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5 毫秒
1.
目的:探讨IL-6、氧自由基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合并肝损伤中的作用,及重组人白介素-2(IL-2)、川芎嗪的治疗价值。方法:SD大鼠112只,随机分为14只,每组8只,5%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内注射诱发大鼠AP动物模型,检测血浆IL-6、SOD、MDA、ALT、AST、LDH、LIP、AMY,并观察肝、胰病理变化。结果;①AP组血浆AMY、LIP、ALT、AST、LDH明显升高(P<0.05或0.01),镜下可见胰腺水肿、炎细胞浸润、坏死1肝脏肝窦充血、细胞浊肝及坏死,且损伤程度随时限延长而加重;②AP各组血浆IL-6明显升同(P<0.01);③AP各组MDA明显高(P<0.01)、SOD明显降低(P<0.01)。④IL-2治疗组、川芎嗪治疗组有IL-2、川芎嗪联合且与NS组比较血浆IL-6、MDA水平明显下降(P<0.05),SOD明显升高(P<0.05),胰、肝病理损害程度减轻,并且AMY、LIP、ALT、AST、LDH均明显降低(P<0.05),平均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联合应用组降低IL-6、MDSA水平和减轻胰腺坏死优于单药组。结论:①IL-6、氧自由基在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伤程度和明显升同,起损伤作用,而SOD明显降低,其保护作用减弱。检测血浆IL-6、MDA、SOD可作为判断AP合并肝脏损伤程度和预后的指标;②大鼠急性胰腺合并肝损伤过程中应用IL-2、川芎嗪显示出良好的效果,联合应用于亿于这两药的单独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途径注射IL-2后在大鼠肝癌模型体内的分布和存留情况及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原位肝癌模型,分别经腹腔(IP组),阴茎静脉(IV组),脾动脉(SA组)注射以Iodogen法标记的^131I-IL-2,比较其在各组中的分布存留情况;并测定内源性IL-2水平,NK和LAK细胞活性,T细胞亚群改变以及sIL-2R,TGF-β,IL-10水平。结果:与腹腔及静脉注射途径相比,脾动脉注射组的^131I-IL-2血药浓度及肝脏,脾脏内的放射性浓聚升高更为迅速,药物高峰维持时间也显著延长。IP和IV组在给药后第4天,IL-2水平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至第8天接近对照组水平,SA组IL-2峰值出现在第6天,至第8天尚呈较高水平。各组sIL-2R,TGF-β,IL-10水平均较对照组为低,其中SA组降低维持时间最长。IP和IV组的NK和LAK细胞活性,CD4^ 亚群,CD4^ /CD8^ 虽有增加,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显著,而在SA组中上述各指标相对均有显著提升(P<0.05)。结论:经脾动脉应用IL-2,能迅速升高血液,肝脏及脾脏内IL-2浓度,并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浓度。经脾动脉应用免疫治疗对荷瘤大鼠免疫状态的改善显著优于经腹腔和静脉给药,有望成为免疫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胆囊结石病人40例,择期手术分别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和开腹胆囊切除术(LC)各20例。测定手术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6),C-反应蛋白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比较二种不同胆囊切除手术方式的手术创伤程度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OC组术后12、24及48小时血清IL-6和CRP含量分别高于LC组(P<0.05)。两组术后24小时CD4、CD4及CD4/CD8百分率有显著差异(P<0.05),72小时CD4、CD8及CD4/CD8比值相近(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OC手术创伤大,术后免疫功能改变明显,LC切口小,平均手术时间短是术后血清IL-6和CRP含量低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儿童肾病综合征T细胞亚群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T细胞亚群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5例NS活动期和缓解期患儿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2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NS活动期组CD3^ ,CD4^ ,CD4^ /CD8^ 比值,NK[CD(16 56)]^ 细胞均明显低于缓解期组(P<0.01)和对照组(P<0.01)。结论:说明NS细胞免疫功能减低,T细胞亚群检测可作为肾病综合征活动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研究组,包括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组33例、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1iver cirrhosis,LC)组2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CSH)组17例及健康对照组(Control)20例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相对计数,并检测肝功能、HBVDNA含量及HBV血清标志物。结果按Control、CHB、LC、CSH顺序,CD3^+T细胞、CD8^+T细胞百分比依次升高,而CIM^+T细胞、CD4^+/CD8^+比值及NK细胞百分比依次降低,且CHB、LC、CSH组与Control组及CHB组与CSH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8)。CHB患者的CD3^+T细胞与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HBVDNA含量(log_10)呈正相关(P〈0.001;P〈0.001);CD8^+T细胞与HBVDNA含量(log_10)呈正相关(P=0.007),NK细胞与HBVDNA含量(log_10)(P=0.001)呈负相关。CHB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者的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低于HBeAg阴性者(P=0.018;P〈0.001),而HBVDNA含量(log_10)和CD8^+T细胞高于HBeAg阴性者(P=0.012;P=0.019)。结论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相对值紊乱,且与临床类型、病情、血清HBVDNA水平及HBeAg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腺切除对重症肌无力(MG)病人外周血T细胞的远期影响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5例胸腺切除(手术组)、21例胸腺未切除(非手术组)MG病人和25名健康人(对照组)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T、CD8^+T、CD4^+/CD8^+、CD4^+CD25^+T细胞的变化,应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IFN-γ、IL-4水平。