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Sirofil-竹节复合纱的纺制及性能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改造过的棉纺设备上纺制棉涤Sirofil-竹节复合纱,采用Sirofil(赛络菲尔纺)与竹节纱纺纱技术相融合的纺纱技术,具有其独特的工艺特点。文章通过对纺制出的Sirofil-竹节复合纱与普通竹节纱的强伸性能、毛羽指数分析比较,认为Sirofil-竹节复合纱的性能优越。  相似文献   

2.
转杯纺纺制竹节纱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汪军  黄秀宝 《棉纺织技术》2001,29(5):278-281
在改变喂给罗拉速度纺制竹节 的条件下,对转杯纺纺制竹节纱的基本工艺参数进行了理论研究,得到了关于粗节倍数和竹节长度的模型,并通过实验测试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也证明了彩和改变喂给罗拉速度纺制竹节纱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在EJM128K型环锭细纱机上加装PLC控制的伺服电动机进行机械改造,生产高精度竹节纱。通过分析竹节纱生产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确定该闭环控制系统在控制竹节长度参数上具有稳定性、精确性和快速性的特征。用USTERTESTER5测量该系统纺制的竹节纱,获得竹节长度和竹节间距分布图。分析了竹节长度设定值、竹节纱捻系数、原料种类等对竹节长度偏差的影响。研究结果对生产实践中有效控制竹节纱长度和纺制高精度的竹节纱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探讨转杯纱竹节排列组合对竹节效果的影响。转杯纺纺制短竹节纱时,实际节粗小于设计节粗,竹节效果不明显。先后尝试直接增加设计节粗和两种竹节排列结合两种方式,增加实测节粗。但是直接增加设计节粗的方式会导致纺制困难,竹节风格无法保证,相比两种竹节排列结合的方式实测节粗增加明显,竹节风格较好。认为:转杯纺竹节纱实际纺制过程中,宜采用两种竹节排列组合的方式增加实测节粗。  相似文献   

5.
转杯纺纺制竹节纱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述了采用改变引纱罗拉速度纺制转杯竹节少的可行性,并对转杯纺纺制竹节纱的基本工艺参数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Richcel氨纶包芯竹节纱的纺制方法,确定了纺纱工艺流程和各工序的工艺参数,并针对生产中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纺制Richcel氨纶包芯竹节纱,其中细纱设备改造的具体措施是在细纱机上加装电磁离合器和超越离合器,由CZ-V型纺竹节装置控制变速.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利用单通道、双通道和三通道3种方式喂入粗纱纺制竹节纱的方法,并列举了每种喂入方式能纺制竹节纱的种类;对3种喂入方式控制罗拉运动方式分别建立数学模型,针对竹节纱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尾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控制竹节长度的修正方法,经试验验证,该修正方法对控制竹节长度的精度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练军 《纺织学报》2011,32(10):47-0
在EJM128K型环锭细纱机上加装PLC控制的伺服电动机进行机械改造,生产高精度竹节纱.通过分析竹节纱生产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确定该闭环控制系统在控制竹节长度参数上具有稳定性、精确性和快速性的特征.用USTER(R) TESTER5测量该系统纺制的竹节纱,获得竹节长度和竹节间距分布图.分析了竹节长度设定值、竹节纱捻系数...  相似文献   

