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分析射频消融手术对于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及复发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北京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收住持续性房颤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60例,根据术后3个月以上随访结果分为房颤复发组(复发组,19例)和窦律维持组(窦律组,41例)。分别比较2组射频消融手术前后的左心功能指标改变,以及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复发组患者较窦律组患者房颤持续时间明显延长,肺静脉隔离(CPVI)+其他消融比例高于窦律组(t=11.257,χ^(2)=2.121,P<0.01);消融后,窦律组血浆NT-proBNP下降高于复发组(t/P=2.988/0.004);和复发组相比,窦律组左心房内径缩小,左心室内径减小,LVEF增加,6 min步行试验距离增加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43,9.214,8.652,65.325,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房颤持续时间(OR=1.23,95%CI 1.056~1.558,P=0.012)和术前超声心动图左心房内径大小(OR=2.01,95%CI 0.928~4.347,P=0.023)是消融术后房颤是否复发的预测因素。结论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后能够减少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内径,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6 min步行试验距离,改善左心功能。术前左心房内径大、房颤持续时间长是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转复窦性心律后无症状者新发血栓的发生率及华法林对其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42例房颤转复窦律后的无症状患者,分析住院转复房颤期间(第1次)及转复后随访(第2次)的临床资料及经食道心脏超声(TEE)结果 ,观察新发血栓的情况;比较服用华法林及未服用组新发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1)第1次TEE 85例患者均未发现心腔内血栓形成,第2次TEE发现新发血栓18例(21.2%),其中8例有无症状房颤发作;(2)房颤转复窦律后的无症状患者中60.5%(55/85)并发糖尿病;新发血栓的患者中72.2%(13/18)并发糖尿病;(3)华法林组和非华法林组之间的新发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12.8%和31.6%,差异显著(P<0.05).结论 (1)房颤患者转复窦律后无症状患者新发血栓的发生率较高,其可能主要由无症状房颤所致;(2)房颤患者转复窦律后无症状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比例较高;(3)华法林可降低房颤患者转复窦律后无症状患者新发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以下简称风心二狭)患者体内P选择素(以下简称PS)变化及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干预作用.方法:入选风心二狭患者共37例,其中房颤组16例,窦律组21例,均于PBMV术中抽取其左房、右房及股静脉血,术后24 h抽取其肘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PS值.选取阵发性室上速(PSVT)患者共14例作为对照组,于射频消融术(RFCA)中抽取其左房、右房及股静脉血,同样方法测定PS值.对PS值进行3组间对比,3个部位间对比及手术前后对比并分析房颤组和窦律组病人左房PS和二尖瓣口面积的相关性.结果:①风心二狭患者在窦律和房颤两种状态下左房、右房和股静脉血PS均比对照组高(P<0.01 ),窦律组和房颤组左房和股静脉血P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右房PS比窦律组高(P<0.01);②对照组左房、右房和股静脉血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窦律组左、右房PS无明显差异,但均比股静脉高,房颤组左房、股静脉PS无差异,但均比右房低(P<0.01);③窦律组左房PS和二尖瓣口面积呈负相关,与左房内径、二尖瓣跨瓣压差、压差半降时间、肺动脉压等无关,而房颤组左房PS与上述各指标均无关:④窦律和房颤组外周血PS于PBMV术后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风心二狭患者体内存在血小板活化,但其左房血小板活化程度并没有局部增高;风心二狭窦律患者左房PS和二尖瓣口面积呈负相关,房颤患者无显著相关性; PBMV能显著减轻其体内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P-selectin)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血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28例器质性心脏病房颤患者(房颤组)和21例器质性心脏病窦性心律患者(窦律组)血小板P-选择素及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的水平;同时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房颤组血小板P-选择素[(11.34±3.02)%]的水平明显高于窦律组[(8.42±2.13)%],P<0.01。房颤组MPV亦较窦律组的显著增高[(12.77±3.25)fl,(10.95±2.02)fl],P<0.05。结论:器质性心脏病房颤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显著增加,提示房颤可激活血小板,可能与其血栓前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二尖辩成形术(PBMV)治疗重度二尖辩狭窄(MS)伴心房颤动(AF)近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比较47例重度MS合并AF患者(AF组)和63例MS窦性心律患者(窦律组)PBMV手术的成功率,手术前后的临床疗效,血流动力学以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的改变。结果 两组手术成功率分别达到95.7%与96.4%,PBMV后两组临床症状均获明显改善,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明显改善,房颤组心功能改善与窦律组相当。PBMV后血流动力学以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如左心房压力、跨辩压差、肺动脉压力、左心房内径及二尖辩口面积明显增大明显下降(P均〈0.001),但房颤组下降差值均较窦律组下降幅度小(P〈0.05)。