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目的:应用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方法:回顾2005-11~2009-12治疗各种腰椎滑脱症32例。其中真性滑脱10例,假性滑脱22例。Ⅱ°以上3例,Ⅱ°以下29例,男11例,女21例。术前间歇性跛行20例,下肢足背伸肌力减弱10例,跟腱反射减弱2例。手术方式:开窗减压、全椎板减压应用椎弓根器械(国产U型钉)内固定,先行椎间处理,再行复位固定。椎间植骨采用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骨。结果:随访30例,椎间植骨融合率100%,腰痛症状消失25例,占83%,下肢轻度疼痛麻木5例,占16%。临床疗效:优20例,良4例,差1例。滑脱平均复位率98%。结论:椎间植骨或使用椎间融合器均是治疗腰椎滑脱较理想的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
外伤后脊髓空洞症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后脊髓空洞症与原发性脊髓空洞症不同 ,为探讨其机制、诊断和治疗 ,我们将我院 1984年以来手术治疗的外伤后脊髓空洞症 32例分析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32例中 ,男 2 4例 ,女 8例 ;年龄 14~ 5 5岁。原发性脊髓损伤位于颈段 19例 ,胸段 5例 ,胸腰段 8例。空洞多位于原发损伤的平面 ,累及单个脊髓节段 11例 ,向上或向下累及多个脊髓节段2 1例。外伤后出现症状为 5个月~ 2 0年。均有肢体疼痛、麻木、无力、下肢肌张力增高、分离型浅感觉障碍。其中 ,仅累及上肢 12例、下肢 5例、上下肢均受累 15例 ,合并大小便障碍 6…  相似文献   

3.
陈斌  曾昭池 《人民军医》2008,51(9):578-579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及断裂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对1999年9月~2007年6月在我院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29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骨折类型、器械类型、植骨融合方式、是否使用横杆等因素对椎弓根螺钉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术后发生椎弓根螺钉松动及断裂28例(9.4%),其中松动8例,断钉20例。发生时间为术后平均18.7个月。螺钉松动断裂发生率:爆裂型骨折(20.7%)显著高于屈曲压缩型骨折(4.3%)和脱位型骨折(5.8%)(P〈O.05);RF钉组(16.7%)显著高于改良RF钉组(8.3%)、AF钉组(7.2%)及Dick钉组(3.0%)(P〈0.05);未使用横杆组(20.8%)显著高于使用横杆组(7.0%)(P〈0.05);未植骨组(12.2%)及后侧植骨(14.5%)显著高于椎间植骨组(3.6%)和后外侧植骨组(5.9%)(P〈0.05)。结论:术式选择、固定物性能、是否植骨及方式、是否使用横杆等因素,均可影响椎弓根固定螺钉松动和断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1例胸腰椎骨折伴截瘫患者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Kaneda内固定术,观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Kaneda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截瘫的临床疗效。认为:此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截瘫是有效的,但影响疗效的因素有:(1)原发性脊髓损伤程度是影响减压效果的决定因素;(3)减压是否充分,彻底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胸腰椎内固定术后脊髓硬膜外血肿原因分析及其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胸腰椎内同定术后脊髓硬膜外血肿的原因及其诊治。方法 对我院9年来行胸腰椎内固定术的92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例患者术后并发脊髓硬膜外血肿,并通过再次行血肿清除减压术得到证实。针对初次手术、术后阶段、再次血肿清除术以及继发的神经症状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者初次手术后出现的首发症状均是神经症状的加重,只有1例表现为术后的剧烈疼痛。术后神经症状加重至行血肿清除术的时间平均28.8h。从最初的临床表现异常到血肿清除术的时间为2~14h,平均6h。5例患者血肿清除术后神经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尽管胸腰椎内固定术后脊髓硬膜外血肿相对少见,但其后果严重。一旦发现神经症状较术后加再,应及早手术。凝血功能障碍、多节段手术、脊柱翻修术后局部瘢痕化严重是产生血肿的重要危险因素,术者应在手术中彻底止血,并详尽了解所用的止血材料。  相似文献   

6.
