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针刺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进行评定,并观察早期针刺对其的影响。结果在心肺复苏后前6d,针刺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复苏后第7天,针刺组GCS评分仍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针刺治疗可改善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促进神经系统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心肺复苏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心肺脑复苏指南集束化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分别于心肺复苏后即刻、1、3、7 d观察两组患者血清中TNF-α、IL-6、IL-8的动态变化。结果心肺复苏后即刻,两组患者血清中TNF-α、IL-6、IL-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后1 d,两组患者血清中TNF-α、IL-6、IL-8水平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两组患者升高程度相当(P0.05);心肺复苏后3 d,两组患者血清中TNF-α、IL-6以及IL-8水平开始呈下降趋势,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心肺复苏后7 d,两组患者血清中TNF-α、IL-6以及IL-8水平均下降至低于心肺复苏后即刻水平,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能有效平稳降低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中TNF-α、IL-6、IL-8的水平,降低机体炎症反应,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3.
金鑫 《新中医》2013,(2):95-97
目的:观察参附汤加味对心肺复苏(CPR)后老年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3例心脏骤停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CPR抢救措施及急救药物的应用;观察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参附汤加味治疗。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及生活质量(QOL)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复苏后第1、2、3、5、7天GCS显著上升(P<0.01),复苏后第1、2、6、12、24周NFI和QOL评分显著降低(P<0.01)。结论:参附汤加味可以改善CPR后老年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 GCS)≥8分轻中型脑外伤患者应用醒脑开窍针刺疗法与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治疗对患者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GCS≥8分轻中型脑外伤患者,随机分组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40例)予以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观察组(40例)予以醒脑开窍针刺疗法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生活质量评定表(Quality Of Life, QOL)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62.50%(P 0.05);观察组治疗后GCS与MMSE评分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疗法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可提高GCS≥8分轻中型脑外伤患者MMSE评分与生活质量,改善昏迷状态与认知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对重度颅脑损伤(STBI)患者血浆髓鞘碱性蛋白(MB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STBI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7,14 d检测2组患者血浆MBP、GFAP含量,评估2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观察2组治疗7,14 d苏醒例数、苏醒时间;于治疗14 d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定预后。结果 2组治疗后血浆MBP、GFAP含量均较治疗前逐渐下降,针刺组治疗后7,14 d血浆MBP和GFAP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其中针刺组治疗后3 d血浆GFAP含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治疗后3,7,14 d GC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7,14 d苏醒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苏醒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均0.05);治疗后14 d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可有效降低STBI患者血浆MBP、GFAP含量,促进STBI受损神经修复,有效抑制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提高苏醒率,缩短苏醒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汪建 《中国中医急症》2003,12(6):502-503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心脏骤停患者行心肺复苏后神经功能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患者47例随机分为A、B、C组,A组予常规心肺复苏,B、C两组分别在A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山莨菪碱和葛根素,观察各组复苏后临床神经功能综合评分(NFC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I)和Barthel指数(MBI)的变化。结果:在心肺复苏后第5d,C组NFCS高于A、B组;在复苏后第12、24周,C组NFI明显低于A、B两组、MBI明显高于A、B组。结论:在常规心肺复苏基础上加用葛根素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张中元 《天津中医药》2010,27(4):348-350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对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确诊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醒脑开窍针刺法组和传统针刺法组,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评定缺血性脑病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1)治疗4周后,两组间CSS评分比较,醒脑开窍针刺法组比传统针刺法组评分降低更明显,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2)治疗4周后,两组间NIHSS评分比较,醒脑开窍针刺法组比传统针刺法组评分降低更明显,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能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对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治疗意义,并且提示此针法对患者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与传统对照组相比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对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广东省中医院ICU经过积极有效的心肺复苏后恢复自主循环的46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在复苏后治疗期间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案,将46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在心肺复苏成功后采用常规治疗;电针组2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GCS评分变化,并观察电针对GCS评分变化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在心肺复苏后第1天、第2天、第3天GCS评分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第5天、第7天,电针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后应用电针治疗可提升心肺复苏后患者的GCS评分,减轻患者复苏后脑损伤,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高压氧治疗对颅脑损伤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 选取颅脑损伤意识障碍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针刺组、高压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针刺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醒脑开窍针刺,高压氧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醒脑开窍针刺联合高压氧治疗。10 d为1个疗程。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3个疗程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疗效情况。结果 治疗3个疗程后,各组患者的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 <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最优(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针刺组及高压氧组(P <0.05)。