结论 PBMV能使AF患者获得明显的临床和血液动力学改善,AF本身不影响PBMV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2,MMP-2)及其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 roteinase 2,TIMP-2)与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功能、左房内径的关系.方法:选择49例持续性(持续时间大于7d)房颤患者和47例窦性心律患者,分为房颤组和窦律组.采用ELISA测定两组血清MMP-2、 TIMP-2水平,并用彩超测量两组患者左房内径的大小.结果:(1)房颤组血清MMP-2水平明显高于窦律组(P<0.05), 且与左房内径大小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345,P<0.05).TIMP-2水平在房颤组与窦律组间无差异(P>0.05).(2)房颤组患者左房内径水平明显高于窦律组(P<0.01).结论:房颤组患者的MMP-2水平较窦律组高,且随心功能恶化而升高,可能是导致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扩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风湿心脏病1170例中633例慢性房颤患者与537例窦律患者对比分析。房颤组的临床特征与既往报告相同。房颤组的起病、死亡年龄均迟于窦律组,房颤发生至死亡病程平均4.9年。本文用Odds ratio(ω)法分析影响住院死亡的相对危险因素,据结果将相对危险性大的因素依次排列为:充血性心衰、心脏显著增大、风湿性心脏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洋地黄中毒性心律失常及非细菌性动脉栓塞。非细菌性动脉栓塞则是慢性房颤的主要死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来我院住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132例的临床资料,均为2011年9月至2015年1月的病例,观察的结局事件是术后房颤事件,分为房颤组39例和窦律组93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BMI、EuroScore、NYHA分级、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口服药物(β受体拮抗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重症监护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等,记录心脏彩超(LAD、LVESD、IVST、LVEDD、LVEF)和生化检查(NT-proBNP、hs-CRP、ALT、AST、Cr、RDW、RBC),以术后房颤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差异的指标为自变量,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术后房颤发生率为29.55%(39/132),CCABG组房颤发生率(46.94%)高于OPCAB组(1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和窦律组在平均年龄、EuroScore、NYHA分级、重症监护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β受体拮抗剂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和窦律组在术后24h LAD、术后24h LVEF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和窦律组在NT-proBNP、术后24h hs-CRP、术后24h RDW上,有差异(P<0.05);年龄、术后24h LAD、NT-proBNP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房颤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年龄、术后24h LAD、NT-proBNP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房颤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血浆脑钠肽变化水平对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90例,患者入院后进行实验室检查,根据并发症的不同分为房颤组和窦律组,每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浆脑钠肽、内皮素水平以超声心动图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在不同心功能分级情况下房颤组高于窦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皮素水平房颤组也显著高于窦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比较,房颤组患者各参数与窦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血浆脑钠肽显著升高、内皮素显著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有所升高,且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线性相关,可通过检测血浆脑钠肽的水平,了解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华法林不同抗凝治疗对阵发性房颤的出血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抽选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0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华法林口服治疗,低强度组起始剂量为1.8 mg,根据INR调整用剂量,维持INR值为1.3-2.0;高强度组起始剂量为2.5 mg,根据INR调整剂量,维持INR值为2.1-3.0。统计两组患者复律率和维持窦律率,比较两组患者出血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3周内复律率比较(80.39%VS 88.00%)(P0.05);高强度组维持窦律率与低强度组比较显著较高(74.51%VS 52.94%)(P0.05)。高强度组与低强度组比较出血性并发症无显著差异(25.49%VS 13.73%)(P0.05)。结论华法林高强度抗凝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律维持效果佳,出血性并发症未显著增加,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中,心肌细胞Iks通道β亚单位基因Mink-S38G多态性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共130例,其中房颤67例,窦律63例.