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肾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至1994年异体肾移植存活10年以上者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中存活18年1例,13年4例,12年7例,11年1例,10年2例。死亡原因:直肠癌1例,脑血管意外1例,肝功能衰竭1例。结论供肾质量,组织配型,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术后并发症及患者的随访对移植肾的长期存活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肾移植患者存活五年80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院肾移植术后时间超过5年的132例142次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人/肾存活为80/65(56.3%/45.8%)。带肾存活的65例中,52例恢复全天工作或学习。认为供肾的选择及切取、处理、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术后的早期处理及长期定时随访与肾移植术后移植肾的长期存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肾移植受者肾移植术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HCV阳性肾移植患者2.5~11.8年的临床随访资料,观察HCV阳性受者肾移植术后肾功能、肝功能和移植术后并发症。结果:9例患者随访至今,7例人/肾存活,其中4例已超过10年;移植肾失功恢复血液透析2例,其中1例术后15个月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合并移植后新发糖尿病,另1例术后46个月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此2例排斥反应经治疗未逆转。2例出现血清肌酐上升,将环孢素切换成他克莫司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患者服用索菲布韦后,血清肌酐上升,减少索菲布韦剂量后,血清肌酐逐渐恢复正常。3例患者术后2周内出现肝功能异常,4例术后长期随访过程中多次出现肝功能异常,以还原性谷胱甘肽等保肝药物治疗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HCV阳性终末期肾病患者接受肾移植安全可行,术前肝脏病变的评估,移植后密切随访,早期诊断和治疗移植后相关并发症是提高HCV阳性肾移植受者人/肾长期存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超过3年的受者107例,其中带肾存活3年以上者52例。供受者血型相同45例;淋巴细胞毒<10P例,>11%2例;热缺血时间<10分钟50例,冷缺血时间3~16小时。20例采用硫唑嘌呤和强的松治疗,32例采用硫唑嘌呤、环孢素和强的松治疗。我们认为,术后早期肾功能恢复的时间与长期存活有关,正确应用免疫抑制剂,加强肾移植后恢复期的随访,指导及防治并发症是肾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肾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的有关因素,对94例应用硫唑嘌呤+泼尼松(Aza+Pred)治疗的肾移植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发现32例获得10年以上存活,10年存活率占34.04%。认为:①温缺血时间是影响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②女性患者有更高的10年存活率;③降低术后1 ̄4年的失肾率是提高10年存活率的重要基础;④长期存活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⑤术后适时恢复工作有益于患者的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再次肾移植受者和移植肾存活情况及长期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接受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共纳入再次肾移植受者37例,首次肾移植受者5 374例。根据再次肾移植受者移植肾存活时间长短,将其分为长期存活组(19例,>5年)和短期存活组(18例,≤5年)。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长期和短期存活组供受者年龄、首次与再次肾移植间隔时间、HLA错配数和再次移植供肾冷/热缺血时间。采用卡方检验比较长期和短期存活组受者性别、再次移植供肾类型、再次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比例、首次移植失功移植肾切除比例、再次移植前免疫诱导比例及再次移植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比例。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再次和首次肾移植受者/移植肾1、5和10年存活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再次肾移植术后移植肾长期存活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截至2018年3月1日,37例再次肾移植受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52个月(11~323个月),2例死亡,18例发生移植肾失功,17例移植肾功能稳定。5 374例首次肾移植受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08.9个月(0.1~350.0个月),459例死亡,1 343例发生移植肾失功。再次移植组受者/移植肾1、5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86%/81%、86%/62%和82%/36%,首次移植组受者/移植肾1、5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99%/98%、93%/89%和88%/80%。再次移植组移植肾1、5和10年存活率均低于首次移植组(χ2=60.816、25.110和43.900,P均<0.05);再次移植组受者1年存活率低于首次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09,P<0.05)。长期和短期存活组受者再次移植后移植肾DGF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39和4.748,P均<0.05)。Cox回归分析结果示DGF和急性排斥反应是影响再次肾移植受者移植肾长期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4.317和4.571,P均<0.05)。 结论再次肾移植受者移植肾存活率低于首次肾移植受者,DGF和急性排斥反应是影响再次移植受者移植肾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于立新 《器官移植》2010,1(6):325-327