结果 MG病人胸腺切除后完全缓解9例(36%),部分缓解13例(52%)。手术组与对照组比较CD4^+CD25^+T%显著降低(t=2.917,P=0.005)。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比较CD4^+CD25^+T%、CD8^+T%显著增高(t=7.935,P=0.000;t=2.619,P=0.012),CD4^+CD8^+显著降低(t=3.060,P=0.004)。手术组外周血IFN-γ水平显著低于非手术组(t=5.060,P:0.000),但显著高于对照组(t=3.709,P=0.001)。胸腺切除后部分缓解者CD4^+CD25^+T%显著低于完全缓解者(t=2.292,P=0.033),但高于无效者(t=5.225,P=0.000)。结论 MG病人外周血T细胞紊乱在胸腺切除后远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未完全恢复正常。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与MG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7.
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脾脏T细胞亚群免疫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脾脏T细胞亚群免疫状态。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31例肝癌患者外周及脾静脉血T细胞亚群CD4^ ,CD8^ ,CD4^ /CD8^ (以下简称CD4,CD8,CD4/CD8)的变化,并以13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6例Ⅰ期肝癌患者脾静脉血CD4高于肝硬化组,外周血CD8低于肝硬化组(P<0.05),外周及脾静脉血CD4/CD8高于肝硬化组(P<0.01)。12例Ⅱ期、13例Ⅲ期肝癌患者外周及脾静脉血CD4,CD4/CD8低于肝硬化组,CD8高于肝硬化组(P<0.01或P<0.05),且脾静脉血CD4,CD4/CD8低于外周血,CD8高于外周血(P<0.05)。结论 早期肝癌患者,T细胞亚群处于良好抗肿瘤免疫状态,脾脏在维持机体T细胞亚群平衡中起重要作用。随肿瘤进展,机体免疫功能逐渐受损;中晚期肝癌患者T细胞群紊乱,机体外于免疫抑制状态,尤其以脾脏T细胞亚群紊乱更为明确,出现了负性抗肿瘤免疫作用,加重了机体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术前IL-2皮下注射治疗对晚期实施姑息性手术的结肠癌病人免疫功能及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共收集可供分析的50例Dukes分期为D的结肠癌病人,将其分为术前IL-2治疗组和非IL-2治疗组。术后两组病人给予相同的化疗。疗程结束后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杀伤活性、可溶性IL-2受体(sIL-2R),观察两组免疫功能的变化,对两组病人同时进行2年的随访,观察生存期。结果:术前IL-2治疗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水平及CD4^+/CD8^+比值,NK细胞杀伤活性明显高于不用IL-2组;可溶性IL-2受体(sIL-2R)水平在使用IL-2组明显低于未用组。1年生存率用IL-2组也显著高于未用组。结论:术前IL-2皮下注射治疗可以提高晚期结肠癌病人的免疫功能,中和外科手术诱发的免疫抑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上的Fas/FasL的表达水平,探讨Fas/FasL诱导的细胞凋亡在As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临床确诊的60例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30例正常对照,运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其外周血CD3^+CD4^+、CD3^+CD8^+T细胞亚群上的Fas/FasL表达水平。结果早、晚期AS患者外周血CD3^+CD4^+T细胞上的FasL的表达率分别为(0.59%、0.93%),CD3^+CD8^+T细胞上的FasL的表达率分别为(2.93%、4.32%),与健康对照组(0.48%、1.14%)比较,其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3^+CD4’、CD3^+CD8’T细胞上的Fas表达率(58.25%、59.91%)比较,早期AS患者外周血CD3^+CD4^+T细胞上的Fas的表达率(64.75%)明显升高(P〈0.05),而CD3^+CD8^+T细胞上的Fas的表达率(48.64%)明显降低(P〈0.05),Fas在晚期AS患者外周血CD3^+CD4^+、CD3^+CD8^+T细胞上的表达率(57.63%、56.32%)无明显变化。结论Fas、FasL在外周血T细胞亚群上的表达水平与AS的病情发展阶段相关;Fas、FasL的异常表达所导致T细胞凋亡功能紊乱可能是AS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抑肽酶对心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IL—6,IL—8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抑肽酶对心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全身炎症应答的影响,方法:将接受心瓣膜置换术的1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8),不用抑肽酶,治疗组(n=8),于预冲液中加入抑肽酶300万单位,分别于术前,停机,停机后1小时和术后1天抽取外周血2ml,收集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结果: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血清IL-6和IL-8水平升高(P<0.05),术后1天仍高于术前,停机后1小时治疗组IL-6水平和停机量IL-8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判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尽管抑肽酶有抗炎症效应,但仅预冲液中加入抑肽酶300万单位无法有效抑制心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促炎性细胞因子IL-6和IL-8的释放。  相似文献   

