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光花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8):1725-1727
神经鞘瘤(neurilemoma)又称施万瘤(schwannoma),由Masson(1932年)首次命名,为来源于神经鞘施万细胞的良性肿瘤。少数为恶性。神经鞘瘤常单发,多沿周围神经、颅神经或交感神经分布。消化系统中,神经鞘瘤常发于肝脏和胃,原发于肝外胆管者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2.
1病例报告 女,55岁。4a前无意中发现右侧颈部有一核桃大小肿物,在当地医院按甲状腺疾病治疗无效,2a前出现双手小指、无名指及内侧皮神经区麻木,麻木从远端往近端发展。累及颈背部,似过电样感觉,症状逐渐加重。于1a前出现双侧四肢无力,右下肢疼痛,同时伴有发作性麻木,右脚似踩棉花感觉,不能自己独立行动.右侧颈部疼痛不明显,有小便失禁,大便干燥。查体:t36.5℃,P98次/min,R20次/min,BP110/80mmHg。体重82kg。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颅神经少支胶质细胞瘤的MRI特征。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神经少支胶质细胞瘤37例。其中听少支胶质细胞瘤24例。三叉少支胶质细胞瘤12 例,面少支胶质细胞瘤1例。37例均行/d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大多少支胶质细胞瘤具有典型的MRI表现,(1)三叉少支胶质细胞瘤多为类圆形(11/12),听少支胶质细胞瘤多为不规则形(19/24),面少支胶质细胞瘤呈类圆形,边界规则、清晰。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绝大部分病例呈典型表现:即肿瘤中间部分呈程度不一、形态多样的强化,边缘部分可见不完整的强化环。大部分瘤内可见囊变、坏死(32/37)及少数可见瘤周脑实质水肿(8/37)。(2)三又少支胶质细胞瘤好发于中颅窝(12/12),听少支胶质细胞瘤仅见于桥一小脑角区,面少支胶质细胞瘤多见于颞骨乳突区。结论:颅神经少支胶质细胞瘤有较典型的MRI特点,结合其发病部位和患者性别,可以提高诊断正确率。[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体施万细胞神经膜管(SCNC)移植对脊髓半横断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成鼠30只,随机分3组:1O只造模后行SCNC移植(A组);10只造模但不移植(B组);10只不造模也不移植作正常对照组(C组)。下段胸髓半切法造模。术后8周每周行动物行为测试和斜板试验;术后6周测定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术后8周行组织学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A组、C组可测出CSEP波形,B组未测出。行为测试、斜板试验及图像分析A组、C组与B组差异显著,A组与C组之间斜板试验有显著差异。A组通过脊髓损伤处的再生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多于B组。结论自体施万细胞神经膜管移植有助于引导再生轴突生长通过,对损伤脊髓再生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1 病例 患者,男,21岁,体育专业学员。于7个月前在进行一次三级跳远运动后,自觉右小腿外侧及足背麻木,右踝关节背伸外翻不能,休息一日后不见好转,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右腓总神经损伤”,行腓骨颈部腓总神经探查松解术,术后自觉皮感觉麻木略轻,近半年来病情无明显恢复,右足下垂,不能背伸、外翻。于2002年11月入院,查体:右小腿近端腓肌骨颈部见一斜行陈旧刀口瘢痕,  相似文献   

6.
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颅内胆脂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凯  游超  韩林  郭东生  鲍文公  雷霆  李龄 《中国康复》2007,22(3):191-19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在颅内胆脂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胆脂瘤25例,其中单纯桥脑小脑角区胆脂瘤17例,另8例生长累及幕上鞍区、斜坡、第三脑室或对侧桥脑小脑角区;手术采用乙状窦后入路17例,翼点入路4例,颞下入路3例,对应的半球入路1例;显微镜下尽可能切除肿瘤可见部分,再用神经内镜探查并切除残留肿瘤,对于术后仍遗留有面瘫、麻木、神经痛等患者,则尽早配合康复治疗。结果:25例患者中肿瘤全切23例(92%)。术后患者原有症状明显好转21例(84%),部分改善4例(16%)。术后遗留有面瘫、麻木、神经痛等患者经配合理疗和针刺后恢复较好。结论:内镜辅助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胆脂瘤,能够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创伤和术后并发症,提高安全性,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腺垂体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鞍区腺垂体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及超微结构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26岁。视力下降3年,停经2年半。影像学提示鞍区占位,术前拟诊为“脑膜瘤”。光镜下梭形肿瘤细胞呈束状或不规则排列,胞质丰富,嗜酸性,局部区域明显黏液变性,间质散在或小灶性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细胞vimentin、S-100和EMA(+),Ki-67标记指数〈1%。电镜下以瘤细胞胞质内大量肿胀的线粒体为特征,缺乏分泌颗粒。结论腺垂体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是罕见的鞍区肿瘤之一,应与鞍区的其他梭形细胞肿瘤相鉴别,熟悉其临床病理特征,依靠免疫组化和电镜可确诊。  相似文献   