9.
探讨纺制包芯竹节彩点纱的技术措施。分析并设计了该纱线的结构特点,通过设备改造和纺纱工艺优化,在白色棉氨纶包芯竹节纱的纺制过程中,在竹节处添加黑色棉纤维形成黑色彩点,成功开发出一种具有段彩纱、竹节纱、包芯纱三种纱线特征的新型复合结构纱线。指出:加强设备检查、降低粗纱捻系数、适当加大细纱机前区隔距、调节好氨纶丝包覆位置、控制好两根粗纱的间距可以有效提高纱线的质量指标。认为:开发的包芯竹节彩点纱在针织布面上可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竹节纱捻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分布规律,介绍了三通道数码细纱机纺制竹节纱的原理以及数码纺竹节纱的纱线结构。分析了竹节纱的捻度分布机制,借助于竹节纱杆件模型,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竹节纱捻回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基于数码竹节纱的螺旋状结构,测试了不同竹节倍率、不同设定捻度及不同竹节长度与基纱长度比值下的竹节两端每厘米内的捻回数,实验揭示并验证了不同影响因素对竹节纱捻回分布的影响规律,即竹节部分的捻回数小于设定捻度,基纱部分某一位置会出现较高捻度,然后趋于设定捻度。实验出发现:基纱部分容易出现过捻现象,因此竹节纱生产时,在保证竹节部分强力条件下,捻度应偏低设置。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竹节倍率、竹节长度及竹节间距对多彩竹节纱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一种基于三通道数码环锭细纱机利用单通道、双通道和三通道3种喂入方式纺制竹节纱的纺纱方法,分别采用4种竹节倍率(1.5、2.0、2.5、3.0)、3种竹节长度(5.1、7.2、9.3 cm)、相同竹节间距,纺制基纱线密度为27.8 tex的纯棉多彩竹节纱,并对纱线的外观参数和强伸性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竹节纱的竹节实际长度大于理论值,竹节实际间距和竹节实际倍率小于理论值;竹节倍率不变,随着竹节长度的增加,竹节实际长度与理论长度的偏差量不变,且竹节纱的强力逐渐减小;竹节长度不变,随着竹节倍率的增大,竹节长度接近理论值,且竹节纱的强力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介绍对竹节随机分布的短麻纺竹节纱纺制技术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环锭纺竹节纱纱疵的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公司在A513MA型细纱机上安装了ZJSFS型竹节纱装置,根据布面要求纺制了不同规格的T/R80/20系列竹节纱。织成的机织物经印染处理后,布面上竹节若隐若现,具有仿毛织物的风格,深受用户青睐。但竹节纱生产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是易出纱疵降等布,经认真分析竹节纱纱疵产生的原因,我们采取了有效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转杯纺纱机纺制竹节纱的简易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 ,转杯纺竹节纱只能在少数几种型号的转杯纺纱机上进行 ,同时还必须配备由瑞士阿姆斯靳 爱罗 (Amsler Iro)公司研究开发的由电脑控制的GOE花式纱装置才能纺制。用这种装置纺出的竹节纱其竹节的节距长短和粗细程度是可以通过电脑进行控制的。但这种设备投资大、操作技术要求高 ,一般纺织厂配置有困难。是否能在普通的转杯纺纱机上纺制竹节纱呢 ?经过实践、摸索 ,我们对纺杯进行部分改进 ,在滑移面上加工沟槽 ,利用BD2 0 0SN型、FA60 1A型转杯纺纱机纺制出了竹节纱。1 纺纱原理在纺杯滑移面上加工的沟槽形态见图 1。…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有环锭纺细纱机纺制段彩竹节纱,饰纱须条受双区牵伸作用,存在段彩竹节复合片段长度波动较大,彩节形态稳定性差,影响织物产品花式效果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单区牵伸的两通道纺纱装置纺制段彩竹节纱新方法,并解析双区牵伸、单区牵伸纺纱方法对段彩竹节纱复合片段成纱的影响因素及规律。借助纱线图像连续采集装置,对段彩竹节纱复合片段的特征参数进行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单区牵伸两通道环锭纺的段彩竹节纱,其段彩竹节片段长度稳定性和段彩竹节形态均优于双区牵伸环锭纺段彩竹节纱,20 mm短片段段彩竹节的长度变异系数由30.5%降低至16.3%,80 mm的中长片段段彩竹节的长度变异系数由10.1%降低至6.2%。  相似文献   

16.
我厂在1979年初步试制成功了不等距竹节纱,并用试纺的竹节纱生产了数万米各种竹节纱织物,满足了外贸出口和国内宾馆的需要。但当时由于竹节纱控制机构尚不完善,往往造成在竹节纱的竹节处后面紧跟着出现一段细节,导致在纺制过程中出现断头高、产量低、效率低、操作麻烦等问题。 为了克服竹节纱的细节问题,我们经过大量的分析研究,找出了产生细节的原因。竹节纱的纺纱原理主要是在不改变主机牵伸倍数的基础上,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粗纱的喂入量,使增加部分纺成纱而形成竹节。其增加量主要是通过换能机构在后罗拉与中罗拉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普通环锭纺细纱机上增加纺制竹节纱的控制装置的机械式、电子式和微电脑式三种。采用微电脑作为纺制竹节纱的控制装置,改变和调整竹节工艺参数简单、方便、快捷,可完全按照样品的形态或客户的要求生产,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重点介绍棉纺环锭细纱机纺制竹节花式纱所用粗节装置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并对该条件下纺制竹节纱时的工艺特点进行了探讨分析,可供有关研究及生产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顺利生产粘涤赛络纺弹力竹节纱,强调粗纱、细纱工序是重点,并采用赛络纺纱工艺,在细纱机上对牵伸机构进行适当改造,增加氨纶丝主动喂入机构及竹节纱发生装置,通过各工序采取相应的关键措施,纺制的包芯竹节纱氨纶丝包覆均匀,竹节与弹力、雪彩效果均达到设计要求,成纱质量水平较好,设备改造稳定可行,同类产品可投入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20.
后区竹节纱的纺制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后区竹节纱纺制方法.从纺制方法、影响成纱风格机理、工艺参数配置、纺纱技术要点等方面对后区竹节纱纺制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指出:后区竹节纱是区别于普通竹节纱的一种新型竹节纱,其特点是采用主、辅双粗纱分区喂入,通过控制后区牵伸倍数使辅粗纱产生竹节效果,然后与主粗纱并合牵伸形成一种新颖的竹节纱.与普通竹节纱相比,其织物具有新颖的模糊风格和色彩变幻特色.通过采用错位纺、合理选择后牵伸形式、遵循后牵伸最小原则以及主辅纱工艺各有侧重点等技术措施,可以获得较好的纺纱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