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辅导员》2014,(15):105-105
<正>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圳市福田区竹园小学,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爱育人"的德育理念,构建了"体验一内化"的生态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生命性、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去体验,将德育工作真正地融入学生的心中,促进了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学生为主""学生主体"的理念广为提倡。然而,就我国小学一线现状来说,"学生主体",特别是回归生命、还原生命意识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远远得不到体现。生命和道德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附,生命是德育的原点和起点,脱离生命的德育是不完全、不彻底的。为此,小学德育要以儿童生命为主体,要关爱儿童生命,突出儿童生命,更要基于儿童的生命体验开展活动,从而达到提升儿童生命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学生为主…‘学生主体”的理念广为提倡。然而,就我国小学一线现状来说,“学生主体”,特别是回归生命、还原生命意识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远远得不到体现。生命和道德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附,生命是德育的原点和起点,脱离生命的德育是不完全、不彻底的。为此,小学德育要以儿童生命为主体,要关爱儿童生命,突出儿童生命,更要基于儿童的生命体验开展活动,从而达到提升儿童生命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生命德育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生命德育在实施过程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确立思品为主、学科渗透、适当补充的生命德育课程;建构分享体验的道德学习方式;打造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和根本,从广义上来说,生命教育也是德育的组成部分。在追求有效德育的今天,我们发现,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各种专题式活动是实施生命教育的良好载体,为此,我校积极实施“生命体验、生命叙事、生命宣言、生命故事、艺术引领”五种德育教育方式,提高生命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6.
生命教育是德育的主题,它可以唤醒个体的生命意识,使人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价值。对比德国的"敬重生命"教育,我国的生命教育应该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育,教育的重点应在于培养人的生存智慧,教育的目标应是提升生命价值,使学生珍惜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7.
生命化德育认为生命既是德育的原点也是德育的终点,更是超越知性德育的现实需要。生命化德育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关注生命意义,关注人生幸福,关注生活世界,关注苦难体验,关注道德事件。生命化德育是成全生命的德育,让生命在德育中诗意地栖居,是生命化德育核心的表达,也是生命化德育的最高境界和追求。  相似文献   

8.
正生态体验德育是一种新的德育理论,21世纪初,生态体验德育得到高度重视,被纳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并被写入《改革开放30年教育重大理论成果》。我国研究生态体验德育较深入、最有权威的是刘惊铎教授。他认为:导引者设定一定的生态情境,让体验者置身其中,亲自感受、领悟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的运行规律,最终经历、形成自己的内心感动,这种状态和过程即生态体验德育。笔者把本文的生态体验德育内涵概括为:在一定的生态关系和生态情境  相似文献   

9.
德育视野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种力量的共同参与,而高校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力量,同时要鼓励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其中,高校将生命教育融入"基础"课是主渠道,包括"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课程内容,强调生命体验的德育课程实施。家庭德育要树立"能力和道德"并重的人才观念,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社会德育要营造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德育:从无视生命到激扬生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育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真义在于“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德育具有生命性,生命既是德育的原点,亦是德育的终点,德育是直面生命的活动;当代德育无视生命:漠视生命的尊严,压抑生命的自主,忽视生命的体验,曲解生命的意义;时代要求德育激扬生命,即尊重生命的逻辑,引导生命的建构,体验生命的律动,提升生命的意义,从而回归德育的本真。  相似文献   

11.
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就要突破传统德育的束缚.坚持德育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关注德育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本德育是生命在场的德育,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尊重是人本德育的内在要求,它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取向,在德育的目的、道德的尺度、德育的内容、德育的组织过程等方面均凸显人本性.以关注个体生命、追求人生幸福为终极目标的生命化的德育与人本德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生命化的德育是人本德育理论的有效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渠源 《教书育人》2012,(28):12-13
生命构成了世界存在的基础,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关注生命,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琴弦";关注生命,教育方能绿意盎然,生机无限。而作为德育课程,以其自身的特性对人的生命发展发挥着其它课程无可比拟的作用。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唤醒生命意识,探求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关爱情怀。生命教育既是一种价值追求,又是一种教育实践。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就是通过进行生命教育,美化生命,让教育表达对生命状态的关怀,对生命情调的追求,使人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肉体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生命的形成,在激扬生命之力度同时焕发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14.
人本化德育,就是要突出人,突出主体的发展。它强调现代德育的本质不再是管理、控制和约束,而是人性的唤醒和个性的尊重,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生命的健康生长、生存、享受和发展。当前高校德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脱离实际、缺失个性化、忽视生命体验与感悟。促进生命发展的高校人本化德育从"人"出发,尊重生命主体;以生活为根基,遵从生命特性;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情感;通过贯彻人性化、生活化的德育途径,倡导生命个体的全面和多样化发展,最终促成个体道德自由、自主和自觉地成长。  相似文献   

15.
李姝 《政治课教学》2013,(10):68-70
生命化德育理论认为,生命既是德育的原点也是德育的终点,更是超越知性德育的现实需要。生命化德育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关注生命意义,关注人生幸福,关注生活世界,关注苦难体验,关注道德事件。生命化德育是成全生命的德育,让生命在德育中诗意地栖居是其核心的表达,也是其最高境界和追求。在学校教育中,不论是作为班主任还是作为任课教师,我们都要努力让学生在生命化德育中提高自己的素质,为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打好基础。对此,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珍惜生命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6.
一、生态体验德育模式的实践取向:感动师生生命,优化生命样态 生态体验德育从一定的哲学观审视和构建德育.它从三重生态观、体验本体观、和谐价值观和生命样态观综合考察德育的价值形态,并藉由洞开体验者的生命感觉之门,去实现体验者和导引者健康饱满的生命样态.  相似文献   

17.
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就要突破传统德育的束缚。坚持德育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 关注德育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校德育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特性,决定其必须以生命关怀作为逻辑起点;要从时间维度上兼顾学生生命的现在和未来,在空间维度上关注学生生命表达的丰富和生命体验的获得;还要以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健康情感的培养和生命质量的提高,作为实现生命取向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钱春莱 《现代教学》2013,(10):52-53
《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中把中小学探究型课程定位为一门以问题为起点,以研究为中心,面向整个生活世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强调团队合作,重视实践体验的课程。我校作为宝山区探究型课程实验基地,充分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开展德育,具体来说是从注重学生"生命教育"的培养和促进学生道德和行为规范养成这两点来开展的。一、以探究体验促进生命教育1.过程体验中激发生活乐趣学生的兴趣就是探究课堂的生命,每个学生都是  相似文献   

20.
要构建有魅力的道德教育,就必须回归生活世界,构建学生生命发展的新时空,让未成年人从自己的生活中进入德育.生态体验就是让学生去亲近、欣赏、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学会感激、敬畏与尊重,学会与环境和谐相处、养成善待环境的行为习惯.生态体验教育是指体验者置身于一定的生态情境之中,经历身心沉浸和内心感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