胸腰椎骨折伴截瘫前路减压固定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前路减压固定术并发症产生原因和处理对策。方法1998年2月-2004年8月,收治胸腰椎骨折伴截瘫采用前路减压固定术者204例,近期并发症34例51例次,发生率为25.0%。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随访神经功能康复状况。结果术后发生感染1例;脑脊液漏7例;气胸8例;血气胸2例;肋间神经损伤5例;腰神经根损伤2例;脊髓损伤加重2例;生殖股神经损伤3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术侧肢体皮温升高8例;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术后半个月内复查X线片示:脊柱侧凸畸形3例,后凸畸形5例。占4.0%。84例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6年,平均2.5年。其中慢性腰背痛7例,脊柱后凸畸形6例,侧凸畸形5例。无断钉、断棒、内固定松动、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熟练掌握胸腰椎前路减压操作技术、减轻术中创伤、恰当合理的康复指导,可避免大多数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小腿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的诊治与延误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小腿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的成因、鉴别特征、早期诊治方法,并分析诊治延误原因。方法 本组男41例,女22例;年龄7—58岁,平均35岁。其中闭合性骨折44例,开放性骨折11例,单纯软组织挫伤8例。致伤原因:交通伤38例,机械绞窄伤9例,高处坠落伤7例,辗压伤5例,砸伤4例。伤后1h~8d入院。18例因各种原因导致延误诊治,其中伤后14例8—12h,4例转入院时已超过24h。密切观察临床症状和特征,及时应用Whiteside针刺测压装置监测,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或彩超检查。确诊后即时切开减压33例,保守治疗后减压30例。结果 及时减压组优良率约91%(30/33),保守后减压组优良率约47%(14/30)(x^2=11.79,P〈0.01)。随访10个月~10年,平均3年,其中1例后期形成慢性窦道骨髓炎,1例骨不连接再次植骨加内固定而治愈,6例截肢后安装义肢,足下垂、轻度膝、踝关节僵硬7例,站立及行走乏力4例;44例血液循环及下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早期诊断、严密观察、及时切开减压是治疗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颈胸段脊柱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其前路手术疗效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及颈胸段前路减压,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术的治疗作用。方法:24例颈胸段脊柱损伤患者,损伤部位为C6-T1;损伤类型为椎体爆裂性骨折16例,椎体压缩性骨折6例,单纯骨折脱位2例。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分别行颈胸段前路C7,C6,7,T1或C7-T1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及Orion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术。结果: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通常表现为C8,T1或T2相应节段脊髓神经根症状,其中8例伴有窦性心动过缓,7例出现低血压,6例出现Horner征等交感神经节刺激症状,所有患者随访3-18个月,植骨均在3-4个月内完全融合,其中17例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21例伴有交感神经节刺激症状者有所缓解,1例术后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结论:颈胸段前路减压,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术对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具有较好的疗效。Orion钢板有助于植骨节段融合,重建和稳定颈胸段脊柱。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手术治疗晚期脊髓损伤的手术指征和时限。方法 晚期脊髓损伤伴脊髓压迫症患者56例,由受伤至本次手术的时间为0.5~31年,平均3.6年。脊柱骨折部位:颈4~胸1为19例,胸2~胸9为9例,胸11~胸2为28例。瘫痪程度:完全瘫痪46例,不全瘫10例。所有患者均行脊髓前路减压术,脊柱失稳者同时行内固定手术。结果 术后影像学检查证实所有患者完全去除脊髓腹侧压迫,恢复椎管直径。随访20d~6个月(平均30d),53例(有效率94.6%)获得不同程度脊髓功能改善,表现为肢体痉挛减轻、泌汗功能改善、根性疼痛减轻、感觉平面下移、肌力增加、肛周感觉部分恢复以及排尿功能改善。结论 ①脊髓前路减压能准确、彻底地解除脊髓腹侧之压迫,改善晚期脊髓损伤包括全瘫患者同一平面神经根和脊髓长束的功能。脊髓、神经受压时间长短在临床上只具有相对意义,不是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②晚期前路减压的手术指征应放宽,凡影像学检查证实脊髓腹侧存在压迫和(或)严重后突畸形者均应彻底减压。③减压时应注意保持和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必要时内固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后路环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椎间盘突出伴骨化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方法25例胸椎椎间盘突出伴骨化患者在我院接受经后路环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病变节段:T4/5、T5/62例,T6/71例,T8/92例,T9/104例,T10/116例,T11/128例,根据日本骨科协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 JOA)评分及Otani评分系统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手术时间(175.7±12.4) min,术中出血量(630.8±33.7)ml,5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经治疗后愈合;1例术后双下肢肌力逐渐降低,考虑伤口内血肿形成,给予清创后肌力恢复至术前水平。 JOA评分由术前的6.3±2.1,恢复为术后3个月的9.4±3.0,以及末次随访时的9.7±3.3,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Otanni评分获优13例,良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4.0%。术后随访15~34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及脊柱不稳等情况发生。结论经后路环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椎间盘突出伴骨化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术中需注意脑脊液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严重胸腰椎骨折中应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加伤椎固定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了我院2003年5月-2008年1月,对严重胸腰椎骨折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加伤椎固定方法治疗41例。术前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平均丢失53%(37%-82%),Cobb角平均29.6°(17°-39°),均在伤后2周内手术。