结论 醒脑开窍针刺法及高压氧联合运用可有效改善颅脑损伤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意识复苏,改善预后,且优于单纯采用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亚低温联合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后脑保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6例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亚低温西医综合治疗)28例,观察组(亚低温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28例,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神经功能缺陷评分(NFI)、生活质量评分(QOL)进行复苏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和生活质量的评定;比较两者心肺复苏有效率、存活率并观察药物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GCS、NFI和QOL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早期应用亚低温联合参附注射液可以提高心脏骤停后脑复苏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疏通经络针刺法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局部血液循环、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13例住院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醒脑开窍、疏通经络针刺法治疗。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以评定血液循环情况,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E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情况,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NIESS评分、BI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针刺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醒脑开窍、疏通经络针刺治疗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治疗组联用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疗程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同期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中风后遗症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及尤瑞克林静脉滴注,治疗后比较两组NIHSS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可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芪龙通络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69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芪龙通络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红细胞压积、血小板黏附率、血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红细胞压积、血小板黏附率、血沉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芪龙通络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肖氏"醒脑复苏"针刺法对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者促醒疗效的影响。方法:将50例PV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肖氏"醒脑复苏"针刺法,取百会、定神透山根、风池透风池、内关透外关、合谷透劳宫、太冲透涌泉进行治疗,每天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改良的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并采用CT测量治疗前后第三脑室宽度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CRS-R和GC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第三脑室宽度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9.2%(19/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8%(11/23),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肖氏"醒脑复苏"针刺法可以明显改善PVS患者中枢神经功能,促进脑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降低第三脑室宽度,提高临床促醒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配合救心汤救治心脏骤停的疗效。方法: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给予心肺复苏救治,观察组加用救心汤鼻饲治疗。观察心脏指数和血乳酸水平、GCS评分、死亡情况。结果:治疗72h后心脏指数、GCS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血乳酸水平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72h后死亡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肺复苏配合救心汤救治心脏骤停效果较好,心脏指数、血乳酸水平恢复较好,GCS评分较高,死亡率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78例中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对照组和醒脑开窍组,在给予脑梗死恢复期基础治疗的同时分别接受传统针刺和醒脑开窍针刺治疗,疗程4周。采用中医症状积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评价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2组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经颞窗观察2组治疗前后患侧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终末段和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脉冲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和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而BI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醒脑开窍组治疗2周、4周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和治疗4周后的BI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针刺对照组(P均0.05)。醒脑开窍组患者治疗后大脑中动脉Vd、Vs、Vm均比治疗前明显加快而PI和RI显著降低(P均0.05),颈内动脉颅内段RI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针刺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前后基底动脉参数无太大变化(P均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可明显缓解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医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梗死侧脑缺血及颈内动脉参数,增加缺血区血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234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醒脑开窍针刺组(醒脑组)和传统针刺组(传统组)。醒脑组116例接受醒脑开窍针刺和常规基础治疗,传统组118例接受传统针刺和常规基础治疗。治疗4周后,进行两组神经功能评估。结果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斯堪的纳维亚量表(SSS)、卒中量表(CSS)、Barthel指数的改善醒脑组优于传统组(P<0.001)。结论醒脑开窍针刺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治疗脑卒中后昼间嗜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昼间嗜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治疗,对照组予醒脑开窍结合药物治疗,比较2种治疗方案对患者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匹兹堡睡眠量表质量指数(PSQI)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ESS评分和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ES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2组PSQI评分改善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改善脑卒中后昼间嗜睡患者夜间睡眠质量的效果与药物相近,同时可更有效地改善白天嗜睡的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奇经点穴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中风后遗症患者6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予以醒脑开窍针刺法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奇经点穴法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2组均以8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水平较低,生活能力状态评分以及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奇经点穴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状态评分以及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等各项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