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文章从区域政府开始以区域主体形式参与到区域竞争中,以及每一个区域作为市场中的独立个体,日益呈现出公司化发展趋势,提出区域经营的概念、主客体和经营思路,以此谋求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随后从理论上阐述对区域进行经营的必要性;从区域要素和企业的角度阐述了区域经营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大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全球化经济中国际竞争的加强,全球许多区域企业和产生成功集群的出现,区域块状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形态.本文从区域创体系的相关概念入手,结合大连实际,重点分析了大连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且与深圳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大连区域创新体系未来发展的思考.对于强调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大连要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必须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区域经济政策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因地制宜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制定区域经济政策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制定区域经济政策要注重区域间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认为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存在行政主导和企业主导两类区域创新体系.企业网络集群化所形成的区域创新体系更加有效,是我国未来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主流.集群化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有三个主要途径:专业分工、知识溢出和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5.
基于外部性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根据中国2008~2012年科技企业孵化器及所在省会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σ收敛和β收敛方法探讨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区域经济和创新收敛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是全国范围还是东中西分区域考虑,中国区域经济都呈现收敛性,且西部地区的收敛程度要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但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区域经济收敛的作用并不显著.同样,无论是全国范围还是东中西分区域,中国区域创新水平都呈现收敛性,且中部地区的收敛程度要明显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同时,科技企业孵化器进一步加速了区域创新的收敛性,这一作用在西部地区尤其显著.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鲁豫 《科技潮》2003,(12):56-56
北京市海淀区以科技智力资源密集而闻名于世,区域内云集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50多所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200多个科研院所,联想、方正等9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精英荟萃。科技优势为海淀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和支持。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于海淀区而言构建海淀区域创新体系,已经成为新时期、新阶段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推进海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就是要构建有利于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体系。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涉及到科学、技术、经济、体制、机制、人才、环境、政府…  相似文献   

7.
广东县域经济的突出特点是发展了一批产业相对集中、产供销一体化、营销网络覆盖面广、以镇级经济实体为单元的“专业镇经济”。但是,专业镇企业集群品牌经营意识有待提高,部分品牌价值有待提升。专业镇区域品牌的构建要重视区域品牌意识的培养;政府应参与区域品牌营销;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区域信誉;完善区域品牌的文化环境与塑造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8.
在民族地区建立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需要民族地区政府通过创新组织网络来履行应有的职能作用,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和帮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促进产学研联合创新、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并发挥其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把区域技术创新与制度结合起来,建立、调整和完善技术创新相关的机制与体制、法规与政策,形成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相配套的制度网络和社会环境,以保证区域技术创新系统能够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政策的宏观目标是实现宏观金融实施政策的"顺畅性和灵敏性",使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得作用发挥到最大;同时,又要保证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区域金融之间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高等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追溯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起源,可以发现,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等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是高等学校区域性的体现,是高等学校争取办学资源的要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要通过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开展共建合作和深化体制改革等途径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阎官法 《河南科学》2005,23(6):954-956
介绍了产业集群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作用,并指出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很快, 更加需要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2.
区域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协同互动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技术创新推进了区域产业集群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提升。技术创新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是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技术创新能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区域产业集群技术层次的提升和演进产生影响,而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又会对技术创新提出更高的需求,影响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和演进的路径。通过区域产业集群的技术聚集和技术扩散加快技术辐射效应,影响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推动区域产业集群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3.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原理与决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可持续发展研究已成为地理学研究的活跃领域和发展前沿,区域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地理学更能发挥优势的领域。本文运用现代地理学,系统科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属性及在一定尺度的区域范围内,由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各要素组成的区域的结构关系,协调原理和演变的机理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4.
论地域分异规律在旅游地理区划中的主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分异规律揭示了自然环境差异的根本原因,旅游环境分异也受它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地域分异规律的等级尺度和旅游地理区划等级单位系统形成的密切关联性上.用地域分异规律理论作指导,可克服旅游地理区划中的主观随意性,使旅游地理区划真正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更好地为区域开发旅游资源及发展旅游业服务  相似文献   

15.
基于ACP理论的区域物流一体化复杂性研究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区域物流一体化实际进展缓慢,关键原因在于缺少复杂系统的管理与控制机制,现有研究多从技术系统视角进行自上而下的系统化研究,而忽视了系统复杂性.文章分析区域物流的社会经济系统属性,结合复杂系统研究中的"人工系统+计算实验+平行执行"(ACP)理论,提出以"平行治理"为核心机制的复杂性研究理论框架;分析演化模型的建立、人工系统的多主体建模以及计算实验的过程,提出平行治理的控制机制和跨区域治理等理论框架;最后,给出具有政策模拟功能的平行治理实验平台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综合工业化指标体系及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分析区域工业化内涵和要求的基础上,建立了5大类55个指标的区域工业化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选取了13个指标,利用SPSS对21个省区域工业化水平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白银市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白银市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的实际情况,确定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对各评价因子进行权重计算和分级量化,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对白银市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为白银市合理进行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协调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区域物流投资弹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简要介绍区域物流的定义及区域物流能力在区域经济活动诸环节中所起的作用.对江苏省物流能力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从1984年到2001年,江苏省交通行业投资I随时间t以二次多项式I=0.5656t^2-1.4176t 3.2985形式增长;物流能力W与交通行业投资I呈对数关系:W=233.84lnI-65.148.随着I的增长和时间t的变化,物流能力投资弹性E均呈现下降趋势,预计到2004年物流能力投资弹性将下降到E=0.19.这表明,物流能力的提高不仅仅依赖于交通行业投资的增长,建设现代物流系统是提高江苏省综合物流能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区域系统动态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系统是由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构成的复杂系统,区域系统协调是这一复杂系统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子系统之间不断协同、相互促进,由不协调到协调、由协调到不协调、再到更高程度的协调,循环往复的动态变化及其过程.基于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的标准,构建了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线性加权模型和离差系数法得到辽宁省2002-2011年间区域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得分及其所辖14个市的协调度.通过对辽宁省协调度变化及协调度类型的时空演变分析,得出辽宁省区域系统具有系统协调度类型以基本协调和比较协调为主、协调度区域差异明显、市域系统协调度类型分化显著、总体上呈良性发展趋势等4个结论.  相似文献   

20.
塑造区域品牌 促进区域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传统意义上的品牌是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的,但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品牌特别是中小企业品牌已经显得势单力薄,企业在建立品牌时付出了很高的成本,但不能得到效益快速增长的回报。在这种情况下,发挥区域优势,整合区域的品牌资源,打造区域品牌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