11.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及Th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Th)亚群的表达及其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经四色荧光抗体染色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及正常对照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数及CD4^+/IFN-γ’(Th1)、CD4^+/IL-4^+(Th2)细胞含量。结果: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数无明显变化、CD4^+T淋巴细胞数、CD8^+T淋巴细胞数均降低;CD4^+/CD8^+比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h1细胞含量、Th1/Th2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Th2细胞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存在着T及Th淋巴细胞亚群分化失衡,这可能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联合应用胸腺肽α1治疗肾病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胸腺肽α1在预防肾病综合征并发感染及协助治疗的作用。方法:6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胸腺肽α1定期注射,两组治疗前后分别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和NK细胞活性:同时观察两组病程和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肾病综合征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尿蛋白转阴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发生感染者抗菌素使用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组间感染类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CD3^+,CD4^+,CD8^+,CD4^+/CD8^+和NK细胞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T细胞亚群活性和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胸腺肽α1改善肾病综合征患者免疫的失平衡,起到双向调节免疫的作用,减少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3.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及附加免疫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和附加免疫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51例化疗前后和26例附加免疫治疗前后的淋巴细胞亚群及其活性。结果:化疗后1周患者CD3^ ,CD4^ 及NK细胞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0.05),CD8^ ,CD19^ 细胞无明显变化(P>0.05),附加免疫治疗组治疗后1周CD8^ 及NK细胞较化疗前明显升高(P<0.05及P<0.01),CD4^ 细胞,CD4^ /CD8^ 比值降低(P<0.01)。结论: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附加免疫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生物反应调节剂能增强化疗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时应同时使用生物反应调节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直肠癌病人外周血NK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应用同位素及流式细胞仪法检测26例正常人(无肿瘤)和35例直肠癌患者(包括术前术后)外周血NK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数目。结果 NK细胞,CD3,CD4,CD4/CD8比值在直肠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性(P<0.05)。直肠癌患者随Dudes分期增高而NK细胞,CD3,CD4,CD4/CD8比值逐渐下降,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根治术和姑息性切除术后NK细胞CD3,CD4,CD4/CD8升高,CD8回落接近对照组。肿瘤未切除组术后NK细胞,CD3,CD4/CD8则进一步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直肠癌患者NK细胞等各项免疫指标大大降低,这种疫紊乱状态在不同病情又有显著差别,根治术和姑息性切除术可明显改善病人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胸腺肽钒对重症肺部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影响。方法 20例ICU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年龄58—83岁,体重50—68kg。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胸腺肽α1组(B组),每组10例。B组在接受A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胸腺肽α1。在治疗前1d和治疗开始后1、2、3、4、5、6、7d进行血常规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比例,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胸部X片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前2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均高于正常值,CD3^+、CD4^+亚群比例均低于正常值;治疗开始后4—7d后,B组WBC、中性粒细胞比例低于A组(P〈0.05),CD3^+、CD4^+;亚群比例及CD4^+/CD8^+比值高于A组(P〈0.01);A组、B组感染控制总有效率分别为70%、90%,1月内病死率分别为40%、3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腺肽α1可增加重症肺部感染患者CD3^+、CD4^+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CD4^+/CD8^+比值,有利于重症感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用血浆代用品3.5%尿素交连明胶(UG)替代异体输血对肿瘤病人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42例直,结肠癌根治术病人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术中输入UG500-1000ml代替异体输血;Ⅱ组输异体全血400-600ml。分别于麻醉前,输血或UG前、术后1、3、5、7d抽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细胞亚群的数量。结果:两组后1、3dCD3^ ,CD4^ 、CD4^ /CD8^ 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或P<0.01),Ⅱ组较输Ⅰ组减少更明显(P<0.05)。术后5、7dⅠ组CD3^ 、CD4^ 、CD4^ /CD8^ 恢复至术前水平,而Ⅱ组仍明显低于术前(P<0.01)。结果:围术期异体输血严重抑制病人免疫功能,用血浆代品UG替代输血对免疫功能未发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术后免疫功能恢复快,有利于降低术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7.
