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35例经EUS检查拟诊为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EMR或ESD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病变部位的EUS图像、病理诊断结果及随访治疗效果。结果35例中21例经EMR治疗,14例经ESD治疗。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早期食管癌9例,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良性间质瘤3例,腺瘤性息肉4例,非腺瘤性息肉6例,平滑肌瘤8例。经EUS及病理证实病变均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34例分别于术后1、3、6月复查EUS随访,术后1个月后伤口均完全愈合,无出血、食管狭窄及局部复发现象发生。结论联合应用EUS和EMR或ESD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早期的确诊率,而且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快速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内镜食管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应用透明帽法对71例早期食管癌及食管鳞状上皮重度异型增生患者进行食管黏膜切除。结果 71例患者共切除88块病变,每块切除病变黏膜下平均注射肾上腺素盐水18 ml,切除标本大小为(21.8±1.0)mm×(18.2±1.0)mm。术后5例出血,其中1例动脉出血,4例渗血,应用内镜压迫、肾上腺素盐水注射及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均成功止血;术后4例发生狭窄,其中3例是由于切除直径超出食管全周3/4,术后1个月应用水囊扩张,狭窄均缓解。未有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是一种较为简便、安全、有效的黏膜切除方法,如果操作得当,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食管肿瘤是我国常见病,内镜下治疗食管肿瘤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内镜器械及技术的进步,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管肿瘤的切除,食管狭窄是食管ESD术后的常见并发症,食管狭窄的机制及其治疗已经被很多学者所研究,但其发病原因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就食管ESD术后形成狭窄的机制及治疗方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治疗食管黏膜肌层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黏膜肌层肿瘤属于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一部分,而对于食管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传统的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随着超声内镜和内镜介入技术的发展,选择具有一定适应证的食管黏膜下肿瘤进行内镜下切除,已可替代部分外科手术治疗。我们对2年来在我院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的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背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可一次性完整切除整块病变,目前已被广泛用于表浅食管癌的治疗,但当切除黏膜范围超过3/4 wk时,极易并发顽固性食管狭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评价创面局部单次注射曲安奈德预防大范围表浅食管癌ESD后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7-12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49例大范围表浅食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前期27例仅行ESD治疗,设为对照组,后期22例ESD术后创面局部注射曲安奈德预防狭窄,设为治疗组.两组均系统内镜随访,并发食管狭窄时予以内镜下球囊扩张(endoscopic balloon dilation, EBD)治疗,直至成功解除梗阻.统计比较两组食管狭窄的发生率及所需的EBD次数.结果治疗组食管狭窄发生率为22.7%(5/22),明显低于对照组74.1%(20/27)(P=0.001);狭窄发生后所需EBD次数,治疗组平均为4.4±2.1次(范围2-7次),亦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8.7±4.2次(范围1-17次)(P=0.037).无局部注射相关的出血、穿孔、纵膈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大范围食管ESD术后创面单次注射曲安奈德可以有效预防食管狭窄的发生,并可显著减少EBD治疗次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MR治疗且经病理证实的42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均经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确定其食管病变的解剖层次及起源后,行EMR完整切除病变组织。3例手术中出血患者经金属夹夹闭出血点后成功止血,1例手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经内镜下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止血成功。无穿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无瘢痕狭窄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EMR治疗食管平滑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成为食管早期肿瘤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随着治疗器械和操作技术的不断发展,ESD导致的出血及穿孔并发症也逐渐减少,但术后出现狭窄的概率仍较高。因此有必要分析ESD术后出现狭窄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以此扩大食管ESD 的适应证,使大面积的食管浅表肿瘤能在内镜下被切除,且不引起食管狭窄。此文就目前各种预防ESD术后食管狭窄方法的机制及其优缺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超声内镜诊断价值及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 61例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行超声内镜检查探测病变浸润深度,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EMR),位于黏膜下层的食管早期癌行外科手术治疗。EMR术28例,外科手术33例。比较超声内镜和术后病理判断病变浸润深度。结果超声内镜判断食管黏膜内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94.1%(48/51)、98.0%(48/49);黏膜下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80.0%(8/10)、72.7%(8/11);鉴别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浸润深度准确率为91.8%(56/61)。