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7个月(6-29个月)。影像学资料显示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92%(87%-96%),术后Cobb角平均为5.6°(3°-10°),植骨均愈合、椎体脱位纠正,复位良好。结论对严重胸腰椎骨折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以增强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有利于维持矫正效果、减少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后路小切口单节段侧前方减压前柱重建术治疗Denis B犁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09年8月采用经后路小切口椎弓根钉内同定、单间隙侧前方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重建前柱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3~50岁,平均35.6岁.骨折累及节段:T126例,L111例,L2 3例,L31例.术前椎管占位率平均62.5%,所有患者椎体前中柱压缩均≤50%,CT平扫示椎体下份及下终板骨结构正常.通过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X线、CT片及神经学检查,观察骨折复位、植骨融合、神经功能恢复、矫正丢失、腰椎活动情况及相邻椎间盘退变等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1.5~3.2 h,平均2.1 h.出血量350~1 000 ml,平均580 ml.21例患者术后均获4~26个月(平均10.3个月)随访.椎体问融合时间约4~6个月,随访中椎体高度无丢失.无断钉、断棒或内置物松动、移位等并发症,神经功能均有1~2级改善.结论 只要适应证选择合适,后路小切口单节段侧前方减压前柱重建术具有操作安全简便、手术创伤小、融合节段少、术后康复快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and clinical effect of the posterior single segment anterolateral decompression and anterior column reconstru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done on 21 patients with type Denis B thorocalumbar burst fractures who were treated by posterior approach minimal incision pedicle SCreW fixation,single segment anterolateral decompression and titanium mesh and bone graft from August 2007 to August 2009.There were 15 males and six males at mean age of 35.6 years(range,23-50 years).The involved segments included T12 in six patients,L1 in 11,L2 in three,and L3 in one.The preoperative spinal canal enemachment rate was 62.5%and the anterior-middle vertebral compression of all patients was less than 50%.CT scanning showed normal vertebral body and inferior endplate structure.The fracture reduction,graft fusion,neurological function recovery,correction loss,lumbar activities and adjacent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 were observed through preoperative,immediate postoperative and final follow up X-ray,CT and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s. Results The operation duration was 1.5-3.2 hours(average 2.1hours),with the bleeding of 350-1 000 ml(average 580 ml).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4-26months(average 10.3 months),which showed that the vertebral fusion time was 4-6 months,with no loss of the vertebral height,implant breakage,loosening or extrusion.The nerve function was improved for 1-2 grades. Conclusions With correct selection of the indications,the posterior single segment anterolateral decompression and anterior column reconstruction is a reliable fixation,for it takes advantages of simple operation,minor trauma,less fusion segments and fast recovery.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椎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瘫行后路椎管减压固定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5年9月~2008年12月,采用后路固定达到椎管减压从而治疗腰椎骨折伴不全瘫22例。术前、术后及随访的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SCT片测量cobb角,随访神经功能康复状况。结果术后脑脊液漏2例;腰神经根损伤0例;脊髓损伤加重0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无断钉、退钉、内固定松动、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2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8个月~3年,平均2.4年。复查X线及SCT示所有病例脊髓压迫均已减压,骨折块已复位,椎体高度基本恢复。其中双下肢肌力感觉恢复正常4例;阳痿2例;慢性腰背痛3例。结论对于腰椎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瘫患者,可利用后路椎管减压操作来减压,减轻创伤,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胸腰段脊柱损伤合并创伤性窒息(附8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告529例胸腰段脊柱损伤中8例合并创伤性窒息患者,占胸腰段脊柱损伤的1.51%,这两种不同类别的损伤均由来自肩背部的外载荷致躯干极度屈曲所致。合并创性窒息的胸腰段脊柱损伤,主要是Chance骨折和骨折脱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的不同治疗方法选择.方法 32例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行头颅牵引复位成功8例,其中3例维持牵引1个月后改行头颈胸石膏固定,余5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3例牵引失败,其中14例行前路切开复位、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例前路复位失败行椎间盘切除加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1例前路复位失败改行后路切开复位后再前方植骨内固定术;3例行后路切开复位侧块内固定植骨融合术,2例行后路切开复位减压、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1例由于漏诊,伤后8个月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结果 平均随访18个月.