天,用温热药物对体寒的患者进行穴位贴敷来驱散人体内积累的阴寒之气,调节脏腑功能,恢复机体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中,当有人口舌生疮、流鼻血、唇裂齿痛时,我们就说他“上火”了。那么什么是“火”呢? 祖国医学认为:“火”是人体正气之一,称为“少火”,又称“真火”,具有温煦脏腑,生化阳气功能。如果人体内没有了“火”,五脏六腑得不到温养,阳气得不到生化,人就失去了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医防治老年病重在调和脾肾之阳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在防治老年病时强调“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只有调和阴阳 ,才能尽其天年。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协调的结果。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 ,阴和阳有没有主次之分呢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凡阴阳之要 ,阳密乃固” ,又论“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1〕,说明阳气在生命过程中起主导的地位。1 阳气的功能阳化气而阴成形 ,阳气指功能而言 ,有时也指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 ,形体之衰虽然是阴气亏虚的表现 ,但阴气的生成和衰败都以阳气功能作为主导 ,人体的体温、活力和五官、五脏功能活动 ,都是阳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肝肾同源论     
“肝肾同源”的哲学思想源于《易经》,医学基础 源于《内经》。至明代,李中梓根据前人及自己的临 床经验,在《医宗必读》中提出了“乙癸同源,肾肝同 治”的理论。肝肾同源是指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虽有 差异,但其起源相同,生理病理密切相关。由于肝 藏血,肾藏精,肝血与肾精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 互转化的关系,故亦称之为“精血同源”;同时根据五 行与五脏相互配属的关系,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水 生木,即肾精滋养肝之阴血,故又称之为“乙癸同 源”。肝肾同源理论是前人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总结。 随着对中医学理论现代研究的深入,肝肾同源理论 得到了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肝肾阴阳关系密切 “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 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 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本,具有滋养肝阴、制约肝阳的作 用;肾阳为人体阳气之基,具有温煦肝阳的作用。肝  相似文献   

17.
阴旺则多寒,能受热药; 阳旺则多火,能受凉药。阳虚则易生湿;阴虚则易交燥。《医门棒喝》此条言人体内的寒、热、燥、湿四气与阴阳盛衰的关系。人身阴湿之气偏盛,则阳气偏衰而多寒,故能受温热之药,以热药能益气而散寒;人体阳热之气偏旺,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内经》"阳明"二阳、三阳之说的本来意义。[方法]梳理《内经》与"阳明"相关的篇章,探析"阳明"二阳、三阳之说的真正含义。[结果]"阳明"在《内经》中的二阳之说有两种含义:一是阳气在五运六气中主气出现的次序,阳气最初的状态叫少阳为一阳,其次的状态叫阳明为二阳,最后的状态叫太阳为三阳;二是两种阳性脉象同时出现的状态叫二阳,此时的二阳并不是指阳气量的多少而是二种脉象。"阳明"在《内经》中的"三阳"之说,是指人体阳气盛极的状态。[结论]"阳明"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是《内经》、《伤寒论》六病模型的重要基础概念,理清经典中"阳明"二阳、三阳的真正涵义,对认识中医理论体系与指导临床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是指阳气鼓动、蒸化阴液外泄。汗液源于脏腑化生之阴液,阳气对阴液的温煦、鼓动和蒸化是汗液产生的动力。吴鞠通也在《温病条辨·论汗》中说:“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中医注重辨证论治,早在《内经》中,就对有关汗出辨证论述详细,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人之阳气,总统一身脏腑经络,运行通体,起着推动温煦营养脏腑经络,化生精气血津液的作用。阳气功能正常,则温煦推动脏腑功能,有助于气血津液的化生和正常运行,反之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导致阳气不足或者功能减退,阳气不通,不能温煦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