28例EMR术后病理:14例食管早期癌和12例食管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完全切除,完全切除成功率为92.9%(26/28),观察3~45个月无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能较准确鉴别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浸润深度,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食管环周病变较少见, 内镜下治疗相对困难。内镜下切除术(ER) 可用于治疗短段环周病变。内镜黏膜下剥 离术(ESD) 可完整切除病变, 适用于范围较大的病变, 但对于长环周病变的切除仍较为困难。内镜下隧道式黏膜剥 离术(ESTD) 可提高食管环周病变的切除速度, 且病变长度不再成为食管黏膜病变内镜下治疗的限制。环周黏膜病 变切除后狭窄不可避免, 推荐术后预防性应用激素、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 可能需要联合多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辅助下经双通道内镜食管黏膜下肿瘤剥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99年1月至2005年5月,选择内镜超声检查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瘤的84例在小探头超声辅助下经双通道内镜行食管黏膜下肿瘤剥除术,术后常规病理组织送检。结果84例患者均成功行内镜下剥除,术后无食管穿孔、食管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创面渗血2例(2.3%)。83例获得病理诊断,确诊食管间质瘤65例,脂肪瘤17例,神经纤维瘤1例。术后经平均4.1个月的内镜随访,未见病变再发。结论小探头超声辅助下双通道内镜食管黏膜下肿瘤剥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对食管黏膜肌层病变的治疗效果,并讨论其并发症和随访结果。方法 40例经超声内镜小探头证实的食管黏膜肌层病变,以注射法行黏膜切除治疗,记录病变大小、超声所见、操作方法、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及随访情况。结果 40处病变经EMR完整切除,一次性完整切除率95.0%(38/40)。并发症:术中创面少许渗血7例(17.5%),均以氩气刀止血成功,无搏动性出血及穿孔发生。无迟发性出血及穿孔发生。术后病理:平滑肌瘤32例,间质瘤3例,炎性肉芽肿3例,血管瘤2例。随访1~12个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联合内镜黏膜切除术,术后常规行免疫组化检查,可完整切除食管黏膜肌层病变,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食管黏膜下隧道内镜治疗大面积食管黏膜病变的应用价值。 方法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经胃镜及病理诊断大面积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法及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法切除病变,对比及随访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隧道组均于术中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均为100%,经典ESD组1例圈套器辅助分片切除,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均为88.9%,术后病理结果提示所有切除标本的侧切缘和基底切缘无肿瘤累及。病变切除的平均直径隧道组为(7.5±3.2)cm,经典ESD组为(8.3±1.4)cm,2组在病变切除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隧道组为(50.4±28.0)min,经典ESD组为手术时间(82.5±29.7)min,2组在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平均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隧道技术组术中无1例皮下气肿;剥离过程无环形肌受伤害;经典ESD组术中出现纵隔、皮下气肿2例,其中小穿孔的1例应用钛夹缝合,术后3 d气肿均自行消失,术后24 h内出现发热1例,伴有白细胞升高,抗炎对症处理后第2天完全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内镜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技术是大面积食管黏膜病变切除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有效降低内镜下病变切除的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gubmucosal dissee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37例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2例,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术中穿孔2例,均予内镜下金属夹夹闭后内科保守治疗成功,未有中转外科手术;l例直肠类癌及1例食管重度异型增生术后切缘病变组织残留,2~6月后复查未见明显复发迹象。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患者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选取我院2015-05—2016-10行ESD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58例,分析病变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单因素分析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的危险性因素。[结果]58例患者全部一次性整块切除,手术时间30~90min,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为44.83%(26/58)。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50min、病变环周比≥3/4及创伤面积≥8cm^2是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危险性因素(P<0.05),而术后发热症状与食管狭窄的发生无关。[结论]早期食管癌患者行ESD治疗安全有效,有整块切除率高、术中出血量少、穿孔率低等优势,但术后易出现食管狭窄并发症,需操作者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把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激素预防食管早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食管狭窄的效果。 