在过去的30年里,肾移植术后的短期存活率大幅提高,但是长期存活效果并无长足进步,尸体肾移植术后的半数患者存活期约在8~10年间。随着免疫抑制药物的研发,肾移植后BK病毒感染、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s,CNI)肾毒性成为移植肾失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将蹄铁形肾作为供肾进行肾移植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利用1例蹄铁形肾,切开其峡部,将其分为2例供肾,对应的移植入配型成功的2例受者的髂窝内。术后对2例受者进行长期随访,并结合文献报道,总结蹄铁形肾作为供肾移植的经验。结果肾移植术中开放肾血流后,移植肾立即红润,术后第5天肾功能均恢复正常,随访至今,2例受者已存活7年,移植肾功能仍然保持良好。结论蹄铁形肾虽然为“边缘肾”,但作为供肾进行肾移植是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影响肾移植后人、肾长期存活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肾移植后影响人、肾长期存活的因素。方法 采用SAS软件 ,统计 2 0 16例2 10 5次肾移植患者中的 33个相关变量。用Kaplan Meier曲线计算移植肾 1、3、5、10年存活率及移植肾半生存期 ,用Log Rank方法进行单变量分析 ,采用Cox模型多元回归计算相对危险度。 结果 1986年以后 ,移植肾 1、3、5、10年存活率分别为 82 .5 %、75 .2 %、6 5 .5 %、4 8.4 % ,剔除有移植肾功能死亡的病例后 ,存活率则为 91.0 %、82 .0 %、75 .9%、6 8.5 % ,两者的移植肾半生存期分别为(8.78± 0 .14 )年和 (14 .0 9± 0 .2 0 )年。与肾移植长期存活关系密切的单变量有 :供肾冷缺血时间 ,移植次数 ,免疫抑制用药种类和组合 ,排斥 ,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及术后肌酐水平 ,急性肾小管坏死 ,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 ,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方法 ,感染并发症等。多变量分析发现 ,有 18项危险因素影响肾移植后的人、肾长期存活。结论 免疫抑制剂的改进不但提高肾移植后的人、肾短期存活 ,也显示出提高长期存活的趋势 ;提高供肾质量 ,减少受者带肾功能死亡是现阶段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率的一个可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0.
亲属活体肾移植101例分析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目的 总结16年亲属活体肾移植的经验。方法 101例亲属活体肾移植,除3例为夫妻间供肾外,其余为血缘亲属供肾。供、受者为同卵孪生2例,HLA全配24例,HLA单倍体相同69例,HLA有5个抗原错配者4例,HLA完全错配者2例。73例取供者右肾,28例取左肾;100例经开放手术取肾,1例经腹腔镜取肾。术后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及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结果 所有供者术后1周内出院,随访6个月,血肌酐正常。术后96例受者存活,存活时间最长者达15年,其中4例移植肾功能丧失,其原因分别为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术中切除肾脏)、慢性移植肾肾病与肾病复发(3例);5例死亡,除1例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透析期间因肺出血死亡外,另4例死亡与移植肾无关。术后5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4例Banff分级为Ⅰ级,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4例逆转,1例无效,恢复透析治疗。术后2例发生尿瘘,5例发生移植肾输尿管慢性梗阻,经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术前对供、受者进行全面综合评估是亲属活体肾移植成功的保证;亲属活体肾移植的组织配型好,供肾缺血时间短,排斥反应发生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小,移植肾长期存活率高。  相似文献   

11.
进一步提高同种肾移植的长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国外资料 (美国器官共享组织 )统计 ,全球至2 0 0 0年底已施行同种肾移植 5 0多万例次 ,2 0 0 0年共施行 2 7万例次。受者最长存活时间 :亲属供肾为 4 1年 ,尸体供肾为 35年 ,无血缘关系活体供肾为2 9年。自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问世以来 ,肾移植近期效果明显提高 ,术后 1年肾存活率由 1984年前的5 0 %提高到 90 %以上 ,而半数肾存活时间 (T1/2 )由1980~ 1984年的 6 7年提高到 1995~ 1999年的 10 9年。相对而言 ,长期存活率的提高与近期存活率不同步。据 1999年底的统计 ,全世界施行同种肾移植4 7万例次 ,而届时移植肾存活者仅 10万例…  相似文献   

12.
肾移植病人尿路结石的诊治(附五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尿路结石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5例肾移植并发泌尿系结石病人进行诊治。其中供肾内残留结石1例,膀胱输尿管吻合口处狭窄并发结石3例,肾移植后内置支架管形成结石1例。予以观察排石治疗2例,输尿管取石、输尿管膀胱再吻合术3例次,ESWL1例次。结果:5例病人均人肾存活,随访1-13年。1例未行手术处理者已存活13年。结论:肾移植术后尿路结石的治疗与常人相同,但应注意尿酸盐结石的成因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后1年时的肾小球滤过率(GFR)与移植肾长期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1月至2004年10月间334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年时的GFR不同,将受者分成肾功能正常组(≥1.083 ml/s; 267例)和肾功能异常组(GFR<1.083 ml/s;67例))GFR采用Coekeroft-Gault(C-G)公式进行计算.采用Kaplan-Meier方法比较两组受者术后5年时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分析术后1年与术后5年时GFR的相关性. 结果 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存活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术后1年时的GFR与移植肾存活时间成正比,术后同一时间点(5年、10年),肾功能正常组(不包括或包括肾功能正常的死亡者)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均高于肾功能异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年时GFR比较,术后5年时的GFR变化幅度为(0.080±0.248)ml/s,其下降程度与术后1年时的GFR呈现明显正相关性. 结论 术后1年时的GFR水平影响移植肾的长期功能,术后1年时的GFR越高,术后5年的GFR也越高.  相似文献   

14.