α-干扰素在肾癌根治术后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α-干扰素在肾癌根治术后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46例肾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1例肾癌根治术后应用α-干扰素治疗,对照组25例单纯行肾癌根治术。结果 治疗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与术前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CD3、CD4、CD8、CD4/CD8与术前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3年(90.5%)及5年(81.0%)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肾癌根治术后应用α-干扰素治疗,有利于病人术后免疫功能恢复,增强机体抗肿瘤能力,消灭残留癌细胞,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2(PGE2)对大鼠重症胰腺炎(SAP)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a)的含量及存活率的影响。方法:SD大鼠29只随机分三组,PGE2组(N=9),SAP组(N=11)和生理盐水组(NS,N=9)。大鼠的SAP模型用5%牛磺去氧胆酸钠诱导成功后30分钟经门静脉注入PGE2,采用ELISA检测血清IL-6与TNF-a含量。动态观察同组不同时间,不同相同时间的IL-6TNF-a变化。并与未经PGE2保护(SAP组)及注入生理盐水(NS组)相比较。结果:30分钟时,PGE2组与SAP组的IL-6,TNF-a值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2.79,P=0.907),而与NS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P=0.014,P<0.0001)。0.5-2h时,PGE2组的IL-6与TNF-a值明显下降,而SAP组上述二值却持续上升(P<0.0001)。2h-6h时,PGE2组上述二值快速下降,但SAP组此二值下降缓慢(P<0.0001),差异显著,PGE2组在同组不同时间的IL-6和TNF-a值比较,0.5-2h与2-6h时段均呈明显下降态势(P<0.0001),差异有显著性。存活率比较:0-12h时PGE2保护组9只(占100%)全部存活,SAP组死亡4只(4/11,占36.4%)。0-24h时,SAP组全部死亡(11/1,占100%),PGE2组存活4只(4/9,占44.5%),与SAP组比较差异显著(P=0=026)。结论:IL-6与TNF-a在大鼠SAP全身性反应过程中起重要递质作用。PGE2能降低SAP大鼠血清IL-6与TNF-a的含量,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免疫状态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及抗病毒治疗后外周血CD4^+T、CD8^+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及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10、TNF-α和IFN-γ水平的变化特点及与HBeAg血清学转换的相关性。方法纳入79例处于不同免疫状态的慢性HBV感染者(其中非活动性HBV携带期15例、免疫耐受期20例、免疫活化期44例)及21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CD4^+T、CD8^+T细胞比例。对其中33例免疫活化期患者进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并随访至48周。分别于治疗前(T0期)及治疗后4周(T1期)、8周(T2期)、12周(T3期)、24周(T4期)和48周(T5期)采集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各时间点患者外周血CD4^+T、CD8^+T细胞比例。同时对部分患者血清标本中的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在慢性HBV感染者中,免疫活化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而CD8^+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F =3.610,P <0.05)。抗病毒治疗后,△T0~T1、△T0~T2期,HBeAg血清学转换组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升高率显著高于未转换组(P均<0.05);△T0~T5期,HBeAg血清学转换组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升高率显著高于未转换组(Z =-2.200,P <0.05)。免疫活化组患者血清IL-10、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免疫耐受组(P均<0.05)。免疫活化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后12周及24周,血清IL-10水平显著下降(t=3.037、3.180,P均<0.05),与ALT水平、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在不同免疫状态下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表现不同,免疫活化期患者与健康对照者比CD4^+T比例及CD4^+/CD8^+下降,CD8^+T比例升高,血清IL-10水平显著升高。HBeAg阳性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CD8^+T细胞和CD4^+T细胞的比例升高可能有助于预测HBeAg的血清学转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2(PGE2)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中血清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白介素-1β(IL-1β)的含量及肺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91只随机分4组,假手术对照组(n=7),ANP组(n=28),PGE2前处理组(n=28),BGE2后处理组(n=28);观察同组不同时间,不同组同时间的IL-1β,TNF-α和IL-10的动态变化,并观察各组肺组织的病理切片。结果:各指标在1h,3h,6h和12hPGE2前处理组和PGE2后处理组与ANP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PGE2前处理组,TNF-α,IL-1β下降更加明显,IL-10升高两组都很明显,而且有PGE2保护的两组,其肺组织损伤出现较迟,较轻,结论:IL-1β和TNF-α在大鼠ANP的全身性反应过程中起重要的递质作用,IL-10能抵抗它们的作用,PGE2能降低ANP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含量,提高IL-10含量,减轻肺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