发现颈椎不稳2例,均为仅行牵引复位,未做融合术者.颈前路手术者植骨块术后12周均获骨性融合.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恢复较好.无内固定并发症,亦无治疗中神经并发症.结论 下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是否伴有椎间盘损伤、是否合并后柱骨折、脊髓压迫及损伤情况.对伴有创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的单侧关节突交锁者,前路减压复位稳定术是首选方法,对于不伴椎间盘突出者,可试行牵引复位或直接后路切开复位固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介绍和评估Z -plate在治疗胸腰椎骨折和肿瘤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 :对 15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和 1例胸椎肿瘤伴椎管内神经前方受压的患者行椎管侧前方减压、Z -plate内固定术 ,观察术前、术后神经损伤ASIA分级。结果 :随访时间 3~ 18个月 ,平均 9. 2月。ASIA分级 :术前A 3例 ,B 4例 ,C 5例 ,D 4例 ;术后A 1例 ,C 3例 ,D 5例 ,E 7例。结论 :该系统具有稳定性好 ,使用方便、安全 ,内固定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 ,术后MRI、CT检查不产生干扰 ,适用于胸腰椎前路减压需要重建脊柱稳定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ASOTLF)分型系统,并进行可信度检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29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14例,女779例;年龄57~90岁[(71.4±6.3)岁]。骨密度T值为-5.0~-2.5 SD[(-3.1±-0.4)SD]。根据临床症状和骨折影像学特征,将ASOTLF分为4型:Ⅰ型(隐匿型)、Ⅱ型(压缩型)、Ⅲ型(爆裂型)和Ⅳ型(不稳定型),其中Ⅱ型分为ⅡA型、ⅡB型、ⅡC型3个亚型,Ⅲ型分为ⅢA型、ⅢB型2个亚型。其中Ⅰ型75例(5.8%),ⅡA型500例(38.7%),ⅡB型134例(10.4%),ⅡC型97例(7.5%),ⅢA型442例(34.2%),ⅢB型27例(2.1%),Ⅳ型18例(1.4%)。首先,对3名观察者共计3000次评估分型的可信度进行检测;其次,根据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Ⅰ型采用后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Ⅱ型采用体位复位+PVP治疗,ⅢA型、ⅢB型分别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后路切开复位减压植骨融合钉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Ⅳ型采用后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钉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比较总体患者及各型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局部Cobb角及椎体后凸角(椎体角),并记录Framkel分级情况和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43个月[(29.9±5.1)个月]。观察者间可信度平均总体κ值为0.83,观察者内可信度平均总体κ值为0.88。总体患者术前VAS、ODI分别为(5.8±0.7)分、72.5±6.6,术后1个月分别为(1.8±0.6)分和25.0±6.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5±0.6)分和19.5±6.2(P均<0.05)。总体患者术前Cobb角及椎体角分别为13(7,20)°和7(5,10)°,术后1个月分别为8(4,11)°和4(3,6)°,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5,12)°和5(4,8)°(P均<0.05)。各分型末次随访时VAS、ODI、Cobb角及椎体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1例Ⅳ型、5例ⅢB型患者出现脊髓压迫症状,术前Frankel分级为C级1例,D级5例,末次随访时均恢复为E级(P<0.05)。3例Ⅳ型、22例ⅢB型患者出现下肢放射痛、麻木等症状,给予椎管减压、椎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后,末次随访时仅有3例患者存在浅感觉减退,其余患者均完全恢复。结论本研究提出了ASOTLF分型,其可信度较高。根据分型采用相应治疗方法均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说明该分型对于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Arista微孔多聚糖止血球(microporous polysaccharide hemospheres,MPH)在胸腰椎骨折前路减压术中的止血作用。方法 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分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2004年2月-2005年1月,本科收治的15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新鲜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术中使用传统局部止血手段。观察组:2005年2月~2006年1月,本科收治的21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同定术的新鲜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术中除使用传统止血手段外均加用MPH行局部止血。观察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与术后48h血常规的变化,术中及术后48h输血量及输血率等的区别。结果 观察组在手术时间(216.54min:264.62min)、术中出血量(807.69ml:1423.07m1)、输血量(476ml:845m1)及输血率(32%:56%)等方面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观察组术后48hRBC计数(2.62:2.35)、Hb(88.75:81.45)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PH在胸腰椎骨折前路减压术中具有快速、有效、持久的止血效果,是减少胸腰椎骨折前路减压术中出血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后路椎弓根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同定联合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 方法对6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减压国产通用型脊柱固定系统(general spine system, GSS)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比较术前、术后相邻椎体上下终板成角(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椎管骨性占位率等指标,了解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大情况. 结果通过手术减压复位,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椎管骨性占位率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测量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 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复位丢失和后凸畸形,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