肾移植术后存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Qi J  Min Z  Zhu Y  Liu Y  Lu J  Wang L  Wang Y  Ren J  Zheng J  Xu D  Zhou M  Yao Y  Gao Y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4):241-245
目的分析影响肾移植存活的因素,以提高肾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率. 方法采用SAS软件,统计2 016例(2 105次)肾移植受者群体中的33个相关变量.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1、3、5、10年移植肾存活率及移植肾半生存期,用Log-rank方法进行单变量分析,采用COX模型多元回归计算相对危险度. 结果移植肾1、3、5、10年存活率分别为83%(1 543/1 859)、75%(1 125/1 500)、66%(800/1 212)、48%(291/607),剔除有移植肾功能死亡的病例后,存活率则为89%(1 655/1 859)、82%(1 230/1 500)、75%(909/1 212)、69%(419/607),两者的移植肾半生存期分别为(8.78±0.14)年和(14.09±0.20)年.与肾移植长期存活关系密切的单变量有供肾缺血时间,移植次数,免疫抑制药(ISA)种类和组合,排斥,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及术后肌酐水平,急性肾小管坏死(ATN),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急性排斥的治疗方法,感染并发症等因素. 结论免疫抑制剂的改进提高了肾移植短期存活率,也显示出长期存活的趋势.提高供肾质量,降低带有移植肾功能的患者的死亡率是现阶段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率的一个最有可能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过去的30年中,肾移植术后的移植肾短期存活率大幅提高,但是长期存活效果却并无长足进步.尸体肾移植的移植肾半寿存活期大约为8~10年.肾移植术后进行长期、规律、有计划的随访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移植肾早期病变及危险因素,早期干预,有利于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肾移植术后的随访监测包括针对移植肾功能和免疫抑制剂的监测,以及对受者免疫状态的监测.前两者是目前临床广泛实施的,关于受者免疫状态的监测,意义重大,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移植:(附3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2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ESDN)患者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经严格术前选择、取肾、植肾、术后治疗,30例人/肾存活(937%),2例失败(63%)。1年人/肾存活27例(844%),2年22例(688%),3年15例(469%),5年5例(156%)。就ESDN接受肾移植手术的国内外现状、诊断标准及移植肾长期存活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儿童肾移植46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肾移植的手术特点、术后并发症及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研究1998年2月至2004年12月46例儿童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受者及移植肾存活情况,受者生长发育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46例儿童肾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0例,肾功能延迟恢复4例,尿漏1例,肝功能损害8例,肺部感染8例,全骨髓抑制3例,粒细胞减少2例,输尿管坏死1例,移植肾动脉狭窄1例。术后4周所有患者肾功能均恢复正常。术后1年人和移植肾存活率均为100%,3年人和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100%和97.4%。结论肾移植是治疗儿童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手段。儿童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发生率高,免疫抑制治疗应根据不同个体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因素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对肾移植后存活超过1年的164例患者中41例移植肾失功或死亡的原因分析,并总结存活3年以上者的资料,认为慢排斥反应(CR)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HLA配型,加强出院患者的管理和长期随访等对改善肾移植的远期效果有得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器官捐献供肾移植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完成的15例儿童器官捐献供者,供给28例肾移植受者(其中双肾移植2例)的供、受者临床资料。结果 28例受者手术均获成功。移植肾热缺血时间中位数为12.5 min(0~17.0 min),冷缺血时间中位数为4.3 h(1.5~7.7 h)。术后出现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4例、透析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2例、肾吻合口狭窄和供肾血栓形成后切除移植肾各1例。术后随访1~24个月,受者存活26例(93%),带肾存活受者24例(86%),其移植肾功能均正常。结论儿童器官捐献供者双肾整块移植及单肾移植早期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肾移植存活十年以上病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2例肾移植后带肾存活10年以上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供肾热缺血时间8分钟,温缺血时间1小时8分钟,冷缺血时间32小时,淋巴细胞毒性试验均<0.10。术中均较为顺利,术后应用硫唑嘌呤及松进行免疫抑制。术后1个月内有15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均经治疗逆转。认为供肾质量、供受体的HLA配型、术后免疫抑制的合理应用以及术后患者的监护及随访对移植肾的长期存活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