方法检索截止2017年11月发表在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有关激素预防食管早癌ESD术后食管狭窄效果的相关研究,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有12项研究535例患者纳入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局部注射激素可降低食管早癌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RR=0.41,95%CI:0.27~0.63,P<0.0001),口服激素可降低非全环周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RR=0.25,95%CI:0.11~0.54,P=0.000 4),而对于降低全环周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无明显效果(RR=0.54,95%CI:0.16~1.84,P=0.33)。口服激素(RR=-10.73,95% CI:-15.47~-5.98,P<0.0001)和局部注射激素(RR=-3.22,95% CI:-5.11~-1.34,P=0.0008)均可减少食管狭窄后EBD扩张次数。 结论激素对于预防食管早癌ESD术后的食管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口服激素可以降低非全环周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率,但对于预防全环周ESD术后食管狭窄无明显效果;口服激素和局部注射激素均可以减少ESD术后食管狭窄的EBD扩张次数,并且口服激素减少的效果优于局部注射激素。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食管憩室较为罕见,本文报道了1例青少年食管憩室的诊断及经内镜黏膜下憩室间隔切开术治疗经过,采用直接在憩室间脊顶端纵行切开黏膜并建立隧道的方法,术中未出现黏膜撕裂、大出血等并发症,术后2个月患儿吞咽困难、呛咳等症状基本消失,复查上消化道造影示憩室深度较前变浅,复查胃镜示食管憩室变浅,食管腔入口相对术前变大,管腔通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聚氧化乙烯止血粉对早期食管癌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食管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确诊为早期食管癌并且进行ESD术治疗的212例患者,根据术后创面的处理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106例)和对照组(n=106例),其中观察组在ESD术后对创面均匀喷洒聚氧化乙烯止血粉,对照组术后未进行任何处理。统计两组患者ESD术后的食管狭窄发生率,以及因食管狭窄所需的探条扩张次数、支架置入次数。结果 212例患者均成功进行ESD手术治疗,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100%。观察组有21例术后发生食管狭窄,食管狭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观察组术后所需探条扩张次数平均为(8.28±2.19)次,对照组为(9.05±3.58)次,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8)。观察组患者术后无需再行支架置入治疗,对照组有3例患者由于反复发作的食管狭窄需要进行支架置入治疗,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8)。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原位癌及术后复发,且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如大出血、胸膜炎等)发生。结论早期食管癌患者行ESD术后,给予创面喷洒聚氧化乙烯止血粉能够有效降低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率,且不会升高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并研究曲安奈德局部浸泡联合短疗程口服甲泼尼龙预防大面积食管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后食管狭窄的短期(≤3个月)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21年6月—2022年9月期间在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就诊的14例大面积早期食管病变患者(共15处病变), 内镜下评估后患者均接受了食管ESD治疗。术后采用定期曲安奈德局部浸泡联合7周甲泼尼龙口服治疗, 直至创面被再生鳞状上皮完全覆盖(>95%);若出现狭窄, 则进行内镜下探条扩张术。主要观察食管狭窄率、首次内镜扩张距ESD完成的间隔时间、激素浸泡次数、ESD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再生鳞状上皮生长速度及生长方式等;次要观察ESD术后出血、穿孔等不良事件及激素使用的相关不良事件。结果 14例患者ESD术后无不良反应, 均使用激素浸泡联合口服方案预防性治疗, 有1例患者出现食管狭窄, 狭窄发生率为7.1%(1/14);首次扩张距ESD完成的时间间隔为39 d, 且只扩张1次。13例患者完成无狭窄鳞状上皮再生, 且无相关激素并发症。中位激素浸泡次数6.5次(4.0~14....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1年6月经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48例,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大小、治疗经过以及病理结果等,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病灶直径为0.8~5.8 cm,平均(3.3±0.75)cm,ESD手术时间为27~167 min,平均(71.0±22.6)min,ESD完整切除病灶45例(45/48,93.75%),穿孔3例(3/48,6.25%),其中1例大出血,1例食管患者ESD术后出现食管狭窄,经内镜下球囊扩张食管狭窄消失。所有病人均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内镜随访,1例患者见肿瘤复发。结论 ESD技术对较大病变可以整块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消化道SMT行ESD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预防食管大面积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食管狭窄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ESD且术后黏膜缺损≥5/6食管环周、长度30~100 mm的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患者,术后使用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预防食管狭窄。ESD术后食管黏膜缺损分为2级:1级为≥5/6环周但未累及全环周;2级累及全环周。观察术后狭窄发生率,狭窄出现时间,内镜下球囊扩张(endoscopic balloon dilations,EBD)或放射状切开(radial incision and cuttings,RIC)治疗狭窄的次数,以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共27例患者纳入研究,随访14~38个月,其中术后黏膜缺损范围1级的患者3例,2级24例。术后黏膜缺损长度(73.7±18.4)mm,球囊放置时间(92.0±20.0)d;总狭窄发生率为18.5%(5/27),其中术后黏膜缺损2级的患者狭窄发生率为16.7%(4/24)。球囊取出到发生狭窄的中位时间为17 d,其中2例狭窄患者分别进行了3次EBD治疗,其余3例患者分别接受了2次、1次和2次RIC治疗。所有患者在佩戴球囊过程中未出现穿孔和迟发性出血。结论 对于ESD术后黏膜缺损≥5/6食管环周且长度≤100 mm的食管大面积病变患者,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术后狭窄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