对入选患者进行静脉采血,记录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房颤组和窦律组的Mink-S38G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采用SPSS13软件进行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Mink-S38G多态性的基因型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Mink-S38G等位基因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研究样本为遗传平衡群体;房颤组与窦律组之间Mink-S38G的三种基因型频率为AA(9.52% vs 23.44%),AG(41.27% vs 50.00%),GG(49.21% vs 26.56%),在房颤组中GG基因型的频率明显高于窦律组,二组间基因型存在明显差异,P=0.0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Mink-S38G多态性与房颤的发生有明显相关(OR=0.481,95%,CI 0.276~0.838,P=0.010).结论 Mink-S38G多态性与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房颤发生有关,具有GG基因型的患者其房颤发生的风险较高,揭示了房颤发生机制中的可能的基因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房纤颤 (AF)患者血液凝血系统分子标志物凝血酶 抗凝血酶Ⅲ (TAT)浓度变化及其对评价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价值。方法 :45例慢性房颤患者中 9例通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TEE)检出左房血栓或有栓塞病史 ,为血栓阳性组 ,余 3 6例房颤患者为阴性组 ,另选临床情况相似的 2 1例窦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各组均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 (ELISA)和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TAT、D D浓度和AT Ⅲ活性 ,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F患者无论是否伴有血栓 ,其TAT及D D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窦律组(P <0 0 5 ) ,AT Ⅲ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窦律组 (P <0 0 5 )。血栓组患者TAT、D D水平较血栓阴性组明显升高(P均 <0 0 5 )。房颤患者TAT与D D水平呈正相关性 (rs=0 3 0 6,P <0 0 5 )。结论 :房颤患者可引起凝血系统的激活 ;检测房颤患者血浆中TAT可成为评估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的有价值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AF)简称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60岁以上人群中AF发生率为1%,并随年龄增加。AF所致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栓塞等并发症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其治疗方法几经变迁。本文采用小剂量胺碘酮口服治疗AF32例,观察其对AF心律转复及复律后的窦律维持作用和安全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心电图QRS时限(QRSd)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11例,并随机分为窦性节律组和房颤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与心电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与窦律组比较,房颤组静息收缩压与舒张压均较低,且年龄较大;在心电参数方面,房颤组QRSd明显较窦律组增加.两组患者QT和QTc无明显差异,但发现QRSd及年龄是高血压病患者发生房颤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QRSd延长及高龄是高血压病患者发生房颤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静脉使用胺碘酮和普罗帕酮转复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9例房颤患者(阵发性29例,持续性10例但病程不超过半年),男30例,女9例,平均年龄(52±11)岁。其中冠心病17例,高血压病6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肺源性心脏病3例,孤立性房颤2例,心功能Ⅰ-Ⅲ级。随机分为胺碘酮组(20例)和普罗帕酮组(19例)。胺碘酮组:150 mg稀释于100 mL0.9%氯化钠溶液中,15-20 min内快速静脉滴入,然后500-1000μg/min维持点滴:普罗帕酮组:70 mg稀释于20 mL的5%葡萄糖液中静脉推注,心律转复后立即停药,如无效,30- 60 min后可重复使用。结果胺碘酮组有效率:4 h内转复为窦律2例(10%),24 h内转复为窦律8例(40%),48 h内转复为窦律5例(25%),总转复成功率为75%。普罗帕酮组有效率:4 h内转复为窦律4例(21%),24 h内转复为窦律8例(42%),48 h内转复为窦律4例(21%),总转复成功率为84%。不良反应:胺碘酮组窦缓和房室传导阻滞2例,静脉炎2例;普罗帕酮组窦性停搏1例,低血压2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结论胺碘酮对心功能抑制作用较弱,减慢心率的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小,对心功能不全患者相对安全,与口服制剂胺碘酮转复房颤的较高成功率比较,其转复成功率相对较低,另外静脉应用胺碘酮较易出现静脉炎。比较而言,静脉普罗帕酮转复房颤成功率相对高些,但对心脏抑制作用相对较强,易出现窦性停搏、房室阻滞、低血压等,因此对心衰患者是不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二尖瓣球囊扩张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mitral valvuloplasty, PBMV)对二尖瓣狭窄(mitral stenosis, MS)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的近期临床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比较45例MS合并AF患者(AF组)和138例窦性心律患者(窦律组)PBMV手术前后的临床和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①AF组年龄大于窦律组[(40.6±8.4) vs (36.7±5.6)岁, P<0.05];AF组NYHA≥Ⅲ级(77.8% vs 48.6%, P<0.05)和瓣膜超声评分≥8(26.7% vs 8.7%, P<0.05)的人数显著高于窦律组;术前AF组存在更大的左房内径[(50.2±7.1) mm vs (45.4±5.2) mm, P<0.05]、更高的肺动脉收缩压[(90.6±20.3) mmHg vs (40.5±6.5) mmHg, P<0.05]和平均左房压[(33.4±6.7) mmHg vs (14.9±4.4) mmHg, P<0.05].