8.
神经鞘瘤(neurilemoma)又名雪旺细胞瘤或施万细胞瘤(Schwannoma),是一种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外周神经和听神经。发生于肾脏的神经鞘瘤较为少见。1955年,Phillips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室外神经细胞瘤(extraventricularneurocytoma,EVN)的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EVN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等进行分析。【结果】2例EVN中男女各1例,年龄为21和32岁。发生在左额叶及鞍区各1例。组织学形态改变:均可见由具有少突胶质细胞样细胞(01igodendrocytelikecells,OLC)构成的蜂窝状结构,局灶或弥漫的神经节细胞分化,毛细血管丰富,血管壁增厚伴透明样变性。2例肿瘤细胞弥漫表达Syn,NSE,NeLlN和S-100,而NF,Olig-2,GFAP灶性阳性,Ki-67阳性细胞〈2%。【结论】EVN与中枢神经细胞瘤相比,组织学形态更加多样,更容易被误诊其他含0LC的肿瘤,特征性的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有助于鉴别。  相似文献   

10.
正小脑脂肪神经细胞瘤是一种神经元/混合性神经元一神经胶质起源的肿瘤,发病率极低。笔者遇见,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脂肪神经细胞瘤报道如下。病例资料患者,女,47岁,因无明显诱因头痛、头晕,恶心半年余,伴右上肢麻木,无抽搐,无饮水呛咳,症状反复发作入院。14年前有头部、右眼外伤史,现右眼失明。体格检查:左眼视物模糊、重影;右上肢痛触觉稍减退。头  相似文献   

11.
WHO神经系统肿瘤分型(第三版)新内容简介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李青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1,8(4):I059-I060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于2000年出版了WHO肿瘤分型神经系统病理和遗传学分岫,根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该书对大部分肿瘤进行了WHO分型,这次分型与1993年版相比增加了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小脑脂肪神经细胞瘤、中分化松果体主质细胞肿瘤、大细胞髓母细胞瘤、神经束膜瘤、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归在胚胎性肿瘤项下)、黑色素砂砾体型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和横纹肌样型脑膜瘤,去掉了极性成胶质细胞瘤(因该瘤是一种生长类型而非临床病理类型),室管膜瘤里少了上皮型,多了伸长细胞型;髓母细胞瘤直接归入胚胎性肿瘤,而不列入原始神经外胚瘤(PNET)。原来的PNET和脑、脊髓的PNET改为幕上PNET,该项不仅含神经母细胞瘤和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两个亚型,而两个亚型原来归在胚胎性肿瘤项下。囊肿、瘤样病变及垂体腺瘤不列入这次分型内,颗粒细胞瘤列入鞍区肿瘤。  相似文献   