②PBMV成功率AF组(88.9%)与窦律组(91.7%)相似,严重并发症AF组也与窦律组相似(9.4% vs 6.7%);术后二尖瓣口面积≥1.5 cm2者窦律组显著高于AF组(71.7% vs 53.3%, P<0.05);术后两组NYHA心功能明显改善,心功能恶化者AF组和窦律组相似(6.7% vs 5.8%),但术后NYHA≤Ⅱ级者窦律组显著高于AF组(81.2% vs 55.6%, P<0.05);③术后即刻两组肺动脉收缩压和平均左房压均明显下降,AF组下降幅度更大,但窦律组术后的实际肺动脉压和左房压更低,AF组甚至到术后48 h肺动脉压也未降至正常.结论 PBMV仅能使AF患者获得部分临床和血液动力学改善,PBMV疗效较差的原因可能与AF患者并存多种异常有关,AF本身不影响PBMV成功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房颤的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两种药物(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房颤的复律和维持窦律的疗效以及长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连续在我院住院的患者按入院先后序列随机分为胺碘酮组(50例)和普罗帕酮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维持治疗1年后,两药物对房颤的复律和维持窦律的疗效及副作用.结果:胺碘酮组观察(13.1±2.67)月,普罗帕酮组观察(13.1±2.58)月,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胺碘酮组转复窦律42例(84.00%),维持窦律36例(72.00%);普罗帕酮组转复窦律34例(70.83%),维持窦律26例(54.17%),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两药物对心脏外器官的副作用轻微.普罗帕酮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且可致心功能减退.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酮都可用来治疗房颤和维持窦律,且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胺碘酮的疗效优于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左心房重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D-二聚体(D-dimer,D-D)、血小板膜活化糖蛋白Ⅱb/Ⅲa(platelet membrane glycoproteinⅡb/Ⅲa,GPⅡb/Ⅲa)同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关系,初步探讨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机制。方法:临床选取100例研究对象,分为心房颤动组(房颤组)60例、窦性心律组(窦律组)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其中房颤组中41例患者通过经胸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又分为血栓阳性组(21例)和血栓阴性组(20例)。所有的研究对象均给予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ial echocardiography,TTE)检查,记录以下指标:(1)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2)左心房、左心耳血栓情况。测定全部研究对象的血浆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包括(1)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vWF和D-D;(2)流式细胞仪检测全部研究对象的全血中GPⅡb/Ⅲa水平。结果:LA-D、vWF、D-D、GPⅡb/Ⅲa的测定值均为窦律组血栓阴性组血栓阳性组(P0.01);房颤组LA-D、vWF、D-D、GPⅡb/Ⅲa的测定值均高于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而窦律组LA-D、vWF、D-D、GPⅡb/Ⅲa的检测值和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重塑、内皮损伤、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增加等因素可能共同参与左心房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胺碘酮和索他洛尔治疗心房颤动的随机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比较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对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102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51例)和索他洛尔组(51例)。胺碘酮组服胺碘酮600mg/d,7d,400mg/d再服用7d,再减为200mg/d,转为窦律后200mg/d维持。索他洛尔组服索他洛尔40~80mg/a,7d,第2周增至160mg/a,转为窦律后40~80mg/a维持。两组患者服用3周转窦律均停用药物。随访12~24个月,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判断疗效。结果(1)胺碘酮组房颤复律成功40例,有效率78.4%;索他洛尔组房颤复律成功36例,有效率70.6%。(2)胺碘酮组在1周内转复窦律34例,索他洛尔组1周内转复窦律10例。(3)随访12个月,胺碘酮组27例(67.5%)仍维持窦律、索他洛尔组15例(41.7%);24个月,胺碘酮组12例(44.4%)维持窦律,索他洛尔组为4例(26.7%)。(4)随访6~12个月,索他洛尔组(80mg/d)10例患者因发生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动过缓停药,而胺碘酮组未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5)房颤持续时间〉12个月是窦律不易维持的预测因素。结论胺碘酮转复房颤有效率和索他洛尔相当,但维持窦律疗效优于索他洛尔.对心脏毒副作用小于索他洛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房颤)的血小板活化和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测量20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伴窦性心律患者(窦律组)、23例风心病伴房颤患者(房颤组)和20例对照组的外周血浆因子Ⅷ相关抗原(VWFAG)、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和血浆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相比,窦律组血浆VWFAG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血浆GMP-140及MPV水平无显著性改变(P>0.05),房颤组与窦律组相比血浆GMP-140、MPV和VWFAG水平更高(P>0.05),结论:心房颤动使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血小板活化和内皮受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