12.
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由Abrikossoff 于1926年首次描述。因显微镜下肿瘤细胞与肌细胞相似,作认为此瘤为肌源性,故称之为颗粒细胞肌母细胞瘤。近年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等手段证明此瘤来源于神经鞘的施万细胞。为了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作就颗粒细胞瘤进行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3.
1908年,外国学者Verocay首次提出了“神经鞘瘤”,这是一种来自周围神经鞘膜施旺细胞的良性肿瘤,故也称之为施万细胞瘤。好发于交感、迷走神经。25%~45%发生在头颈部,其中颈部占10%~19%,以颞骨、侧颈部和副鼻窦区最为常见,舌部也比较常见。唾液腺神经鞘瘤临床上罕见,大多出现在腮腺,而发生在颌下腺的神经鞘瘤更是罕见,仅见极少个案报道。颌下腺神经鞘瘤很少有症状,术前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GC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方法报道1例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男性,36岁。间断性头痛10天。头部MRI显示鞍区占位性病变,T1与T2等信号,不均匀增强。手术全切除肿瘤。镜下见肿瘤由密集上皮样细胞构成,胞质丰富,有较多嗜酸性颗粒,细胞核小,细胞异型性不明显,缺乏核分裂。PAS特殊染色可见胞质内富含阳性颗粒。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68、vimentin和TFE-3弥漫性(+),Ki-67阳性指数为3%,CD1a、S-100、TTF-1、Syn和CgA均(-)。结论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是鞍区罕见肿瘤,可能起源于神经垂体的特殊神经胶质细胞,明确诊断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5.
硬脊膜下囊肿少见,而并存神经鞘膜瘤属很少见。造影时穿刺直接进入囊肿,使囊肿和蛛网膜下腔同时显影则属罕见。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24岁。因进行性腰腿疼痛、麻木《年,近两月加重伴破行20天入院。患者曾在外院多次就诊,症状逐渐加重。近两月腰及左下肢痛加重,咳嗽和打喷嚏时更甚。查体:脊柱腰段轻度左弯右突畸形,活动受限。腰3、‘、5棘突及其两旁压痛、叩击痛。左侧梨状肌压痛,并向左下肢放射,左侧鞍区感觉迟钝。直腿高试验:左侧45”,右侧70“。双侧加强试验均阳性,双膝及跟胆反射亢进。左小腿及足背感觉迟…  相似文献   

16.
正神经鞘瘤(neurilemmoma)是常见的周围神经源性良性肿瘤,来源于外周运动、感觉和颅神经鞘膜的施万细胞,又称施万细胞瘤(Schwannoma)。发生于头颈部者占全身神经鞘瘤的10%-15%,来源于颈交感干、迷走神经等~([1])。该病多见于青壮年人,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多为单发,生长缓慢,少数可恶变,其恶变率约为8%-13.9%~([2]),肿块较小时常无明  相似文献   

17.
病例 男,29岁,因头痛、头晕1年,肢体麻木、恶心呕吐半月入院.患者约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轻度头痛头晕,休息后好转.约半月前患者头痛头晕加重,伴恶心,偶有呕吐,右手麻木加重,并右手无力,感右足及左手麻木,排小便费力,尿量尚可.经平卧休息后好转,坐起时加重.入院时检查:甲状腺I度肿大,右手右足麻木,痛温觉减退.MRI检查:桥小脑角区、桥前池病变,考虑表皮样囊肿;小脑扁桃体下疝.  相似文献   

18.
外周神经鞘膜瘤(MPNST)是描述那些被称作恶性神经鞘瘤(恶性雪旺细胞瘤)、神经源性肉瘤和神经纤维肉瘤的肿瘤,1993年WHO正式将该肿瘤命名为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是一种少见的疾病。2007年我科收治1例前列腺原发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病人,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像尿动力学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的尿动力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25例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以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将患者分为L4-5和L5-S1两组,以鞍区感觉检查结果分为存在、减弱和消失3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L4-5及L5-S1两组间,膀胱感觉、膀胱顺应性、膀胱稳定性、膀胱颈开放程度、膀胱容量和尿道压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鞍区感觉也无显著性差异(P=0.51)。膀胱感觉和尿道压力在不同鞍区感觉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尿动力学表现似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位无关;鞍区感觉情况可能提示膀胱感觉和静息尿道压力的状态。腰椎间盘突出病引起的尿动力表现的神经生理学机制仍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20.
黄澍  黄小钦 《新医学》2007,38(8):516-517,F0003
目的:总结颅内生殖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38例颅内生殖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结果:38例中年龄小于18岁32例(84%),偏瘫14例,尿崩症11例。头痛、呕吐8例,视力减退8例,视乳头水肿8例,丘脑底部综合征7例,复视4例,性早熟3例。肿瘤位于松果体区13例,鞍区11例,基底节区14例。位于松果体区或鞍区的生殖细胞瘤,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病灶,增强扫描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钙化不多见;磁共振表现为不规则形病灶,T1、T2加权像呈均匀等信号,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强化。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在CT上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病灶;磁共振上表现为T1加权像混杂低信号,T2加权像呈混杂高信号。结论:颅内生殖细胞瘤患者以儿童、青少年多见,病变多位于松果体区、鞍区或基底节区。临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升高、尿崩症、视功能障碍或偏瘫,结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其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